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有價格的東西沒價值

為什麼有價格的東西沒價值

發布時間: 2023-10-23 15:49:31

Ⅰ 為什麼某些沒有價值的東西卻有價格

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和商業時代的基礎規律,根據這個規律,人們可以解釋人類在市場經濟下的種種經濟現象。而現代的中國則是在重新確立了這個價值規律在意識形態上的地位後才可能完全地進入市場經濟與商業時代的,學者們(如顧准、孫冶方等傑出人士)為了將中國引入商業時代----從而促進中國的發展,尋找的突破點就是確立價值規律的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地位。可見價值規律對於目前的市場經濟與競爭劇烈的商業時代來說是基礎、基石性的。

價值規律所說的是商品之價值所在,及商品在市場與流通中的價值依據。一個商品凝結有多少價值,它就會要求市場實現其多少價值,實現過高當然是好事,但同時會使別人受損(這是別人所不願意的),反過來,實現過低,則這個商品的價值就未能完全實現出來,所有者會虧損(這又是他自己所不願意的)。因此價值規律的首要性質就是「等價交換」----兩個商品以相同價值而互相交換。當然,由於互相交換者難以明白對方商品到底耗費了所有者多少(勞動與資本的)代價,因此「等價交換」總是難以按數學上的明晰關系來進行,只能通過市場長時間的運作而形成的價格比率來進行。對於個別性的商家來說,商品價格是既定的,你只能按這個市場價格而組織生產,如果你預估的生產成本太高,那就不必生產了。這也就是價值規律中「等價交換」的實現方式,以市場既定價格的方式來實現。另外如果一個商家的商品(由於其勞動與資本耗費更低因此)其價值低於商品的市場價格,則他會在交換中以「不等價交換」的方式而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是價值規律中「等價交換」原則的一個有積極意義的變異,通過這個變異,「等價交換」不再是死水一潭了,它是活的,並將引導價值規律通向其新的形式----價值本質規律;而「等價交換」本身則完全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等價交換形態了。
但是價值規律並不總是具有動態的方面,實際上它更多的還是靜態的方面。此時的市場處於「供需平衡」的狀態。實際上,經濟學家們在考慮價值規律時更多的是預設了市場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態,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價值規律研究就無形中預設了商品市場的供需平衡狀態。這個狀態的基本特點是缺乏競爭。於是,在市場缺乏競爭的平靜狀態下「等價交換」得以平穩地進行,一個商品具有多大內在價值(所謂『內在價值』就是它在生產過程中內在地凝結有的勞動與其他資本的量),就能夠在市場中實現出多大價值、實現出多大利益。於是我們在市場經濟還不十分成熟、還很缺乏競爭的狀態下就看到:一個商品凝結著多大的價值,就「要求」實現多大利益。比如在許多年以前的中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們要求按價值規律辦事(而不是「計劃地」人為調撥)其目的就是要能夠在商品交換中完全實現出一個商品的價值,盡管當時由於生產成本很高、因此這些商品的價值都很大;因此中國就開始了一系列「價格理順」的改革活動,而這種價格理順主要便是將產品的價格提高到其成本以上(原來的產品價格由於整個社會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福利性質,因此總是過於偏低)。所以價值規律具有靜態的方面,在這種靜態規律起作用的時候,人們無不認為『價值創造得越高越好』,因為它總能在靜態價值規律起主導作用的市場上完全實現出來。因此當價值規律發展成為一種動態的規律、動態的等價交換形式後,價值規律實際上便發展成了一種新的規律,即「價值本質規律」。當商品市場仍然是所謂的『賣方市場』時,商家們的商品在靜態價值規律之下悠然自得地按自己的內在價值(通過貨幣)與別的商品交換,而不管商家們的商品生產力有多低,其勞動生產率有多低,其勞動者的素質與勞動積極性有多低。而在目前這樣的所謂『買方市場』之下,商家們緊張起來了,他們忙著裁減人員(據說這樣可以「減員增效」),忙著技術改造,忙著合並引資,同時忙著打價格戰(比如中國現在的電視機價格大戰、微波爐價格戰等)。此時價值規律的動態方面起了作用,商品的內在價值不再自動、完全地轉化為交換價值了。但這卻是價值規律的更高運作方式。

