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不暢通沒長東西為什麼
『壹』 膽道梗阻怎麼引起的
你好;這種情況應該復查肝管的情況再決定是否可以再次手術治療。 你好;這種情況就是膽總管下端的梗阻。 胰頭區佔位 考慮胰頭CA並膽道梗阻 雙腎多發囊腫回答者:xingzhonglin 你好;這種情況應該是胰頭癌。建議盡量手術治療。 低位膽道梗阻如何治療回答者:lijink你好,剛才看完你的描述之後,經過我的思考,感覺低位膽道梗阻的原因應該是膽管Ca,之所以會出現水腫,是因為侵犯或者壓迫了門靜脈,使門靜脈壓力升高,進而引起十二指腸水腫.之所以會出現高熱,一方面與膽管Ca有關,更重要的是可能合並感染.所以上邊的抗炎治療是正確的、如果我上述猜測正確的話建議去醫院行腹部CT檢查,判斷現在侵犯范圍,是否還可以手術治療,或者是先化療後手術治療.再就是查一下肝功,讓醫生給你評價一下肝功能屬於哪個級,已評價肝功能,是否可以手術.祝早日康復 低位膽道梗阻哪裡治療好呢回答者:kuaixq患者黃疸,皮膚,眼睛黃疸厲害,肝功能提示轉氨酶增高,黃膽指數明顯增高,腫瘤標志物數值增高,肝膽CT:低位膽道梗阻,核磁也見低位膽道梗阻,膽管擴張.未見佔位性病變這樣的情況懷疑還是惡性的東西,在膽總管開口處肯定有梗阻!雖然沒有看到東西,但是檢查腫瘤標志物升高.癌性可能性比較大!這樣的情況肯定要手術治療.剖腹探查,看看原因到底在哪?壺腹惡性病變的可能性非常大!引起梗阻膽汁無法排除,影響肝功能!有點肝性腦病的可能!抗炎治療是肯定不行的!趕快手術! 壺腹惡性病變的可能性非常大!引起梗阻膽汁無法排除,影響肝功能!有點肝性腦病的可能!抗炎治療是肯定不行的!趕快手術!
『貳』 新生兒膽管阻塞
你好!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和膽道閉鎖統稱為嬰兒阻塞性膽管病,根據病變累及部位分為4型: ①當病變僅累及肝臟時為新生兒肝炎: ②若炎症累及肝外膽道而成狹窄但未完全阻塞者,即所謂膽道發育不良,有時這種病變可能逐漸好轉,管腔增大,膽道恢復通暢。有時炎症繼續發展導致膽道完全阻塞成為膽道閉鎖; ③若阻塞在肝管或膽囊及膽總管遠端,則為"可治型"膽道閉鎖; ④若肝外膽管嚴重受累,上皮完全損壞,全部結構發生纖維化,膽管完全消失,僅有散在殘存粘膜者是"不可治型"膽道閉鎖。認為這種原因造成膽道閉鎖佔有80%病例,而純屬膽道先天性發育異常引起膽道閉鎖僅有10%。先天原因造成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 一般將膽道閉鎖分為肝內和肝外兩型。肝內型者可見到小肝管排列不整齊、狹窄或閉鎖。肝外型者為任何部位肝管或膽總管狹窄、閉鎖或完全缺如。膽囊纖維化呈皺縮花生狀物,內有少許無色或白色粘液。膽囊可缺如,偶爾也有正常膽囊存在。 膽道畸形分為三型: ①膽道發育中斷; ②膽道發育不良; ③膽道閉鎖。此種分類對指導臨床,明確手術指征和估計預後,有一定實用意義。 (一)膽道發育中斷 肝外膽管在某一部位盲閉,不與十二指腸相通。盲閉部位在肝管上段,則肝管下段和膽總管均缺如;也有肝管、膽囊和膽總管上段均完整,盲閉部位在膽總管,僅其下段缺如。以上兩種僅佔5~10%病例。由於肝外膽管為一盲袋,內含膽汁,說明與肝內膽管相通,因此可以施行肝外膽管與腸道吻合術。 (二)膽道發育不良 炎症累及肝外膽道,使膽管上皮破壞,發生纖維性變,管腔發生狹窄,但未完全閉塞。有時這種病變可能逐漸好轉,管腔增大,恢復通暢。有時炎症繼續發展,使整個膽道系統完全阻塞,近年主張施行肝門腸管吻合術治療這種病變。如果仔細解剖肝十二指腸韌帶,並追蹤至肝門區,可在此纖維結締組織內發現有腔隙狹小微細膽管,直徑約1~2mm發育不良膽管。 (三)膽道閉鎖 肝外膽管嚴重受累,膽管上皮完全損壞,全部結構發生纖維化,膽道完全消失。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及肝門區均無肉眼可見腔隙管道,組織切片偶爾可見少量粘膜組織。此種病例是真正膽道閉鎖。 肝臟病變:肝臟病損與病期成正比,在晚期病例有顯著膽汁性肝硬變、肝腫大、質硬,呈暗綠色,表面有結節。肝穿刺組織在鏡檢下,主要表現為肝內膽小管增生,管內多為膽栓,門脈區積存大量纖維組織,肝細胞及毛細膽管內郁積膽汁,也可見到一些巨細胞性變,但不及新生兒肝炎為多。後者膽小管增生和膽栓均相對地少見。 膽道閉鎖合並畸形比其它先天性外科疾病發生率為低,各家報告相差較大,在7~32%之間,主要是血管系統(下腔靜脈缺如,十二指腸前門靜脈、異常肝動脈)、消化道(腸旋轉不良)、腹腔內臟轉位等。
『叄』 膽道閉鎖
先天性膽道閉鎖是是一種肝內外膽管出現阻塞並可導致淤膽性肝硬化而最終發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屬於新生兒期一種少見的嚴重黃疸性疾病,且是導致新生兒阻塞性黃疸並需手術治療的疾病。
膽道閉鎖是怎麼回事
膽道閉鎖(又名先天性膽道閉鎖,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其病變由肝將膽汁輸送到小腸的膽管產生發炎及阻塞,使膽汁無法正常流通,而迴流至肝臟,此時即發生膽汁滯流,引起所謂的「黃疸」及肝硬化,正常的肝細胞破壞,且被結疤組織取代後形成硬化,該病是小兒外科領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兒肝移植中最常見的適應征。
