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古人為什麼在戰亂時期埋東西

古人為什麼在戰亂時期埋東西

發布時間: 2022-07-10 02:39:03

❶ 古代戰爭會留下大量士兵屍體,人們是如何處理戰場的呢

處理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埋葬於土地之下;第二,大火燒滅;第三,帶回家鄉。縱觀我國歷史,歷朝歷代幾乎都存在著戰爭。要知道,戰爭的存在不僅會讓國家百姓名不聊生,同時還會有成千上萬的士兵死在戰場上,然而大量屍體的堆積是會容易不僅會散發腐臭味,還很有可能引起傳染疾病,從而在另一個程度上危害國家的安危。

03、帶回家鄉

一般只有重情重義之人,才會選擇去戰場上找到自己所看重的那人,然後再將其帶回家鄉進行埋葬。這種情況發生的情況是比較少的,妻子一般是難以去戰場上找回自己死去的丈夫,但是戰場上的兄弟卻有機會將自己的兄弟帶回家鄉。倘若某一位將士對皇族十分重要,那麼他也將有榮幸被帶回自己的家鄉安葬。

❷ 古人為什麼會在蓋房子的時候,將奴隸活埋到牆裡面

你所說的這個東西一般普遍流行於夏商的時候。當時那些奴隸主,為了慶祝自己的房屋的建成所以有可能讓那些人或者牲畜來作為殉葬品陪葬在他們的房屋之中。

但之所以需要用奴隸來殉葬,或者是用其他的牲畜來作為房屋的殉葬品的話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封建迷信嘛。他們認為這些奴隸或者是牲畜可以保佑他們的房屋一直安全,不會倒塌,而且會幫助他們驅除一切的亂七八糟的東西,不會被鬼附身。這些死去的奴隸的魂魄,他們認為會一直的保留在這座房子的裡面,一直守護著這個房子的安全。但無論怎麼說,直接讓活人去殉葬一個房子,真的是一個十分殘忍的行為。但當時的奴隸主有權有勢,奴隸只能夠被他們當槍使,也沒有辦法抵抗。

