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找不到建文帝
① 建文帝去哪兒了,為何朱棣一生搜尋也沒結果
公元1402年,帝都應天被朱棣攻破,而在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繼位,而朱棣繼位之後一直沒忘記尋找建文帝,那麼建文帝究竟去哪了呢,我們先來看史書中的記載。說到這,不少人就說了,既然朱棣明知道建文帝已經死了,為何還要派人去尋找呢,這其實正是朱棣的帝王之術罷了,他當了皇帝,又放出了建文帝沒有死的假消息,如果自己不去尋找,倒顯得不合理了,於是就欲蓋彌彰派人去找,倒也足以堵天下人的口舌了。
此外,從這些正史的記載中,我們便會發現,建文帝最終的結局是沒有確切記載的,甚至還有些自相矛盾的記載,這是因為朱棣當了皇帝曾多次修改了《太祖實錄》,這就導致建文帝的下落,最終成為了沒有答案的謎。
②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呢
朱元璋,大明朝開國皇帝,其有一子,名為朱標,朱元璋對朱標寄予厚望,立為太子,朱元璋打算在自己駕崩之後,將他打下的江山交給這位太子朱標。朱標也沒有辜負朱元璋,以他的能力,接管明朝定是一位明君。
太子朱標無論是能力還是威望都得到了當時滿朝文武的認可,他成為朱元璋的繼承人,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可惜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意外,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打好的算盤一下子落了空,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之後,朱元璋需要在四兒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之間做出選擇,本來朱棣的能力很強,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朱元璋卻偏愛自己的嫡長孫朱允炆,因為他是朱標的兒子。
朱允炆不太可能去了海外
至於鄭和下西洋是去海外找朱允炆,這一點不太實際。海外有多大?沒有人知道,這樣的漫無目的的航行,無異於大海撈針。而且當時的戰亂不斷,朱允炆能逃到哪去呢?他如果真的逃到了海外,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外國勢力幫助他復國;一種是討好朱棣,將朱允炆獻上。結果是這兩種情況都沒有,所以,朱允炆出逃海外的可能性很小,即便出逃也可能葬身魚腹了。
朱允炆燒死的可能性不大,畢竟每個人都願意活著,自盡何必燒毀宮殿呢?他如果出逃,出海的可能性不大,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偷渡,很可能葬身魚腹。所以,朱允炆被姚廣孝收留的可能最大,也只有這樣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保住朱允炆一命。
③ 建文帝哪兒去了
明成祖依靠武力奪得了權力,可他卻沒有找到侄子朱允炆的屍首。
神奇傳說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但他實在沒有當皇帝的命,不過短短四年,他就被自己的叔叔燕王朱棣篡奪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很有名的「靖難之役」。這個短命皇帝一直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直到他不再是皇帝。但是,在大明王朝的廣袤土地上,竟然始終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建文帝就這么消失在戰火紛飛的南京城中。
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處?這可讓他奪了皇位的叔叔一直放心不下,這皇位做得一輩子也不安穩。對於建文帝的下落有兩個說法流傳的最為廣泛,最著名的一個是「出亡為僧,流落西南」說,也以這個說法最具傳奇色彩,最為人所津津樂道。這種說法認為,燕王陳兵南京城外,建文帝想求和,但是燕王不答應,建文帝被逼得走投無路,就想自殺,但卻被身邊的人攔了下來。
有一個老太監王鉞告訴他說:「你祖父臨死時,給你留下了一個鐵箱子,讓我在你大難臨頭時交給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內。」群臣一聽,急忙把箱子抬出來,打開一看,原來裡面放了三張度牒,上面寫好了三個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他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按照這封信的吩咐,建文帝和兩個下人剃了頭,換上了僧衣,只帶了九個人來到鬼門。鬼門在太平門內,是內城的一扇小矮門,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彎著身子出了鬼門,其他八人也隨著出了鬼門,就見水道上停放著一隻小船,船上站著一位白眉白須的老僧。