先天性膽道閉鎖並不少見,至少佔有新生兒長期阻塞性黃疸的半數病例,其發病率約為1:8000-1∶14000個存活出生嬰兒,但地區和種族有較大差異,特別好發於亞洲女嬰身上。根據數據顯示,東方民族的發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為者扮1∶2。
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手術,新生兒月齡越小越好,否則可能不耐受手術或預後很差。
導致膽道閉鎖的病因
先天性膽道閉鎖今病因尚未明確,早期認為該病為先天性膽管發育異常,與胚胎期第4-10周膽管系統發育停頓或紊亂有關。然而,對大量流產或早產兒膽道系統的解剖卻並未發現過膽道閉鎖,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證據支持此病為後天形成。
1、 病毒感染學說 :病源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於巨細胞病毒(CMV), 輪狀病毒(RRV),呼腸孤病毒III型和人乳頭瘤病毒(HPV)。
2、 免疫損傷學說 :該病患兒可能存在某種遺傳缺陷,激活了先天性免疫系統,並使得該系統與獲得性免疫系統共同作用導致該病發生和進展。
3、 移植物抗宿主損傷學說 :人體內的母體微嵌合體引發的移植物抗宿主損傷可能參與了BA的發生。
4、 遺傳病因學說 :一般認為BA並非一種遺傳性疾病,但研究發現其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
5、 發育不良學說 :胚胎型膽道閉鎖在出生前就可以檢測到膽道系統的異常變化。
膽道閉鎖的症狀
膽道閉鎖的主要症狀是持續性黃疸、陶土色糞便、濃茶樣尿和肝脾腫大。晚期可表現為膽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靜脈皮嫌含曲張和嚴重的凝血障礙,個別患兒由於肝內生成「血管舒張物質」,使肺循環與體循環短路開放,而出現發紺及杵狀指。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滿周歲之前,因食道靜脈曲張大出血而死亡或因肝昏迷或膿毒血症而夭折的比例非常高。
1、 出生時無異常,出生後3-4周黃疸症狀加重
患兒初生時與一般新生兒無異,胎糞正常色澤,還能正常吃奶,且精神不錯,在生理黃疸期並無黃疸加劇表現。然而其疾病症狀卻在接下來不知不覺中逐漸顯露,往往在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鞏膜、皮膚黃染。
2、 大便和尿液的顏色改變
有的患兒生後糞便即成白陶土色,但也有不少患兒生後有正常胎便及糞便,隨著全身黃疸的加深糞便顏色逐漸變淡,最終呈白陶土色。約有15%的患兒在生後一個月才排白色大便。病程較長者糞便又可由白色變為淡黃色。醉著症狀的加深,患兒的尿色也隨之加深,甚至呈濃茶色。
3、 眼睛顏色和膚色改變
父母可能發現新生兒的眼白發黃且皮膚偏黃,這種現象會日益加重,隨著病情突飛猛進,孩子的皮膚可能呈黃綠色或灰綠色,同時出現皮膚瘙癢、情緒煩躁等症狀。
4、 出現易感染、水腫、腹水等症狀
隨著黃疸加重,肝臟也逐漸增大、變硬,患兒腹部膨隆更加明顯。3個月患兒的肝臟可增大平臍,同時出現脾臟增大。病情嚴重者可有腹壁靜脈怒張、腹水、食管燃笑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門靜脈高壓症表現。
5、 逐漸表現出維生素缺乏的症狀
最初3個月患兒營養發育、身高和體重無明顯變化。3個月後發育減緩,營養欠佳,精神萎靡,貧血。5-6個月後因膽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礙,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全身狀態迅速惡化。維生素A缺乏引起眼乾、指甲畸形、皮膚乾燥缺乏彈性;維生素D缺乏引起維生素D缺乏病、抽搐;維生素K缺乏,血清凝血酶減少,出現皮下淤血及鼻出血等現象;易合並上呼吸道感染及腹瀉。
膽道閉鎖的檢查診斷
膽管閉鎖的早期診斷仍十分困難,所使用的診斷方法形式繁多,手段各異,均需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分析,輔以核素檢查、膽道造影及肝穿刺活檢。對診斷困難患兒主張早期手術探查。
1、 血清膽紅素的動態觀察 :每周測定血清膽紅素,如膽紅素量曲線隨病程趨向下降,則可能是肝炎;若持續上升,提示為膽道閉鎖。但重型肝炎並伴有肝外膽道阻塞時,亦可表現為持續上升,此時則鑒別困難。
2、 超聲顯象檢查 :若未見膽囊或見有小膽囊(1.5cm以下),則疑為膽道閉鎖。若見有正常膽囊存在,則支持肝炎。如能看出肝內膽管的分布形態,則更能幫助診斷。
3、 99mTc-diethyl Iminodiacetic Acid(DIDA)排泄試驗 :可診斷由於結構異常所致的膽道部分性梗阻。在膽道閉鎖早期時,肝細胞功能良好,5分鍾顯現肝影,但以後未見膽道顯影,甚至24小時後亦未見腸道顯影。
4、 脂蛋白-X(Lp-x)定量測定 :若出生已超過4周而Lp-X陰性,可除外膽道閉鎖;如>500mg/dl,則膽道閉鎖可能性大。亦可服用消膽胺4g/天,共2-3周,比較用葯前後的指標,如含量下降則支持新生兒肝炎綜合征的診斷,若繼續上升則有膽道閉鎖可能。
