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吸引不來東西
⑴ 吸引力法則:為何有的人吸不來他想要的東西
秘密:轉換自己的負面理念
我有個朋友,外號叫小巫婆,她沒有信仰,但經常向宇宙祈禱,也經常收到宇宙給她的驚喜。比如她想要一個新手機,過了兩天就會收到朋友快遞過來的手機;她祈禱見客戶的路上暢通,果然那段轎圓時間高架上車流並不擁堵。
她甚至運用這個秘密法則,迎來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個清單,寫下了她對未來伴侶的六十七個條件,比如喜歡寵物、熱愛孩子、會說兩門外語之類,當然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結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儀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條件!
我們不得不驚嘆,她實現了這個奇跡。確實,秘密法則里有一條,轉換您的負面理念,說「不要痛苦」只會招來更多的痛苦,不如說,「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發生是根源於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個悲觀的人,看什麼都是悲觀的,一旦悲劇發生,一邊哭嚎,一邊心裡深處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斷准確吧?
心想事成,在潛意識里埋下一顆正向的種子,擺脫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綻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時間,我那個小巫婆朋友就會經常給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每次等車,就對自己說,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車,早晚要來的,不過五分鍾和十分鍾的差別。
吸引力法則為何失靈?
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運用這個法則改變了這個命運,也有很多人在這條路上重新跌倒。
我們都渴望「夢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問題是,你是否真的只有這樣一個願望?
譬如,你愛一個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嗎?你是不是同時又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願望自然很難實現,因為慷慨的宇宙同時也會幫你實現另一個想法。關鍵還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選擇——我到底想得到什麼。
潛意識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的制導系統就會幫助你接近並擊中這個目標。
但為什麼很多人並沒有擊中自己的目標呢?那是因為,你的意識不僅輸入了目標,還輸入了你沒有覺察到的目標。
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說「我要掙錢」,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卻是「有錢人是壞蛋」;一方面說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卻說,我就是低人一等……
讓我們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從此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實,他們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侶一樣,在經歷了蜜月期後,也進入了戰爭和磨合期。
她太過強烈的念力,恰恰成為這個階段的阻礙。她從小特別好強,什麼都要好的,優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則對她也特別有吸引力,也正因為這樣,她特別害怕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思想和情緒,她無法接納自己本質上是個憂傷的人,正因為她沒有洞察和接納到自己的內在沖突,她也無法接納伴侶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於是紛爭經常就此而起。閉兄塌
處境的改變,最根本在於對自己內在心理的洞察,和觀念、行為模式的改變。
人如果處在一種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內在肯定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正在抗爭中。
比如我們都渴望有幸福的愛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為什麼?往往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在作怪,特別是那些無意識認同的未被覺知的思維模式。
有個來訪者,由於從小被父母遺棄,有很強烈的被拋棄感和不配得感,潛意識里渴望有悲劇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復」,所以她喜歡找個不靠譜的男人,不喜歡穩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只有她覺知到這個模式,願意去打破這個輪回,運用吸引力法則才有效。
還有個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撓,為啥,因為她找的都是沒有真正長大的男人,聽父母話的奶嘴寶。所以一旦父母反對,感情就進入死胡同。
問題的焦點是,你為什麼要找個奶嘴寶?這個需要探究。
也許找個軟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許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錯位。
只有我們對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們發出的願塵段望才越單純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們內心真正的期待。
你越執著的,你越容易失去
為何我們有了強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來我們想要的東西?除了覺知我們的模式,還需要了解下這個奇妙規律——你越執著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為模式是:好強,什麼都要好的,什麼都要優秀,這也解釋了她為何對心想事成這么著迷,也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執著於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對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越不喜歡,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緒、處在正向狀態里,對自己低落的、憂傷的情緒根本不接受。
事實上,她內心埋藏了太多憂傷,但表面上她是個特別快樂爽朗的人。
一旦執著,世事就來考驗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課。
再回頭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則是,不管發生什麼,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納的,所謂好壞正向負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別。
我們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擁有。如果一定執著在某個形態的有或者無上,就把自己給束縛住了。
當然,人性喜歡擁有,如果我這么說,你先學會承擔失去和遠離,就更能學會如何擁有,是不是更容易吸引人?