老僧招呼他們上船,並向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建文帝問他為何到此等候,僧人回答:「我叫王升,是神樂觀的主持,昨天夜裡夢見先帝,他本也是我佛門中人,叫我特別在此等候,接你入觀為僧。」至此,建文帝似乎是削發為僧,繼承了朱元璋的祖業,也當了和尚,雲游四方去了。
急壞了朱棣
建文帝失蹤,可急壞了剛當上皇帝的朱棣。他在有生之年不斷派鄭和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他還派胡濙在窮山僻壤、市井城鎮之間搜尋了十多年,目的也是「隱查建文安在」。只要一日找不到建文帝,他就一日不能心安。偏偏由於建文帝行蹤不明,加上當時的許多人對燕王奪位很不滿,於是民間不斷有假冒者出現,更讓朱棣心神不寧。
比如在正統五年,廣西思恩州的知府岑英出巡,半路上忽然有一個老僧攔住道路,毫不迴避,一問之下,老僧回答說:「吾建文也。」岑英不辨真假,只好把他帶往京城,上奏給朝廷。經過仔細的查證,這個人的真名叫楊行祥,後來被判有罪,處死了。朱棣派胡濙秘訪民間16年,一直都沒有消息,直到他死的前一年,有一天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忽聽有人報胡濙回來了,便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中單獨召見胡濙。胡濙訪得建文帝離開紫禁城後,確實是削發為僧了,但並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雲游四方,而是躲在江蘇吳縣的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毫無復國的意願了。
歷史之謎
另又有人說,明英宗時發現了建文的行蹤,這時他年紀已經很老了,英宗就把他接進宮中頤養天年,死後就以一般的儀式葬於西山。
關於建文帝下落的另一種說法是「閩宮自焚」說。這種說法見於很多的史料記載,正統的官修史書多採用此種說法。大概是說朱棣率兵打到宮門時,建文帝眼看大勢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宮,建文帝和他的皇後馬氏攜手跳入火中自焚,他的妃嬪侍從也大都投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曾大肆搜查三日,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宮中未死的內侍都說建文帝已經自焚,並從火堆中找出了一具燒焦的屍體作為證據。燕王見到屍體,內心雖有懷疑,但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在他即位稱帝後,只得以天子之禮安葬了這具屍體。
但是,這種說法在正史的記載中前後矛盾,語焉不詳,不能不讓後人產生懷疑。就連明朝後來的皇帝也不能完全相信這種說法。史書記載朱棣以帝王之禮安葬了那具屍體,可是到底葬在何處,卻又沒有記載。被燒焦的屍體分不清男女,所以又有人說那具屍體其實是馬皇後的,建文帝則外逃了。燒死在宮中的,到底是皇帝呢,還是皇後呢?誰也說不清楚。
後世的史官在編寫《明史》時幾乎為此吵得打破了頭,也還是沒有定論。如果建文帝真的燒死了,那朱棣又為什麼幾次三番的派人到處去找建文帝呢?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史實,因為當時燕王軍隊兵臨城下,把紫禁城團團圍住,建文帝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經過考察,南京城也並沒有鬼門、御溝等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個貪權尚武、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絕沒有好下場,不如一死了之。朱棣也決不能讓建文帝繼續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登上帝位。但是為了不留下「殺侄奪位」的罵名,朱棣在發現那具燒焦的屍體時又假裝痛哭流涕,聲稱自己出兵只是為了誅殺奸臣,輔佐建文帝。可是後來他又苦心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一段歷史疑案。
總而言之,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建文帝,這是歷史事實,但他的真實用心和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④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朱棣搜遍世界也找不到他
建文帝到底去哪裡了?我認為兩種可能性最大:
①改名換姓,隱藏於民間