5、 膽汁酸定量測定 :最近應用於血紙片血清總膽汁酸定量法,膽道閉鎖時血清總膽汁酸為107-294μmol/L,一般認為達100μmol/L都屬郁膽,同年齡無黃疸對照組僅為5-33μmol/L,平均為18μmol/L,故有診斷價值。尿內膽汁酸亦為早期篩選手段,膽道閉鎖時尿總膽汁酸平均為19.93±7.53μmol/L,而對照組為1.60±0.16μmol/L,較正常兒大10倍。
6、 膽道造影檢查 :ERCP已應用於早期鑒別診斷。
7、 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 :一般主張作肝穿刺活檢,或經皮肝穿刺造影及活檢。但肝活檢有時能發生診斷困難,甚至錯誤,有10-15%病例不能憑此作出正確診斷。
膽道閉鎖的治療方法
目前來說,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手術時年齡的掌握是治療成功的關鍵之一,凡淤膽超過12-13周,膽汁性肝硬就會變得非常嚴重,哪怕是可手術型的膽道閉鎖,此時也會全身機體情況較為糟糕,難以耐受手術且預後較差,此時只有進行肝移植才能徹底治癒。
1、 Kasai手術 ——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手術方法
自從1959年Kasai創建肝門空腸吻合術(也稱Kasai術),原只想盡可能延緩膽道閉鎖患者實行肝移植的時間,不料卻驚喜的發現Kasai術竟也能治癒部分膽道閉鎖的患者,手術發展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的醫療中心,約60%的膽道閉鎖患兒在Kasai術後可以實現通暢的膽汁引流,並且6個月內血清膽紅素都可以保持在正常的范圍,而建立了通暢膽汁引流的膽道閉鎖患兒中有80%可以無需肝移植而順利成長至青春期。
手術成功率:
總體來說,接受Kasai手術後,約有1/3的患兒黃疸指數可長期降至正常值內;而有1/3的患兒黃疸指數無法降至正常值內,但病情長期維持穩定;另有1/3的患兒黃疸不但不降反而嚴重,病情也逐漸惡化。目前我國,六至七成的膽道閉鎖患者最終需要肝移植治療。
2、 肝移植 ——60%-70%膽道閉鎖患兒需通過此方法來治療
膽道閉鎖是小兒肝移植最常見的適應症,已經佔到了55%。目前關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肝移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功率也很高。在國外,對於先天性膽道閉鎖的患兒都採取直接進行親體肝移植的方法進行治療,患兒大部分都能健康成長。
目前我國制約著肝移植治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高額的治療費用,所以不少父母往往只能選擇進行肝腸或膽腸吻合術,或是服中葯進行調理。
何時進行肝移植:
1、除非診斷的時機太晚,已經超過90天大,Kasai手術的成功率比較低。
2、硬化的程度已經太過嚴重,合並有很嚴重的門靜脈高壓或嚴重的肝功能異常。
3、在實行Kasai手術後無法成功的引流膽汁,手術後三個月內,患兒黃疸指數無法回到正常值,出現嚴重的並發症。
膽道閉鎖手術術後的護理和營養
1、 預防膽管炎
膽管炎是膽道閉鎖術後最為常見的並發症。膽管炎大多由腸道細菌逆行感染,但也有少部分經血液循環到達肝臟膽管系統造成感染。因此,Kasai手術後的患兒,如果有發燒的現象,都應將膽管炎視為最可能的原因。
2、 定期門診追蹤
在出院之後,家長每天要仔細觀察患兒的糞便,糞便顏色變淡或有腹瀉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或者術後因腸粘連造成的腸阻塞、腹脹等,都應立即返回醫院治療。
3、 日常護理要精心
避免帶新生兒到人多公共場合,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者;注意保暖;如果新生兒出現菌群失調,會陰部濕疹可用達克寧散,避免鵝口瘡可用制黴菌素+生理鹽水,進食後塗口腔;另外,家長最好在餵奶後將新生兒豎抱30分鍾以防胃食管反流。
4、 營養要保證
總的來說膽道閉鎖的患者在飲食上面要保持三高:高能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新生兒術後,可以嘗試使用含有中鏈甘油三酯的奶粉,一方面易於分解吸收,補充脂肪的攝取,一方面減輕肝臟的負擔。另外,通過食物額外補充維生素K也很重要。
膽道閉鎖與黃疸、新生兒肝炎的區別
膽道閉鎖VS黃疸
1、症狀出現的時間各異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小兒出生1周後出現,2周後逐漸消退。但膽道閉鎖導致的黃疸會在小兒出生後2-3周出現,即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再逐漸顯露。而且膽道閉鎖導致的黃疸是持續性的,還會日益加深。
2、體征和排便的區別
膽道閉鎖患兒隨著病情的加重皮膚會變成金黃色甚至褐色,大便的顏色也從正常的淡黃色變成淺黃色、偏白,以後成為陶土樣灰白色,小便為深黃色繼而為濃茶色。但生理性黃疸患兒不會有這種症狀。
膽道閉鎖VS新生兒肝炎
新生兒肝炎與膽道閉鎖在臨床上的表現非常相似,往往也會發生黃疸、灰白或淡黃色便、肝功能異常,鑒別不易,需要兒科消化系統專科醫生以詳細的檢查方法加以鑒別。所以一旦孩子黃疸持續超過兩周,大便也出現灰白色症狀等,一定要孩子到專業的醫院進行檢查。
