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會有清東西陵之分

為什麼會有清東西陵之分

發布時間: 2023-05-19 15:27:41

㈠ 清朝入關之後為何有東陵和西陵之分呢

大清朝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同樣搏茄也是電視劇電影最愛演繹的一個王朝,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個王朝,他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吸引人去探究。

那麼皇帝死後的陵墓更是神秘感十足,充滿各種歷史誘惑。清孝銀搏朝是一統中國的第二個少數民族滿族建立起來,滿族興起於白山黑水的東北。如果把努爾哈赤當成滿清第一代皇帝算起到末帝溥儀,整個清朝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從入關的順治算,在關內一共是十位皇帝。為什麼他們的陵寢卻有東陵西陵之分?【東北還有仨陵寢分別是永陵、福陵和昭陵,按下暫且不表。】

個人覺得,不是探究迷沒必要浪費這個精神,甭管怎麼說順治開辟了清東陵。

成為清東陵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的陵寢叫做孝陵。

㈡ 清皇陵為什麼會分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清西陵同時於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分別於今年4月和5月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標志揭幕儀式。

清初先建陵於遵化縣馬蘭峪西(東陵),雍正8年(1730年)選易州永寧山下太平峪為陵址(西陵),翌年興建泰陵,乾隆時有詔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間在東西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有東西陵之分。

清東陵

清東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東陵位於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從公元1661年(清順治18年)始建孝陵,到1908年菩陀峪建東陵(慈禧陵)全工告竣。歷時近兩個半世紀,在這期間,先後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在這15座陵寢中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孝庄文皇後東太後慈安、西太後慈禧等皇後以及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

東陵從整體上看,以入關後第一帝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其陵位於昌瑞山主峰南麓,處於至尊之位,其他陵寢則各依山勢在孝陵東西兩側略呈扇形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康熙帝的景陵,次左為同治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乾隆帝的裕陵,次右為咸豐帝的定陵,左右對稱形成子孫陪護之勢。清東陵的15座陵寢,除昭西陵、公主園寢單成體系外,均建在昌瑞山南麓,孝陵左、右兩邊恰好各為6座,孝陵居中。同時這些陵寢都按輩分排列,輩較高的距孝陵近、輩較低的距孝陵較遠,皇後陵和妃園寢又都以本朝皇帝陵為中心,建在左右兩邊,表明了他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系,另成一個小體系,皇後陵的神道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神道又分別都與孝陵神道相接,在數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神道網路,其統續傳承關系十分明顯。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皇室陵墓之一,它背倚永寧山,西傍紫荊關,東瀕戰國燕下都遺址,南臨易水。西陵陵區范圍100餘平方公里,內圍牆長達21公里,有帝陵4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妃園寢3座,王公、公主園寢4座,共14座,葬76人。

清西陵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和皇室陵墓群之一,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西陵方圓近百餘公里,有帝陵4座,即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後陵和王公、公主、妃園寢10座,共葬76人,陵區建築面積50多萬平方米,宮殿千餘間,石建築石雕百餘座,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

㈢ 為什麼清朝皇帝分為東西兩個陵墓埋葬

關於清朝為什麼有兩個陵墓,正史和野史各有說法。

正史的說法:清史的官方說法是雍正皇帝之所以沒有在東陵為自己修建陵墓是為了遵循我國古代著名的「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或神主的輩次排列。「昭」指左邊(東邊)為尊,「穆」是右邊(西邊)次之。父在左,子在右,後世也是如此一左一右相遞墓葬,如此的昭穆相對法是我國宗廟禮法的基礎。

因康熙皇帝葬在東陵(即左面的昭位),從小受漢文化熏陶的雍正皇帝認為自己不能與父親共列昭位,應遵循周禮,在西側的穆位建陵,以表達對父輩的敬重以及對禮法的尊崇。於是就有了清西陵。

野史說法:康熙晚年九龍奪嫡,雍正皇帝為了爭奪皇位對自己的兄弟痛下殺手,甚至有傳聞連康熙也是雍正害死。因為這樣,雍正覺得自己對手足過於殘忍,死後沒有面目面對父親康熙,所以不敢在東陵建陵,於是就躲得遠遠地,跑到西側建陵,於是就有了清西陵。