❸ 古人死後為什麼要埋隨葬品,是習俗還是制度,有什麼說法嗎

中國自古就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因此,墓主人生前很多生活用品以及能夠代表其生前地位財富的物品都可能被放入墓中,稱為隨葬品。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為生活實用物或專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隨葬品的意義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於此。 編輯本段隨葬品的分類 隨葬品分為兩大類,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二是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後者稱為明器。有些物品,因為體量、珍貴或還需繼續使用等原因,不便於隨葬。此外,絕大部分歷史時期,墓主人生前的姬妾、侍從、奴僕等也不允許陪葬。這時,就需要製作明器以為代表。 編輯本段隨葬品的發展 最早死者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糧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們認為死者雖死猶生,他還要像活人一樣生活,因此應該讓他帶去生活必需品。後來,人們把死者供養起來,不讓他們勞作,隨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漸漸變成了奢侈品,如金銀玉器、布帛綢緞、傢具、物品、書畫玩器、貨幣也成為隨葬品,供死者花銷。然而「人死如燈滅」的事實,對人們意識的漸變是明顯的,既然人死後早要成為黃土,隨葬品就未必要用實物,於是出現了仿製的象徵性的隨葬品。人們稱這為冥器。古代的明器多為實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錫箔紙等製作。宋代,紙做的明器逐漸流行。一般來說,實物模型明器可用於隨葬,也可焚燒,紙做的明器焚燒於墳頭。 生活用具 指日常生活用的陶、石、骨、木等器具。陶器既是史前時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同時也是最主要的隨葬品之一。一般用於隨葬的陶器,多為實用器,也有少量專為死者製作的所謂「明器」(即「冥器」)。實用器上多留有使用痕跡,如炊器上的煙炱和容器破損後的修補痕跡等;明器多小而輕薄易碎,是一種象徵性的器物,不具使用價值。隨葬品組合一般由炊器、水器、食器、容器類物品組成,也有僅隨葬其中一類或兩類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中,隨葬陶器在組合、形式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反映出比較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色,是考古學斷代、區分文化、劃分地域類型的主要依據之一。 裝飾品 用裝飾品隨葬的例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墓葬;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中均較為流行。黃河流域較常見的有骨珠、牙飾、陶環及發笄等;長江流域則多見石或玉制的管、環、璜、缺等。一般說來,裝飾品多見於女性墓葬,如姜寨 M 7 為一青年女性 , 隨葬有 8577 顆骨珠;大汶口的 M 10 為一老年女性,隨葬有一串 25 件穿孔白色大理岩長石片、 2 件牙形石片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31 件大理岩石珠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19 件形狀不規則的綠松石片組成的項飾並有象牙梳等。因此,裝飾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性別的差異。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也是史前墓葬中很常見的隨葬品種類之一。依製作質料分,有石、骨、角、蚌、陶器 等,其中石器最多;依用途分,有斧、錛、鏟、鐮、鑿、刀、錐、銼、針、匕、矛、鏃、魚叉、紡輪、磨盤、磨棒等。在不同文化中,由於經濟方式不同,隨葬的工具種類也有所區別。如在以漁獵經濟為主的黑龍江省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多隨葬石鏃、骨投槍、魚叉、魚鏢、魚鉤、牙刀等漁獵工具 (60);黃河流域以粟作農業為主要特徵的諸文化中,則主要隨葬石鏟、石刀、磨盤、磨棒等農業生產工具。有時不同墓葬中隨葬工具的差異,也可能反映了死者生前所從事主要工作的差異。如臨潼姜寨 M 87 出土有石硯、石磨棒、水杯及赤鐵礦顏料塊等,是一組用於繪畫的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有可能是主要從事彩陶製作的工藝者 (61);在屬大汶口文化的江蘇邳縣大墩子 M 38 出土的隨葬品中除骨、牙器外,還有骨料、牙料 24 件,磨製骨器用的礪石 4 件,墓主人生前顯然是一位主要從事製作骨、牙器的工藝者 (62)。此外,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墓葬隨葬工具統計表明,男性墓隨葬工具遠多於女性墓,如姜寨遺址男性隨葬工具占 68.8 %,女性墓僅31.2 %;北首嶺遺址男性墓隨葬工具達99.3%,女性墓僅占 0.7 % (63)。說明男性是生產勞動的主要承擔者。 禮儀性用品 所謂禮儀性用品,就是指用以表示身份、等級和地位的用品,如象徵神權、王權、兵權的琮、璧、鉞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各文化墓地的墓葬,從墓形的大小、隨葬品的數量、種類等方面來看,差別並不太大,反映出氏族成員的地位基本相同。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墓地出現了墓形大小、隨葬品多寡的差異,特別是出現了表示身份、地位、等級禮儀性用品如玉鉞(或斧)、玉琮、玉璧等,表明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並出現了貴賤、貧富的分化。 在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等方面的差異,如大汶口的 M 10,有「井」字形木槨,隨葬 38 件陶器、大量的裝飾品和並非實用品的玉鏟、玉斧等。到了龍山時代,這種差異進一步擴大。在陶寺墓地墓有大、中、小之別,大、中型墓數量很少,但規模大、隨葬品多。例如 M 3015 隨葬品多達 200 件以上,其中除了日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以上,還有多種彩繪木器和石磬、鼉鼓、玉鉞、石鉞等禮儀性用品; M 3072 則出土有彩繪蟠龍紋陶盤等。這此重要禮器的存在,表明大墓主人是執掌祭祀和軍事的部落顯貴 (64)。甘肅武威皇娘娘台 M 48 出土有 83 件石璧,遠超出裝飾的需要,應是顯示地位、權勢的禮器 (65)。 在長江流域,崧澤文化時期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不一的現象。如江蘇吳縣張陵山的 M 05 ,有木棺並隨葬有 31 件陶器 (66)。良渚文化早期開始,在一些大墓中盛行用玉質禮器隨葬,如張陵山上層的M 4 ,隨葬品多達41 件,其中包括玉斧、 玉琮、玉瑗各一件;玉琮呈外方內圓的方柱體,表面飾有獸面紋,顯然是一種禮儀性器物。