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嗅東西的時候撅嘴
1. 馬的嗅覺為什麼發達
馬的嗅覺非常發達
主要靠嗅覺識別主人、同伴、母子、性別、發情路途、廄舍、廄位、飼料種類等
靠嗅覺尋找水源,根核肢據糞便氣味尋找同罩散伴或避開野獸等
在調教或接近不熟悉的馬時,應先讓馬嗅聞鞍具,消除其恐懼感
當馬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表示對物體進行辨別
當馬強烈呼氣,振動鼻翼並發出特別的響聲時,表示其預感危險和驚物氏氏恐,應給以撫慰。
2. 馬的生活習性
這是由於馬有很強的奔跑和跳躍能力。這一點正是人類所需要的。
另外,馬的性情比較溫順;它從不主動地去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人之所以能馴服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馬的視力不好,馬的兩眼視線重疊的部分只有30度,看東西立體感很差,對人和物體容易產生錯覺,所以人利用了馬的這一弱點。
馬的視野可以達到330度,(歐洲一些學者認為,馬的視線在215度)而兩眼視線的重疊部分只有30度,不及食肉動物的三分之一。馬在後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馬的後踢是因為恐懼。所以人站在一匹馬的後面是很危險的。但由於人與馬的親近,許多馬改變了這一習性。馬的聽沉和嗅覺是十分出色的。
馬的耳部位於頭的最高點,轉動角度很大,這表明它的聽覺十分發達;馬的聽覺是對視覺不良的一種補償。用不著大聲地叫喊。馬的聽覺比我們人類的聽覺要強得多。過高的音量或音頻對於馬都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感到很痛苦。
它的嗅覺神經非常敏銳,馬主要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在稍感危險時馬會發出「響鼻」。馬利用嗅覺攝取體內短缺的物質,群馬很少出現營養不良症,也很少誤食有毒的草;馬喜歡甜味飼料,馬往往拒食帶酸味的食物,如果草受腐,馬便拒絕進食。
馬靠嗅覺可以辯別空氣中的水氣,從而找到幾里以外的水源。
馬觸覺分析能力強,鑒別相距3厘米的刺激點。與馬接近時,要細心。馬全身分布有痛覺傳入神經,或叫痛點。耳、眼、蹄、冠、腹部痛覺敏感。一般來說,馬對人有強烈的依戀和信任,可以用溫和、安慰的方法使馬安靜,只有十分必要時人們才對馬使用痛覺刺激。
我們了解了馬的生理特點,另外,馬還有群體的行為,如合群、競爭心理和抗爭、信息傳遞以及記憶等行為。
馬群組織總是和一定的交配形式相聯系的。最原始的群體認為有親緣關系。馬是集合小群,相互依戀,共同生活。
一匹公馬帶一些母馬而組成小群體。多個小集體又組合成大群體。開始時公馬會發生爭斗,但一旦小群體固定後,又會相安無事。母馬離群,公馬會嘶叫並找回母馬。
馬有很強的競爭心理。賽馬就是利用了馬的這種心理。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倒在槍林彈雨中,而是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反感的事物會做出幾種反映;一是示威。這時馬耳後背,目光炯炯,上臉收縮,高舉頸項,點頭吹氣。二是憤怒的後踢。有時還會出現嘶咬對方的行為。
馬有慾望和急燥的表情是站立不安,前肢刨地,有時是兩前肢交替刨地。
馬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這種能力分為兩大類;一是條件反射行為,二是後效行為。
反射行為是自動的,遇到一種刺激就會做出兩種反映,而後效行為便是馬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除科學的利用馬自身的條件反射能力外,在馬的學習和記憶上,要反復進行以及恰當的鼓勵。
馬屬於好動的動物,它與食肉動物相反,休息和睡眠時間很短。成年馬平均一晝夜睡眠約6小時左右。深睡只用2小時,多在破曉之前。馬在深睡情況下才進入未知覺狀態,其他時間的睡眠呈半知覺狀態。吃飽後只要安靜站立即進入睡眠。
馬能在站立下睡眠並得到良好的休息。原因主要是支持大部分體重的前肢。一般公馬和騸馬主要是站立睡眠,母馬和幼駒卧倒睡眠。
了解了馬的習性,對於接觸和掌握馬是十分必要的。而馬匹的外形鑒定是我們了解什麼樣的馬適合於做什麼樣的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
各國學者對馬的體質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法。但比較通用的分類有這樣幾種:
濕潤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發達,肌健、關節明顯,肌肉比較鬆弛。這類馬的性情多遲鈍,不夠靈活。挽馬中較為多見。
乾燥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不發達,關節、肌健的輪廓明顯,皮膚較薄,被毛短細,性情活潑,動作敏捷,多見於輕型騎乘馬。
細致型馬:頭小而清秀,骨量較輕,皮薄毛細;性情靈敏。