建文帝不知所蹤的根源產生於朱棣打進南京以後,建文帝就神秘消失了,誰也再沒有見到過這位皇帝。朱棣進入皇宮以後,太監們雖然說皇帝和皇後都被燒死了,還信誓旦旦的找出幾具屍體,可是在那個沒有DNA檢測技術的年代,誰敢肯定這就是建文帝的屍骨?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
畢竟在那樣一種絕望的處境下,建文帝並非沒有理由自殺。所以這件事無論怎麼推測,其實無非就是兩種結果:要麼死了,要麼跑到民間去躲藏起來了。不過要說建文帝躲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法回答,也沒有辦法推測。
除非等將來研製出時光機了,這些歷史謎團才有可能得到揭曉。另外再說一下,建文帝躲在民間,只要死守住自己的身份秘密,朱棣就算是找到死也不可能找到他。這里是有一個例子的,漢武帝晚年爆發的「巫蠱之禍」。
太子劉據因為遭到誣陷,最後起兵造反,最後被自己的父親漢武帝打敗。劉據逃出長安城,藏在一個距離長安三百里,潼關三十里的地方,一共藏了一個月。原本官兵一直沒有找到他,後來還是因為他自己聽說一位舊相識在湖縣,於是派人去找這位舊相識,大概是想讓這位舊相識收容他。
因為當時他藏在一個農民家中,這戶農民非常貧困,也養不起他。結果這位舊相識因為害怕連累自己,就把他給告發了。劉據這才暴露自己的行蹤,但劉據不願受到官兵的侮辱,就自殺身亡了。建文帝面對自己這個叔叔,其心情多半也是一樣的,他也知道如果投降朱棣,恐怕自己以後的日子也不好過。
所以乾脆自殺算了,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於建文帝而言是最好的結果。
⑤ 建文帝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他
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說城破的時候就被燒死的;有說燒死的是替身,而建文帝朱允炆則從下水道逃走的;有說逃到貴州山區某個地方隱居的;也有說逃到海外去的,可能在南洋,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去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我說建文帝朱允炆可能逃到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去了。
後來為了避開朱元璋片板不能下海的海禁政策,也以尋找海外朱允炆的下落為名義進行大航海。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什麼絕對性答案。更多的是歷史遺留下建文帝出家雲游四海浪跡江湖之說。
⑥ 朱棣擁有天下,為什麼找不到落難的建文帝
其實我認為朱棣並不是找不到朱允炆,而是他本來就不願意找,他打心眼裡應該真的很希望朱允炆就這么消失了。因為我認為朱棣根本就不知道如果自己找到了這個侄兒,他該如何面對朱允炆。畢竟這個天下,他是從朱允炆手裡奪過來的,而且非常值得玩味的是朱棣知道自己皇位來的不光明正大,所以他繼位之後就極力的證明自己的皇位是正大光明得來的。
總而言之,假如朱棣的大哥朱標要是活著的話,他是斷斷不敢造反的。但是朱允炆一繼位就不一樣了,他不僅僅年輕,而且還面慈心善,其實在他還沒繼位的時候,朱棣就經常對他不敬,但是也他也沒向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告狀,否則估計朱棣都活不到自己造反那一天。
⑦ 明朝的建文帝到底下落如何,為什麼朱棣搜遍世界,也沒找到呢
朱棣攻入南京城後,發現皇宮一片火海,士兵滅了火之後,七手八腳地抬出了一具又一具的屍體。
朱棣傻眼了,這些屍體燒的面目全非,黑炭一般,是男是女都分辨不清,更別提辨別是不是朱允炆了!
朱棣坐立難安,愁眉不展,他擔心朱允炆沒死,或者逃走了,那就麻煩大了!
當時的情況應該是這樣子的,朱棣聽聞朱允炆沒死之後,先是大驚,而後又聽見朱允炆命不久矣,這才長舒一口氣,長嘆一聲:
「就讓他自生自滅吧!
⑧ 建文帝去哪兒了
一直認為建文帝的下落伴隨著六百多年前那場皇宮中的大火,已如灰飛煙滅,成為一樁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謎團。但是中國人出於對這位善良仁柔的合法皇帝的同情,都希望他沒有死於那場大火之中,而且都希望能夠找到他的下落,這一找便是六百年。
三年前,南京的明孝陵博物館編輯出版了一本關於建文帝下落的爭鳴集,毛佩琦教授給這本書題了一個極好的書名,叫作《天下說建文》,書中收入了有關建文帝下落的說法涉及了全國八個省份,有江蘇說,浙江說,福建說,湖南說,四川說,貴州說,陝西說,青海說,而附錄中更注錄了雲南,重慶,廣東、廣西,江西,甘肅,還有海外的傳說。所以毛佩琦教授用「天下說建文」概括諸家之說,真是名符其實。如此眾多的說法,雖然莫衷一是,卻皆非空穴來風,或為由來已久的傳說,或為有所依據的考證。這本書可以算作是對於建文帝下落研究的一次階段性的整理。然而事隔三年,關於建文帝下落的新說又不斷涌現出來,圍繞著湖南永州新田、寧遠交界大觀堡考察而啟動的建文帝隱跡九疑山說異軍突起,成為目前較有影響的說法之一。
