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有鱔魚為什麼找不到鱔洞呢
『壹』 田裡黃鱔晚上幾點出洞,一般在田裡還是田邊上易找到
黃鱔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等淺水水域或水稻田裡,白天潛居洞穴中,晚上出來覓食。當水溫降到10℃左右時即潛入泥中越冬,春季水溫上升到10℃以上時,開始活動覓食。15--28℃為攝食和生長的適溫,23--28℃時攝食量最大,生長也最快。28℃以上時食量減少,36℃為臨界溫度。
春末夏初開始,大黃鱔就在田邊出現了,黃鱔在晚上全部出洞了,由於黃鱔具有向光性,直接拿電筒照,大的小的都會出來,很好抓。
發現黃鱔洞,用手捏成尖的拳頭用力往洞里打,動靜越大越好,讓氣流進去,一般黃鱔會從另外一個洞口出來,看到了就用中指一掐,食指和中指直接鉗住就是了,不過要一次性到位,一下沒鉗住就跑了。重點是,中指彎曲。咔嚓一下就抓,動作要快,姿勢要帥。
『貳』 鱔魚有沒有打一個洞的
通常的黃鱔一般都是2個洞的,要是半斤以上的大傢伙基本都是一個出口,黃鱔都是用尾巴鑽出來的洞,半斤以上的一般洞會很大,而且大的黃鱔多半選擇的洞穴土質比較結實的,都是搶占的別的動物的洞穴,像在湖邊、河邊、大水庫都是一個洞的,除非他搶占的洞穴本來就是2個洞口的;一般的黃鱔長在稻田什麼的地比較松軟,尾部好打洞,打出來的都是2個洞
『叄』 山頂上挖坑裡面會有鱔魚嗎
山頂上挖坑是否會有鱔魚,關鍵需要看是在哪裡挖,如果是在稻田、池塘等地方,是可能存在鱔魚的。
鱔魚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質水底層,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及附近之大小島嶼,西起東南亞,東至菲律賓群島,北起日本,南至東印度群島。
(3)池塘里有鱔魚為什麼找不到鱔洞呢擴展閱讀:
黃鱔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夜行性,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氣。冬季與乾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米,數尾魚共棲。
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
『肆』 怎麼在湖裡尋找黃鱔洞。
黃鱔洞一般都在河邊,與水相交處,是圓型的,而且洞邊很光滑,因為它要經常進進出出,洞口小的小黃鱔用魚勾和粗點的就可釣上來,大一點的就要用長長的鐵勾了,粗過大拇指的黃鱔會咬人的,要小心點。。 黃鱔很貪吃的,您拿魚餌放在洞口邊它一會就出來了,等它咬住就要用力往上一帶,掛住嘴巴它就跑不了了。等水清了可試多次哦~~
『伍』 水田邊上如何看黃鱔洞里有黃鱔!如果洞口多在哪個口出來跪求!
逮黃鱔。
鄉村有很多奇人,他們是逮黃鱔的高手,阿四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在別人手裡滑膩無比的東西,到了他的手中簡直就是信手拈來,隨意把玩。像被他養了多年的寵物。他的另一項絕技更讓我嘆為觀止!
