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為什麼要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調整

為什麼要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調整

發布時間: 2022-06-25 03:11:53

① 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意義是什麼

一、調整產業結構對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1.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著力培育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首先的要求,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發展生產必須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強大的產業支撐。如果離開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而單純地搞新農村建設,就必然會導致新農村建設泡沫化、虛擬化、空心化。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廣大農村地區的產業素質不高、結構性問題突出。

2.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必須發展好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使現代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等產業協調健康發展,能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能夠積累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能夠改變農村收入結構、就業結構,推動農村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改變農村生活方式;能夠就近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動農業用地、農村人口居住的適度集中。

3.調整產業結構有助於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怎樣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一個重要、實質性的措施是:在城鄉發展具有差異、互補和銜接的產業分工體系。農村地區在相對落後的情況下,要主動與城市進行產業分工,大力發展與城市經濟具有差異、互補的產業,使農村的生產體系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與城市銜接,城鄉經濟在生產環節實現一體化。通過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農村地區整體上能得到又好又快的發展,在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作用下,城市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自然會向農村流動,從而加速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二、農村經濟存在的突出性結構問題

1.過於依賴農業和打工,農民收入增長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的農業和鄉鎮企業有了很大發展,但與中心城區比較,並沒有形成各個產業全面繁榮發展的局面。農村地區農業占相當大的比重,工業的先導作用不突出,第三產業比重過低。改革開放初期,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後來鄉鎮企業的興起給農村經濟注入了一股活力。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在城市經濟的激烈競爭下,少數鄉鎮企業升級成現代企業並做大做強,多數鄉鎮企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收入較少,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弱。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農業。近年來,雖然各地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技推廣力度,但農村土地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方式落後,僅靠現有土地和種養方式很難實現農民收入的突破。不少農民缺乏專業技能,打工體力勞動居多,也制約了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的簡單化使多數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僅有農業和打工兩項,農民增收後勁不足。

2、農業現代化舉步維艱,產業化水平不高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有的地區種植業和養殖業單純追求數量增長,不注重質量提高,不重視品牌培育,新技術的培育和推廣、更新周期太長。部分農民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導致他們搞農業只能粗放而不能集約經營。農業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產品結構雷同,雖然產量逐年遞增,但農民在買方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增產而不增收。

農產品加工水平低,產業化進展緩慢。多數以初級產品銷售,沒有分類分級,沒有加工轉化增值。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夠,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生產基本上以個體為主,多數個體戶和企業分散孤立經營。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范,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業的市場、信息、技術服務支撐體系較薄弱。市場體系建設滯後,市場服務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加上信息閉塞、流通不及時,阻塞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3.重復建設嚴重,產業素質低,缺乏特色優勢

低水平重復建設,產業趨同,造成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企業之間沒有分工,產業關聯度低,企業內部也不搞專業化分工。產業鏈條短,延伸不夠,上游、下游和橫向要麼是生產的空白領域,要麼協作能力差。同一部門的生產能力分散於多個企業之中,企業分散孤立生產經營、零散布局,缺乏一定的生產集中度,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都不大,不能很好地形成集聚效益。小而散直接導致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弱和竟爭能力弱,難有量的擴張和質的突破。

農村產業素質低,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不高,整體競爭力較弱。設備陳舊,技術更新慢,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採用少,缺少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總體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大多從事粗加工、低附加值、低水平產品生產。普通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品牌產品少,缺乏比較優勢。經濟發展嚴重受資源約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高消耗、高浪費、高污染、低效益,缺乏綜合、循環利用能力。

4.城鄉產業存在二元結構,關聯與互補性不強

有的地方認為新農村建設是純粹農村的事情,與城市無關,農村的產業規劃只能根據農村的情況搞,或另起爐灶搞自己的一套,忽略了對中心城市經濟的依賴、互補關系,不知道借中心城市快速發展的東風提升自己的發展起點,不知道以自己的優勢對城市的弱勢,不知道靠著大樹好乘涼的巧妙之處。與中心城市經濟缺乏互補、聯動,浪費了農村的資源,延緩了發展過程。