㈣ 都屬於皇家陵寢,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按選風水的原則首先選定東陵作為清王朝的陵寢 於是順治和康熙葬在東陵到了雍正即位的時期 他為自己選擇陵寢的時候他發現東陵的風水好的地方都已經被自己的爺爺和父親所佔於是選擇了西陵坐自己的陵寢,到乾隆即位的時候原本是希望隋父親而葬但是考慮到怕自己以後的繼承人都按照他這個習慣都隋父親而葬
這樣的話就荒廢了東陵 使東陵的香火沒有西陵號 於是乾隆就定下了一個規矩以後歷代都要父子分開安葬 要孫子隋爺爺葬 這樣就能避免這個問題 以後歷代也都這么延續了下來 只有道光帝的時候他想隋自己的皇後安葬一起不隋爺爺安葬 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也遵從的祖治

㈤ 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東西陵分開的原因:

據說,康熙帝臨終前,曾手諭遺詔傳位十四子。雍正見父親不傳位於他,遂串通宮外,將遺詔改為傳位於四子。之後又毒死父親康熙,殺死知情者和十四子一門老少。他害怕祖宗在陰曹地府不寬恕他,所以另擇陵地。

雍正帝即位後,陵爛開始也選擇在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上。但他看陵區草圖後,很不滿意,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實不可用。選陵大臣心領蔽汪慎神會,最後選在永寧山。雍正帝看後大喜,這里是乾坤聚秀之區諸古咸備,並為上吉之壤,便定為陵址。

相傳在雍正十三年時,雍正帝在圓明園養病,民間女俠呂四娘為報父仇,潛入園內刺死雍正帝,又將其頭割去。一時宮內大亂,又不敢聲張,只得給雍正鑄金頭安上入殮。直到乾隆二年三月才與皇後、貴妃合葬於泰陵。後來,乾隆帝為不使兩處陵寢冷落,特諭旨明示後代:嗣後,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宏敬界分建。從此,東西兩陵分開。

㈥ 清陵為何分為東陵 西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內,順治十八年,順治帝駕崩後,清東陵開始建設。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帝王葬於此處。而清西陵則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從雍正帝在位時期的雍正八年開始建設,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帝王葬於此處。
清東陵和清西陵除了有不同帝王的陵墓外,皇後及後妃陵墓也隨之依附建造,比如清東陵有慈禧慈安檔轎毀兩位的定東陵,景陵、裕陵妃園寢等等;而清西陵則有雍正帝熹妃的行備泰東陵、懷王陵、公主陵等等。
清西陵是從雍正帝開始,中途插出去另外修建的,當時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清東陵「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工科史書》)」,也就是說雍正帝覺得清東陵風水、地質條件都不好,不適合作為陵墓福地。
也曾看到有這么一個說法,雍正帝另修清西陵,是因為雍正帝的皇位來的並不光明正大,無言面見九泉之下的康熙帝,於是另起爐灶修建清西陵,這也涉及到了一個多年未解的謎團——雍正帝的繼位之謎。篡位與否,至今也沒有給出准確的定論,但雍正帝對康熙帝心中應是懷有芥蒂的。剛好,清東陵的地質條件沒有那麼帆改優秀,借著這個因素,雍正帝便堂而皇之的另覓地方修建陵寢。

㈦ 清朝入關之後為何有東陵和西陵之分東陵和西陵之間有什麼不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不僅是只有項羽有這種豪情。縱觀歷代王朝,歷代皇帝都有這種成為"鬼雄"的心思,生前為帝王,死後也要叱吒風雲。故而,他們在生前就會給自己修建宏大的陵寢,最有代表的當屬秦始皇。就算是發展到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皇帝們在皇陵一事上依然頗為用心,為此還有了清東陵和西陵之分。 清朝的東、西二陵在修建背景、所處位置、修建時間、所葬皇帝、建築格局、環境風格和被盜情況等諸多方面都有所區別。

1、 清東陵因順治帝而來

清朝的太祖、太宗都是葬在關外,那裡還安葬著太祖努爾哈赤的父祖,算是愛新覺羅家的祖墳。然而,太祖和太宗在位時,清朝還只是一個偏居搭拿慎關外的政權。當清朝入關之後,清朝就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大一統王朝了,此時就得拿出主宰天下的氣度來考慮帝陵位置,關外肯定是不合時宜,僅僅一個因路途遙遠帶來的祭祀問題就會很棘手,更遑論其中的政治考量了。

