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為什麼對動的東西更敏感
㈠ 眼睛對運動的東西過分敏感是什麼原因
因為你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不是因為眼睛的問題,學習的時候要靜下心來。
㈡ 為什麼動的事物比靜止的事物更能吸引人,麻煩有心理學的高手解釋下,最好用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當當從現在心理學的感知方面的視覺對運動的東西比靜止的東西更敏感來解釋,,我覺得太過簡單。一方面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以前動的東西有可能是我們要捕捉的食物,還有就是動的東西,同時也是一種危險的存在,因此人們需要對此敏感,久了就變成了動的比靜止的更能吸引人
㈢ 青蛙的眼睛由於視覺細胞的特殊性,只對移動物體敏感,傳言它只能看見移動的物體
不是只能看見動的,而是對小昆蟲之類的運動敏感,對其他不怎麼動的或是動態和吃飯威脅這些不一樣的比如風吹草動不敏感,並不是看不見。不需要自己移動才能看見不動的物體,不然一直動還不得類似。
另一個自己運動的情況,雖然其他東西都相對自己運動了,但是由於是自己動,其他相對動的都是一個整體,所以和不動也沒啥區別。換句話說,青蛙雖然適合找出一塊背景板上一個點運動的軌跡,但你整塊背景板一起動的話就沒啥優勢了。
㈣ 人類眼睛為啥可以洞察心靈,人類的眼睛有什麼獨特性
人類眼睛的獨特性
在邦克山戰役中,在一場與英國軍隊交戰的戰斗中,美國上校威廉·普雷斯科特對士兵們說:“等你看到敵人白皙的眼睛,然後向他開槍。”如果美國軍隊不是和英國人作戰,而是與一群黑猩猩作戰,他們就會立刻被打敗。為什麼?因為黑猩猩,甚至220種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白眼,或者至少沒有明顯的白眼。這意味著,如果這些動物不直視它們的臉,我們很容易被它們愚弄,也不知道它們在看什麼。
為什麼人類如此不同?科學家們對比了其他81種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得出的結論是只有人類的鞏膜比臉部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顏色淺:這一關鍵的解剖特徵增強了人類凝視的能力。相比之下,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會把眼睛藏起來。他們的鞏膜很暗,這使得彼此很難確定鞏膜的邊緣,所以很難猜測他們的視線。
人類在動物中視野開闊,但仍輸給了馬和狗。就一隻眼睛而言,人類左右兩側的視力約為160度,兩眼同時可看到200度左右的范圍。至於上下視圖,上面是50度,下面是70度,總共大約120度。你還可以看到一些東西從200度左右傾斜在你身後。然而,當我們開車或其他類似的事情變得非常狹窄。比如,以60公里/小時的速度行駛時,視野會降低到30度;如果車速提高到100公里/小時,視野將低至10度。
視野的大小與眼睛的大小有關嗎?視野實際上是眼睛直視前方時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視野可分為中心視野和外周視野。人眼的視中樞位於眼底視盤下方0.35厘米處,稱為黃斑。黃斑中心的凹陷稱為中央凹,它是視覺最敏感的部分。當眼睛注視目標時,它的投影位於中央凹。人眼是一個復雜的光學系統。靜態觀察時,人眼是一個固定聚焦的光學系統,橫向視野約為46度,垂直視野約為38度。
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整個視野中的一切都能看得清。黃斑主要用於精細分辨,但投射到黃斑上的視角只有8-12度。一般來說,視覺是指能清晰看到的范圍。然而,當頭部固定,眼球靜止時,自然可見范圍(即靜態視野)主要取決於黃斑的大小。通常的眼睛大小是指在自然狀態下上下眼瞼之間區域的大小,而不是眼球的大小,也不是視網膜上黃斑的大小。因此,這種情況下視野的大小是由黃斑的大小決定的,與人眼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
㈤ 人眼看物體的原理和過程是什麼(尋求圖解)
其實我也不懂,既然看到這個問題了,就試著來說說吧,說的不好了請不要見笑,這只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應該說,所有的眼睛都只對動的物體感興趣,就是人的感光細胞能很容易覺察出周圍光線的變化,比如顏色和光線強度.基本原理就是物體把光線反射進眼睛,光線通過一個類似放大鏡的器官(好像叫玻璃體吧)在眼睛的深處形成一幅倒立的小型圖象,而連接這個成相器官的神經叫感光神經,感光神經覺察到了光線變化就把反射傳輸給大腦。他的數據傳輸非常地具體(在眼睛健康的情況下),比任何的相機的相素都高很多很多,大腦有專門負責圖象處理的區域,這塊區域在收到反射後就開始處理圖象。它處理的速度是所有計算機都比不了的,而且質量非常非常地高,它把反射處理成圖象後,就告訴相關的動作神經,告訴你下一步該做什麼。
就拿蠟燭來說,一隻蠟燭,不管點著也好不點著也好,如果它在你的右邊,你總是向右邊一回頭就能看見它。這是就是上述一系列數據或者說是反射傳輸的結果。你一回頭,眼睛看到的圖象就發生了變化,包括顏色的種類和強度都有變化,感光細胞是很敏感的,它能及時地向大腦報告它感覺到的光線變化,這樣你看見的就是和剛才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如果什麼事情都不做,總是盯著一個靜止的東西看你就會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