阿四經常在池塘和水溝邊摸索,發現可疑洞穴或窟窿,手伸進去,只幾秒鍾的功夫,便拈出一條黃鱔來。動作之純熟,簡直像從自家泡菜壇子里撈菜!一直不解,他怎麼就知道哪些洞穴有黃鱔,哪些洞穴里沒有?天知道那些黃鱔是不是不敢惹他才故意跑到他手上的。我以前也干過類似的事。看到田埂邊的洞穴里有黃鱔伸出頭來,於是伸手就去抓。但哪裡抓得住?通常還沒出手,黃鱔就縮到洞底了。不甘心,於是順著洞穴挖下去,最後挖了個大坑,半個身子都進去了,卻連黃鱔的影子也沒看到。唯一有點成就的,就是那些有幾個出口的洞穴。將手或腳伸進其中一個洞口,不斷作活塞運動,使水壓不斷增大,水逐漸混濁。大多數因為黃鱔受不了如此大的大壓力,會從其中一個洞口逃出來,此時要眼疾手快用手一把夾住就行了。此法就是傳說中的「透黃鱔」。
而我最喜歡的是釣黃鱔。在童年的夏天,這幾乎是我每天的必修課。
釣黃鱔的工具很簡單,自製鐵鉤而已。磚瓦用來切磚胚的細鋼絲最好的材料,既有強度,又有韌性。剪下一尺多長,一頭磨尖,再用鉗子夾住,彎成鉤狀即可。鉤要盡量彎得小一些,以0.5公分左右為宜。將蚯蚓穿在鉤上,輕輕伸入洞中,如有黃鱔,通常會來咬鉤。如果手上突然感覺一緊,說明黃鱔已經銜住鉤了,此時只需慢慢將鉤往外拉就行了。要注意的是,當黃鱔被拉出一半時最好先用手把它夾住,然後手和鉤一齊發力,將黃鱔慢慢扯出。如果此時鉤子被黃鱔張嘴松開,或是黃鱔嘴被鉤破,就只有繼續引誘了。調整好誘餌,將鉤再次伸入,感覺黃鱔輕輕咬鉤,便輕輕晃動誘餌,將其一步步引到洞口來。其此時可以看著它如何下口。若是一口咬住,只需順勢拉出來即可;若是不咬鉤,而只是圍著鉤的邊緣輕輕啃食,就要不斷調整鉤的位置和方向。先將鉤順勢平放,對准鱔嘴的縫隙,一旦發現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鉤捅進其嘴裡,再順勢一拉,則大功告成矣!但此法殺傷力太大,一般不宜採用。因為用力過猛,容易捅到咽喉甚至肚子里,釣上的黃鱔通常很快就會死掉。只有對那種極其狡猾,異常難纏,半個小時都無法搞定的才使用此法。
每天放學回家,把書包一扔,也不管作業的事,拿起鐵鉤,挖幾條蚯蚓就出發。田埂、水溝兩側,池塘堰坎邊,李家大堰的亂石堆,都是釣黃鱔的絕好之處。每天只收獲幾條,卻樂趣無窮。放在舊水池裡,等湊夠一定數量,或者再開膛破肚,親手將它們做成佳餚;或者交給阿公,幫我送到鎮上餐館,換來錢作零用。最多的時候,我存了幾十塊,一個暑假都用不完,在那個年代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端午節前後最適合照黃鱔。黃鱔喜歡晝伏夜出,通常白天在洞中潛伏,到了晚上才出來活動。照黃鱔需要准備兩種工具。一是照明工具,很多人用的是手電筒或火把,但最好的是一種叫電石燈的工具。電石燈的燃料用的是一種叫電石(學名碳化鈣)的東西,它與水反應生成乙炔,燃燒亮度極高。製作也很簡單:找一大一小兩個舊罐頭盒。略小的上部開一個極小的孔,裝進電石,用塑料布封住,再戳幾個小孔用於進水;大的一隻用來裝水並固定在桿子上。將小盒扣在大盒裡,電石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乙炔並從小孔中噴出。此時只需用火一點,一指多長的火苗可將水田照得宛如白晝,連一根針都看得一清二楚!二是黃鱔夾:取三塊楠竹片,全部削成形狀大小相同,末端帶齒狀。用兩片綁成一組,另一片夾在兩片之間,使鋸齒相互嚙合,中間用螺母固定即可。
一手提電石燈,一手握黃鱔夾,在碧綠的田畝中巡視。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一邊注視稻田裡的黃鱔,一邊還要小心走路,不要踩到青蛙、癩蛤蟆和「青竹標」。稀稀落落秧苗間,稀稀落落地躺著幾條懶洋洋的黃鱔。此時只需用夾子夾住,直接朝「笆籠」里放即可。
遠處星光點點,移動的火光,是一樣照黃鱔的同好。四野蛙聲陣陣,偶爾吹來一陣清風,夾雜著水稻特有的清香,頗有幾分辛棄疾《西江月》的意境:「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明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普普通通的農家生活,也可以如此詩情畫意。
『陸』 黃鱔池多深才能跑不出來
