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什麼要吃特殊的東西
Ⅰ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冬至這天為何要吃餃子?各地過冬至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嗎?傳說在東漢時期,張仲景在行醫回家的路上,看到老百姓耳朵因為寒冷被凍壞了,於是張仲景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用羊肉、辣椒等祛寒食材做成餃子,分給老百姓吃餃子、喝湯,治好了凍傷的耳朵,從此以後,每年冬至,老百姓就在冬至這天吃餃子,表示對張仲景的感謝。今天就給大家分享6種好吃又好做的冬至傳統美食。
【南瓜餅】在很多地方有逢年過節吃糯米粉做的美食,南瓜餅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在安徽合肥冬至到了,除了要吃雞蛋掛面,還要吃南瓜餅。顏色金黃,甜香軟糯的南瓜餅,好吃又好看。分享一下南瓜餅的做法,南瓜削皮去籽去瓤,切小塊蒸熟,加入適量的糯米粉揉成光滑的面團,取適量的南瓜面團,裹上一層椰蓉,按扁放到油鍋里煎熟,喜歡吃夾餡的可以加點紅豆餡。
Ⅱ 冬至這天為什麼要吃餃子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冬至吃餃子最初是為了紀念張仲景施葯救人,冬至吃餃子還有祛病驅寒,希望在冬天不凍耳朵的含義,並且冬至從養生學上說是進補的時節,而餃子從膳食結構來說,將穀物、蔬菜肉類合理搭配,符合中國的飲食搭配,餃子形狀像元寶,所以人們在冬至吃餃子還有發財的寓意。
餃子從營養搭配來說食材配比也非常合理,不止有穀物還有肉類蔬菜,可以說是非常科學的飲食搭配。
除了吃餃子,北方很多地區在冬至這天還有吃羊肉、吃狗肉、吃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在這一天很多地方則有吃湯圓的習俗。
Ⅲ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有什麼說法嗎
冬至吃餃子相傳與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有關。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潦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他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勤奮好學,並且酷愛醫學。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暴發瘟疫,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吃餃子為的是期盼往後生活可以紅紅火火,財源廣進,因為水餃形似元寶,元寶又有發財的含義,所以吃水餃有討吉利期待發財的寓意。 包餃子要和面,這又有著和和美美的含義,面團擀成圓圓潤潤的,擀出來的餃子皮又預示團團圓圓。 餃子搭配的餃子餡兒也跟寓意具備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普通的韭菜餡象徵著長期發財的意思。冬至是中國的24節氣,地區文化差異在飲食上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慣。這天家裡人一起出動,團坐在一起包餃子聊家常時,賦予了餃子團團圓圓的象徵。
Ⅳ 冬至食物的寓意
斗轉星移,2018已經快要結束,前不久我們迎來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每一個節氣都有其對應的飲食傳統,冬至自然也不會例外。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文化深厚,那麼祖國各地的冬至傳統飲食都有哪些呢?你是否能道出其中的一二。
冬至
1、冬至吃餃子——北方多數地區
在北方人家的冬至飯桌上,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古往今來,無論貧富人家,這一天都會想法子整一頓熱騰騰的餃子。條件好的吃肉餃、蛋餃、蝦餃,條件一般的吃白菜餃、青菜餃。當然,現在在我們偉大的黨領導下,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想吃什麼餡的都可以滿足了。蝦仁餡、三鮮餡、羊肉餡、豬肉餡、牛肉餡、韭菜雞蛋餡.......
餃子
餃子
2、冬至喝羊肉湯——山東省滕州市
在滕州地區,冬至喝羊肉湯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據說是起源於漢初劉邦。羊肉溫陽大補,在寒冷冬日喝羊肉湯自然是最溫暖身體的美食。此外,在當地,還有喝羊肉湯取一年好兆頭的特殊寓意。可以說,這是百姓通過食物來寄予對未來美好嚮往的一份表現。
羊肉湯
3、冬至吃湯圓——廣東省潮汕市
按照當地風俗,冬至日開始,要先焚香上供祭拜先祖,然後一家圍坐飯桌吃湯圓。湯圓,湯圓,合家團圓之意。這是潮汕人希望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希望。潮汕湯圓也就成為了潮汕冬節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
湯圓
4、冬至吃赤豆糯米飯——江南水鄉地區
江南水鄉部分百姓在冬至日吃赤豆糯米飯也是有個典故的,據傳,遠古時期,當地有一小鬼作怪散布瘟疫,致使民眾惶惶恐恐。有一天,當地人發現赤豆糯米可以驅邪,於是便形成了冬至日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意在驅邪避災,求平安,求健康。
5、冬至吃雞蛋掛面——安徽省合肥市
當地人認為冬至日要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以此來面對一年中最冷時候,即數九寒冬。這是一份普通的家常食物,但卻有著極為豐滿的煙火氣息,平凡中透著不平凡。
Ⅳ 冬至的由來及傳統習俗 冬至為什麼要吃湯
1.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2.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3.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4.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5.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於體內,所以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Ⅵ 冬至節為什麼要吃湯圓
為什麼冬至吃湯圓的說分很多,主要有:
說法一: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說法二: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史料顯示,上古的夏殷周時代,對「正月」的具體時間安排是不一樣的。夏以今農歷一月為正月,第一個節氣是立春;殷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為小寒;周則同樣以今農歷十二月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卻是從冬至開始,因此冬至這一天,也就是當年的「元旦」。周朝以後,計算二十四節氣,都從冬至開始,這樣冬至便成了「歲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經是「正月」。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說的來頭。有學者認為,正是由於歷史上確有一段時間把「冬至」視為「歲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視為「歲除」。當冬至節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呈式微之態時,原來那些習俗,便漸漸融入了後來盛行的「春節」之中了。
說法三: 冬至具備「陽氣始至」的特殊特點,意味著「陽氣始生」,萬物開始萌動。因此,在冬至日吃湯圓,又何嘗不是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呢?因此長了一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冬至吃湯圓,禦寒滋補又潤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另外,它還能夠緩解氣虛所導致的盜汗、妊娠後腰腹墜脹、勞動損傷後氣短乏力等症狀。中醫歷來將湯圓視為補虛、調血、健脾、開胃之物。而內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山楂等,營養豐富。現代醫葯學研究結果表明,湯圓中的黑芝麻有顯著的醫療保健作用。黑芝麻中的維生素E非常豐富,可延緩衰老,有潤五臟,強筋骨、益氣力等作用,強壯身體,益壽延年,滋補肝腎,潤養脾肺,對掉發白發有食療作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溫,有開胃消食、化滯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的作用。核桃性溫、味甘,有健胃、補血、潤肺、養神等功效。《神農本草經》將核桃列為久服輕身益氣、延年益壽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