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胰俞穴為什麼經絡圖找不到

胰俞穴為什麼經絡圖找不到

發布時間: 2023-05-14 03:54:46

⑴ 胰俞穴在人體哪個位置

您好豎碼仿:
胰俞穴是「胃管下俞」穴的別名模老。
在第八、九胸椎棘突余纖之間,旁開1.5寸。
主治:消渴、咽喉乾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
斜刺,深0.3--0.5寸。艾炷灸5--7壯。或溫灸10--20分鍾。

⑵ 糖尿病患者該怎麼艾灸

糖尿病患者該怎麼艾灸?

糖尿病,是由於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如胡為特點的早余代謝性疾病,病患體內胰島素的功能減退、作用不再。

從中醫學角度來分析,糖尿病的成因是人的氣血長期處於一種消耗量大於生產量的下降趨勢,換種說法,就是人體長期處於透支的狀態時,就會出現「陰虛」體質,長此以往,人體的臟腑中的血液會逐漸減少,氣血也就會越來越差。當身體處於透支狀態,身體機能又會把肌肉轉化能量來消耗,導致身體的體力大不如從前,這也是使得糖尿病的各種病狀出現。

如果你已經處於「氣血」兩虛的狀態了,那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可以通過艾灸來調理自己的身體,因為艾灸可以培補人體的正氣,這樣,調陸橡滾節血糖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灸不僅可以調節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水平,還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功能,還可以顯著改善症狀、增強體質、明顯提高免疫功能。

糖尿病取穴分為兩部分,一是扶正的穴位,比如足三里穴,二是降糖的穴位。

一、胰俞穴

胰俞穴是經外奇穴,可以治療消渴(也就是糖尿病)的經驗效穴。

配穴:

①、陽池穴:陽池穴可以清熱通絡、益陰增液、通調三焦。

②、三焦俞穴:三焦俞穴可以利水通淋、利水強腰、清熱利濕。

③、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補益大穴,長期艾灸可以使氣血雙虛的糖尿病患者培補元氣。

二、滎主身熱

每條經絡上的滎穴,對相應經絡瘀堵引起的「熱症」是有效的。

①、然谷穴:腎經上的滎穴。

②、液門穴:三焦經上的滎穴。

⑶ 胰俞穴的位置

在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膈俞穴與舉陪肝正跡蠢俞穴之間州如

⑷ 胰俞穴位置圖

手頭沒有圖片 但是胰俞的位置很好找,在第八胸椎旁開一寸半。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在下一個就是了。四個手指是3寸,在正中線上一放,兩邊就是兩個穴位所在。差謹橘這虛團個學位調節晌告血糖的效果還不錯。

⑸ 胰俞穴的歸經

經外奇巧野卜穴 。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線上,定位在足太陽膀胱經第8胸椎孝穗棘突下旁開1.5寸處脊告。