或者,更文藝點,心就像個容器,越空就能接納更多的有,所謂真空妙有。
如何實現心想事成?
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心想事成,就會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們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動機,讓潛意識和表面意識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釋放掉它,也就是從原來的模式里掙脫出來,重塑內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對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時又受困於原生家庭的模式,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後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識和潛意識就得到整合,就會真正讓你的目標變得很單純,或者說,你真的設立了一個目標,潛意識就自動會幫助你實現它。
武志紅曾經提到一個案例,植物學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於搞清一個石塊中鑲嵌的魚化石。由於百思不得其解,他將工作放在一邊,試圖從頭腦中摒棄這一切。他在晚上反復對自己說: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條魚,如此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覺前拿了紙和筆放在床邊,快到早晨時,那條魚出現在夢中,一開始很模糊,但它的動物學特點最終變得十分清晰。
有天仍然伸手不見五指,他在半夢半醒之間將這些特點寫在床邊的紙上。
第四天早上,他驚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圖,以之作為指引鑿開化石的表面。當魚完全顯露出來時,竟然與草圖完全一致,於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種類。
這說明,只要你設定了一個目標,你就可以將其交給潛意識去工作,這時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鬆越好。放鬆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著一個邏輯「我能找到答案」,而放鬆是「我要鬆弛掉緊張的神經,打開通向宇宙之門」。也就是說,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為我打開了通道,答案自動來到身邊。
因此,愛迪生才說:「思想就在空氣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無所不有。
所以,只有你足夠的鬆弛,這也許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自私」是一種最被低估的美德!
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01
一個同事昨天講了一件事:
她跟同學合租了一套房子,但這同學經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剛買了一包口罩,她直接撕開就拿走了兩個,「我沒口罩了,借我兩個。」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買,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擠。
看見我同事桌上的零食,她也不徵求同意,直接拿過來就撕開吃。
這樣的事情很多,弄得我同事很不開心,
「直接說她吧,顯得我斤斤計較、小家子氣,
但不說出來吧,心裡又覺得特別憋屈。」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講一個話題:自私是一種最被低估的美德。
02
先講一段作家三毛的經歷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學時,父母一再叮囑她:「凡事忍讓,吃虧是福。」
於是在宿舍里,三毛總是搶著做事。
結果三個月後,她變成了女傭:
「三毛,幫我洗下床單。」
「三毛,我要約會,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臟了,怎麼還不打掃?」
…………
「我凡事忍讓,爭著做事情。結果我變成了一個很便宜的人。」
終於有一天,三毛火山爆發了。
那一天,一幫女生喝酒之後,在寢室橫七豎八,吵鬧不休。
三毛多次勸說,但沒人理她。
結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長大罵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掃把,對著酒鬼們一頓亂打,有人沖上來抱三毛,三毛伸手就是一個耳光。有人沖過來拳擊三毛。三毛沖她胸部就是一腳。
…………
事後,三毛既不懺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從此那些同學就反過來拍我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飯。
三毛洗了頭還沒擦乾,就有人問:「我來替你卷發好不好?」
心理學者張德芬說:「個體與個體之間,常常是彼此吞噬的關系。」
如果「我」不夠硬,沒有一點攻擊性,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過分的人和過分的事時,我們一定要敢於表達憤怒。
當別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時,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獲好的關系。