故而,順治皇帝就決定在離京城比較近的地方尋找一處風水寶地,作為新的帝陵。經過一番考察和對比之後,順治皇帝決定在 京城往東一百多公里處的遵化 (今屬河北唐山)興建帝陵。

2、 清西陵因雍正帝而來

按常理來說,同一個王朝的皇帝陵墓應該都會集中在一個地區。因此,康熙皇帝在去世之後也葬在了順治皇帝選定的東陵。然而在輪到雍正皇帝的時候,他本來也計劃自己去世後就葬在東陵的。結果,當他給自己在東陵修建的地宮即將竣工之時,他委派自己的十三弟怡親王前去查看工程情況,沒想到怡親王一行人視察完後就向雍正皇帝說東陵的地質存在問題。

這種問題在古代可是很要命的,縱觀歷代王朝,不知道有多少督造帝陵的大臣因為地宮滲水等問題落得個凄慘下場。雍正皇帝本就是乾坤獨斷的皇帝,在這種事關自己百年後的事情上自是不會含糊。他迅即組織人員勘察和尋找新的地方,經過一番周折之後,他決定在 京城敏枝西南方向百公里處的易縣 (今屬河北保定)興建陵寢。

1、 清東陵的五位皇帝

當乾隆皇帝需要給自己考慮皇陵問題時,他就有點犯難了。從宗法來說,他應該葬到雍正皇帝的西陵,偏偏比起父親,他更欽慕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換而言之,東陵是他的個人意願,西陵是法統。好在他有一幫通曉典史的大臣,大臣們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終於在浩瀚史海中找到了一條法理依據,也就是周朝的 昭穆制度 。簡單來說,就是東陵和西陵輪流使用。

由此,東陵自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一直到1908年修完慈禧太後的陵寢,總耗時 247年 ,期間共有五位皇帝安葬於此。 除了孝陵,東陵還有康熙皇帝的景陵、乾隆皇帝的裕陵、咸豐皇帝的定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

2、 清西陵的五位皇帝

按照乾隆皇帝定的昭穆制度,道光皇帝作為乾隆皇帝的孫子,應該是葬在東陵的,然而我們發現東陵之中並無道光皇帝,說明昭穆制度在執行上是存在變化的。道光皇帝原本是准備在東陵給自己建陵寢的,然而他在給自己早逝的皇後修陵寢時就頻發地宮滲水現象,他是怕了,本來自己在位期間就不太順,要是到地下還要受水患,他是斷難接受的。故而,他跳出昭穆制度,命人在西陵給自己找地方建陵寢。背離昭穆制度的除了道光皇帝之外,還有同治皇帝。

慈禧太後在給自己兒子選陵址時,考慮到母子之情,就否定了西陵,選擇了咸豐皇帝所在的東陵。由此,西陵自雍正八年(1730年)開始修建雍正皇帝的泰陵到1915年修完光緒皇帝的崇陵,總耗時 185年 。 期間,除了泰陵和崇陵,還建了嘉慶皇帝的昌陵和道光皇帝的慕陵,共四座皇陵。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葬於八寶山的溥儀後來也遷到了西陵。

1、 清東陵的形勝

雖然東陵和西陵都是風水寶地,但是二者的地理環境必然不會完全一樣,所以二者內部的格局會存在差異。東陵的北邊是昌瑞山,南邊是金星山,東西方向也有山,相當於東陵是在一個盆地里,而且這個盆地的輪廓還挺規整,從昌瑞山主峰到金星山,很容易找到一條中軸線。

孝陵正是位於南北方向這條中軸線上,很好地承襲了明朝帝陵文化,將帝陵與山川形勝完美得結合到一起。其他皇帝的陵寢皆以孝陵為中心分左右排開。孝陵的左邊依次為景陵和惠陵,孝陵的右邊依次為裕陵和惠陵。 這種整體布局營造出了子知敬孫環繞般的感覺,體現出了封建 社會 的"以孝治天下"。

2、 清西陵的旖旎

西陵是背倚永寧山,南瀕易水河,風景秀麗、植被茂盛。雍正皇帝在建西陵時,下令將很多旗人遷居到西陵一帶,目的主要是讓這些旗人守陵、護陵。經過這些旗人數百年的繁衍生息,西陵一帶出現了很多村莊、集鎮。西陵因此不僅僅是皇陵,還是很多人的家園,這也是西陵的人文氣息遠高於東陵的原因。