膽道閉鎖的影響和預防
膽道閉鎖的影響
肝臟形成膽汁,經膽管送往腸道,如因膽道閉鎖,膽汁不能到腸道而滯留於肝臟,臨床上表現皮膚黃疸,大便會白,晚期出現肝腫大、變硬,甚至腹水,脂溶性維生素A、D、E、K吸收障礙,出現出血傾向或低鈣驚厥等。如不經治療,6月或2年內會死亡。
膽道閉鎖可以預防嗎
膽道閉鎖無法在產前得知,也無法預防。引起膽道閉鎖的原因至今未明,專家認為應該與先天性發育異常和感染因素有關,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膽道閉鎖屬於遺傳病的一種。
『肆』 膽管阻塞該怎樣診治
今年上半年,小羅因為膽囊結石做了膽囊切除術,術後,她恢復得很不錯。但她總是有些擔心,膽囊雖小,也是身體的一部分,也有它特殊的功能,膽囊切除後對身體會不會有什麼不良的影響呢?膽囊切除後的病人該怎樣自我保養呢?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一種主要方法,也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嚴重的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的慢性膽囊炎磨侍以及有症狀的膽囊結石等都需要做膽囊切除術。醫學科學的發展和手術技巧的改進,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一位有經驗的醫生都不會將膽囊切除手術視為一種簡單的小手術,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膽囊切除後對入體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膽汁排泄功能紊亂
正常情況下,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以及調節膽道內壓力的功能,以適應人進餐的生活習慣。正常人肝細胞不斷分泌膽汁,經膽囊管儲存在膽囊內並濃縮約10倍,進餐後膽囊收縮,大量膽汁排入膽道,以利脂肪的消化與吸收。膽囊切除後,膽道內壓力主要由肝細胞分泌壓來維持,壓力使奧迪(Oddi)氏括約肌長期開放,膽汁不間斷進人腸道。使得消化期膽汁量相對不足,非消化期注入膽道的膽汁不能發揮其作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一定影響。若攝入脂肪稍多,由於失去了膽囊,使膽汁相對不足會導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腹瀉、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等。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膽囊切除後,因膽汁返流可導致胃粘膜炎性改變;由於腸腔內膽酸濃度增加導致膽汁性腹瀉;個別情況可能因為膽管內壓持續在較高水平而發生膽汁逆流入胰管,導致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但這三種情況的發生幾率並不大。總的來說,膽囊切除後並不會給人體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帶來太大的障礙。
膽囊切除術後的並發症
(1)肺部感染
主要與手術創傷及全身麻醉有關。術後應多幫助病人翻身、拍背、鼓勵病人咳嗽排痰。
(2)黃疸
主要原因可能有:①並發有膽總管內繼發性結石或因手術操作將膽囊內的小結石擠入膽總管所致;②與葯物或輸血、溶血反應有關;③可能有膽管損傷。
(3)膽瘺
常見原因是損傷副肝管、肝總管或膽總管,也可因膽囊管殘端結扎線滑脫等原因造成。一旦診斷明確,應及時處理。
膽囊切除後確實對身體有一些不利,術後的恢復十分重要。除了注意休息外,控制飲食也很必要主要原因在於膽汁排泄功能較之術前發生改變。膽囊切除後近期,病人應忌吃高脂肪食物,飲食宜清淡,以少油、高蛋白(不吃蛋黃)、高熱量為原則。可以採取少吃多餐的辦法,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動物脂肪食物,如肥肉、豬蹄等。3~6個月後,可以逐漸少量多次添加脂肪飲食,以不出現腹部不舒服和腹瀉等消化不良為標准。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對脂肪食物也就不會有任何反應了。此外,正常健康體檢,隨時掌握自己瞎謹吵的健康狀況是完全必要的。
雖然膽囊切除術後對人體有上面介紹的諸多影響,但若具有了膽囊切除的手術指征,我們主張患者還是應毫不猶豫地選擇手術。術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的自我護理,相信可以很快地恢復健康,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手術帶來的負面影響。
膽結石
膽囊炎常伴有膽囊結石,結石可阻塞膽囊管而引起炎症。
膽結石是由膽汁內無機鹽等雜質沉澱形成的小固態物,沉積於膽囊、肝內和肝外膽管中,往往導致膽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
營養成因
膽石症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確切,目前已知有許多因素與其相關,其中重要的一個晌脊致病因素就是飲食營養。