粗糙型馬:頭重、骨粗、皮厚,毛粗長,多見於草原上的馬。
結實型馬:頭頸與軀乾的結合勻稱協調,軀干粗實,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結構緊湊。
事實上,很少見到單一體質類型的馬。一般都是以某種類型為主的混合型。如:濕潤粗糙型和濕潤細致型等。乾燥細致型多見於乘用馬。而我國的蒙古馬、哈薩克馬多屬粗糙結實型。伊犁馬和三河馬則多屬於乾燥結實型。
馬的氣質是馬對周圍事物敏感性反應到它的精神上的表現,在養馬學上稱為馬的悍威。由於馬的神經活動類型不同,所以悍威的表現也不同。
烈悍:神經活動屬強而不平衡型。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易興奮暴燥,不易控制和管理。往往因性急而無益地消耗精力和能量,持久力差。這種馬多見於輕型馬中的公馬。
上悍:神經活動強而靈活,對外界反應敏感,但興奮與抑制趨於平衡。這種馬聽指揮,能力強。
中悍;神經活動稍遲鈍,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易調教,工作性能好。較好的役馬多為中悍。
下悍:神經活動以抑制為主,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性遲鈍,工作不靈活,工作效率低。使役較重的地方品種和部分重挽馬多有此表現。
馬是個性很強的動物。馬的外表顯得很溫順,很安靜,但在馬的內心深處那種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馬在與同類的競爭中有著累死也不認輸的性格。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在槍林彈雨中倒下的;而是由於劇烈地奔跑而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人的態度好惡分明,它在同人的接觸與合作中有著十分苟刻的條件。首先你必須能夠駕馭它,而在這個過程中,僅靠勇敢是不夠的;還要有技藝,要向馬展示你的智慧,然後才是你的撫愛和關心。如果人迎得了與馬的合作,馬會對人產生深深的卷戀。
如果用擬人的手法表述馬;它是最具貴族氣質的生靈——寧靜的內心、高貴瀟灑的氣質和勇於獻身的精神。
另外,馬的性情比較溫順;它從不主動地去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人之所以能馴服馬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馬的視力不好,馬的兩眼視線重疊的部分只有30度,看東西立體感很差,對人和物體容易產生錯覺,所以人利用了馬的這一弱點。
馬的視野可以達到330度,(歐洲一些學者認為,馬的視線在215度)而兩眼視線的重疊部分只有30度,不及食肉動物的三分之一。馬在後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馬的後踢是因為恐懼。所以人站在一匹馬的後面是很危險的。但由於人與馬的親近,許多馬改變了這一習性。馬的聽覺和嗅覺是十分出色的。
馬的耳部位於頭的最高點,轉動角度很大,這表明它的聽覺十分發達;馬的聽覺是對視覺不良的一種補償。
用不著大聲地叫喊。馬的聽覺比我們人類的聽覺要強得多。過高的音量或音頻對於馬都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感到很痛苦。
它的嗅覺神經非常敏銳,馬主要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在稍感危險時馬會發出「響鼻」。
馬利用嗅覺攝取體內短缺的物質,群馬很少出現營養不良症,也很少誤食有毒的草;馬喜歡甜味飼料,馬往往拒食帶酸味的食物,如果草受腐,馬便拒絕進食。
馬靠嗅覺可以辯別空氣中的水氣,從而找到幾里以外的水源。
馬觸覺分析能力強,鑒別相距3厘米的刺激點。與馬接近時,要細心。
馬全身分布有痛覺傳入神經,或叫痛點。耳、眼、蹄、冠、腹部痛覺敏感。一般來說,馬對人有強烈的依戀和信任,可以用溫和、安慰的方法使馬安靜,只有十分必要時人們才對馬使用痛覺刺激。
我們了解了馬的生理特點,另外,馬還有群體的行為,如合群、競爭心理和抗爭、信息傳遞以及記憶等行為。
馬群組織總是和一定的交配形式相聯系的。最原始的群體認為有親緣關系。馬是集合小群,相互依戀,共同生活。
一匹公馬帶一些母馬而組成小群體。多個小集體又組合成大群體。開始時公馬會發生爭斗,但一旦小群體固定後,又會相安無事。母馬離群,公馬會嘶叫並找回母馬。
馬有很強的競爭心理。賽馬就是利用了馬的這種心理。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倒在槍林彈雨中,而是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反感的事物會做出幾種反映;一是示威。這時馬耳後背,目光炯炯,上臉收縮,高舉頸項,點頭吹氣。二是憤怒的後踢。有時還會出現嘶咬對方的行為。
馬有慾望和急燥的表情是站立不安,前肢刨地,有時是兩前肢交替刨地。
馬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這種能力分為兩大類;一是條件反射行為,二是後效行為。