⑹ 胰臟經脈的相關理論

在中醫基礎理論之臟腑中,胰臟始終是一個缺位,在經脈之中,也是一個空白;但胰臟做為一個實體,終究有它應有的位置及歸屬。2007年11月,發表在《中國醫療前沿》雜志上的《論胰臟及胰臟經脈》中對胰臟經脈是這樣論述的:
「胰臟的經脈循行部位:根據胰臟在體內的位置與脊柱緊密相連的關系,其經脈起始部位當在後背脊骨之中,其循行的路線,則為沿督脈向兩側旁開半寸,也就相當於已發現上千年的華佗夾脊穴位置,與體前夾任脈而行的腎經路線前後相對。
胰臟經脈之氣充盈在整個脊柱之內,經氣分布到各個錐體,這就形成了各個錐橋褲御體間的腧穴點,從頸1椎至腰5椎,兩側共計四十八穴,其穴位名稱暫時仍按頸1、頸2、胸1、胸2等等而定。向上的經氣沿頸向巔頂部散布,向下的經氣由骶椎向下肢散布,橫向的經氣由胸椎向肩、上肢部散布。」
多年來,人們運用各種針法或手法或拔罐或刮痧等技術,選取「華佗夾脊穴」做為奇穴治療多種疾病,都有著很好的療效,可是,「華佗夾脊穴」上下左右幾十個穴位點,在治療疾病時,到底用的哪一個或哪幾個穴位點、還是全都用上了呢?大多數人沒說清楚,「華佗夾脊穴」的哪個穴位點到底有什麼主治作用更是少有人說,而且大多數人是說選取症狀或壓疼較明顯的部位穴位治療,照這樣的說法,哪裡是選取的「華佗夾脊穴」,純粹是在運用「阿是穴」了。
例如:《包頭醫學院學報》1997年第04期《穴位注射華佗夾脊穴治療腰背痛180例》論述:「取華佗夾脊穴,腰痛取4穴,背痛取4穴,腰背痛取6穴。取穴時盡量選壓痛明顯部位的穴位。」
又如:《針灸臨床雜志》1999年第03期《華佗夾脊穴在臨床上的應用》論述:「病史:半月前因外傷至T5-8處疼痛,近日因工作勞累,漸覺痛由胸椎向前放射,逐漸加重。咳嗽、深呼吸、噴嚏疼痛加劇。查體:T5-8棘突及肋間隙有明顯局部壓痛及放射痛。X線片報告T5-8無異常。診斷:肋間神經痛。治療:取T5-8夾脊穴,陽陵泉穴,」
再如:《中國針灸》2004年第S1期《提捏華佗夾脊穴為主治療感冒52例》論述:「治療方法2.1風寒型 讓病人伏卧於治療床上,盡量放鬆,醫者站在患者的左側,在病人的背部塗勻滑石粉,從能部開始向上提捏至大椎穴,一般反復做十幾次即可,然後用手指腹壓肺俞、脆俞、腎俞(每穴點壓10次),完畢後用TDP燈照風池、風府穴20分鍾。」
還有如:《湖北中醫雜志》2007年第02期《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單純性肥胖的臨床觀察》述說:「治療方法治療組:取穴:華佗夾脊穴(第3胸椎至第5腰椎)。操作:穴位常規消毒,」
又如:《河南中醫》2003年第12期《火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背痛61例》論述:「治療方敏岩法2 .1取穴:根據病痛位置,對應取華佗夾脊4~6次。」
根據以上諸多文章所論述的取穴方法可以明顯的看出,不管是什麼針法或手法在選取「華佗夾脊穴」治療時,都是在以疼痛區域取的穴,這不就是根據「以疼為俞」理論取用的 「阿是穴」嗎。
五絕指針療法在治療糖尿病以及各種疑難雜症的研究過程中,確定了所謂的「華佗夾脊穴」,就是中醫學的經絡空白——胰臟經脈,這也才是真正的「奇經八脈」的「奇經」;並根據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總結出了每個穴位點都有著獨到的治療疾病作用,根據我們的研究認識,現將胰經腧穴的命名和主治作用介紹如下:
一、胰經腧穴的命名
關於腧穴的命名,實際上就是給諸多穴位點明確一個專有的名稱而已,至於為什麼叫這個或那個名字說起來並不重要,但是,為什麼確定了這個名稱,也還是有一定的規則的,胰經腧穴的定名主要根據以下幾種規律:
1、根據該穴位的主治作用而定名;如:腰4椎為「升陽」穴,胸12椎為「和中」穴。
2、根據相鄰穴位的名稱屬性而定名;如:胸7椎與督脈的至陽穴相平相近,定為「九天」穴。
3、根據相鄰穴位所屬的臟腑功能而定名;如:胸10椎與膀胱經的膽俞穴相平相近,定為「中正」穴。
二、胰經腧穴的定位
頸1椎定為閉關穴;頸2椎定為鎖喉穴;頸3椎定為醒腦穴;頸4椎定為明目穴;頸5椎定為利咽穴;頸6椎定純褲為清風穴;頸7椎定為定喘穴;胸1椎定為安陽穴;胸2椎定為氣路穴;胸3椎定為相府穴;胸4椎定為熱結穴;胸5椎定為神明穴;胸6椎定為作強穴;胸7椎定為九天穴;胸8椎定為津泉穴;胸9椎定為上將穴;胸10椎定為中正穴;胸11椎定為清營穴;胸12椎定為和中穴;腰1椎定為溫精穴;腰2椎定為固精穴;腰3椎定為壯陽穴;腰4椎定為升陽穴;腰5椎定為髎巔穴。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1、穴位名稱:(頸1椎)閉關
【作用】:清心開竅,通利機關,疏風清熱,聰耳明目。
【主治】:鼻塞,頭痛,咽痛,目赤腫痛,頸項強痛,肩痛不舉,頭暈,目眩,中風不語,半身不遂。
2、穴位名稱:(頸2椎)鎖喉
【作用】:祛風散寒,溫經通絡,開闔關竅,潤肺生津。
【主治】:咳痰,氣喘,胸疼,鼻塞,咽干,嘶啞,喉鳴,梅核氣,頸筋不舒,落枕,肩疼,肢體不遂。
3、穴位名稱:(頸3椎)醒腦
【作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開竅醒腦,清肺寧心。
【主治】:頭暈頭痛,耳聾耳鳴,兩眼昏花,頸項強直,肩臂沉疼,四肢無力,心悸氣短,嗜睡。
4、穴位名稱:(頸4椎)明目
【作用】:疏風通絡,驅風散熱,明目養神,開竅醒腦。
【主治】:眉棱骨疼,視物不清,迎風流淚,頸肩疼痛,後背沉緊,上肢不抬,手指麻木,活動障礙。
5、穴位名稱:(頸5椎)利咽
【作用】:疏風清熱,養陰生津,調理筋脈,滑利關節。
【主治】:咽喉腫痛,咽干口渴,頭暈目眩,頸項僵硬,落枕,肩臂疼麻。