1、長期高脂飲食。高脂飲食,特別是含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腦、肝、腎及蛋黃等,可導致血液和膽汁中的膽固醇升高,極易產生膽石。此外,長期高脂飲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運動,導致膽囊肌肉張力下降,膽囊排空延緩,膽汁淤積,形成結石。
2、長期低脂飲食。低脂飲食會影響機體對營養的吸收,造成膽汁缺乏及營養不良,也會引起膽石症。
3、喜愛甜食或過量攝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製的大米、麵粉等會加速膽固醇的累積,造成膽汁內膽固醇、膽汁酸、卵磷脂二者之間比列失調。過多的糖分又會轉化為脂肪,使人發胖,增加形成結石的危險。
4、長期飲酒。長期飲酒可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脂肪肝等病變,使得膽汁排空受阻淤積,這也是膽石症的誘因之一。
5、飲食習慣不合理。長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膽石症。因不用早餐,空腹時間長,膽汁分泌減少,易在膽囊中沉積,久之,便可形成膽囊結石。
6、飲水過少。飲水少會導致血黏、膽汁稠,久之會生成膽石。
主要症狀
1、「無症狀」的膽囊結石(安靜結石):所謂無症狀即沒有膽絞痛,幾乎無症狀,甚至終生不被發覺。有時僅有輕微上腹悶脹、隱痛、不適、噯氣等,進食油膩後症狀更明顯,易被當作「肝炎」、「胃炎」。查體右上腹輕壓痛、無肌緊張,當膽囊積水時可被觸及。
2、膽絞痛:右上腹部劇烈絞痛,向肩、背放射,伴有惡心、嘔吐。為結石嵌頓所致,有時因體位改變,嵌頓解除而症狀消失;否則會繼發感染、化膿、壞疸、穿孔而出現發熱、腹膜炎、休克等症狀。膽絞痛多於飽餐或進食油膩後發作,少數病人在夜間發作。
3、黃疸:結石落入膽總管或嵌頓於膽囊頸部的結石壓迫膽總管均可造成梗阻性黃疸。
女性易患膽結石的原因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病,尤其在20至25歲的年齡段發病率較高。膽結石病還有一個特點是「重女輕男」。據有關資料統計,婦女膽結石的發病率是男性的2到4倍。造成膽結石「重女輕男」的主要原因有:
1、喜靜少動。許多女性特別是中年婦女往往呆在家裡的時間多,運動和體力勞動少,天長日久其膽囊肌的收縮力必然下降,膽汁排空就會延遲,這就容易造成膽汁淤積,使膽固醇結晶析出,為形成膽結石創造了條件。
2、體質肥胖。許多女性平時愛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的飲品或零食,這一愛好的直接後果就是發胖,而肥胖是患膽結石的重要基礎。研究表明,體重超過正常標准15%以上的人,膽結石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3、不吃早餐。現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長期不吃早餐會使膽汁濃度增加,有利於細菌繁殖,容易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如果堅持吃早餐,可促進部分膽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貯存的膽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膽結石的危險。
4、多次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間膽道功能容易出現紊亂,造成平滑肌收縮乏力,使膽囊內膽汁瀦留,加之妊娠期血液中膽固醇相對增高,容易發生沉澱,形成膽結石的幾率大大增加。
飲食調理
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達到抑制結石的生成和緩解結石梗阻引起的疼痛。飲食治療的原則是:
1、熱量供給要滿足生理需要,但要防止超量,一般為1500~2400千卡。
2、限制脂肪,避免刺激膽囊收縮以緩解疼痛。手術前後飲食中的脂肪應限制在20克左右,隨病情好轉可略為增加,以改善菜餚色、香、味而刺激食慾。忌用油膩、煎、炸以及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豬肉、羊肉、填鴨、肥鵝、黃油、油酥點心、奶油蛋糕等。
3、控制食用膽固醇高的食物,以減輕膽固酶代謝障礙,防止結石形成。
4、補充蛋白質。充足的蛋白質可以補償損耗,維持氮平衡,增加機體免疫力,對修復肝細胞損傷,恢復正常功能有利。每日蛋白質供給量為80~100克,宜選擇的食物有魚、蝦、瘦肉、兔肉、雞肉、豆腐。
5、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選擇富含鈣、鉀、鐵的食物。補充維生素C和 B族維生素以及脂溶性維生素也很重要。
6、多食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可減少膽結石形成。
7、戒食一切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強的調味品。
營養食譜
雞內金粥