反射行為是自動的,遇到一種刺激就會做出兩種反映,而後效行為便是馬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除科學的利用馬自身的條件反射能力外,在馬的學習和記憶上,要反復進行以及恰當的鼓勵。
馬屬於好動的動物,它與食肉動物相反,休息和睡眠時間很短。成年馬平均一晝夜睡眠約6小時左右。深睡只用2小時,多在破曉之前。馬在深睡情況下才進入未知覺狀態,其他時間的睡眠呈半知覺狀態。吃飽後只要安靜站立即進入睡眠。
馬能在站立下睡眠並得到良好的休息。原因主要是支持大部分體重的前肢。一般公馬和騸馬主要是站立睡眠,母馬和幼駒卧倒睡眠。
了解了馬的習性,對於接觸和掌握馬是十分必要的。而馬匹的外形鑒定是我們了解什麼樣的馬適合於做什麼樣的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
各國學者對馬的體質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法。但比較通用的分類有這樣幾種:
濕潤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發達,肌健、關節明顯,肌肉比較鬆弛。這類馬的性情多遲鈍,不夠靈活。挽馬中較為多見。
乾燥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不發達,關節、肌健的輪廓明顯,皮膚較薄,被毛短細,性情活潑,動作敏捷,多見於輕型騎乘馬。
細致型馬:頭小而清秀,骨量較輕,皮薄毛細;性情靈敏。
粗糙型馬:頭重、骨粗、皮厚,毛粗長,多見於草原上的馬。
結實型馬:頭頸與軀乾的結合勻稱協調,軀干粗實,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結構緊湊。
事實上,很少見到單一體質類型的馬。一般都是以某種類型為主的混合型。如:濕潤粗糙型和濕潤細致型等。乾燥細致型多見於乘用馬。而我國的蒙古馬、哈薩克馬多屬粗糙結實型。伊犁馬和三河馬則多屬於乾燥結實型。
馬的氣質是馬對周圍事物敏感性反應到它的精神上的表現,在養馬學上稱為馬的悍威。由於馬的神經活動類型不同,所以悍威的表現也不同。
烈悍:神經活動屬強而不平衡型。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易興奮暴燥,不易控制和管理。往往因性急而無益地消耗精力和能量,持久力差。這種馬多見於輕型馬中的公馬。
上悍:神經活動強而靈活,對外界反應敏感,但興奮與抑制趨於平衡。這種馬聽指揮,能力強。
中悍;神經活動稍遲鈍,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易調教,工作性能好。較好的役馬多為中悍。
下悍:神經活動以抑制為主,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性遲鈍,工作不靈活,工作效率低。使役較重的地方品種和部分重挽馬多有此表現。
馬是個性很強的動物。馬的外表顯得很溫順,很安靜,但在馬的內心深處那種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馬在與同類的競爭中有著累死也不認輸的性格。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在槍林彈雨中倒下的;而是由於劇烈地奔跑而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人的態度好惡分明,它在同人的接觸與合作中有著十分苟刻的條件。首先你必須能夠駕馭它,而在這個過程中,僅靠勇敢是不夠的;還要有技藝,要向馬展示你的智慧,然後才是你的撫愛和關心。如果人迎得了與馬的合作,馬會對人產生深深的卷戀。
馬的視野可以達到330度,(歐洲一些學者認為,馬的視線在215度)而兩眼視線的重疊部分只有30度,不及食肉動物的三分之一。馬在後退時對距離毫無判斷能力,馬的後踢是因為恐懼。所以人站在一匹馬的後面是很危險的。但由於人與馬的親近,許多馬改變了這一習性。馬的聽覺和嗅覺是十分出色的。
馬的耳部位於頭的最高點,轉動角度很大,這表明它的聽覺十分發達;馬的聽覺是對視覺不良的一種補償。
用不著大聲地叫喊。馬的聽覺比我們人類的聽覺要強得多。過高的音量或音頻對於馬都是一種逆境刺激,使馬感到很痛苦。
它的嗅覺神經非常敏銳,馬主要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在稍感危險時馬會發出「響鼻」。
馬利用嗅覺攝取體內短缺的物質,群馬很少出現營養不良症,也很少誤食有毒的草;馬喜歡甜味飼料,馬往往拒食帶酸味的食物,如果草受腐,馬便拒絕進食。
馬靠嗅覺可以辯別空氣中的水氣,從而找到幾里以外的水源。
馬觸覺分析能力強,鑒別相距3厘米的刺激點。與馬接近時,要細心。
馬全身分布有痛覺傳入神經,或叫痛點。耳、眼、蹄、冠、腹部痛覺敏感。一般來說,馬對人有強烈的依戀和信任,可以用溫和、安慰的方法使馬安靜,只有十分必要時人們才對馬使用痛覺刺激。
我們了解了馬的生理特點,另外,馬還有群體的行為,如合群、競爭心理和抗爭、信息傳遞以及記憶等行為。
馬群組織總是和一定的交配形式相聯系的。最原始的群體認為有親緣關系。馬是集合小群,相互依戀,共同生活。