西陵不僅很多文物建築保存得不錯,比如永福寺,它是中國 歷史 上唯一一座保存完好、流傳下來的皇家寺廟。除此之外, 西陵的生態環境也維持得相當好,森林覆蓋率非常高,在華北地區都堪稱少見。

1、 清東陵被盜掘較嚴重

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天下大亂。清朝的皇陵因此成為了軍閥們眼中的香餑餑,軍閥們需要錢來招兵買馬,而皇陵有的是金錢財寶。只不過盜掘皇陵這種事情是上不了檯面的,一旦引起 社會 輿論,很容易被群起而攻之,所以在孫殿英之前,清東陵的皇陵還沒怎麼被破壞,只是地面文物和一些妃陵被盜。孫殿英是野路子出身,什麼都敢幹,自從他打著演習的旗號,派軍洗劫了裕陵和慈禧太後陵寢等之後,效仿之人甚眾。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東陵才算是安穩了下來。

2、 清西陵被盜掘較輕微

清朝在東陵是安排了守陵百姓和官員的,到了民國時期,雖然官方對於清朝皇陵的保護缺乏力度,但是只要有這些人在,東陵按理說應該不會被破壞得那麼嚴重。據相關史料所載,東陵的守陵官員是盜掘東陵的元兇之一,他們和周邊勢力沆瀣一氣,在孫殿英進入東陵之前就常常盜賣東陵文物。與東陵的守陵人員相比,西陵的守陵人員無疑更加盡忠職守,除了崇陵被盜之外,其它三座皇陵都完好無損,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實屬難得!

清東陵和西陵之間稱得上是交相輝映,東陵有東陵的好,比如所葬皇帝更有名氣、建築布局更為大氣等,西陵也有西陵的好,比如風景秀美、人文氣息更為濃厚等。西陵比東陵建得晚,但是西陵被盜不像東陵那麼嚴重;東陵比西陵建得更壯觀,但是西陵的生態環境卻比東陵好;西陵比東陵離京城更近,但是西陵所處之地卻比東陵顯得偏僻,也就更容易遠離盜墓者。

東陵和西陵之間,談不上哪個更好,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結論,或者說,東陵和西陵都很好,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裡面都蘊含了豐富的建築、藝術和人文等價值。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代史》

《北洋軍閥史話》

㈧ 清朝為什麼要分東西兩個陵區

清朝入關以後,共傳了十代皇帝,其中,東陵有五座帝陵,葬了五個皇帝,其餘的五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未建陵外,剩下的四個都葬在北京以西一百二十多公里處的西陵了。中國歷代實行的是「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清代十個皇帝,按理應該葬在一起,為何又分成東西兩個陵區呢?原來是雍正破壞了這一制度。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傳說他靠篡改遺詔奪得了皇位。由於心中有鬼,從迷信出發,便不願和康熙葬在一起。 怡親王允祥和大臣高其倬,深知雍正之意,在易州鏡內泰寧山天平峪發現了「萬年吉地」,竭力向雍正推薦。他們在奏章中稱頌那塊地方是:「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覽奏後,認為:「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並下令在泰寧山下動工修建泰陵,首辟西陵陵區。雍正開辟西陵的用意,除了為他自己建陵之外,還想叫嗣皇帝也追隨他葬入西陵。但兒子乾隆卻違背父意,以好「風水」作為選擇陵地的原則,選址於東陵,並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區選址建陵。 西陵有帝陵四座,後陵三座,王公、公主、妃子園寢七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建築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共有陵殿千多間,石建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西陵周邊共有百餘公里,四周群巒疊嶂,樹木茂密。西有著名的紫荊關,南有易水,隔水與狼牙山相望,東有二千三百多年前古燕國下都的遺址,風景甚為幽雅。

㈨ 清東陵與清西陵為何要分開而建

這個原因有很多,下面列舉幾個:

1、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縣馬蘭峪西部昌端山主峰南麓,距北京100餘公里。是一座規模十分宏大、體系比較完整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5座:即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

後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陵1座。這15座陵墓群,埋葬著清5帝、14後、136個嬪妃。近代著名的皇後慈禧太後也葬在這里。