[ 配方 ] 粳米 100 克,雞內金 6~10 克,白糖適量。
[ 製作 ] 先將雞內金洗凈灰塵,瀝干,置鍋內以文火炒至黃褐色,研為細粉。再將粳米淘凈,放入鍋內,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米開湯未稠時,加入雞內金、白糖同煮,煮沸後待粥稠湯黏時即可停火,不宜久煮。
[ 用法 ] 每日 2 次,可作早、晚餐食用。以溫熱為宜,忌冷服。
[ 功效 ] 補中益胃,緩急止痛,化石排石。
膽石症患者宜吃核桃
醫學研究發現,食物中的黏蛋白與人體膽汁中鈣離子和非結合型膽紅素結合成膽石支架的晶核,從而形成膽結石。
在核桃仁中含有一種丙酮酸物質,它能阻止黏蛋白和鈣離子、非結合型膽紅素的結合,並能使其溶解、消退和排泄。
因此,多吃核桃有利於防治膽石症。平均每天吃四個大核桃或十幾個小核桃,不要間斷,膽石症病人在服用3個月後症狀可明顯減輕。半年後可以康復。膽石症病人不妨試試。
營養產品調理建議:
■3 倍用量:奶薊蒲公英片,卵磷脂,維生素B族
■2 倍用量:深海魚油,維生素C
倍健奶薊蒲公英片 :具有保肝利膽作用可調節膽汁的分泌,幫助消化脂肪。
倍健卵磷脂 :具有親水親油性質,可以乳化脂肪,阻止結石沉積,使膽汁中的膽固醇保持液體的狀態,阻止膽結石的形成
倍健維生素B族 :合成代謝的酶,促進新陳代謝
倍健維生素C :具有抗氧化和解毒的功效,參與膽固醇的代謝,如缺乏導致膽結石出現。
倍健深海魚油 :調節血脂,幫助消化脂肪,調節血脂,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
膽結石的治療與預防
卵磷脂膠囊,膽結石的「消化軍」:分解吸收膽固醇,液化膽汁中的膽固醇,防止並化解膽結石。
膽結石的治療與預防可藉由葯物(溶解結石)、外科手術(取出結石)或飲食療法(控制膽結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盪法除去結石。
基本上,若無自覺症狀,對健康並無大礙,應不需考慮手術治療,但若發生合並症或情況嚴重時。就應切除膽囊以免危及生命。
國人吃得愈來愈好,使得膽結石得以輕易纏身而不自覺。國人應注意平日的飲食,限制動物性脂肪攝取,並保持體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檢查。膽囊X光攝影是診斷膽結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檢查是最常用而又無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聲反射來測定有否結石,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
由於膽結石和體質及飲食息息相關,若您自覺是罹患的高危險群或西化飲食的愛好者。一旦出現症狀時,都必須提高警覺。 膽結石的日常對應之道 勤作日常生活型態的自我檢討,是健康的第一步。
請注意以下的生活規范:
1. 維持理想體重。
2. 保持運動的習慣。
3. 注意飲食安全衛生、定時定量。
4. 絕對禁止暴飲暴食。
5. 避免長時間以坐姿從事工作。
6. 避免過於疲勞。
7. 不可穿著束緊胸腹的緊身衣物。
8. 若有便秘症狀,須積極治療。
膽結石的飲食療法
1. 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穀物等。
2. 限制膽固醇的攝取量。絕對不吃內臟、蛋黃等富含膽固醇的食物。
3. 多補充維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豐富含量。
4. 禁食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馬鈴薯、甘薯、豆類、洋蔥、蘿卜、汽水飲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於飲用脫脂奶。
6.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菜。
7. 烹調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燉、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湯及美乃滋。
9. 口味盡量清淡,調味料應有所節制。
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
膽囊結石口服葯溶石治療
1937年,Newurdge首次用口服混合膽汁酸的方法成功
治療2例膽結石的病人,開創了口服葯物溶石的先例.而此
種療法的真正建立是在20世紀70年代.1971年Thlstle等
人研究發現口服鵝脫氧膽酸(CDCA)可以降低膽石病人膽汁
膽固醇的飽和度.後來日本人Sugata發現熊去氧膽酸(UD2
CA)的溶石效果不亞於CDCA的溶石效果,且副作用小,因
而很快在全世界得以應用.1979年,Bell和Doran使用薄荷
醇,薄荷酮等環狀單帖合劑治療CS病人,得到了良好的療
效,此後許多國家開展了對其溶石機理及溶石效果的大量研
究.研究表明,單純服用CDCA的臨床效果不夠滿意, CD2
CA在腸道細菌作用下造成的肝膽酸有肝毒性,長期服用
3 %CDCA有潛在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代謝變化(3).