在荒山之中發現石堡群,這本已是一件令人困惑且感興趣的事情,加之在那裡發現的碑刻上面,居然有疑似與建文帝相關的內容,於是這便成為了人們的關注點,在這些石堡中是不是埋藏著建文帝的蹤跡?這些碑刻能否破解開那六百年的歷史之謎呢?我曾經應邀去過大觀堡,有幸結識了本書的作者之一,地方歷史愛好者李治軍。治軍在湖南省文物工作隊謝武經老師指導下,在地方政府支持下,鍥而不舍地追尋建文帝蹤跡,令我深為感動。能夠發現與建文帝下落相關的碑刻,當然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不過看到這些碑刻中的《緣化袈裟記》,不免有些遺憾,一些文字剝落,一些文字難以辨識,致使句讀難通,文字費解。不過這本也不足為怪,建文帝為躲避成祖的追蹤,他的行跡在當時必是十分隱密,而成祖奪位登極,已造建文自焚之說,則必不可公開找尋建文下落,不過派胡濙輩以訪張三豐的名義捕風捉影,欲得其消息而自安。若以成祖的處境,反倒是找不到建文帝要更好些,找來一個正牌的皇帝殺之則為弒君,不殺則無從安置。一個不願被找到,一個不願真找到,六百年前的這場官司便成了如此的結果。我曾經看到過一些與建文帝下落相關的成果,有些是對於家譜記述有研究,有些基於民間的傳說,都不曾像治軍他們這樣,能夠找到碑刻實物,所以我說:寧遠、新田說出世雖晚,終於有實物為證,當然應予重視。
我們在當地看到的另一塊碑《樂善堂碑》,卻令人備感興奮,其文字中既有每年五月十六日致祭之規定,且有「致誓於二帝神位前」雲雲,頗有與建文帝相關之聯系。建文為明朝開國第二位皇帝,故史書有二帝之稱,此碑中有二帝,亦或可為建文帝之謂。其見於錢謙益《建文年譜序》:「二帝不應失天下,……謂二帝之不應失者,理也,非勢也。二帝之所優者,德也,其所短者,才也,亦命也。」這大約可以算作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惟一一塊疑似與建文帝相關的碑刻,始建於永樂初年。但是我以為,這塊石碑所載內容雖或與建文帝相關,卻顯非建文帝蹤跡之物證。因為其中所述,實為敬奉建文帝者所立,故我以為立其碑者或為建文之遺臣。
當應天城破的時刻,迎附燕師的官員不過二十四人,死節十餘人,縋城而去的多達四百六十三人,這些人當中大約有一百多人後被逮殺,大多數則下落不明。據《明史》諸書所載,如庄浪之河西佣,往來夔州、重慶間之補鍋匠,會稽二隱者等。其松楊葉希賢,即隱於湖廣,居白龍寺,稱雪庵和尚,好觀楚辭,「登小舟,急棹灘中流,郎頌一面,輒投一頁於水,投已輒哭,哭已又讀,終卷乃已。」(《續藏書》卷七《雪庵和尚》)明朝史家焦弱侯作《玉堂叢語》,其忠節一卷記建文遺臣事:「永樂中,有一人居洞庭湖之濱。久而復有兩人至,聚居一室,不輕出門戶。風月之夕,則棹小舟,操酒榼,泛湖而飲。飲至醉,扣舷而歌,歌竟,相持大慟而歸,人莫測也。居人時以錢米周之,或受或否。而一人病革,呼其鄰曰:『欲告汝以姓名,恐為汝累;不言,汝終見疑,奈何?』其人固請,乃曰:『我建文朝某編修也,幸葬我湖旁山下。』居人收葬之。其二人後不知所在。」當年於「靖難」中被俘的大理寺丞彭與明,釋後棄官出亡,幾年後回京師家中,已窮餒憔悴而不能識。家人故舊問之,飲泣而不答,次日復了去,不知所終。事見張萱《西園聞見錄》。此類記述,不勝枚舉。因知建文遺臣之流落江湖者甚多,且隱於山林野寺,或為僧人,以蔽其身份者。關於建文遺臣之下落,初有鄭僖《忠賢奇秘錄》,後有《致身錄》。昔人多以《致身錄》為偽書,而近年樊樹志先生有文質疑此說,以為其書所述未必皆偽,蓋建文出亡事跡,非空穴來風之說,更遑論其遺臣之蹤跡,或有以其遺臣之蹤跡誤為建文帝其人,亦不足怪也。然今於賽武當石鼓寨所得一燒殘之象牙笏板,明制:「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即翰林侍讀侍講學士,六部員外郎,大理寺丞皆五品者,且建文朝升文官秩,遺臣持象牙笏者不足怪,而於此山野中得此笏板,似可為建文遺臣曾經至此之佐證。
由此而觀之,永州寧遠、新田山中之大官(觀)堡,或為當年建文遺臣隱居之所,亦未可知。但我以為,若以目前所發現之材料,即認定建文帝曾經出亡於此,則尚顯不足,仍有待今後的進一步發掘補證。
⑨ 明朝的錦衣衛這么厲害,為什麼找不到失蹤的建文帝
建文帝在宮中,當時宮中起火了,大火燒完之後無法辨認屍身,因此燕王朱棣不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於是派錦衣衛繼續找建文帝,不過卻一直都找不到,因為建文帝有可能真的死在了宮里,也有可能遠渡重洋離開了明朝,還有可能被錦衣衛找到並且殺掉了,真相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改變這個局面的人是朱允炆,因為朱棣當時就是懸在朱允炆頭上達摩克里斯之劍,於是朱允炆決心改變解決朱棣,於是他下令讓將軍率兵馬去虜朱棣的家眷,但是這位受令的將軍卻沒有去執行,反而出了城門就導向了朱棣,反攻朱允炆。
就這樣朱允炆的皇帝生涯直接結束,沒有任何可以喘氣的餘地。但由於朱棣實在找不到朱允炆的屍身,所以他覺得朱允炆一定躲在暗處,試圖起兵謀反,因此一直派錦衣衛四處尋找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