黃鱔的水泥池的建設應根據其生活習性進行建設,建議池塘,水深不低於60cm,用網箱進行養殖,網箱選用3×2、3×4的聚乙烯無節網片或純白細紗無節網片製做。網箱規格為3米×2米×1.5米、2米×2米×1.5米。網箱設置密度為總水面的1/3-1/2,網箱入水深度50-80厘米,出水高度不低於50厘米;網箱固定採用木樁與鐵絲,也可使用竹竿,上綱綳緊,下綱鬆弛
一)洞穴性(棲息)。鱔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棲魚類,要求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喜歡在光線較暗、水溫差小、人為干擾少的地方棲息。喜歡棲息在松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離地面約30厘米營居生活。鱔魚喜鑽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黃鱔魚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無論採取哪種養殖法,如網箱、庭院、工廠化養殖和有土或無土養殖,養殖水位都宜淺,並設置魚巢或種養水草。實驗發現,鱔魚無巢雖吃得多,但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則反之,因而最好採取半遮蔭式的健康養殖,使鱔魚吃得多消耗少從而快速增肥,提高養殖效率。
(二)性逆轉性。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厘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鑒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厘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喂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三)偏食性。鱔魚是典型的以肉食為主的兇猛魚類。食量大且貪,日攝食量占體重的5%--10%。鱔魚也能忍耐飢餓,長時間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
鱔魚喜食鮮活餌料,不食不適口或腐爛變質食物,最愛喜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幼蟲,其次是陸生昆蟲和蚯蚓,若將河蚌、螺螄去殼後也很愛食。
鱔魚的攝食方式為魚類中較少見的啜吸式,在有效的范圍內快速出擊吞食獵物。若已長期投喂某種餌料,要想改變其食性也比較難,因此對野生鱔魚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根據此特性應選擇一種可供長期投喂、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燈光,引誘昆蟲入池供鱔魚進食。
(四)群聚性。鱔魚喜群聚成團,而且能聚能分,個體小的鱔魚更是如此。其主要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適應和調整生存環境。鱔魚若經常獨居或不鑽洞者多屬不正常。
黃鱔魚這一特性,適宜高密度養殖和鑒別鱔魚質量。為防止鱔魚成團纏繞相互嘶咬,可混養泥鰍。放養比例一般為100尾鱔魚中放7--8條泥鰍。
(五)敏感性。生存環境的突然變化,以至鱔魚生理生化不協調而引起的病變。如:種族的改變、水質被農葯化肥污染、水溫和pH值等突然變化。但鱔魚對環境的緩慢變化適應性強,「練苗」是養殖鱔魚經常採取的緩沖方法。在移養和運輸的情況下,若水溫變化大,必須採取梯度降溫或升溫,比如水溫要從28℃降到20℃時,應在幾小時之內分3--4次換水,以逐漸降到所需溫度。
(六)喜溫性。鱔魚是生活在較溫暖地區的魚類。其生長溫度為15--28℃;最佳攝食溫度在22--28℃。水溫在0℃時會凍死;小於10℃時不食不長並開始越冬;在10--15℃時少量攝食,只能維持生理需要;水溫大於30℃則會入洞度夏;大於35℃會「中暑」,嚴重的甚至死亡。人工養殖鱔魚要做好鱔魚的防暑越冬管理工作。有熱源的地方,應使鱔池水溫終年保持20--28℃,能免除鱔
黃鱔魚
魚冬眠,使其全年攝食生長,從而提高產量和效益。