對於動態規律下的上述那種「非等價交換」的情況,在市場存在競爭的情況下,等價交換的「價值點」會續漸降低下來,從而一方面淘汰掉價值高於這個價值點的商品,另一方面迫使商家增進效率,以減少商品的成本(從而減少其內在價值)。我們看到,現實中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劇烈,等價交換的這個價值點下降速度越來越快,人們被迫增進效率、減少商品價值的壓力越來越大,反過來,人們增進效率越快,市場競爭也就越劇烈。這種情況給生產者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另一方面卻大大增進了人們的生活,因為通過這種競爭,商品的價格直線下降,人們更容易得到它們了。比如,前幾年,一個手機要成萬甚至幾萬元,而現在呢?好得多的手機才需1千或幾千元,並且隨著市場競爭的深入,這些商品的價格還會不斷下降。這種情況今天的人們是深切地體會到了,只要市場經濟仍然在繼續運作下去,人們從中所獲得的利益也就更多。這立即會使思想深刻的人意識到一個「兩極統一」性的存在:人類為獲得越來越大的生存條件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小。我們知道,在古代,人們為獲得一點食物與衣物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現在不同了,獲得同樣的物質條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這就是人類生活的進步,它源出於人類生產效率的提高,源出於人類科技的發展。
當思想家們意識到這個人類生存發展的「兩極統一」性時,也就意識到了價值的真正本質:價值就是人類為獲得最大生存而必須要付出的最小代價。在生產力水平不同的各個時代,人類所獲得的「最大生存」的水平顯然也不會相同,同樣,人類所付出的「最小代價」水平也不相同,而規律性是:生產力水平越高,「最大生存」的水平就越高,「最小代價」水平也就越低;前者與生產力水平成正比,後者則與生產力水平成反比。因此,實際上「價值」這個概念具有兩個相反的含義:一個是「付出代價」的含義,另一個是「獲得報償」的含義,兩者統一,可稱為「代價所值」----顯然,沒有不付出代價的所得,同時,付出了代價,總會有所得。於是從上述含義可以將價值的本質通俗地歸結為:以最小的代價能夠生產出最多、最大或最好的使用價值(有用物品)。在這里應該注意的是,價值的本質並不能歸結為「以最小的代價創造出最大的『交換價值』」,因為「最大的交換價值」並不意味著同樣大的使用價值、同樣大的有用物品,甚至相反,比如,在經濟十分落後的地區,其許多物品的價格往往又是很貴的,這樣便可以用較小的代價而在此獲得很大的交換價值。這種高的交換價值並未增進人類的生存進步。增進人類的生存進步,必須有非常大量「價廉物美」的物品,這是人類自遠古至今天直至無限的將來之理想,而人類各個社會形態所採取的種種經濟方式(無論是過去的奴隸主義、封建主義經濟方式還是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方式),都是趨向於這個理想。因此,與人類歷史發展相同步的是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存理想通過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來實現,而「價值」這個概念則[應該]根本性地反映人類的這種生存理想,反映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因此將價值認為「以最小的代價創造出最大的『交換價值』」是不恰當的(雖然它在市場經濟時代是理所當然的,並且也不無進步意義);「以最小的代價創造出最大的『使用價值』」才是價值的最終意義。
但人們對價值的理解無一不在於「獲得報償」方面,於是在市場經濟中,價值與『交換價值』甚至『使用價值』混同為一了;這樣價值越高就越『利好』。當人們說一件物品「很有價值」時,其意思肯定是說:這件物品很有用;如何有用?一個,它很有使用價值,使用起來十分令人滿意,另一個,它很能替人賺錢,能給它的所有者帶來很好的經濟利益。這就是通常人們對價值的認識與「好感」。但是在經濟學上,一個商品所凝結的價值越高就越不『利好』,因為它表明這個商品所凝結的勞動量與資本價值過高,從而表現為成本過高。在競爭劇烈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商品其成本過高是其所有者最倒霉的事情。比如,美國的銥星全球衛星通迅系統的價值非常高----「價值40億美元」,但正因為它的這個高價值,因此一直無人敢接手經營,只好十分痛惜地讓這80多個衛星落地銷毀了。諾大一個美國又如此富有,竟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如此昂貴的現代化通迅系統銷毀報廢,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盡管一件物品十分有用、也十分先進,但如果它的價值過高,也會有「報廢」的危險;相反,如果這個銥星系統其價值只有10億美元(並且維護也不那樣昂貴),那它肯定不會落得現在這種命運。