三、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思考

1.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堅持市場導向

脫離城市建設新農村是沒有出路的,農業本身很難讓農民富裕起來。目前的小農經濟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農民增收的最主要的方式應該是在農業之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認為新農村建設只是農村地區的事情,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城市是城市、農村是農村的建設辦法,要通過城鄉互動來建設新農村。根據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思路來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主要是:第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技術、市場 、人才等條件;第二,隨著中心城區產能相對過剩、產業升級、生產成本提高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擴大,農村要主動創造條件承接中心城區轉移、輻射和擴散的產業,與中心城區建立起合理分工、互為支撐、相互補充、相互推動、緊密聯系的產業布局體系,實現城鄉生產層面的銜接。同時,必須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凡是企業能辦的,政府就不幹預;凡是中介機構能解決的,政府就不包攬。政府要營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提供戰略規劃,實施分類指導,集聚優勢產業,培育經濟增長點。

2.實施技術創新,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比較優勢」

技術創新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主導作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重點從科技創新抓起。要多渠道吸收資金,建立科研風險補償基金和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獎勵基金,以靈活多樣、務求實效的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用新技術新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實施產業升級。以具有地域獨特優勢的特殊資源或關鍵資源為基礎,以特色傳統工藝或高新技術為支撐,確定特色產品,引導生產要素向特色產品生產領域集中,開發和延伸特色品牌,進行優勢延伸,形成特色產業。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注重實效、突出特色,不搞形式主義,形成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精的比較優勢,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增強農村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選擇關聯、互補產業,發展集群、鏈條經濟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解決重復建設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在國際、國內分工體系中合理定位,通過合理的產業分工,與國內外密切協作、互通有無,形成良性互補的關系。大企業可搞內部專業化,小企業可搞企業專業化,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國內外分工深化和產業調整的機遇,在鄉(鎮)或村等較小區域內集中生產某種產品,把就近出現的自發性專業市場改造成規模化、高效率的物流基地,吸引眾多的企業集聚在該區域投資生產,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板塊經濟,在市場與產業互動中培育產業集群,企業間進行分工協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

4.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培育循環經濟

推動農村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加速發展現代農業。以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高技術來調整產品結構,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發展。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縣城和農村的重點建制鎮要加快農產品深加工業發展,發展規模化的加工業和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產品的小企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個重點主導產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加速發展農村新型的社會化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推動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產者和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鼓勵發展農村信貸、財務、技術服務與推廣、職業介紹與勞務輸出等組織,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使農民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及農畜產品市場供求、價格、消費心理等方面,能夠獲得及時、充分的數據和資料,能夠以此分析和判斷應該種什麼、養什麼。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實施生態建設,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加快發展循環農業。(

② 為什麼要西部大開發急急急!!!!!

西部大開發的原因:

1、開發西部關系中國現代化全局:中國現代化的困難之點不在東部,而在西部;中國現代化的落腳點最終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區。因此,開發西部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戰略和戰略任務。整個21世紀都應該注重西部的開發問題。

2、全國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發展也不平衡:地區差距問題基本上是城鄉差距問題,也就是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起步點在城市,最終落腳點卻是在農村。中國現代化的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地區。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幾億農業人口非農化或城鎮化的問題,必須研究現階段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開發中需要研究非農化或城鎮化的特點。

(2)為什麼要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調整擴展閱讀: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區、市),國土面積68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72%。2015年,西部地區人口佔全國的2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7%;地區生產總值14.5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為20.1%。

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區也是中國貧困的多發區。5年來,中國重點抓好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支持陝甘寧、貴州畢節、廣西左右江革命老區以及四川涼山、雲南怒江、甘肅臨夏等特困民族自治州加快發展的政策性文件相繼出台。各個地區因地制宜、各舉其力,脫貧致富。

以雲南省為例,該省有26個民族,少數民族貧困人口佔到總貧困人口的44.95%,脫貧攻堅的任務尤其艱巨。

2012年雲南省農村貧困人口的總量是804萬,而到2016年,這個數字降到363萬;貧困發生率從21.6%下降到9.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65元增加到2016年的7847元;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通電、通電話。

雲南省出台了5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脫貧工作由基層59萬名幹部職工完成,精準掛幫159萬戶貧困戶;此外還選派接近4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實現「掛包幫」定點扶貧全覆蓋。