「渾身都是刺,別人才會照顧你的感受。你軟綿綿的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因為做人「自私」一點,你就可以減少90%的煩惱。
老好人就是韭菜。
03
作家劉同講過一件借錢的事:
一位朋友給他打電話:我要買車,差點錢,能不能借我點?」
劉同說:「我有錢,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點蒙。
劉同解釋說:「前幾年,我借錢給朋友,後來鬧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定下了規矩:絕對不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系。」
朋友客氣地說:「我理解。」
讀大學時,劉同喜歡聽CD,於是買了上千張CD。
這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那位同學來玩:「我借兩張哈。」
劉同本來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絕,
於是東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幾百張。
第二年,很多CD還是沒還回來。
劉同就上門或打電話討要,很多同學說:「你是不是記錯了?」
從這件事上,劉同懂得了一個道理——沒有原則的人,容易吃啞巴虧。
於是,他開始建立各種人際交往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發生金錢關系。
「一旦超越我的原則,我就立馬拒絕。」
一開始,劉同怕別人說他自私,擔心因此會失去一些朋友。
「但沒想到,沒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這些人際交往原則,劉同的生活一下簡單起來:「以前沒有原則,經常吃啞巴虧。建立原則後,啞巴虧幾乎就消失了。」
劉同用經歷告訴我們:別以為曲意逢迎能換來美好結果,無底線的寬容只會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於「自私」,敢於用「自私」建立原則和底線的人,才能從人情世故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幫你建立原則,
建立原則有兩大好處:
第一:你不用開口,原則就幫你消解了很多麻煩。
第二:更有利於維持和諧長久的關系。
就像劉同一樣,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錢,所以既不會找他借錢,也不會因為他不借錢就生他的氣。
04
春秋時期,魯國規定:
「國人凡有去國外旅行者,見到魯國人在外淪落為奴,可花錢把他贖回,回國後可去國庫報銷費用。」
孔子的弟子子貢,外面看到魯人為奴,就花錢將他們贖了回來,但贖回來後沒去國庫報銷,很多人由此稱贊子貢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卻大罵子貢。
別人覺得奇怪:「贖人不報賬不是很高尚嗎?你為什麼要罵他?」
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因為子貢的做法,會導致更多奴隸不能得到救贖。
因為別人看見魯人為奴時就會想:『我贖買後,若去報賬,品格就不如子貢。但不報賬吧,我又負擔不起。』
於是只好裝聾作啞不去贖人。
所以,子貢不報賬的做法,實際是在阻礙更多奴隸被救贖。」
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
其實就是想說:自私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越長大越成熟,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利益交換才是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
任何「白嫖」的關系都不會長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犧牲都不會長久,
任何「損己利人」的買賣都不會長久,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贏得一段長久的關系,那就是:利益交換。
為什麼說自私是一種美德?
因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人類的自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一個人關注自己的利益,在合理獲取自己利益的過程中,會存在一隻看不見的手,讓其的努力轉變為公共事業的推動。
我們一直低估了自私。
05
關於「利己」「損人」,
易中天做過一個排列組合:
[if !supportLists]1、[endif]毫不利己,專門利人;2、毫不利人,專門利己;3、為了利己,不惜損人;4、只是利己,並不損人;
[if !supportLists]5、[endif]既不利人,也不利己;6、既不損己,也不損人;7、利人利己,人己兩利;8、害人害己,人己兩害;
9、損了別人,沒利自己;10、毫不利己,專門害人。
這么多項選擇,
我們應該怎樣取捨呢?
易中天說了這樣一段話:關鍵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損人」。
不損人,就沒關系。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不過是消極無為;
既不損己,也不損人,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並不損人,至少於人無害,又何必不寬容?
即便「毫不利人,專門利己」,雖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為「利人」不可強求,「利己」則是天性。
也就是說,你不能要求人們「毫不利己」,只能要求他「決不損人」。
這就是底線。
實際上,一個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線,那他就還是好人。