一匹公馬帶一些母馬而組成小群體。多個小集體又組合成大群體。開始時公馬會發生爭斗,但一旦小群體固定後,又會相安無事。母馬離群,公馬會嘶叫並找回母馬。
馬有很強的競爭心理。賽馬就是利用了馬的這種心理。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倒在槍林彈雨中,而是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反感的事物會做出幾種反映;一是示威。這時馬耳後背,目光炯炯,上臉收縮,高舉頸項,點頭吹氣。二是憤怒的後踢。有時還會出現嘶咬對方的行為。
馬有慾望和急燥的表情是站立不安,前肢刨地,有時是兩前肢交替刨地。
馬有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這種能力分為兩大類;一是條件反射行為,二是後效行為。
反射行為是自動的,遇到一種刺激就會做出兩種反映,而後效行為便是馬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馬有很好的模仿能力,除科學的利用馬自身的條件反射能力外,在馬的學習和記憶上,要反復進行以及恰當的鼓勵。
馬屬於好動的動物,它與食肉動物相反,休息和睡眠時間很短。成年馬平均一晝夜睡眠約6小時左右。深睡只用2小時,多在破曉之前。馬在深睡情況下才進入未知覺狀態,其他時間的睡眠呈半知覺狀態。吃飽後只要安靜站立即進入睡眠。
馬能在站立下睡眠並得到良好的休息。原因主要是支持大部分體重的前肢。一般公馬和騸馬主要是站立睡眠,母馬和幼駒卧倒睡眠。
了解了馬的習性,對於接觸和掌握馬是十分必要的。而馬匹的外形鑒定是我們了解什麼樣的馬適合於做什麼樣的工作必不可少的環節。
各國學者對馬的體質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法。但比較通用的分類有這樣幾種:
濕潤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發達,肌健、關節明顯,肌肉比較鬆弛。這類馬的性情多遲鈍,不夠靈活。挽馬中較為多見。
乾燥型馬:這種馬皮下組織不發達,關節、肌健的輪廓明顯,皮膚較薄,被毛短細,性情活潑,動作敏捷,多見於輕型騎乘馬。
細致型馬:頭小而清秀,骨量較輕,皮薄毛細;性情靈敏。
粗糙型馬:頭重、骨粗、皮厚,毛粗長,多見於草原上的馬。
結實型馬:頭頸與軀乾的結合勻稱協調,軀干粗實,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結構緊湊。
事實上,很少見到單一體質類型的馬。一般都是以某種類型為主的混合型。如:濕潤粗糙型和濕潤細致型等。乾燥細致型多見於乘用馬。而我國的蒙古馬、哈薩克馬多屬粗糙結實型。伊犁馬和三河馬則多屬於乾燥結實型。
馬的氣質是馬對周圍事物敏感性反應到它的精神上的表現,在養馬學上稱為馬的悍威。由於馬的神經活動類型不同,所以悍威的表現也不同。
烈悍:神經活動屬強而不平衡型。對外界刺激反應強烈,易興奮暴燥,不易控制和管理。往往因性急而無益地消耗精力和能量,持久力差。這種馬多見於輕型馬中的公馬。
上悍:神經活動強而靈活,對外界反應敏感,但興奮與抑制趨於平衡。這種馬聽指揮,能力強。
中悍;神經活動稍遲鈍,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易調教,工作性能好。較好的役馬多為中悍。
下悍:神經活動以抑制為主,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性遲鈍,工作不靈活,工作效率低。使役較重的地方品種和部分重挽馬多有此表現。
馬是個性很強的動物。馬的外表顯得很溫順,很安靜,但在馬的內心深處那種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馬在與同類的競爭中有著累死也不認輸的性格。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在戰爭中,許多馬並不是在槍林彈雨中倒下的;而是由於劇烈地奔跑而累死在戰場上的。
馬對人的態度好惡分明,它在同人的接觸與合作中有著十分苟刻的條件。首先你必須能夠駕馭它,而在這個過程中,僅靠勇敢是不夠的;還要有技藝,要向馬展示你的智慧,然後才是你的撫愛和關心。如果人迎得了與馬的合作,馬會對人產生深深的卷戀。
3. 請問馬識別外界的東西靠什麼
1、馬識別外界的東西靠嗅覺。
2、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顫肆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達的嗅覺與靈咐臘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
3、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衡洞滑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更多關於馬識別外界的東西靠什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b160f161609287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4. 馬的嗅覺有什麼功能