這5年,雲南省已投入各級扶貧資金400多億元,發放扶貧小額信貸305億元,支持77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生產。上海、廣東等較發達省市亦協作幫扶雲南各貧困地區,共同助力脫貧。

在中國西部許許多多的貧困地區,幾乎都有著類似的故事。這5年,中國共有5000多萬人擺脫貧困,西部這個「主戰場」功不可沒。

③ 論述加強和推進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主要措施。

答:必要性
一、必須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和發展的步伐,整合區際經濟利益關系,以達到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東部地區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
,已經積累起相當大的經濟和技術能量,將是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驅動力量之一,而東西部經濟聯合和合作正是實現這種驅動的嚙合齒輪。
二、在全國宏觀框架上,我國仍是一個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區域層次上,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發育不平衡。
從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出發,實施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聯動發展,是實施西部大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支持參與西部大開發是東部地區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
可能性
一、東西部地區區域經濟合作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二、現在東部地區已經積累了相當實力,在保持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有條件也有能力加大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加強
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縮小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三、當前加強東西部經濟合作條件具備、基礎厚實盡管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有一定差異,但近年來西部也積累了
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經過長期發展,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的基礎已經具備。
四、是區位優勢。隨著我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開始向區位優勢轉化。
五、是市場優勢。西部地區現有人口眾多經濟落後,居民收入和購買力相對較低,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的振興,西部地區的市場優
勢將逐步表現出來。
主要措施
(一)需要有思路和機制的創新。
在指導思想上,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新的對外開放的環境,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變化,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注重講效益、講效率、講效果,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為原則。在總體思路上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資產為紐帶,以區域整體利益為基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經濟合作。為此,東西部地區的聯動發展要在過去幾輪聯合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大的轉變。
一要從單個企業之間的協作轉向產業聯動型的合作。
二是從短期項目投資合作轉向長期資產紐帶型合作。
三是從政府推動轉向市場推動。
四是從生產型項目合作轉向多領域綜合型的合作。
(二)實現區域共同繁榮1、聯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共同開發自然資源。3、實施產業合作。4、強化科技教育方面的互補與合作。5、共同實施對外開放戰略。

④ 為什麼要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

為何要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

2016-06-06

問: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的?

答: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由於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和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高考錄取率差距一直存在。2007年,31個省份高考錄取率最低的僅為39%,與最高省相差40個百分點,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17個百分點。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教育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一直高度重視並致力於縮小各省之間高考錄取率的差距。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以下簡稱「協作計劃」),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問:「協作計劃」的具體內容和做法是什麼?

答:「協作計劃」是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的專項計劃,是從全國普通高校年度招生計劃增量中,專門拿出一部分,安排給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錄取率較高的省份,用於招收高等教育資源不足、錄取率較低的中西部省份考生。考慮到中西部地區人民群眾的經濟承受能力,教育部要求承擔「協作計劃」省份將這部分計劃全部安排給公辦高校。

問:從國家層面看,「協作計劃」的實施有哪些政策依據?

答:教育涉及千家萬戶,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實現教育公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標。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均要求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2014年《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2017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3年的6個百分點縮小至4個百分點以內」。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是實施「協作計劃」的基本依據和遵循。(本報記者 柴葳)