6、穴位名稱:(頸6椎)清風
【作用】:熄風止痙,鎮驚安神,疏風通絡,聰耳明目。
【主治】:畏寒怕冷,迎風流淚,視物模糊,口乾鼻燥,頭痛頭暈,肩臂酸疼,肢體麻木。
7、穴位名稱:(頸7椎)定喘穴
【作用】:解表清熱,疏風散寒,熄風止痙,肅肺寧心。
【主治】:自汗盜汗,畏寒怕冷,感冒,目赤腫痛,頭項強痛,咳喘,胸悶氣短,驚悸,肩臂疼痛。
8、穴位名稱:(胸1椎)安陽
【作用】:宣肺解表,鎮驚安神,疏調筋骨。
【主治】:發熱,咳嗽,頭痛,鼻塞,脊強,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
9、穴位名稱:(胸2椎)氣路
【作用】:宣肺解表,熄風止痙,疏風清熱。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10、穴位名稱:(胸3椎)相府
【作用】:祛風退熱,寧心鎮痙,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氣喘,毛發脫落,脊背強痛。
11、穴位名稱:(胸4椎)熱結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寬胸理氣。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胸悶,風火牙痛。
12、穴位名稱:(胸5椎)神明
【作用】:養心安神,熄風止痙,清熱通絡,理氣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氣短,咳嗽,失眠,健忘,夢遺,盜汗,脊背強痛。
13、穴位名稱:(胸6椎)作強
【作用】:清熱解毒,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遺尿,小便不利,水腫,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耳聾,耳鳴,咳嗽,氣喘,腰痛,骨病,脊背強痛。
14、穴位名稱:(胸7椎)九天
【作用】:清熱利濕,健脾養胰,寬胸降逆,調氣補虛。
【主治】:胃脘痛,呃逆,噯氣,便血,咳嗽,氣喘,咽干口渴,骨蒸盜汗,胸脅脹痛,背痛。
15、穴位名稱:(胸8椎)津泉
【作用】:止痙熄風,健脾和胃,養胰生津,清熱利水。
【主治】:腰背疼痛,多食善飢,後心沉緊,頭昏腦脹,視物模糊,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咽干口渴。
16、穴位名稱:(胸9椎)上將
【作用】:疏肝理氣,止痙熄風,養血明目,健脾養胰。
【主治】:脅肋疼痛,黃疸,脊背痛,胃痛,視物模糊,口乾舌燥。
17、穴位名稱:(胸10椎)中正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疏肝利膽,理氣解郁。
【主治】:黃疸,嘔吐,口苦,腹脹滿,脅痛,潮熱,腰脊強痛。
18、穴位名稱:(胸11椎)清營
【作用】:健脾利濕,益腎強脊,養胰生津,益氣和中。
【主治】:黃疸,嘔吐,腹脹,泄瀉,痢疾,水腫,口苦,咽干,嘶啞。
19、穴位名稱:(胸12椎)和中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健脾和胃,滋陰生津。
【主治】:肩胛疼痛,腰脊強痛,腹痛,胸腹滿悶,飲食無味,小便黃赤,便秘。
20、穴位名稱:(腰1椎)溫精
【作用】:溫補脾腎,強壯腰脊,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腹脹,腸鳴,泄瀉,腰腿疼痛,膝關節疼。
21、穴位名稱:(腰2椎)固精
【作用】:強壯腰膝,固精止帶,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中風偏癱,腰腿疼痛,骨病。
22、穴位名稱:(腰3椎)壯陽
【作用】:強腰補腎,調經通絡,消腫利水,固精止帶。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23、穴位名稱:(腰4椎)升陽
【作用】:壯陽補腎,調經通絡,通腸利腑,滲水利濕。
【主治】:腹脹,泄瀉,便秘,月經不調,遺精,陽痿,腰痛,腿疼,關節不利,下肢痿痹,腳後跟疼。
24、穴位名稱:(腰5椎)髎巔
【作用】:強腰補腎,溫經通絡,通調水道,舒筋活血。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痿,小便頻數或不利,腰腿疼痛,下肢麻木。
附:胰俞穴和胰島穴
穴位名稱:胰俞 (補入經穴)
【定位】:在背部,第八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活血化淤,養胰健脾,調和腸胃。
【主治】:胃脘痛,呃逆,口苦咽干,大便不調,多飲多尿,消食,盜汗遺精,肢體無力,肌肉酸楚。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穴位名稱:胰島(補入經穴)
【定位】:在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清熱利濕,養胰生津,通利腸道,滋陰助陽。
【主治】:口乾舌燥,多飲多尿,視物模糊,肢體消瘦,脊背沉痛,腰膝酸軟,皮膚粗糙,面黃肌瘦。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說明:本文所論穴位的主治作用,是五絕指針療法臨床治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否適宜其它技術的有效治療,有待考證。