好人不等於「君子」,不等於「聖人」,好人也是分層次的。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聖人」;面對利益,先人後己,是「君子」;危難當頭,舍己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只是利己,並不損人,是「常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即「為了利己,不惜損人」。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你要大方一點。」「你要學會分享。」「吃虧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們眼裡,一直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就行。」
網上有一段話說得特別好:
「說別人自私,往往是因為沒有更好的理由。如果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跑了,你說他偷竊,說他搶劫,但你不會說他自私。
只有東西是別人的,自己想要卻求而不得,想不出其他說辭,這才說他自私。從某種角度來說,真正的自私,是強行要求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說得很有道理。有私心,不是什麼罪過,不應該被批判,我們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損人。
真正應該批判的,是「損人利己」。
06
在《爸爸去哪兒2》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
黃磊的女兒多多,養了一條小狗。陸毅的女兒貝兒,也很喜歡這條小狗,一直抱著不撒手,晚上還想帶回家玩,但是多多不太願意,
於是貝兒就跑來找黃磊:「我可以把小狗帶回去嗎?」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般會對孩子說:
「乖,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
「讓妹妹帶回去玩一天怎麼了?」
「玩一天怎麼了?又玩不壞。」
「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
但黃磊並沒有這樣說,即使面對攝像機,他也沒有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他對貝兒說了這樣一句話: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我覺得黃磊做得特別好,他沒有干涉多多的想法,而是允許她可以「自私」。
沒有為了照顧貝兒的情緒,就讓多多受委屈。
許多人活得別別扭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自私過於羞恥,
害怕不能成為別人心中的好人。
人這輩子要活得快樂,其實就得學會「自私」一點。
我說的自私,不是讓你枉顧道德,去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而是要明白自私並不是件可恥的事情,然後守住自己的原則,學會取悅自己。
⑵ 財富吸引力:為何有的人吸引不來他想要的財富
「I hope you become TRULY rich」
Rich in money. (富足的金錢)
Rich in spirit. (富足的精神)
Rich in joy. (富足的喜悅)
Rich in presence. (富足的存在)
Rich in love. (富足的愛)
Rich in great relationships. (富足的關系)
Rich in your soul. (富足的靈魂)
想要擁有更多金錢
先要了解自己關於金錢的思維
這一次,讓我們來探討匱乏與富足,一起來認真地「談錢」,了解自己關於金錢的思維吧。
此生我們每一個人,來的時候一毛錢都不帶來,走的時候一分錢也不帶走。
錢含此的本質,其實是我們生活的工具,交易的媒介,錢是拿來用的。
但很多人都把錢當成「認證用的」,錢被錯誤地使用為身份和地位的談悉迅象徵。
錢從服務於自身的體驗需求,變成了向他人證明我們的身份與地位。
錢,同時被視為富足的象徵物。而且人們往往忘記了,金錢,只是富足的其中一種象徵物。
當你只關注這一種「富足的象徵物」,你就已經關閉了其他富足形式的大門。
比方說,你希望孩子上某個重點小學。
你可能通過付10萬元贊助費進陸州去,可能通過買一套100萬元的學區房獲得學位,也可能認識一個人脈資源,剛好幫你達成了這個目標,卻沒有花什麼錢。
所以當我們腦袋裡只盯著用錢來達成你希望看到的結果時,創造的路徑是有限的。
當你願意敞開,去看到任何可能的路徑時,一切富足的形式都可以進入你的生命。
因為富足只是你需要做到的時候,就能做到的能力而已。
錢是與你的服務價值和體驗需求相匹配的能量:
「錢是我在地球去完成一切我想要體驗的項目的游戲幣。」
「錢可以輕松而豐盛地到來。」
「運用錢的時候,它值得被充分地尊重、感謝與珍惜。」
「我運用錢來支持那些美好的人事物,並讓一切在流動中交互創造。」 ……
金錢能量的流動
一定是基於體驗的需求的召喚
小時候我的父親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他負責賺錢給全家人花。
而我沒有直接賺錢,卻能夠買到我想要的衣服和隨身聽。
媽媽也沒有直接賺錢,她負責照顧好全家人的生活及采買一切生活所需,父親會直接給她每個月的生活開銷和孩子們的學費。
對父親來說, 他以他的服務價值來獲得相應金錢能量的回報 。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按勞分配 ,多勞多得。
但是金錢的能量運作不僅僅是這么簡單。
這裡面還有一個同等重要的變數,就是 體驗需求(按需分配) ,吸引力法則其實也是運用了「聚焦和放大體驗需求」以增強意念的吸引力的原理。
這也往往是大多數人忽略的變數, 而且也沒有主動去運用好體驗需求這個創造的能量,並讓它與服務價值協同運作,去創造更多的豐盛與繁榮 。
就金錢能量而言,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兩者都會發揮作用。
什麼是體驗需求呢?