⑤ 我國政府推動東西部協調發展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進一步加快開放,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和境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趨勢下,東部的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東部急需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然而,盡管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從目前來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的局面還沒有出現。與此同時,國內東西部差異繼續擴大,國際產業轉移競爭日趨激烈。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挑戰下,加快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形勢迫切。
——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漸成氣候
隨著中央提出了「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加西部大開發投資」等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政策列為中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各部委也在積極探索加快東西部產業轉移步伐。目前,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漸成氣候。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難於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資本向外擴張的需求強烈,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已開始梯度轉移。
我國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政府主導號召到市場自發探索期後,在近期中央宏觀政策的引導下,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態,以市場為主導,呈現三大特徵: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項目不斷增多;投資來源多元化,來自東部「三大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投資增多;第二產業項目具有投資額大、產值高等特點,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熱點。
——四大動力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進入戰略機遇期
東部要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和市場,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經過多年的財政投入和市場調整,西部也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再加上國家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各種政策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1.資源問題是導致產業轉移的直接原因
東部發達地區經過長期經濟高速發展,造成資源緊張,直接帶來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發達地區紛紛把工業或工業的加工環節向內地擴散,其本身則由工業生產中心轉向工業調控中心。
2.中西部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我國自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如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國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開工建設6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元。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和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的空間配置更趨優化,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產業轉移來支持正常運營。
3.市場拓展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驅動力
中西部地區潛在和現實的龐大市場成為東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與轉移的重要驅動。
4.東部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移是必然選擇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面臨升級的壓力,東部地區目前都將發展技術密集產業作為地區新一輪產業優化升級的選擇。如在珠江東岸以深圳、東莞、惠州為主的電子信息產品產業群和西岸以廣州、佛山、江門、珠海為主的電器產品產業群,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而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是,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淘汰和轉移低層次劣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區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國際戰略競爭及東西部差距使產業轉移迫在眉睫
盡管西部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們預期的東部產業大規模向西轉移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東西部之間的差顯巨並沒有縮小。
從國際背景看,東西部產業轉移是我國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需求。我國東部人力、水電氣成本,土地成本高,擠壓了投資上的利潤空間,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周邊的發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的吸引外資政策,紛紛出台更為優惠的措施,吸引走了數額極高的外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國外企業開始向越南、印度、束埔寨等地設廠布點。一旦中國商務成本繼續抬升,這些企業就會把訂單轉向東南亞一帶的分廠。
從國內形勢看,東西部差距不斷擴大成為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東西部產業轉移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必由之路。東西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東西部產業轉移,為消除東西部差距提供了現實可能。
首先,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有助於解決西部大開發面臨最緊迫、最難以解決的資金不足問題。其次,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將為西部省市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推動西部省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的承載能力提供機遇。
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關系著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因此,緊迫的現實從客觀上需要國家在轉移產業方面給予支持。一方面要加快擴大開放,積極探索引進外商投資的新形式,吸引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到西部投資國家鼓勵發展的西部優勢產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東西部區際聯系,保證產品、服務、特別是生產要素流動,建立各地區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促進東部產業轉移向西部轉移,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近期在廣東、浙江、天津、重慶、西安等省市調查時發現,盡管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各種條件已經具備,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東西部產業轉移大多是零星的、企業自發進行的。一些中西部地區和企業呼籲:東西部產業轉移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但與此同時,如何調動東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探索東西部互利共贏機制,已成為當前我國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至關重要的問題。
