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東西為什麼比南北長
① 地球上為什麼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遠遠大於南半球的
地球上三分陸地、七分海洋,東南西北四個半球,無論哪個都是海洋面積大於陸地面積。
而其中,北半球陸地面積遠遠大於南半球陸地面積。
北半球陸地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7.5%,南半球陸地面積只有北半球的近似一半,作為一個星球陸海分布、在南北半球表現出極大的不平衡性,實在是耐人尋味的,一個球體的均衡旋轉、海陸分布理應是均衡的,可為什麼偏偏就出現了極不一致性呢?難道僅僅是上天的偶然安排嗎?或者說是上天特別青睞北半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究其原因,原來就是太陽引力特別眷顧北半球的結果,也正是這一太陽引力的特別關照成就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它才是成就了世界山脈高峰喜馬拉雅山真正的幕後推手。正像地球對月球正面(朝地球面)的引潮力形成月球正面山脈既長又多,且山峰高大,與背向地球的月面有天壤之別一樣,這理應由於地球對其萬有引力長期作用的結果。
如果地球旋轉自轉軸傾角是零度,那麼太陽對地球引力垂直線就應該是赤道,由於地球自轉軸是傾斜的,那麼太陽引力必然是隨著自轉軸傾角變化而變化。地球自轉軸為什麼是傾斜的呢?而不能是零度呢?事實上這是宇宙天體引力平衡的結果,是天體引力重心連線垂直線最短的表現,地球在太陽系運動中主要受到2個力的支配,第一是太陽引力(主導力)、第二是遙遠銀河系引力,地球在這兩大天體之間的時候、既受到太陽拉向太陽強大引力、又受到銀河系背向太陽拉力,由於地球與太陽可能不在一個平面上、地球在太陽的略下方,於是太陽引力對地球有一個向上拉力、於是地球自轉軸就向太陽傾斜了23.5度,同時銀河系對地球南半球南極另一個相反力,地球自轉軸傾角就這樣達到了平衡,於是也就出現了太陽對地球引力垂直線從赤道零度向南北移動23,5度的變化,從而 也就形成了太陽對地球引力的時空變化。
② 為什麼地球東邊比西邊的時間早
你這樣理解,你速度夠快的話,一直往西走,太陽永遠就會不落,時間也停留在某一時刻。那你身後的東方和你前方的西方就好比是走過的時間和沒有到的時間。走過的時間就是早,沒到的時間就是晚。因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所以極東極西有一天的時間差。事實上是因為人們都以太陽東升西落作為一天的參考,而地球自西向東轉,所以東方先走完東升西落這一過程,所以比西邊吋間早。
③ 為什麼地球自轉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
地球存在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自轉,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利用地球自轉作為計量時間的基準。自20世紀以來由於天文觀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地球自轉是不均的。1967年國際上開始建立比地球自轉更為精確和穩定的原子時。由於原子時的建立和採用,地球自轉中的各種變化相繼被發現。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地球自轉速度存在長期減慢、不規則變化和周期性變化。
通過對月球、太陽和行星的觀測資料和對古代月食、日食資料的分析,以及通過對古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得到地質時期地球自轉的情況。在6億多年前,地球上一年大約有424天,表明那時地球自轉速率比現在快得多。在4億年前,一年有約400天,2.8億年前為390天。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長期減慢近2毫秒(1毫秒=千分之一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此外,由於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角動量變小,從而引起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使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變長。除潮汐摩擦原因外,地球半徑的可能變化、地球內部地核和地幔的耦合、地球表面物質分布的改變等也會引起地球自轉長期變化。
地球自轉速度除上述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這種不規則變化同樣可以在天文觀測資料的分析中得到證實,其中從周期為近十年乃至數十年不等的所謂"十年尺度"的變化和周期為2~7年的所謂"年際變化",得到了較多的研究。十年尺度變化的幅度可以達到約±3毫秒,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核幔間的耦合作用。年際變化的幅度為0.2~0.3毫秒,相當於十年尺度變化幅度的十分之一。這種年際變化與厄爾尼諾事件期間的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的異常變化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這可能與全球性大氣環流有關。然而引起這種一致性的真正原因目前正處於進一步的探索階段。此外,地球自轉的不規則變化還包括幾天到數月周期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幅度約為±1毫秒。
地球自轉的周期性變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變化,月周期、半月周期變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變化。周年周期變化,也稱為季節性變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發現的,它表現為春天地球自轉變慢,秋天地球自轉加快,其中還帶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為20~25毫秒,主要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半年變化的振幅為8~9毫秒,主要由太陽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變化的振幅約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轉具有周日和半周日變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發現並得到證實的,振幅只有約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④ 地球為什麼自西向東轉