於是,價值高好?還是價值低好?這問題在人們的頭腦中會搞得一塌糊塗,甚至連馬克思也糊塗了。因為馬克思將價值定義為「勞動耗費」後又將其理解成「交換價值」。馬克思在剛剛批判了這樣一種認識「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既然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那麼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因為他製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時間越多」(《資本論》法文版中譯本15頁)後,馬上就指出「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資本論》法文版中譯本17頁),他(後者)所肯定的不正是他(前者)所批判的情況嗎?因為他所批判的這種情況不正是「勞動生產力低下」的表現嗎?既然是在市場上能夠完全實現出來的「交換價值」,自然,商品的價值越大就越好了,但這同時表明商品所凝結有的「勞動耗費與資本價值」越大越好,這顯然是荒謬的。於是,在價值概念上又產生了量方面的對立因素:商品的「個別價值」
與其「社會價值」(實際也是交換價值)的對立,其中,商品的利潤來自於它們兩者之差。即個別價值越小越好,而社會價值越大越好。這里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效率問題,因為效率高,則商品的個別價值也就越小。但由於社會價值是由生產一個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由生產這個商品的實際時間決定),因此所謂社會價值同樣是一種勞動耗費,從社會整體上說同樣是「越小越好」的。這樣,真正「有好處的價值」是在社會大多數的生產力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時,有一個商家以很高的效率生產出其個別價值很低的商品,即「很高的社會價值」減去「很低的個別價值」,這個差值就是真正「有好處的價值」了。所謂「物以稀為貴」說明的正是這種情況,一個物品缺乏的地區其物品肯定是「稀貴」的,所有商家都會拚命鑽這個市場空缺,投放相應商品以謀取「超額利潤」。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最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是市場經濟成功的標志。但這能夠說明投放到這里的商品其價值很高嗎?簡單地說,「稀貴」的物其價值就一定很高嗎?在這里,它的交換價值、市場價值會很高,但它的內在價值並不一定高(並且它越低反而越有利)。比如,一個人白拾得一件商品(這說明這件商品的內在價值等於零,因為它不需要耗費拾得者任何代價),他將其拿到這個物品缺乏的市場上去同樣會獲得很好的利益,因為它同樣也是「稀貴之物」;這說明,它的交換價值、市場價值也與其他商品一樣高。但是當這個市場漸漸豐富起來、市場開始出現稍微競爭時我們就會發現,白拾得的這個商品其價格會直線下降,而其它商品卻不能這樣,這說明什麼?說明商品的內在價值是一個底線,商品的價格不能低於這個底線,但白拾得的商品這個底線卻為零,因此它的價格可以直線下降但仍然有利可圖。(因此我們經常見到偷來的東西其價格成倍的低)。
因此,獲利的是一種「價值差」,而不是價值。但它的這種「兩端差」表面上也竟很吻合我的上述這個價值的本質:人類為獲得最大生存而必須要付出的最小代價;在這里,這個很有效率的商家以很小的代價(個別價值很低的商品)在市場上實現到了最大的利益。但實際上它與我的這個價值本質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它是建立在「整個社會大多數的生產力仍然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從而大多數人生存不好)的,一旦這個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這個商家也就沒有多大利益可言了。前面說了,價值的本質並不能歸結為「以最小的代價創造出最大的『交換價值』」。而我的這個價值本質思想則是要求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生產力普遍地極大提高(具體要求到每個商品上就是使其內在價值趨向於零),從而實現使人類為獲得最大生存而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最小。靠大多數人的不好生存而獲得的最大生存,這對人類整體來說不可能是真正「有好處的價值」。但是由於它能夠帶動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它也是實現真正的價值本質之理想的必由之路。