目前口服溶石治療尚不理想,原因有:口服溶石療程長,
費用高,療效不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各種中毒反應,且
復發率較高.
3.灌注入葯物溶石治療
早在1891年Walker就用乙醚進行了人體內溶石,但由
於乙醚沸點低於體溫,進入人體後汽化而產生高壓使治療患
者產生劇烈腹痛而未被廣泛接受.近年來由於影像技術在
醫學領域飛速發展,使得膽囊和膽管經皮置管更加可行,結
石的定性,定位更加准確,為注入葯物溶石提供了必要的前
提條件.根據膽結石的種類不同,注入葯物溶石治療可分
為:
(1)膽固醇結石的溶石治療 Hofann小組於1979年發
現單辛脂(Mo)為一種好的膽固醇溶解劑,對膽固醇的溶解
度為12g/ 100ml ,它是一種半合成的植物油,進入腸道後被
分解為甘油和辛酸,動物試驗表明後者的毒性表現在局部的
刺激作用,能造成膽囊和膽管及胃腸粘膜輕度或重度炎症,
粘膜潰瘍等(4).1980年Mayo等人首先將Mo用於人體溶
石治療獲得成功,之後許多膽結石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深入
的研究.臨床結果顯示,Mo的治療經驗為:必須是CS ,且無
鈣化,膽管內膽汁盡量吸盡,葯物循環灌注增加攪拌;但療效
一般且有並發症.
(2)膽色素類結石的溶石治療 由於膽色素結石具有聚
體絡合物的結構特點,目前尚無較好的溶解劑,用於臨床和
試驗研究的多為鈣離子絡合劑.其中主要有依地酸鈉(Na
- ED TA),六偏磷酸鈉(Na - HM P)和艹宜烯(D - Llmonene)D
- L ,近幾年來膽結石的溶石治療尚無新的報道,前景有待
於發現一種新的溶劑,需能溶解各種性質的結石又無大的副
作用.
4.膽結石的中葯治療
近年來中葯治療膽結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葯治療
膽結石是以疏肝利膽,消溶結石,行氣止痛為主.王玲(5)采
用內外兼治法治療膽囊炎膽石症,方葯由柴胡,虎杖,威靈
仙,枳殼,雞內金各15g ,鬱金,生大黃,厚朴各9g ,金錢草,蘆
根各30g.每日1劑,重症日2劑.結果,98例治癒28例
=====================
膽結石的治療方法
以右上腹不適、疼痛為主要症狀的膽結石症,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隨之增高,由於對結石形成和存在的部位不同,臨床上常分為膽囊結石、膽管結石和肝膽管結石,這些部位的結石常與膽道感染同時存在,並互為因果,如何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重要的是通過臨床診斷和物理檢查充分了解病情,做出准確的診斷,確定膽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數量,而後針對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臨床上治療膽石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手術治療,切除病變的膽囊,取出結石,另一種是非手術療法,即採取中西醫對症治療、體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療法,兩種療法各有利弊。
手術療法是治療膽石症的重要方法,但必須嚴格掌握手術指征,當膽石症患者臨床上出現嚴重的梗阻、感染和黃疸,發生中毒性休克及肝臟並發症,或是膽道梗阻,感染長期反復發作,經過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另外,有些病人膽囊結石較大,症狀發作頻繁,或是膽管因結石反復感染,懷疑肝臟損害時,治療原則是盡早手術清除結石,切除病變的膽囊。
非手術治療的手段很多,諸如中葯、針灸、口服溶石葯物,體外震波碎石等等,以金錢草、茵陳、大黃等中葯組成的排石湯及通過耳針刺激膽汁分泌和調整膽道的舒縮活動,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效果,但這種方法還不能使多數病人排凈結石,如果結石較大,質地堅硬,排出就很困難,在膽囊內的結石由於膽囊管纖細,排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臨床醫生認為膽管結石直徑大於1.5厘米,膽囊結石大於0.5厘米,一般不適合非手術治療。
關於服葯溶化結石的療法國內外不少學者正深入研究,國外曾用口服熊去氧膽酸,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溶解膽固醇結石的效果,因此這種葯物曾名噪一時,但從臨床觀測其效果來看,該葯服用周期長,副作用明顯,有腹瀉、肝功能受損等不良反應,而且臨床治療有效率僅20%左右,因此,就目前而言,溶石療法還缺乏理想的葯物。
『伍』 膽總管阻塞
首先要看膽道梗阻的原因,因為沒有核磁診斷,我將多見的兩種病因說一下,1、膽襪手頃道結石;2、膽管癌。膽道結石和內膽管癌主要是阻塞膽管,導致膽汁不能排出,膽紅素入血引起黃疸。
如不方便行核磁,也可考慮行超聲和腹部平片進一步判斷性質。
如果是結石的我們不考慮植入支架,因為病情是可逆的。如果是腫瘤可考慮放支架(放入後支架不取出,因為病情絕大多數是不可逆轉的),將受壓的膽管支撐開,保持膽道通暢。
是否做保守治療取決於疾病的診斷,目前患者黃疸症狀明顯緩解,考慮腫瘤可能性不大,建議超聲或腹部平片進一步明確病情狀況,也可篩查腫瘤標記物CA19-9 CEA CA724(先查這三項薯搜吧,畢竟腫瘤標記物較貴,你經濟也不富裕,這三項也是相對告陸特異些的) 進一步除外腫瘤可能。
做完相應的檢查我們再來分析病情,決定下一步的治療。