良渚文化中、晚期「葬玉」之風更盛,如江蘇武進縣寺墩 M 3 ,是一 20 歲左右的男性墓,隨葬各類陶、玉、石器達 120 余件,其中玉璧 24 件、玉琮 32 件; 24 件玉璧大小不一,分置於頭前腳後、身體上下,其中最大的一件置於腹部,直徑達 26 厘米; 32 件玉琮自 1 ~ 15 節高矮不等,環繞墓主一周;左側上肢旁有 1 件精緻的玉鉞。新近發現的 M 5 隨葬重要玉器有琮、璧、鉞、帶鉤等,其中有 1 件玉璧直徑達 29 厘米,是迄今出土規格最大者;置於足後的玉琮長 32 厘米,分為 11 節,精刻 44 個人面紋,是長琮中玉質最佳的一件 (67)。良渚文化晚期的吳縣草鞋山 M 198 ,為一男性附葬兩女性的墓葬,男性居於墓穴中央,隨葬品最多,包括有玉斧、玉琮、玉璧等,兩個女性為二次葬,也隨葬有玉璧、玉琮、玉飾等 (68)。此外,在華南地區的廣東曲江縣石峽文化晚期墓葬中,也發現有用玉琮、玉璧、石鉞等禮器隨葬的現象 (69)。 東北地區早在紅山文化中,就已出現了大型墓葬和禮器隨葬的現象。如的牛河梁積石冢群中,大石棺位於石冢的中心部位;各類石棺中出土了數量眾多、十分精美的器,有玉豬龍、玉璧、勾雲形玉佩、玉環、玉鳥、玉 龜、玉魚、玉獸等。這些發現表明至少在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其他隨葬品 除了上述隨葬品之外,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墓葬中還廣泛發現有豬、羊、狗等家畜隨葬的現 象。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盛行用豬頭隨葬,如大汶口墓地的 133 座墓中,隨葬豬頭或豬骨者占 1/3 ;其中 M 13 隨葬豬頭14個, M 60 發現有半隻豬,其他墓葬則隨葬豬下頜骨、豬牙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有用豬、羊、狗等骨骼隨葬的習慣。如甘肅永登蔣家坪發現一座屬馬廠類型中期的大墓,隨葬有 30 多件陶器,人骨架下挖有一長方形坑,內分層埋有豬、狗等骨骼 (70);甘肅臨夏大何庄墓地有 9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少者 3 塊,多者可達 36 塊 (71)。黃河中游的陶寺墓地有 14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最多的一座達 30 付以上。長江流域的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也發現有用豬下頜骨隨葬。此外,在黑龍江的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還發現有用魚骨、野豬牙、鹿角等隨葬的現象 (72)。 一般認為,由於家畜可食用、可交換,因而成為最早的私有財產觀念之一。墓葬中出現家畜隨葬,應是財產私有的重要表現。 編輯本段各個時期的隨葬品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平民墓葬中,最常見的隨葬品是各種石器和陶器,因為這些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那一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則常見玉制的禮器,這些東西代表了他們生前的地位與財富。 秦漢(前221—220)以前 秦漢(前221—220)以前,平民墓葬中隨葬品多為陶器,而王公貴族墓葬中則多見各種青銅禮器。此外,商周以來,以車馬殉葬的情況也非常普遍。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因不再允許以活人殉葬,所以,以陶、木製作的人俑大量出現。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漢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甚至將他們的整支軍隊都帶到了陵墓之中。這一時期,隨葬品中的青銅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種絲織品,這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瓷器生產工藝逐漸成熟,隨葬品中瓷器與陶俑平分秋色。唐代墓葬多隨葬三彩陶器,這是一種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色彩鮮艷華麗。 宋代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從這一時期開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均已達到相當的高度,隨葬品種類日益豐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種鮮明的時代特色。 編輯本段出名的隨葬品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著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著奇跡。 1974年3月兵馬俑從5米深的地下「橫空出世」,是幾位農民的幸運,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雖地處秦始皇陵東側達1.5公里,以兵馬俑一、二和三號坑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仍佔地3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8000兵馬俑如同復活的軍團一般,宿衛著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說:「雖是陶俑,但它們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腿,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或黑發,藍袍,綠臉,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雄糾糾的軍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實況。」 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熱點內容
小米為什麼手機不好使 發布:2024-09-22 07:02:07 瀏覽:748
為什麼休眠時間不能調 發布:2024-09-22 07:02:03 瀏覽:518
為什麼用清水洗眼睛眼睛疼 發布:2024-09-22 06:46:37 瀏覽:682
為什麼和男生出去都是女生花錢 發布:2024-09-22 06:45:45 瀏覽:902
蘋果XR出廠價為什麼那麼貴 發布:2024-09-22 06:34:04 瀏覽:650
線雕後眼睛腫為什麼 發布:2024-09-22 06:34:01 瀏覽:396
凍干榴槤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4-09-22 06:15:04 瀏覽:841
老梁講孩子為什麼那麼懶 發布:2024-09-22 06:07:47 瀏覽:978
為什麼晚上洗完澡後很多眼屎 發布:2024-09-22 06:04:00 瀏覽:745
女生為什麼不能玩守約 發布:2024-09-22 05:57:35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