馬有非常出色的嗅覺功能,也是信息感知能力很強的器官,這也使得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更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正是因為出色的嗅覺和聽覺加上迅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馬才得以進化得如此成功,也是馬為人類做貢獻的重要生理特徵。
1.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如果想要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尤其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其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比如,現在證實過的發情母馬的氣味能夠在很遠的距離內吸引公馬,當然,公馬憑借嗅覺也能夠吸引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通常,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就會表現出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2.馬依靠嗅覺適應環境
通常情況下,馬群或野生馬慶卜叢能夠憑借嗅覺,識別大氣中微量的水汽,從而尋覓到幾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因此野生的馬譽櫻群能夠在非常乾旱的沙漠中生存。馬根據糞便的氣味,能夠找尋同伴,同時躲開猛獸和天敵。面對不同的嗅覺信息,馬也會有各種條件反應。每當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馬都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戒,同時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
馬對自己夥伴的排泄氣味非常敏感,通過觀察得知,公馬願意在發情母馬曾經排過尿的地點排尿。馬駒要是聞到新鮮的排泄物,將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應,引起弊搜排糞和排尿。所以,馬可以憑借嗅覺傳來的信息,更改馬在群體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動。
3.馬能靠嗅覺鑒別污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
馬有著非常大的鼻腔,鼻腔下篩板和軟齶連接,形成隔板作用。所以,取食時依然能夠通過鼻腔吸入嗅覺信息,不但能夠選擇食物,而且能夠警惕敵害,兩者互不影響。而且馬還能憑借嗅覺去攝入體內缺失的營養物質,並可以在草原上識別有毒植物或牧草,馬極少誤食毒草。馬可以憑借嗅覺鑒別不潔水源和飼料並拒絕飲用。因此,在馬匹日常飼養中一定要關注水源、料池、水槽、飼槽的衛生,這樣做才能夠保證馬的健康。
4.馬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
所以,在靠近馬或調教馬的時候,一定要讓它學習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覺信息向它打招呼。比如,佩戴挽具、鞍具,先讓馬嗅聞,操作上會更順利。有時需要對孤駒尋找另外的母馬寄養時,用該母馬的乳汁對幼駒進行塗抹,則會增加母馬對孤駒的接收程度。飼料和馬舍環境的改變,是馬最容易感應到的,這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飼養時多注意環境衛生,就能夠減少環境對馬匹的負面刺激。
5.利用馬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行為
馬的嗅覺極為敏銳,我們充分利用馬的嗅覺就可以建立馬的後效行為。飼養馬匹只需稍加調教就能培養其在固定位置排糞尿的習慣。具體調教方法是,先將廄內清掃得很乾凈,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糞便,並在埋罐內放入些許尿液。將馬放入廄內任其自由嗅聞,在氨的刺激下會引起馬排糞、排尿的行為。假如位置不對,可用小棍驅趕,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教,就能固定下來,以後馬匹再要排泄時就會尋找有糞尿的原位置。
5. 馬為什麼站打鼻響
馬在嗅到生疏或危險的信息時,會發出短促的噴鼻聲(打響鼻),以示警備,並把這一信息通知同伴。
6. 馬的嗅覺靈敏嗎
馬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尤其對氣味的記憶很強,馬的鼻腔很大,並分成兩個握陵區,裡面的嗅覺神經細胞很多,所以段茄戚嗅覺特別發達,因此能在迷途中經曲折路途納升重回原地。
7. 馬詳解馬詳解馬詳解