——產業轉移:「轉出地」存在各種障礙
產業轉移過程中,通常認為對承接地來說,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對產業輸出方,看法就比較復雜。特另是在現行財稅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評價體系之下,盡管東部沿海地區也迫切需要將傳統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企業轉移出去,從而獲得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但出於一些地方短期利益的考慮,對企業外遷卻往往並不鼓勵。
東部地區對企業外遷、對外投資缺乏積極性,主要源於這樣的擔心:一是大量建設資金外流、稅源流失、財政收入減少,二是可能會出現外移產業「空心化」問題,三是短期內會影響當地的充分就業。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東部地方政府對企業外遷大多持不積極、不鼓勵態度。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抱怨說,重慶聽說上海准備進行大規模產業「騰籠換鳥」,就組織團隊興沖沖前往洽談承接產業轉移事宜,沒想到得到回應是:「我們已經在上海市郊區劃出很大范圍接受這些企業,外地來的招商項目免談。」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政府要做的是改善環境、搭建平台,在引導企業對外投資的同時做好引進來的工作,提升產業結構。如杭州目前正在發展軟體、商貿業;寧波則側重發展重化工業,這些新興產業一旦發展起來將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提供新的基礎。
——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
國家大力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市場層面也存在產業轉移的需要,但到目前為止,成規模的產業轉移卻並未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部地方政府動力不足,東西部之間缺乏產業轉移的互利共贏機制。
目前,東部一些省份也在積極探討與中西部省份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如浙江與新疆簽訂框架協議,欲在新疆已批園區中設立「浙江工業園」。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介紹,重慶也多次與浙江、江蘇等省的開發區多次接觸,探討能否在重慶開發區劃出一定范圍設立「園中園」,雙方共同招商,利益分成,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目標。但由於涉及財稅政策、土地宏觀調控等問題,目前各地的探索都還無法正式啟動。
在產業轉移方面,東西部地方政府特別是各級開發區攜手合亟待有新的突破。東部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土地緊張、人力成本增高,而中西部的開發區則恰恰具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土地、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等優勢。東西部開發區存在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巨大空間。
東西部省區的不少部門都提出,目前各地在探討東西部產業轉移的「園中園」等合作模式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分產值、分稅收」的問題,涉及到財稅體制的調整,需要國家的統籌支持。能否允許少數有條件的省區對跨區域產業合作進行嘗試,積累經驗,例如可以從國家級開發區開始,賦予其創新職能,允許探索一條東西部產業合作共贏的機制。
國家應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利用資金、管理、人才等優勢與西部地區開發區進行合作開發,按生產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這樣既可以有計劃引導東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又可以節約企業調研費用,以獲取經濟規模效益。在這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措施,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通過租賃、股份經營等方式在西部地區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區中區」「園中園」;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在西部地區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口岸地區按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新設立工業園區,國家在用地政策上給予傾抖等。
——「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值得借鑒
目前在省際之間搭建互利共贏的產業轉移平台尚未有真正突破,但在一些省區內部卻已有這樣的探索,模式和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廣東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目前廣東省14個山區及東西兩翼地級市中,已有8個市建立了15個對口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已開工項目71個,到位投資額近3 0億元。據測算,1 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按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形成年產值1 7 8 0億元的經濟規模,年可實現利稅128億元。
廣東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關鍵,是將珠三角的優勢產業與投資所在地的資源、人才等優勢對接,同時在制度上進行創新,重新調整各地方利益。通過兩地政府「結對子」,雙方按照合作協議,由山區或東西兩翼地區政府在本地原有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中,整體或部分劃出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由珠三角地區政府負責組織規劃、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工作,並按商定比例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利益分成。
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實行「利益共享」原則,對園區產生的稅收和各種規費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雙方按協議分成,從而實現了產業輸出地和承接地的「雙贏」。目前,省內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在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突破,而要在省際之間探索「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需要更高層面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推動。
——加強規劃引導構建東西互動平台
為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順利轉移,國家應加強規劃引導,同時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東西部互動平台。
商務部提出實施「萬商西進」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推動1萬家境外或東部企業到中部六省投資,並可延伸到與中部相鄰、條件相近的西部地區。與此同時,還計劃將贛州、郴州、武漢、合肥、蕪湖、新鄉、焦作、太原等地,培育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基地。「萬商西進」受到各地歡迎,認為是商務部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的一項重要措施。
由於中西部地區范圍大,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都存在著很大差距,除制定總體規劃外,應重點制定特殊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區域規劃,開發與保護規劃,並確定一批重點經濟帶(區)、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都市經濟區等;制定若干個專項規劃,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土地及自然資源開發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城市化發展規劃等。該規劃系統是引導東部企業參與中西部開發的重要依據。
與此同時,應進一步推動東西部省區政府間的高層會晤和工作協調機制,建立日常工作聯系,加強溝通、協商和配合。推動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等資源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促進東西部結對幫扶地區、國內友好城市、開發區及高新區等互助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同時建立和完善投資貿易平台,構建東西部地區公共信息平台和專業信息平台,幫助企業科學決策,引導東西互動健康發展。