『陸』 觀察T管引流的膽汁,膽總管下端有阻塞,膽汁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啊
「T」形管引流的膽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況下,手術後「T」形管外引流的膽汁一般應當由少到多,再從多到少。
術後1~2天約引流100~250ml。因為手術前由於總膽管被結石或炎症組織所阻塞,總膽管內壓力漸漸增高,如果超過了2.94kPa,就會影響肝細胞製造膽汁的功能,膽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開刀時的創傷又會抑制肝細胞恢復製造膽汁的功能,所以雖然手術已切開了總膽管,管內壓力已明顯降低,但肝細胞只能慢慢地修復,所以此時膽汁就較少。
手術後2~3天,膽汁逐漸增多約400ml。此時,總膽管內壓力降低後,肝細胞功能慢慢恢復,膽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來。按理,這些膽汁應當通過總膽管流到十二指腸里去,但因手術後才2~3天,總膽管的炎症還未完全消退,下端還在水腫,括約肌處於痙攣狀態,所以大部分的膽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體外。
手術後5~7天,膽汁又會減少。經過手術排除梗阻,葯物治療,總膽管開始消炎退腫,括約肌也逐漸恢復正常,總膽管下端開始通暢,膽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徑流到十二指腸去了,這樣分流到「T」形管內也就少了。
引流膽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釋?
有人引流膽汁多達1000~3000ml,有人卻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時內)。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細胞本身功能差(如門脈性肝硬化,可多達2000~3000ml,色淡而淺);炎症感染後有炎性滲出液者;膽腸吻合術後有十二指腸液倒流;總膽管下端不通,如蛔蟲、殘余結石、水腫、壞死組織阻塞;「T」形管引流管過長等。
少:肝細胞壞死,沒有製造肝膽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壓過低,全身血液流量減少,缺氧、失水,這樣肝臟血流量也減少的同時,膽汁的分泌量也相對減少。
什麼顏色的膽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膽汁應該是金黃色或墨綠色,清亮而無雜質。如果顏色變化,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草綠色:說明膽汁內的膽紅素受到細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膽囊頸管或肝膽管內由於長期梗阻,膽汁中的膽色素及膽鹽被吸收,由膽囊粘膜、膽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膽汁所代替,這種白膽汁都在手術後幾小時內引流出來。
(3)膿性:泥沙樣混濁,說明膽道內炎症感染嚴重或泥沙樣殘余結石。
(4)紅色:膽道內有出血情況,主要由於膽管內發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爛破裂而出血,一旦發生出血情況,可服消炎葯,或少量多次輸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內沖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術止血。思想上要有準備。
何時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後,患者健康情況基本恢復,體溫正常,無腹脹及壓痛,黃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來的膽汁色深黃,清亮,無膿液、結石,無沉渣,就可以考慮拔除「T」形管。決定拔管前先應當試夾管。開始第一天,每日夾2~3小時,如無腹脹等不適情況,再逐步延長時間,直至全天夾管後病人無腹痛,體溫正常,黃疸不加深,證明總膽管下端已暢通,即肝臟分泌的膽汁已可按正常途徑排到小腸里去了。為證實這一點,就要在X線下進行一次「T」形管內碘造影劑注入,使膽道充盈。這樣就可清楚地看到整個總膽管,左、右肝管及各級分支是否暢通,證實膽道內有無殘留結石、蛔蟲等,如果暢通了,這時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後,腹壁上可以看到一個洞口,總膽管內有少量膽汁會從這洞口流出來,這種情況是正常現象;醫護人員會用凡士林紗條把這個引流管竇道的洞口堵上,這樣2~3天後,肉芽組織就會生長,封住洞口,慢慢地竇道也自然地關閉了。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會感到右上腹有些悶脹,沒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畢回病房後,應當繼續開放「T」形管引流2~3天後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時注射造影劑的壓力可使膽汁內或管道口一些細菌通過肝竇,進入血液循環,加上碘化鈉對膽道的刺激,造影後常常可出現發冷發熱。所以一定要把這種含造影劑和造影時可能帶入細菌的膽汁引流出體外,才可免除發熱和逆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