[編輯本段]官名
商代設置,常奉命征伐和射獵。就甲骨卜辭看來,很可能為一種馬師。所部分左、右、中三隊,每隊百人。後世司馬之官,或從此出。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馬是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出現在現代戰爭中,汽車、飛機取代了馬匹成為快捷的交通工具,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編輯本段]起源和馴化
原蹄獸馬屬動物起源神猛野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知拆馬始祖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馬的家稱作「馬廄」。
[編輯本段]分類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
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始新世的始(祖)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它們的身體只有狐狸那麼大。頭骨小,牙齒構造簡單,齒冠低。前足4趾著地,後足3趾著地。背部彎曲,脊柱活動靈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大約過了1000多萬年,到漸新世時才出現了漸新馬(中馬)(Mesohippus Marsh)。體大如羊。前後足均有3趾,中趾明顯增大。頰齒仍低冠,臼齒齒尖已連成脊狀。仍生活在森林裡,以嫩葉為食。又過了1000多萬年到中新世時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 Leidy)。前後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著地行走,側趾退化。身體已有現代的小馬那樣大。四肢更長,齒冠更高。背脊由弧形變為硬直,由善於跳躍變為善於奔跑。臼齒有復雜的連脊和白堊質填充,表明食料已從嫩葉轉為乾草。草原古馬已從林中生活轉為草原生活,高齒冠臼齒適於碾磨乾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獸襲擊。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現了上新馬(Pliohippus),身體更大,齒冠更高,前、後足中趾更為發達,二、四趾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現了真馬(Equus Linnaeus),身體達到現代馬的大小,中趾充分發達,趾端成為硬蹄,牙齒除齒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皺更為復雜,反映出對賓士於草原和嚼游喊食乾草的高度適應。在中新世以前,馬類動物主要分布於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時才遷移到歐亞大陸。上新世和更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還擴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種類不久即歸於絕滅。到全新世時,北美的馬類動物也趨於絕滅。只有歐亞大陸的後裔得到繁榮和發展。我國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門馬(Equus samenensis)以及現在還殘存在甘肅、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馬類動物的代表。現代馬則是由野馬經人工馴化培育出來的。馬類在中、上新世時曾分別出現過幾個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安琪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歐亞大陸的三趾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馬(Hippidium)等,表明馬的進化不是直線發展的。歷史上有些古生物學家根據馬的進化趨勢(身體體積由小到大、趾數由多到少、齒冠由矮到高)就認為,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
第662號
根據《畜牧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我部確定八眉豬等138個畜禽品種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現予公告。�
二○○六年六月二日
百色馬、蒙古馬、鄂倫春馬、晉江馬、寧強馬、岔口驛馬
[編輯本段]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並且只有這一種動物可辨別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編輯本段]漢字:馬