⑺ 不花錢也能降血糖,常敲打哪些穴位區,血糖降得平穩

人的年紀大了,各種疾病就會逐漸的顯現出來,很多老年人都有血糖高的問題。血糖高的人在平時要注意飲食,不能吃糖分含量高的水果,也不要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

有高血糖的人群每天都需要檢測自己的血糖情況,有任何的異常都需要馬上吃降血糖的葯物。平時可以多敲打降血糖的穴位,有很多穴位都是可以降血糖的。

以上就是可以降低血糖的穴位,旁宴備如果找不到這些穴位的話,可以咨詢醫生,或者是購買一張人體穴點陣圖。敲打穴位不同於針灸,所以稍微的有一點偏差問題都不是很大。

⑻ 人體穴位胰俞在那個部位

你好:胰俞又稱胃脘下俞,位於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⑼ 每天按4大穴道3分鍾,糖尿病就有改善!

中醫上認為,治療糖尿病有「四大穴道」,它們分別是胰俞穴、魚際穴、內庭穴和太溪穴。

方法: 在每天晚上9點,按揉雙側魚際穴大約3分鍾,之後再按揉兩側胰俞穴大約2分鍾,最後按揉內庭、太溪穴各3分鍾。配合降血糖的葯,堅持3個月,糖尿病就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

胰俞穴 位置:脊柱旁開四指,肩胛骨下角下面約兩指的地方。 功效:可有效 *** 胰島素分泌。 胰俞是經外奇穴,而它是治療消渴(糖尿病)的經橘殲驗效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上,經常按揉此穴位能夠有效地 *** 胰島素分泌。

魚際哪伍悔穴 位置:大拇指第二節後面,連接手腕和拇指第二節的骨中點處,手掌和手背交界的地方。 功效:緩解多口渴的症狀。 魚際則是肺經的滎穴,按揉它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太溪在五行中屬水,肺為金,按揉太溪就是「金生水,金水互生」,而且腎陰是一身陰氣之本,補腎陰其實就意味李正著補肺陰。中醫裡面講,「肺為水之上源」,是指肺是人體上面水的源頭,而且肺有「通調水道」的功能,就是肺要調節、疏通好全身的水液代謝。如果肺陰不足了,而且有外來的燥邪入身,這樣就在人體內形成了惡性循環,自然肺通調水道的功能就失常了。當全身的水不能正常地分布到各個臟腑器官時,雖然喝的水多,但是吸收不了那麼多,所以人仍然會覺得口乾舌燥。

內庭穴 位置: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功效:抑制食慾,可抑製糖尿病的多食症狀。 庭則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主身熱」,它具有非常好的善祛熱邪功效。可以抑制多食的症狀。