⑥ 古代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異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措施。

我國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制約了國民經濟整體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政治、社會問題中國的東西部經濟差距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伴隨著我國前所未有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同時東西部經濟差距也不斷擴大,東西部經濟差距加大制約了國民經濟整體的健康發展。下面就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異及成因進行探討。一、中國東西部差異比較現狀特點東部地區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東、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海南、廣東、河北,土地肥沃,溫度適宜,雨量充沛,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產量也高,被譽為「魚米之鄉」;西部地區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嶺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積大,對外部的聯系交往十分艱難,一些地區幾乎處於同外界隔絕的狀態。包括甘肅、廣西、貴州、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雲南、重慶。直到現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大障礙。青藏高原極其嚴寒,西北地區極其乾旱,黃土高原極其貧瘠,雲貴高原極其險峻,對經濟發展非常不利。

從我國來說,區域差距一直存在著,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實行「均衡發展戰略」時期也不例外。新中國建立以來,東部沿海地區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為適應對外開放戰略的需要,從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國家對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和生產力布局做了重大調整,注重宏觀經濟效益,利用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較雄厚的經濟發展基礎,實行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退耕(牧)還林(草)、特色產業發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1]但是當前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問題仍然存在,在過去的兩年裡,東西部經濟發展狀況構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內容。

⑦ 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具體有什麼困難和問題

(一)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同時,研究建立重點縣退出機制,建立扶貧開發效果評估體系。

(二)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路系統。專項扶貧措施要

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三)健全乾部駐村幫扶機制。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工作基礎上,普遍建立駐村工作隊(組)制度。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組)要協助基層組織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落實保障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實現駐村幫扶長期化、制度化。

(四)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加大資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項目資金要到村到戶,切實

使資金直接用於扶貧對象。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解決突出貧困問題。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有效做法。堅持和完善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積極發揮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作用,加大違紀違法行為懲處力度。

(五)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導向作用,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在防範風險前提下,加快推動農村合作金融發展,增強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功能,規范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貧

困村資金互助組織。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增加財政貼息資金,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規模。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推動金融機構網點向貧困鄉鎮和社區延伸,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加快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發展農業擔保機構,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改善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等經營組織的金融服務。

(六)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和完善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制度。充分發揮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在社會扶貧中的引領作用。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扶貧開發工作,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全面落實企業扶貧捐贈稅前扣除、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等相關支持政策。支持軍隊和武警部隊積極參與地方扶貧開發,實現軍地優勢互補。

⑧ 區域經濟聯合與協作的必要性

發展區域間的經濟聯合與協作

李永安

【摘 要 題】區域分工與協作

一、經濟聯合與協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我們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融入世界經濟,經濟聯合與協作工作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1.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決定了經協工作的長期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強。社會化大生產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組合。這種有效配置和組合的過程就是形成新的生產力的過程。大到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小到一個企業的全部生產過程,都離不開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和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資源配置的結果,直接決定著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特別是我國資源分布落差大,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通過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實現經濟協調健康發展。這個配置和組合的過程是靠人來實現的,而且是靠眾多的人來實現的,這些人組成的組織稱為合作組織或經協組織。因此,只要有人類存在,有生產過程,就會有要素和資源的配置和組合過程,這個過程的必要性和長期性,也就決定了經濟協作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長期性。

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經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市場經濟已打破了原有的國界,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我國經濟將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圍內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必然使經濟主體間的協作也超出國界,實現國內協作與國際合作的進一步融合與互補。同時,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這些都為經協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著眼於國內外統一的大市場,按照「以內促外、以外促內」的原則,堅持對內經濟協作與對外經濟合作相結合,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覆蓋率和綜合競爭力。

3.擴大內需的方針,為經協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將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也為擴大對內開放和開展經濟聯合與協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擴大內需與擴大對內開放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開拓國內市場這篇大文章。擴大內需是由國家注入資金,拉動需求,資金投入是縱向的,對內開放是省市間的聯合與協作,是橫向的,縱向投入越大,橫向工作內容越多,擴大對內開放就會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4.經協工作自身的職能,決定了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行為。經協機構作為綜合職能部門,既沒有項目審批權,也沒有資金調撥權和行政執法權,要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發揮作用,主要應從四個方面搞好協調和服務:一是綜合服務。以市場導率團出訪為契機,政府搭台,企業唱戲,組織、引導有關部門和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搞好合作。二是協調服務。發揮經協職能,積極為供需雙方牽線搭橋,幫助協調解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三是信息服務。發揮經協網路作用,為黨政領導機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天津經協辦每年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條,採納1800多條。四是政策服務。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先後制定了《天津市鼓勵外地在津投資暫行辦法》、《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內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優化對內開放環境為外地投資服務試行辦法》等,經市政府批轉全市執行。

上述四個方面充分說明了經協機構存在的必要性和長期性,那麼,為什麼理論上必要,干起來需要,而在機構改革中,經協部門總是作為最先考慮的精簡對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門設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慮有沒有上級對口部門,而很少考慮客觀實際需要。而天津是從客觀實際需要出發的。二是經協部門作為協調服務的綜合職能部門,是專業部門不能替代的,而當前往往存在著綜合與專業混淆的誤區,而這個「存在」恰恰是在部分領導決策層中。三是經協部門任務重、要求高,需要一支過硬的幹部隊伍,但在人事安排上有時存在照顧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協職能和作用的發揮。