漢字「馬」
漢語拼音:mǎ
部首:馬
部外筆畫:0
總筆畫:3
五筆86:CNNG
五筆98:CGD
倉頡NVSM
筆順編號:551
四角號碼:771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9A6C
英文:horse
[編輯本段]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kè):母馬。
駒(jū):小馬。
騸(shàn):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biāo):黃色的馬。
騮(liú):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yīn):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huá):棗紅色的馬。
驪(lí):黑色的馬。
騧(guā):黑嘴的黃色馬。
騏(qí):青黑色的馬。
騅(zhuī):黑色白蹄的馬。
驄(cōng):青白相間,類似藍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nú):跑不快的馬,劣馬。
驍(xiāo):強壯的馬。
駹(máng):面、額白色的黑的馬 。
騂(xīng):赤色的馬。
駿馬(jùn)走得快的好馬。
驥(jì):老馬。
[編輯本段]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編輯本段]種類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山丹馬
以馱載為主的兼用型馬品種。產於中國甘肅山丹馬場,以當地馬與頓河馬雜交育成,只含1/4的頓河馬血液。1984年經鑒定命名。體質結實,富悍威,對高寒山地適應性強。頭中等大,頸稍斜。甲較長,胸寬深,背腰平直,腰較短,尻較寬而稍斜。四肢堅固,關節強大,肌腱明顯,後肢稍外向,蹄質堅實。毛色以騮為主,黑色次之。母馬平均體尺(厘米):體高138.5,體長142.3,胸圍169.3,管圍17.6。在海拔2800~4000米的祁連山區,平均馱重100千克時行程200公里,歷時5天,包括急行、涉水和翻越高山等。騎乘測驗記錄1600米為2分11秒,5000米為8分13秒。對側步1000米為2分11秒最大挽力達455千克,相當於體重的91%。單馬駕兩輪膠車載重500千克,時速15公里。遺傳性穩定。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柏布馬 Barb or Berber
柏布馬的家鄉在古時候北非的巴巴利(Barbary)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摩洛哥、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現今在阿爾吉利亞的康斯坦丁(Constantine)與摩洛哥皇室都有很大的繁殖場。當地邊遠山區與沙漠的游牧民族(Tuareg)也應該還有飼養許多柏布馬類型的馬。
柏布馬是另一種古老的東方馬品種,幾世紀以來對各種馬的品種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培育出今天世界上許多成功品種。和阿拉伯馬(Arab)一樣,它在馬的品種培育上佔有不容否認的重要地位,然而他卻較不為人知,不像阿拉伯馬那麼出名。柏布馬最初被帶到歐洲時,常常被歐洲人誤認為是阿拉伯馬,因為北非的居民也是回教徒,也說阿拉伯語。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英國純血馬(Thoroughbred)的祖先之一「Godolphin Arabian」,其實它是一匹柏布馬。它是摩洛哥蘇丹送給法國國王的禮物,但是法國人並沒有發現它的價值。當有名的育種專家葛多芬大公(Load Godolphin)發現它、將他帶到英國之前,它在巴黎被當做拉車的馬。在比較新的文獻中,已將它的名字已改成「Godolphin Barb」。這個故事已被瑪格莉特.亨利(Marguerite Henry)寫成小說「風之王」,並榮獲1949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牌獎,好萊塢也拍成同名電影。
特質
柏布馬以強壯、耐力超強、速度快、反應快出名。尤其是在用它來培育與改善其它品種時,這些特質更顯得重要。它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活潑、漂亮,動作也不夠輕快、流暢。有些動物學家認為柏布馬起源於史前的歐洲血統,而不是亞洲血統,大家還在辯論它算不算東方馬類別。人們總是拿它和阿拉伯馬比較,認為他不像阿拉伯馬,性格也不如阿拉伯馬那麼溫柔親切。一樣的是強壯,能吃苦耐勞,使得照顧它的工作很容易。
外型特徵
柏布馬的外型算是輕型的沙漠馬。頸部長度中等,弓彎、強壯。腿精緻但強壯且長。跟所有的沙漠馬一樣,蹄子非常硬。鬃毛與尾毛比阿拉伯馬濃密。
頭 頭長而狹窄,耳朵長度中等,鼻樑有點凸起,眼睛看起來很英勇的樣子,鼻孔的位置較低。