大家都知道佔世界人口不到0.3%的猶太人,卻掌握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財富。
美國有位凱瑟琳博士,她告訴我一個道理,例如你手上拿著一個蘋果,對面有人拿著幾個硬幣,他用硬幣來交換你的蘋果。
所有的商業都是基於雙方的交換而出發的,商業的本質是交換(交易),而交換的前提是需求,只有當你們雙方都有交換的意願(需求),這個交易才會得以發生。
如果你就想自己吃掉這個蘋果,或者他想要換的是香蕉,那麼這個交換就不會發生。
金錢能量的流動,一定是基於體驗的需求的召喚 ,這個召喚就是最初那一點點的驅動力。
這個驅動力經常也包含著你的慾望,你想吃美食的慾望,你想擁有一輛賓士車的慾望,你想要一個名牌包的慾望。
但無論你的慾望是什麼,伴隨而來的是你的體驗,你吃著美食大餐的體驗過程,你開著賓士車的體驗的體驗過程,你背著名牌包出席聚會的體驗過程。
所以慾望也是中性的,除了經常被失控的小我耍得團團轉轉以外。
慾望,既反應本能的需求和身體的需要,也能服務於我們真正想要經歷的體驗。
只不過很多人陷入了對體驗的所需之物的追求(通常還伴隨著小我的喧囂聲),而忽略了體驗本身。
而且大部分人通常在物質方面的慾望,是順便喂養了別人的目光,而不是真正服務於自己的體驗需求。
比如你很想吃這個香甜的蘋果,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那麼這種吃的慾望就服務於你自己,以及你的體驗需求。
你可以在最美的落日之下,聽著一首醉人的爵士音樂,美滋滋地啃完這個蘋果,這就是你經歷的一個體驗。
如果你有買一輛賓士車的欲啟望,你可以用這個車子來向別人炫耀你的富有,你也可以享受駕駛它的樂趣,你可以享受帶家人一同出遊的喜悅,你也可以簡單地使用它成為代步工具。
以上都是你的體驗需求,你可以決定側重去體驗哪一種。
當你使用這個車子, 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你的生活,而不是向他人證明自己,那麼你的體驗需求就會越來越簡單純粹,越能聚集於提升生活及生命的品質,而不是去做永無止境的證明題。
金錢的富足程度
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是否是富足的
我們關於金錢的富足程度,取決於我們背後的思維是出於匱乏,還是出於富足。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是匱乏的:時間不夠多,食物不夠多,金錢不夠多,機會不夠多,智慧不夠多,愛不夠多。
然而當我們在抱怨匱乏的時候,我們都能發現,我們擁有「那麼多」的匱乏。
所以真相就是, 我們不可能擁有「匱乏」的富足,然而我們卻能擁有「富足」的匱乏。
因為連我們所抱怨的匱乏,都是如此的「多」,如此的「富足」。這是如此幽默的一個印證,這說明,匱乏是一個幻覺,而富足才是我們存在的本質。
匱乏的幻覺,是用來經驗你的富足的。
匱乏是一種福祉,藉助匱乏,你才能認識和經驗你的真實和完全富足。
這個世界,只是關於生活的思維和定義的結果。
這個世界,只是不斷地在回應你的思維背後的誘發思維。 一切的回應都關於: 你是誰,你所相信的「你值得擁有什麼」 。
當你開始學習去信任,
信任你的生活正在向你展現的,
信任你被照顧得好好的,
信任每個人早已是圓滿富足的。
用富足的思維去迎接每一天的體驗,
讓任何你的生活所需
在對的時刻准確無誤地進入你的生命。
感恩豐盛· 21天睡前練習
以下這個感恩豐盛的練習,幫助你從匱乏的幻覺保持覺知,更好地活出你富足的本質。
你可以連續做超過21天,在每天睡前完成。
這是一個預先感謝的練習,這是一個肯定和確認富足本質的練習,會為你的生活帶來更多豐盛的體驗。
感恩豐盛·21天睡前練習
1、去感恩與激賞今天所有的支持、幫助和服務於你的人事物。去真誠而喜悅感恩,去毫不保留地激賞,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這種幸福、興奮的感恩中。
2、用這句肯定句結尾:「所有我需要的金錢,此刻正降臨於我。」 去持有你本自具足的無比確定的力量,去迎接更多的美好與豐盛!