二、在機構改革中,拓展職能,強化作用

機構改革從1996年至今,經歷了兩次,改革的力度一次比一次大。天津市委、市政府明確經協辦作為負責全市對內開放的綜合職能部門,在機構改革中,職能不但沒有削弱,而是得到了不斷強化和拓展。按照2000年機構改革批準的三定方案,天津經協辦共有12項職能,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9個方面:一是內聯招商引資的規劃制定、政策研究、計劃下達、目標考核、整體推動;二是發展與全國的經濟聯合與合作;三是管理市政府駐外辦事處;四是服務管理中央駐津單位和各省市地區以上的駐津辦事處;五是承擔環渤海市長聯席會辦公室工作;六是承擔對口幫扶甘肅、對口支援三峽和西藏昌都地區辦公室工作;七是承擔服務參與西部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八是負責跨省市綜合性展銷活動的牽頭工作;九是負責糧、油、肉、煤四大基地建設。

上述9項職能,概括起來講,主要有四個特點:

1.逐步拓展職能。天津經協辦適應形勢變化,不斷拓寬工作的領域和范圍,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為市領導分憂,為經濟工作解難,為全市辦實事上。1995年,天津經協辦負責的內聯招商引資指標列入全市重點考核指標,在歷年考核指標調整中,始終作為一項重要指標予以保留至今。截止2001年底,累計吸引外地在津投資協議額52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300億元(不包括中央在津的大項目),分別以年均11.75%和15.8%的速度遞增。1996年,明確了天津經協辦由代市政府管理駐外辦事處改為直接管理。同年,又把對口幫扶甘肅的任務交給經協辦。按照「扎扎實實辦實事」、「以支援換市場」的思路,實現了全市幫扶甘肅的13個貧困縣基本整縣解決基本溫飽問題,圓滿完成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任務。1997年,天津市政府明確經協辦牽頭綜合性的、跨省市的大型經濟活動統籌組織及推動工作。截止2001年底,累計實現商貿成效額980億元。1999年,在糧食體制改革中,市政府明確糧、油、肉、煤四大基地的建設由經協辦負責,我們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擬定了方案,經市政府批准,現正組織實施。2001年,天津市服務參與西部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天津經協辦。兩年來,市領導先後18次率團出訪了西部12個省區市,分別簽署了聯手實施西部大開發,進一步加強全方位合作的會談紀要,建立了全方位合作關系,累計與西部地區簽定經濟技術合作項目1000多項,合作金額386億元。可以說,隨著形勢的變化,天津經協辦的工作職能逐步拓展,工作任務不斷加重,工作標准進一步提高。

2.強化服務意識。始終堅持經濟中心就是服務中心,按照「服務全國、加強合作、共謀發展」的思路,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全面加強與兄弟省市區的聯合與協作。對中央駐津單位、兄弟省市駐津辦事處,天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開一次聯誼會,聽取他們的意見,改進我們的工作,並出台了《天津市外地駐津辦事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為他們進一步發揮功能搞好服務。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問題,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經協辦統一協調,限期解決,要視同人大、政協提案、議案對待,重大問題實行專報制度。下一步,還要從抓「內聯百強企業」入手,創內聯名牌企業和規模集團。建立「一站式」服務平台,市內有關部門一周到經協辦集中辦公一次,聯合審批外地在津投資企業,完善服務體系,為外地在津投資者創造良好的創業發展環境。

3.牢牢站穩腳跟。近年來,天津經協辦著力解決了「位子、桌子和房子」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在兩次機構改革中,天津市委、市政府都確定了經協辦為市政府綜合性直屬機構,實行公務員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位子問題。二是解決桌子問題,對經協辦進行了全面裝修改造,進一步改善了辦公條件,提升了服務手段。同時,加大了對市政府駐外辦事處資金投入力度,用於解決辦事處的基本建設和用車等問題,到目前市政府累計投入3000多萬。三是基本緩解了機關幹部和駐外辦主任住房困難的實際問題。正是通過集中精力解決這些事關幹部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使全辦上下心齊,氣順,進一步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力地推動了經協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4.不斷擴大影響。多年來,天津經協辦把握全國的宏觀經濟戰略和全市的中心工作,與時俱進,搶抓機遇,開拓創新,奮力拚搏,運作成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市有位置、有影響、有震動的大事。為了總結成績,表彰先進,自1996年開始,市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全市擴大對內開放工作會議,主管領導親自到會講話,並以市政府名義對在擴大對內開放,發展經濟聯合與協作方面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按照規定,對連續三年獲得表彰的個人給予工資晉升一級的獎勵,進一步調動了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擴大了經協工作的影響。