地球的自轉方向是由公轉方向決定的,如果站在北極的上空看,地球是逆時針繞太陽公轉,按照牛頓的慣性定理,一切物質都應當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如果地球公轉的時候不自轉,遠日點和近日點速度之比為該點到太陽質心的半徑之比,為了維持圓周運動,簡單說來,按照離心力公式(離心力計算公式=質量*速度平方/半徑)那麼遠日點和近日點需要的向心加速度(離心力)之比就是半徑比的1次方,而萬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加速度之比是半徑比的2次方的倒數,因而萬有引力不足以支持這樣的公轉方式,那麼遠日點必然希望減速,近日點希望加速來平衡萬有引力的不足,所以就會產生一個順時針的旋轉(從北極上空看)。
對比九大行星的自轉周期可以發現,距離太陽越近、體積越小的行星自轉周期就越慢(基本上是這樣,金星因為是逆向自轉所以並沒有比較的基礎),也可以大致的印證這種說法。
當然,天體自轉方向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除了太陽之外,其他行星的引力,小行星撞擊等都會影響行星自轉的方向,但總的來講,太陽的作用還是主要的,比如著名的金星,但金星的自轉非常慢(同為約243天),由於對金星自轉方向的觀測歷史有限,目前還不能完全下定論是否其正在減速。
但這種非常慢的自轉和少見的自轉方式是否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種自轉是由於某種特殊情況造成的呢?
另外,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的話,如果地球赤道膨脹,地球將會加速自轉,而要減速則必須收縮半徑,那麼冰河時期,大量的水變成冰集中在兩極附近,使得海平面下降,相當於地球赤道半徑變小,那麼地球應當減速自轉,但是只要地球仍然公轉(即沒有落入太陽),不考慮大型小行星撞擊的話,是不太可能停止自轉的。
至於勻速自轉的原因,我想基於上面的討論也可以看出,由於地表質量分布的不均勻性,自然就不可能產生真正勻速的自轉了(除非是完美的勻質固態球體)。
⑤ 中國歷史中的南北朝和東西晉等是如何劃分的為什麼以南北東西來分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士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士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漢化)的步伐。
西晉承襲中原曹魏領土,統一後又佔有孫吳疆域。東晉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北界主要在秦嶺淮河一線。
晉朝(266年-420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5)地球東西為什麼比南北長擴展閱讀:
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出身於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
南朝作為漢族政權和東晉的延續,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級士族,因為在東晉末期之後,軍職大多由士族或次級士族等擔任。
由於執政者的努力,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國力富盛。皇帝受獲聲譽深重的主流士族擁護,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並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門擔任軍職或次要官職以平衡政治勢力。由於皇室內部也因為爭奪皇位的斗爭,時常發生宗室血腥事件。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由於儒教獨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學、文學、藝術、史學及科技紛紛出現革新,有些成為獨立的學問。
當代思想有由本土發展的玄學、道教及由印度東傳的佛教,士大夫紛紛盛行清談。由於邊疆民族帶來草原文化,東晉則擁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雙方逐漸展開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⑥ 地球南北距離比東西距離要長
南北的極半徑:是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距離,大約3950英里(6356.9
公里)。
東西的赤道半徑:是從地心到赤道的距離,大約3963英里(6378.5
公里)。
所以東西比南北長。
⑦ 地球的演變和中國朝代的更替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夏朝 ( 約公元前2070~1600年 ) 商朝 ( 約公元前1600~1046年 ) 周朝 ( 約公元前1046~249年 )
春秋 ( 公元前770~476年 ) 戰國 ( 公元前475~221年 ) 秦朝 ( 公元前221~207年 )
漢朝 (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三國 ( 公元220~280年 ) 晉朝 ( 公元265~420年 )
十六國 ( 公元304~439年 ) 南北朝 ( 公元420~589年 ) 隋朝 ( 公元581~618年 )
唐朝 ( 公元618~907年 ) 五代十國 ( 公元907~960年 ) 宋朝 ( 公元960~1279年 )
遼朝 ( 公元907~1125年 ) 金朝 ( 公元1115~1234年 ) 元朝 ( 公元1271~1368年 )
明朝 ( 公元1368~1644年 )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