(七)耐低氧性。從實踐中發現,鱔魚不喜歡太干凈激流的水,故現在推廣間歇式無土養殖。其他魚類在運輸時要灌水充氧,而鱔魚運輸只要保持身體濕潤就可以,不帶水也不充氧。鱔魚的這一特性為養殖和運輸提供了方便並節約了成本。
(八)引誘性。鱔魚個體間的行為有相互的誘導性。鱔魚在吃食和逃跑時,只要有少數鱔魚試探性成功後,所有的鱔魚都能立即跟隨而上。這一特性利於人們進行捕捉和人工配合飼料的馴食。
『柒』 如何知道河裡有沒有黃鱔
黃鱔洞一般在水裡或者岸邊,水裡的黃鱔洞,並不是有洞就是黃鱔洞,不會在很深的地方,從上看去會有一種幽深的感覺,不會一下看到底,然後用手感受下,黃鱔洞裡面很涼且深,如果都符合就很可能是黃鱔洞了。
還有一種在夏季和秋季會出現的情況:水邊有一層白沫,很突兀的感覺,如果不是水污染,就很可能是黃鱔洞在旁邊,而且是一條懷孕一段時間,甚至已經繁殖的黃鱔,抓黃鱔手法很重要,一般手法是抓不牢的,可以用中指鎖住。
(7)池塘里有鱔魚為什麼找不到鱔洞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不要吃死黃鱔:黃鱔營養價值雖然很高,但一定要活的才能吃,死的黃鱔一定不能食用,因為黃鱔蛋白質的構成裡面含有組氨酸,一旦死掉蛋白質的結構就會分解,這時細菌很容易乘虛而入,組氨酸很快就會轉化為一種有毒物質組胺,一旦食用了,就會出現中毒情況。
2、煮熟以後才能吃:黃鱔裡面的寄生蟲非常多,但並不是所有的黃鱔都有,黃鱔活的時候肉裡面的白色蟲子不要吃,如果寄生蟲在肉裡面,那麼它的營養價值就會降低,需要多煮一會,從而將寄生蟲殺死,還有切的砧板要記得處理,不要切了生的切熟的。
3、一次性不要吃太多:一次性如果吃太多黃鱔,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同時還容易引起一些舊的疾病發作,這一點也是大家需要特別注意的。
『捌』 為什麼黃鱔魚要到晚上才出來白天就不見它們的蹤影呢
這是黃鱔在很長時間進化出來的適應環境和躲避敵害的本能。
黃鱔日間多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
黃鱔在夜行時,口腔皮褶可行呼吸作用,故可直接呼吸空氣。冬季與乾季時,會掘穴深至地下1-2公尺,數尾魚共棲。鰓不發達,而藉助口腔及喉腔的內壁表皮作為呼吸的輔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氣;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貧乏時,也能生存。
出水後,只要保持皮膚潮濕,數日內亦不會死亡。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魚。
黃鱔之攝食多屬啜吸方式,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即張口啜吸。是以各種小動物為食的雜食性魚類,性貪,夏季攝食最為旺盛,寒冷季節可長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8)池塘里有鱔魚為什麼找不到鱔洞呢擴展閱讀:
黃鱔的主要價值:
為經濟性食用魚,一般以活魚販售,市場上的黃鱔多是人工養殖,以南部養殖較多。在台灣多以切片油炒食之;在華人地區視為補血強壯劑。黃鱔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
每1百克鱔魚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7.2-18.8克,脂肪0.9-1.2克,鈣質38毫克,磷150毫克,鐵1.6毫克;此外還含有硫胺素(維生素B1)、核黃素(B2)、尼克酸(維生素PP)、抗壞血酸(維生素C)等多種維生素。
黃鱔不僅被當作名菜用來款待客人,近年來活運出口,暢銷國外,更有冰凍鱔魚遠銷美洲等地。黃鱔一年四季均產,但以小暑前後者最為肥美,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玖』 捉黃鱔遇到一個洞裡面有幾十跟黃鱔是好是壞能不能捉
那當然是沒問題,一下子能捉幾十根黃鱔,那是你的好運來了,既省了好多錢,全家人獲得了營養美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