在價值規律的靜止狀態,我們沒有遇到價值如此復雜的情況,這里,只要將價值(以一定有用物品、使用價值的名義)「創造」出來,它就能夠在市場上實現出去。此時,人的勞動物化為價值,一方面創制了一定的有用物品,另一方面人也從中(從這種價值實現中)獲得了生存必需品。因此,「創造價值」是一個很崇高的事情。但是在價值規律的活動狀態,我們看到了價值的極端復雜的情況,在這里,「創造價值」甚至不再是值得崇敬的事情,因為,如果你仍然象從前那樣以粗放的、耗費十分大的方式來生產,那不僅不能夠「創造價值」,反而可能給你自己帶來壞事。在此我們看到了一種十分無情的現實:一個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東西不再一定有人要,其產品中凝結的、因此勞動者自己的價值未能實現出來,到時勞動者自己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此時的市場不再是短缺的市場,相反是過於豐富的市場,正因為過於豐富,人們才難以實現自己的勞動價值,從而使自己的生存成了問題。解決這個荒唐的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讓勞動產品所具有的價值盡可能低、盡可能少,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努力謀取最大的「價值差」。此時,支配市場與人們的經濟行為的是價值本質規律,即以最小的代價而獲得最大的使用價值;而最終的目標是每一使用價值之價值趨等於零。價值等於零,這就是人類全部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
最後我又在想,將價值認為是:1勞動的耗費,2使用價值,3交換價值;這三種觀點都有相應的合理性。而一般人莫不將價值理解為交換價值,即一個商品在市場上能夠實現的價值(而不管它自己到底凝結有多少勞動),因此在人們看來,一個商品在不同的市場會有不同的價值。而勞動的耗費(也包括資本的價值成份在內)也確實構成一個商品的價值,否則它在市場上非要堅持一個最低的底價干嗎?對於使用價值,沒有一定思考能力根本上難以將其與價值區分開來,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無形中將商品的有用性質看成是價值的情況。雖然價值的這三種情況是那樣的不同,但令人感興趣的是,我的價值本質思想「價值是人類為獲得最大生存而必須付出的最小代價」卻能夠很好地概括包含了這三種情況。比如,對於1「價值是勞動的耗費」,就是價值本質思想中的「最小代價」,所謂代價就是指人類勞動的代價,只是在此更明確指出了「勞動耗費」必須是最小的,而不是「勞動耗費越大其價值就越大」;對於2「價值是使用價值」,就是價值本質思想中的「最大生存」之所指,因為要獲得生存,就必需有生存物品,並且在此也明確指出了「使用價值」最大性的要求(通過生產率的提高而實現);而對於3「價值是交換價值」,前面已經指出了交換價值的產生之處,就是商品的「社會價值」與其「個別價值」的差,只有這個差才表明商品在交換過程中的利潤,差越大,利潤就越大。這個「兩端差」與我的價值本質思想又是那樣相似(前面已經提到過);實際上,如果狹隘地理解我的這個價值本質思想,也就可以得出:價值是人類為獲得最大的利益而必須付出的最小代價,在此沒有明確指明這個「利益」是使用價值(有用物品)還是錢。因此我的價值本質思想將眾多價值觀念連結在一起了,這也是的。

熱點內容
為什麼說男人情女人淚 發布:2025-01-23 10:45:53 瀏覽:105
為什麼淘寶不登錄賬號就逛不了 發布:2025-01-23 10:37:54 瀏覽:93
為什麼煩躁想買東西 發布:2025-01-23 10:37:03 瀏覽:671
火車上的東西為什麼賣的這么貴 發布:2025-01-23 10:36:27 瀏覽:928
為什麼黑屏別人打微信電話不顯示 發布:2025-01-23 10:18:53 瀏覽:896
為什麼寬容不利於孩子成長 發布:2025-01-23 10:13:10 瀏覽:837
為什麼一直不更新微信 發布:2025-01-23 10:11:51 瀏覽:799
為什麼電腦q群共享沒有文件顯示 發布:2025-01-23 10:04:34 瀏覽:828
為什麼蘇黎世晚上還很亮 發布:2025-01-23 09:55:25 瀏覽:164
為什麼轉不進微信 發布:2025-01-23 09:53:54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