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喝水都會嘔吐
如果吃什麼吐什麼,就連喝水都吐,考慮是急性腸胃炎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可能是因為飲食不幹凈,導致的食物中毒的症狀,立刻去醫院就醫診治,平時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多的食用油膩、辛辣和刺激性強的食物,減輕對腸胃所造成的負擔。在嘔吐的情況下,服用藿香正氣水、嗎丁啉和胃蘇沖劑進行治療,嚴重的情況下,要去醫院進行診治,腸胃功能失調,建議多加運動增強體質。平日里飲食和作息要規律,不能暴飲暴食或者過度的節食,攝入的食物要易於消化,堅持早睡早起的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
❷ 喝水都要吐是什麼原因
嘔吐是由於食管、胃或腸道呈逆蠕動,並伴有腹肌強力痙攣性收縮,迫使食管或胃內容物從口、鼻腔湧出。可分為:
1.消化道器質性梗阻:食管、胃或腸內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嘔吐。如先天性消化道發育畸形(不同部位閉鎖或狹窄);稍大的孩子則多為後天性腸扭轉、腸套疊、腸梗阻(如常見的蛔蟲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腸炎、胃炎、闌尾炎由於炎症對於胃、腸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嘔吐,常伴有腹痛、惡心、腹瀉、腹脹。
3.身體功能異常:如果發生全身性感染或代謝障礙等情況時,常伴有發熱、食慾減退、惡心、腹脹等中毒症狀。
4.腦神經系統疾病:如發生顱內高壓症狀、腦膜刺激征或顱內佔位性病變,能引起中樞性噴射性嘔吐,嘔吐前並不惡心,但伴有頭痛、嗜睡、昏迷、驚厥等其他神經性症狀。
5.中毒:毒物對胃腸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導致嘔吐。
中醫主張按因分型治療。
一、飲食不節,喂養不當
表現
乳食過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難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積滯胃中而引起嘔吐。表現為,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口氣臭穢,腹部作脹,大便秘結,或瀉下酸臭,舌苔多厚膩。
治療
可選用和胃導滯的中葯治療,如山楂、神曲、麥芽、谷芽、枳實、大黃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成分的「七珍丹」,每次10~20粒(每100粒為1克),一日2次;或「小兒化食丸」,每次1丸(1.5克),一日2次。
飲食宜忌
食宜
吃一些消食化滯的食物。如山楂、烏梅煮水等。也可選用以下食療方法:
1.山楂100克,白糖25克。將山楂洗凈去核,切碎,濃煎成汁,兌入白糖攪拌均勻。每次50毫升,一日3次,連服3日。
2.萊菔子50克。將萊菔子炒熟,碾碎成細末。每次服5克。溫開水沖服,一日2次,連服5日。
3.青梅20個。洗凈,去核,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20毫升,一日數次,連服3日。
4.蘿卜1個。將蘿卜洗凈,切成碎塊,搗爛,榨汁,隔水燉熟。每次15毫升,每日數次。
5.雞內金(雞的胃內膜)2個,麵粉100克,鹽、芝麻適量。將雞內金洗凈,曬干後用小火焙乾,研成細末,與麵粉、芝麻、精鹽一起和成面,擀成薄餅,置烤箱內烤熟。每次2張,一日1次,連服3日。
食忌
暫時禁食會使胃腸得到休息,對恢復正常功能是必要的。至少1~2周內忌食生冷、冰鎮及煎炸油膩、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胃有積熱
表現
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物,乳汁則蘊熱,兒食母乳而致積熱於胃;較大的孩子過食辛熱食品,或感受夏秋濕熱,蘊於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調,胃氣因此上逆而發生嘔吐。表現為,食入即吐,嘔吐物酸臭,口渴喜飲,身熱煩躁,唇乾麵赤,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等症狀。
治療
可選用清熱和胃的中葯,如藿香、黃連、石膏、竹茹、半夏等。也可以用中成葯治療,如「一捻金」,每次半袋~1袋(每袋1.5克),一日2次;或「七珍丹」,每次10~20粒,一日2次。
飲食宜忌
食宜
多食一些具有養陰生津的食物,包括:小米、麥粉及各種雜糧製品;大豆、豇豆等製品;牛奶、雞蛋、瘦肉和魚肉,營養豐富而不生內熱;水果和蔬菜,特別是蘋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烏梅、西瓜等維生素種類多的果類。也可以選用以下食療方法:
1.西瓜1個,白糖50克。將西瓜洗凈,去瓜瓤,將瓜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湯,去渣,加白糖。以湯代水,頻頻飲之。
2.生薑50克,竹茹50克。將生薑切成薄片,與竹茹同置鍋中,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30毫升,一日3次,連服3日。
3.野菊花30克。急火煎湯,去渣取汁,加適量白糖。以湯代茶飲,一日數次,連服3日。
4.瘦肉炒苦瓜。每日1次,佐餐食之。
5.黃瓜1根,胡蘿卜1根,大白菜葉兩片。全部切絲,調成涼拌菜。一日1次,佐餐食之。
食忌
忌食煎、炸、烤、熏、油膩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乾薑、胡椒,羊肉、狗肉及其他。
三、脾胃虛寒
表現
乳母喜食寒涼生冷食物,則乳汁寒薄,兒食其乳則脾胃受寒;或孩子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寒,易受客寒;或孩子過食生冷瓜果,因冷生寒;或病程中過服苦寒攻伐之劑;或感受風寒之邪,以上均可發為嘔吐。表現為,其病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為清稀痰水,或為不消化殘余乳食,不酸不臭;時作時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溫。
治療
可以用溫中散寒的中葯,如人參、白術、乾薑、丁香、炙甘草等。也可以選用「小兒香橘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附子理中丸」,一次半丸~1丸,每日2次。
飲食宜忌
食宜
盡量採取母乳喂養,稍大的孩子應多食健脾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葯、扁豆、蓮子、大棗。也可以選用以下的食療方法:
1.小米鍋巴研成細末適量,紅糖適量,沖水。每次服10克,紅糖水送下,一日1次,連服7日。
2.桂皮5克,山楂20克,紅糖20克。先將山楂洗凈,去核,然後與桂皮、紅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毫升熱飲為宜,一日3次,7天為一個療程。
3.粳米50克,砂仁1克,胡椒20粒,精鹽少許。將砂仁、胡椒研磨後用布包紮,先煮粳米,沸後再放入砂仁與胡椒,待粥爛後去胡椒、砂仁。一日1次,晨起空腹食之,連服20日。
4.白扁豆20克,芡實20克,蓮肉20克,山葯20克。一同研成細粉,加入白糖,作成餅,常服用。
預防和護理
1.飲食定時定量,食物宜新鮮、清潔,不要過食辛辣、炙烤和肥膩的食物。
2.哺乳不宜過急,以防吞進空氣。哺乳後可抱正小兒身體輕拍背部,使吸入空氣得以排出。
3.嘔吐較輕者,可以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少食多餐。嘔吐較重者,暫予禁食。
4.嘔吐時宜令孩子側卧,以防嘔吐時嗆入氣管。
5.給葯時葯液不要太熱,服葯宜緩,可採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時可服一口,停一下,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