⑽ 胰俞簡介

目錄

  • 1 拼音
  • 2 概述
  • 3 拼音
  • 4 代號
  • 5 胃脘下俞的別名
  • 6 出處
  • 7 胰俞穴的定位
  • 8 胰俞取穴方法
  • 9 胰俞穴穴位解剖
    • 9.1 層次解剖
    • 9.2 穴區神經、血管
  • 10 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 11 胰俞穴主治病證
  • 12 胰俞穴的配伍
  • 13 刺灸法
    • 13.1 刺法
    • 13.2 灸法
  • 14 文獻摘要
  • 15 胰俞研究進展
    • 15.1 對胰島素的雙向調整作用
    • 15.2 改善2型糖尿病脂代謝紊亂
  • 16 參考資料
  • 附:
    • 1 古籍中的胰俞

1 拼音

yí shù

2 概述

胰俞為經外奇穴別名,即胃管下俞(胃脘下俞)[1]。見《針灸學》(上海中醫學院1974年版)。

胃脘下俞為經外奇穴名(wèiwǎnxiàshùEXB3)[2][3]。又稱胃管下俞、胃下俞、胰俞,膵俞。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乾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

3 拼音

wèiwǎnxiàshù

4 代號

EXB3

5 胃脘下俞的別名

胃管下俞(《備急千金要方》)

胃下俞(《千金翼方》)

胰俞(《針灸學》(上海中醫學院1974年版))

膵俞(《中國針灸學》)

6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胃管下俞……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

7 胰俞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伏凱胃脘下冊廳或俞穴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4]。

胃脘下俞穴在脊柱區,橫平第八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3]。

胃脘下俞穴在背部,當第八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5]。

經外奇州伍穴——胃宛下俞的位置

經外奇穴——胃宛下俞的位置

8 胰俞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橫平第8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處取穴[6]。

9 胰俞穴穴位解剖

胃脘下俞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最長肌和橫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9.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背闊肌[4]。

9.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8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第8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和肋間後動脈分布[4]。

10 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胃脘下俞穴有健脾和胃,理氣止痛的作用。

11 胰俞穴主治病證

胃脘下俞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嘔吐,咽喉乾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

胃脘下俞主治胃痛、腹痛、胸脅痛、消渴[4]。

脾胃病:胃痛,腹痛,嘔吐[6]。

其他病:胸脅痛,消渴,喉干[6]。

胃脘下俞主治主治消渴、咽喉乾燥、腹痛嘔逆、肋間神經痛等[7]。

12 胰俞穴的配伍

胃脘下俞配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太溪,治糖尿病[6]。

胃脘下俞配中脘、足三里、內關,治嘔吐[6]。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4]。

針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沿肋間傳至前胸部[6]。

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5~0.8寸[7]。

注意:胃脘下俞穴深部是胸膜和肺臟,針刺時不可直刺過深[6]。

13.2 灸法

可灸[4][6][7]。

14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壯。

15 胰俞研究進展

15.1 對胰島素的雙向調整作用

針刺胃脘下俞、肺俞、脾俞、腎俞等穴對胰島素有良好雙向調整作用,可加強胰島素對糖原的合成代謝及氧化酵解和被組織利用的功能[6]。

15.2 改善2型糖尿病脂代謝紊亂

熱點內容
冷門淘寶為什麼賣手機殼 發布:2025-04-22 16:07:35 瀏覽:814
坐在電腦邊有電流的感覺是為什麼 發布:2025-04-22 15:53:36 瀏覽:298
為什麼晚上醒來口腔發干 發布:2025-04-22 15:46:10 瀏覽:810
為什麼視頻播放量顯示不一樣 發布:2025-04-22 15:45:11 瀏覽:313
為什麼微信信息發過來要幾分鍾後才收到提醒 發布:2025-04-22 15:39:45 瀏覽:208
恩施玉露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4-22 15:34:57 瀏覽:120
瑞可德林啤酒包裝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2025-04-22 15:34:10 瀏覽:236
華為手機為什麼雲端圖庫里沒圖片 發布:2025-04-22 15:34:01 瀏覽:528
淘寶上的栗子為什麼這么貴 發布:2025-04-22 15:24:23 瀏覽:3
vivo手機為什麼找不到時間設置 發布:2025-04-22 15:17:53 瀏覽: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