毛色 真正的柏布馬為灰色、黑色、栗色、騮色、與深騮色、深棕色。混有阿拉伯馬血統的才有其它顏色。
身高 從148公分到160公分。
現狀
在以前柏布馬被認為是上等的戰馬,現在則是很好的騎乘用馬,有時也用於賽馬。可惜的是,它在家鄉以外的地區,沒有得到它應該有的名聲。
由於柏布馬原產地區的經濟狀況不好,純種柏布馬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7年在阿爾及利亞成立世界柏布馬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Barb Horse, Organisation Mondiale Cheval Barbe, OMCB)。成員為幾個柏布馬的原產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以及一些歐洲的育種協會。但不幸由於阿爾及利亞復雜的政治情勢,該組織自九十年代起就幾乎停止運作了。
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快速、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引進了「汗血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當時, 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在這一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2007年7月,在中國百姓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汗血寶馬」——阿赫達什(寶石之意),從它的故鄉中亞土庫曼,由空中穿越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匹馬是土庫曼總統作為中土和平友好的象徵贈送給我國領導人的。
說起「阿赫達什」的血統,可真是不一般:他的祖先曾是蘇軍著名元帥朱可夫的坐騎。朱可夫騎著它在烏克蘭打敗德軍名帥曼施坦因,騎著它參加過解放柏林的入城式。
「寶石"的系譜表明,它的先輩都曾被收錄在名馬檔案,"寶石"爺爺的爺爺曾獲得20世紀60年代奧運會馬術比賽盛裝舞步的冠軍。顯赫的出身註定了它的不平凡,1996年"寶石"剛兩歲時,在平地上1000米的奔跑紀錄就達到了1分12秒4。正是極快的奔跑速度和良好的耐力,使得汗血寶馬成為世界級名馬,當今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純血馬體內就有它的基因。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土庫曼駐華大使卡瑟莫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土庫曼人將馬視作親人對待,並只送給最好的朋友"。他表示,送給中國的這匹馬將成為「土中兩國和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漢書》記載,大宛國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馬,奔躍如飛,無法捕捉。大宛國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馬放在山下。野馬與母馬交配了,生下來就是汗血寶馬,肩上出汗時殷紅如血,脅如插翅,日行千里。「汗血馬」這種活在史書上的傳奇之馬,在消失了2000年後,"奇跡"般地出現在中國公眾面前。
[編輯本段]馬的嗅覺
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收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
1. 馬識別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覺
馬認識或辨別事物信息,特別是近距離的陌生物品或動物,首先表現為使用嗅覺的行為。有時會主動接近物品,鼻翼扇動,作短淺呼吸,力圖吸入更多的新鮮氣味信息,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辨別或進行探究。然後進行相應的休憩或躲避等行為。馬能根據嗅覺信息識別主人、性別、母仔、發情、同伴、路途、廄舍和飼料種類。例如,已經證實發情母馬的氣味可以遠距離吸引公馬,當然,公馬靠嗅覺可以確定一定距離內的發情母馬。公馬在遇到母馬發情時常有翻唇嗅天行為(性嗅反射)。
8. 馬和馬怎麼交流
馬和馬交流的方式有:行為、嗅覺、聲音、裂唇嗅反應。
行為和交流
馬也用聲音交流,雖然方式有限。馬在看到或聞到禪帶山特別感興趣的東西或有潛在危險的東西時,都可能噴鼻息。尖叫聲和咕噥聲通常是攻擊性或興奮的表現。馬還會為同伴的逝去而哀鳴,也會通過嘶叫來表示興奮。
母馬會發出輕輕的嘶鳴聲來安撫小馬駒,而在期待被飼喂或得到一點兒美味時,公馬和母馬都會發出這樣的聲音。如果沒有按時被飼喂,行橡一些甚至還學會了用大聲嘶鳴來吸引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