2、西陵在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也是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古代陵墓建築群。整個陵區共有清帝陵四座,即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3座,王公、公主、妃子園陵7座。這14座陵墓群,共葬了76人。

3、東陵的陵址,與政治風水極有關聯。所謂政治風水,就是假借風水外衣為其政治需要而服務。這在封建社會,是統治者所慣用的。

入關後的順治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然而野史與傳說的雜亂,卻給東陵陵址的選定,披上了層令人恍惚的紗衣。

4、對龍文化的接受。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稱:「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四神拱衛天帝的「中宮」。後來有了發展,認為四神在天上是保衛天帝,在人間是保衛帝王和他的臣民,在墓中是保衛墓主和他的靈魂。

四神在墓葬中的出現,最早在西漢晚期,而且很快在墓葬中盛行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漢族的喪葬習俗,陵寢制度。清帝陵中,不僅在地面建築中,隨處可見龍的形象,就在地宮里,也是極力效法的。

拓展資料

清陵分建實際是源於雍正,其子乾隆諭示後代「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東西陵界分建」,但後世皇帝選陵也似乎未嚴格按「一代東陵一代西陵」的祖訓執行。如:嘉慶葬西陵,其子道光應葬東陵,卻為何也葬西陵?咸豐葬東陵,其子同治應葬西陵,為何也葬東陵?末帝溥儀應葬東陵,為何葬在西陵?這其中有什麼緣由?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1627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1644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豐 定陵

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 1875年~1908年 光緒 崇陵

(無廟號)愛新覺羅溥儀 1909年~1911年 宣統 華龍陵園

參考資料

網路:清東陵清西陵

㈩ 清朝為什麼會有東陵和西陵,它們分別安葬著哪些皇帝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入關以後共十位皇帝,除了末帝溥儀之外,其他九位皇帝均有規模宏大的陵墓。但是這九位皇帝沒有將陵墓修建在一起,就像明十三陵那一樣。而是分為東陵和西陵,這是為什麼呢?它們又分別安葬著清朝的哪些皇帝呢?

清朝十二帝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最早安葬於此,也就是孝陵。之後,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四座陵墓均修建於此。因此,清東陵一共有五位皇帝安葬於此。那麼,剩下的四位皇帝自然也就是葬在西陵了咯。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第一位安葬於此的皇帝是雍正帝(泰培磨陵)。之後,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三位皇帝也都葬在此地。
根據古人「子隨父葬」的制度,雍正帝應該隨著父親康熙帝葬在東陵,可是他本沒有這樣做。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陵墓地址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帝以那裡「規模雖大而形局未配空斗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借口而廢之,又在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闢兆域,營建泰陵。至此,才有東陵、西陵之分。
雍正帝這樣做也給乾隆帝出了難題,要是按照古制,他就應該隨父親葬在西陵,那麼從此東陵就會荒廢,可是自己崇拜的又是自己的爺爺康熙帝啊,這可怎麼辦呢?
幾經思考,找到一個方法——昭穆之制,完美的解決了此事。「昭穆「是古代的宗法制度,規定的就是在宗廟和墓地的一輩人和一輩人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在始祖左邊,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在右邊,為穆虧裂。也就是父子始終異列,祖孫始終同列。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乾隆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所以,乾隆帝就去了東陵陪爺爺康熙去了,自己的兒子嘉慶帝就留在了西陵。

熱點內容
為什麼點開淘寶界面黑白 發布:2025-04-07 01:53:55 瀏覽:21
為什麼蘋果唱吧沒聲音 發布:2025-04-07 01:50:35 瀏覽:528
為什麼晚上貼雙眼皮貼很成功 發布:2025-04-07 01:44:19 瀏覽:392
微博為什麼會有藍色的東西 發布:2025-04-07 01:39:20 瀏覽:142
為什麼淘寶上的傢具都是免稅的 發布:2025-04-07 01:39:19 瀏覽:160
為什麼小米睡眠監測開通不了 發布:2025-04-07 01:25:05 瀏覽:563
g7咖啡為什麼營養成分不一樣 發布:2025-04-07 01:24:30 瀏覽:791
換手機屏幕為什麼會碎 發布:2025-04-07 01:24:29 瀏覽:636
男人為什麼不敢高攀女人 發布:2025-04-07 01:20:06 瀏覽:826
為什麼分東西兩晉呢 發布:2025-04-07 00:52:41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