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詩人認為什麼東西最被稱贊
Ⅰ 山行通過寫詩人的什麼,什麼,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意圖,贊美了什麼旺盛的生命力
填空:
《山行》通過詩人的所行、所見、所感,
描繪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山行一詩寫了作者在出巡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唐朝大詩人杜牧的名詩《山行》
Ⅱ 山行中詩人覺得什麼最值得稱贊
詩人覺得「楓葉」最值得被贊美,特別是晚秋的楓葉。
如詩中所言:
停車坐愛楓林晚
,
霜葉紅於二月花
。
Ⅲ 古詩山行唐杜牧登上麓山,稱贊道什麼呀!
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寫景詩,詩人用四句詩就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意境開闊,色彩明麗的秋景圖,站在山腳可以看到藍天白雲,遍山紅葉。
Ⅳ 山行這首詩中,詩人最喜歡什麼為什麼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表達了詩人對深秋山林景色的贊美之情,對自然景色的喜愛, 內心的喜悅 。
Ⅳ 山行詩人認為什麼東西最可以贊頌
詩人認為珍惜時間是最值得贊頌的,作者描寫了深秋的景色,一改以往悲涼消極的秋日形象,楓葉即將飄落凋零,但是卻沒有消極悲觀,而是積極抓住最後機會,極力地展現自己,反而勝過了二月的紅花。山行是詩人杜牧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Ⅵ 山行這首詩是杜牧寫的其中什麼這句詩最出名
《山行》
開放分類:中國文學作品古典詩詞文化文學文學作品
《山行》這首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他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編輯摘要
編輯信息模塊
中文名:山行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文學體裁:古詩
情感表達:詠物言志 字數:28
目錄
1詩詞原文
2詩文解釋
3詩詞譯文
4詩詞賞析
5作者介紹
6項斯山行
7爭議記錄
《山行》 - 詩詞原文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 - 詩文解釋
【注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坐:因為。
紅於:比……還要紅。
《山行》 - 詩詞譯文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
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
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
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鮮花。
古詩今譯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山行》 - 詩詞賞析
賞析一
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後出遊,來到林木蕭條的山前,一條石路蜿蜒而上,彷彿在黃綠的草木中畫出一條白線,而這白線的頂端是山顛繚繞的白雲,白雲下面隱約可見有些房屋。那裡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詩人很想去拜訪他們,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經霜後的楓林如火如荼,每一片葉子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紅艷。他停下車來,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心裡充滿感動,不由得發出贊嘆:「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不只是美的聯想,色彩的比較,更是生命的禮贊。在寒山的蕭瑟背景上,紅勝二月春花的楓葉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截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裡,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麼突然「停車」?原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注》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艷,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咸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勛特賞於艷李穠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艷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贊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一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艷,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1]
賞析二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詩人沒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拂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山行》 -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台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 、 《舊唐書》卷百四十七、 《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 《張好好詩》 ,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朴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 、《容台集》 、 《平生壯觀》 、 《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 《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山行》 - 項斯·山行
山行
項斯
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
山當日午回峰影,草帶泥痕過鹿群。
蒸茗氣從茅捨出,繰絲聲隔竹籬聞。
行逢賣葯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
項斯除做過小官丹徒縣尉外,長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風光。這首《山行》,便是寫山村野景。由於詩人觀察入微,體驗深刻,詩寫得清新,細膩,貼切,逼真。讀來如聞如見,引人入勝。「青櫪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數家分。」起筆展示山間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脫。「亦」字表明此處櫪木雖已蔚成深林,但並非杳無人煙,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詩人並不正面說「亦有村」,卻說一條溪水被幾戶人家分享著,這就顯得出語不凡。這里一片櫪林,一條溪水,幾戶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圖都從十四字繪出。
次聯寫景更細。詩人用「點染法」,選取「山當日午」、「草帶泥痕」兩種尋常事物,寫出極不尋常的詩境來。乍看「山當日午」,似乎平淡無奇,可一經「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盪漾的美姿,立刻呈現目前。同樣,「草帶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經「過鹿群」渲染,那群鹿競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簾。「點染」本為中國畫的技法,一點一染,淡濃、遠近、深淺不同,景象更活現紙上。詩中「點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見奇特,奇特又出於平凡,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試想,單說「山當日午」、「草帶泥痕」當然是索然無味,即使單說「回峰影」、「過鹿群」也未免平淡少興。只有前用四字先「點」,而後用三字加「染」,於是這一聯的兩幅畫面頓時為讀者展示出富有動態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聯里,詩人准確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與抽繭來開拓詩的意境。巧妙的是,詩人並未直說山村農民如何忙碌於撿茶、分茶、炒茶和煮繭、退蛹、抽絲,而只是說從茅舍升出裊裊炊煙中聞到了蒸茗的香味;隔著竹籬聽到了繰絲聲音,從而使讀者自己去領略農事豐收的盛景。這里,詩人創造的意境因藉助於通感作用,使讀者倍感親切。
按照詩意發展,尾聯似應寫詩人走進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賣葯歸來客,不惜相隨入島雲。」當詩人走著走著,邂逅賣葯材回來的老者,便隨同這位年老的葯農一道進入那煙靄茫茫的深山島雲中去。這一收筆,意味深長,是詩旨所在。詩人為什麼不投身熱氣騰騰的制茶抽絲的山村,而遁跡空寂的雲山?「不惜」二字隱隱透露了他的苦衷。項斯生當唐末亂世,自覺懷才不遇,壯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詩里寫道:「獻賦才何拙,經時不恥歸」(《歸家山行》),這里說的「不恥歸」,同樣表現了詩人不惜謝絕仕途而甘隱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隨入島雲」,作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韻繞梁。
這首詩的特點是構思奇巧,移步換形,環繞山中之行,層次分明地寫出作者在村裡村外的見聞。寫景,景物明麗;抒情,情味雋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實是一首佳作。[2]
《山行》 - 爭議記錄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集成》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但多數人認為「生」更有意味。
Ⅶ 山行這首詩詩人認為什麼東西最值得贊頌
山行這首詩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艷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我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Ⅷ 山行 描寫和贊美什麼的一首小詩
《山行》這首詩寫詩人贊美山林的秋景:蒼翠的寒山上石徑陡斜,一直向上伸展的很遠。在山路的盡頭,山頂深處,白雲舒捲的地方,掩映著幾乎人家的茅舍,詩人沿著山徑迤邐行來,山間明鏡高爽的景色使他心曠神怡。忽然一大片山林吸引了他的視線,那秋霜染過的楓葉在夕陽的照耀下格外燦爛,竟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他情不自禁的停下車來駐足觀賞,深深地被這眼前的動人景色所陶醉。「霜葉紅於二月花」,多麼美麗的奇思妙想。這一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不僅寫了楓葉紅火的顏色,而且寫了它經霜耐寒的品格。
可見,詩人熱情贊美了秋天的動人和比春天更堅強的生命力。
Ⅸ 山行古詩,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什麼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詩。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