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時間看一樣東西會陌生
Ⅰ 為什麼看一樣東西久了會突然變得很陌生
不是來回答問題的,而是感同身受。
有時候,看一個字時間久,還會發現它不像字。
???
Ⅱ 為什麼長時間看一個字,就會產生陌生感
很多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長時間盯著某一個文字或者將一個文字重復看上幾遍過後,你會覺得這個字不是你之前認識的那個字,怎麼看都別扭,就像書寫錯了一樣。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
1994年,台灣大學心理教授鄭昭明用了「字形飽和」和「字形分解」來描述這種現象,這表明東方學者更在意「字形崩潰」說法,作為整體的一個,再長時間的凝視下,就會在腦海中自然崩潰成一個個的部首和筆畫,所以即使字還在,意義去感覺消失了。
Ⅲ 為什麼看一個字久了會覺得很陌生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字看久了,就會變得不認識一樣。在「打」敗了語言學家之後,兩位心理學家好不得意,並把這一發現定義為「語義飽和」。目前,「語義飽和」產生的原因有三種:前語義加工假說、語義加工假說、知覺表徵-語義連接假說。
這就好像我們買菜,看到一個紫皮長條莖部帶刺的東西,就知道是茄子,這就是前語義加工假說,以「看形」為主;之後你琢磨茄子能炒什麼菜,這就是語義加工假說,主要是「聯想意義」;如何通過茄子想到茄子能做什麼菜,這就是知覺表徵-語義連接假說,重點在於把前兩者連接起來。
不過「語義飽和」是歪果仁的研究,所以,他們的重點都是拼音文字。對於漢字,它的「語義飽和」要更復雜一點。
認識拼音文字要經過字形、發音、意義三個因素的共同完成,而漢字少了發音,從字形直接越到了意義。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方塊字,需要進行整體識別。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叫做「格式塔」,「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音譯。簡單來講,當人們看到一件事物時,總是先看整體再看細節。例如一塊冰,如果此物沒有成為注意的中心,它就不會成為圖形,而只能成為背景,從而在觀察者的眼裡只會是塊冰而已。而一旦它成為觀察者的注意中心,便又成為圖形,呈現輪廓、硬度、高度等細節。
科學試驗表明,孩子學習漢字時總是習慣認識字的形狀,卻忽略細節。就像小時候默寫生字,寫到變化的「變」,總有些熊孩子會把上半部分的兩個點倒過來寫,這就是注重整體而遺忘細節的一個表現。
盯漢字時間久了會陌生,主要不在於語義的變化,而是字形的喪失。
就好像前面那個總把「變」字默寫錯的小孩,你要是問他字的意思,他依舊可以對答如流,只是字形記得不是很准確。
科學家曾就漢字的「語義飽和」做過研究,讓參與者長時間注視單個漢字。研究發現,參與者對漢字的熟悉度下降,只在於對字結構的分解,而語義的理解未曾喪失。
我們可以試一下,找一個字長時間盯著它看,發現自己會不由自主將其分解,比如把「格」看成「木」和「各」,把「的」看成「白」和「勺」……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感覺,這字怎麼變陌生了?
由此,科學家確定,人們長時間盯著漢字看會覺得陌生,只是對字形陌生,而非字義,也就是「字形飽和」。不同的字達到飽和的時間不一樣,簡單的字飽和時間相對較短,復雜的字時間相對長一些,但無論字體多復雜,40秒內都能達到飽和。字形結構、字出現的頻率、筆畫、部件的組字頻率等因素都影響「字形飽和」。
了解了「字形飽和」的原理,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漢字看久了會變得不認識。不用擔心,我們不會因此變成「文盲」,但如果長期不學習可就說不準咯。
Ⅳ 看一個字看久了就陌生了,這是為什麼呢
小學的時候有時候寫錯字,被老師罰寫50遍,結果,寫著寫著,就不認識這個字了。小朋友們肯定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吧?盯著一個字看久了,就感覺這個字變得陌生,不認識了。
事實上,不管什麼字,通常盯著看上二三十秒鍾,就會覺得這個字變陌生了。研究者還發現,左右結構的字更容易變陌生,例如「日」「月」平均要過51秒鍾變陌生,像「明」「認」等字,僅僅需要平均26秒左右就變陌生了。
不僅是漢字會出現這樣問題,使用字母的外國人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還有更恐怖的呢,有時候照鏡子,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看久了,也會覺得很陌生,不是自己了。
這種飽和反應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因為,神經系統如果持續關注某個信息,就無法接收新的信息;只有對舊信息的反應消減下去,才能對新信息產生更多的關注。
Ⅳ 盯著一個字看久了,會突然覺得陌生,這是為什麼
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當你長時間盯著一個字看的時候,會突然感覺頭腦像放空了一樣,想不起這個字是什麼意思了,同時也想不起這個字的讀音。
這種大腦所產生的行為是不受人為控制的,因為當你盯著一個字看的時間太長之後,會自動引起神經活動的抑制,這種神經活動的抑制會讓聯想阻斷,不管是中文漢字還是英文單詞,或者是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這種飽和阻斷現象都能發生在字形到語義的連接過程中。而一旦發生這樣的現象,人們就會先對字音感的記憶感到模糊,然後又失去了對於字義的聯想能力。
有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發現,如果這些字或單詞的大小都相同,那麼人們在識別的時候所需要的時間會比較長;如果這些字或單詞的大小有所不同,那麼只有在它們的字體不同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完形崩壞現象。
Ⅵ 為何一直盯著一個字,時間長了就會感覺不熟悉了這其中有哪些原理
其實不僅僅是漢字,英語等其他語言也會出現這種「看久了就會不認識的現象」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這個現象。一些學者用「語義飽和」(Semantic satiation)來解釋這個現象。另一種解釋這種現象的他們認為:
三天不讀嘴生,三天不寫手生,三年不見咋看都生。我也是如此,明明寫的這個字是對的,仔細看看吧,又不知道是對是錯了,這可能是以前對這個字的印象就不是太深的原顧吧。
其實看人也是如此,有些熟人,一看認識,仔細看看又不是那麼的確定了,可能也是因為從沒仔細看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