匱乏的思維是去「抱怨沒有」,去限制的定義自己不值得、不夠好。
富足的思維是去「預先感謝」,去感恩一切你已經擁有的東西,去承認自己是富足的。
所以我們應牢牢地把焦點放在感恩已經有的,而不是抱怨沒有的。
如果你擁有一切,卻 不知道自己擁有一切,那麼你等於一無所有。
當你真的「知道」,你真的擁有「一切」,你才真的擁有「無畏」。
▼
文
節
選
自
詹唐寧《活出生命品質》
原來我們對金錢有那麼多的誤解,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把錢僅僅當成是一個工具,卻很少去感恩金錢這個好夥伴,感恩它與我們一起創造的美好體驗。
唐寧老師就會告訴我們:真正的富足,並不是僅僅通過金錢去實現的。
而是當我們 願意敞開,去看到任何可能的路徑時,一切富足的形式都可以進入我們的生命。
因為富足只是你需要做到的時候,就能做到的能力而已。
▲ 《 唐寧哲學》專欄
為了陪伴更多人更好地成長, 唐寧老師特開欄目《唐寧哲學》 ,為你導讀《活出生命品質》的智慧精粹:
第一個是提升入世經營的哲學上
如何從你的事業、職場上,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如何在企業或者在社會中承擔更大的責任,給出自己的創造和服務。
另一個是生命哲學的范疇上
關於如何安頓自身的一個人生觀價值觀,如何解碼情緒,如何喚起自身內在力量、提升生命的效能等。
7月15日, 《唐寧哲學》專欄每晚18:00更新 ,唐寧老師陪伴你一起揭開迷霧,洞見未來,活出和諧順流的美好人生。
唐寧哲學·活出生命品質
【唐寧哲學·第一季】
訂閱本專欄,
額外送 48元/本 的暢銷新書 《活出生命品質》 ,
還包郵到家喔
購買了專欄的墨寶們 可以掃以下的微信
戳 「閱讀原文」 , 快點來報名訂閱 《唐寧哲學》 >>
⑶ 超市地理位置不好,人流量少,但東西比外面的便宜,可就是吸引不了很多的人來購買,這是怎麼回事
你好,我認為你主要還是位置的關系,因為一般人大多數都不願意多跑幾步路去買商品的,都願意隨手在路邊買點或者在路過的超市買。你這個雖然物價便宜但是位置偏僻,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你這里有家超市。你可以試下:搞一次活動,越熱鬧越好,主要是讓人們知道這里有家超市,其次可能的話你可以試一試送貨上門這個方法。
⑷ 誰能告訴我為什麼磁鐵可以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別的東西
物質大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在原子內部,電子不停地自轉,並繞原子核旋轉。電子的這兩種運動都會產生磁性。但是在大多數物質中,電子運動的方向各不相同、雜亂無章,磁效應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數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呈現磁性。 鐵、鈷、鎳或鐵氧體等鐵磁類物質有所不同,它內部的電子自旋可以在小范圍內自發地排列起來,形成一個自發磁化區,這種自發磁化區就叫磁疇。鐵磁類物質磁化後,內部的磁疇整整齊齊、方向一致地排列起來,使磁性加強,就構成磁鐵了。磁洞猜簡鐵的吸鐵過程就是對鐵塊的磁化過程,磁納褲化了的鐵塊和磁鐵不同極性間產生吸引力,鐵塊就牢牢地與磁鐵「粘」在一起了。我們就說磁鐵有磁性了。」 磁鐵的工作原理並不復雜,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上面所講的磁疇,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小圖釘。圖釘的帽子好比電子的旋轉軌道,而那個釘子就是磁疇所產生的兆乎磁場的方向。我們可以把所有的金屬內部都想像成包含了無數的小圖釘的,只是通常情況下這些小圖釘的指向是非常雜亂的。磁鐵與其它金屬則不同,它身體裡面的圖釘是指向同一個方向的(至少是大致指向同一方向的),因此所有的小磁場匯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普通的鐵也就變成了具有神奇魔力的磁鐵了。
求採納
⑸ 為什麼有的人覺得一件東西很吸引人有另另另種人覺得沒有很吸引
就像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每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同的,一個人再好的人,也會有討厭她的人,一個再不好的人,也會有喜歡她到不行的,這個界定真的是不同的,所以這個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