三、在創新中,規范經協工作,錘煉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經協工作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要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規范經協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1.在工作思路上,堅持把握重點,為全市大局服務。要緊扣市委、市政府總體思路和要求,瞄準領導關心、事關全局的大事、難事,猛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點、焦點,全面發展與兄弟省市的經濟聯合與協作。

2.在把握工作角度上,堅持超前引路,講究運籌帷幄。著力做好三點。一是眼界要寬。即要站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局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高度來研究問題,分析問題。二是認識要高。要從市委、市政府領導的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三是位置要找准。經協機構多年來一直沒有對口的主管部門。但天津經協辦根據工作實際,立足天津,放眼全國,在工作中堅持「上無爹娘都是爹娘,下無領地都是領地」,「開拓創新,善抓機遇,運籌大事,一鳴驚人,跨越發展,貴在效益」,把發展天津與兄弟省市的區域經濟合作,作為開展工作的廣闊天地,把為各部門和企業服務作為自己的大舞台。

3.在工作作風上,堅持「四千」精神,錘煉一支過硬的隊伍。適應新的形勢,經協工作必須要善於開拓創新,進一步拓展工作新領域;必須要善於搶抓機遇,運作大事,干成大事,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為此,要求每一位幹部在工作中都要發揚「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計想主意,千言萬語搞協調,千山萬水尋夥伴,千辛萬苦出成果,錘煉出了一支善於協調關系,熟悉經協業務,具備過硬作風的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4.在工作標准上,堅持嚴格要求,爭創一流水平。一是操作規范化。比如,承擔市領導出訪任務時,從前期銜接准備,到20多套文字材料的起草再到項目的落實,都是按照具體操作規程,嚴格要求,高標准地完成出訪的各項工作。二是文字表達能力高,文稿格式統一。即要求機關幹部文字材料要達到省際交流的水準,文稿中既要體現超前性的合作思路,又要有可操作的具體舉措。

5.在處理方方面面的關繫上,堅持友誼第一,團結形成合力。主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與兄弟省市協作部門的關系,堅持「是協皆友、鼎力相助、攜手並進、共創輝煌、感動上帝」,發展與全國各省市區的聯合協作。二是處理好與市內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做到「有人佔位我鋪位,無人佔位我補位」,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和壓力留給自己。三是處理好與基層企業的關系,堅持做到上門服務、傳遞信息、跟蹤協調、排憂解難,已經成為企業離不開的部門。

字型檔未存字注釋:@①原字目加僚右

⑨ 幹部任前公示 簡歷上的"援川"到底啥意思

簡歷上的「援川」,有兩種意思
說起「援川」,很多人會馬上想到汶川大地震。當年,想必很多人一邊看電視,一邊流眼淚。
當時,民政部緊急下發通知:全國21個省份對口支援四川重災縣,浙江對口支援廣元市青川縣。浙江派出大批幹部,到青川縣援建。
因為這次地震影響很大,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才造成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但這種「援川」,在個人簡歷上,有時候寫得簡單,可能寫成「援川」、「四川援建」,有時候比較詳細,簡歷上會寫成「XX市援建青川指揮部XX」的職務。
舉個例子,在公布的簡歷中,溫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馬永良就有「市援建青川指揮部指揮長」,在汶川大地震時,他的職務是紹興市援建青川指揮部指揮長。
其實,還有一種「援川」,持續時間更久遠,而且與地震無關。
這要從1996年說起,當時中央確定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系,9個東部省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
1996年時確定的結對關系
當時的規定是:北京結對內蒙古,天津結對甘肅,上海結對雲南……至於浙江,正好結對的是四川。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規定,寧波和深圳、青島、大連結對貴州。
這么多年來,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浙江幹部被派到四川去,在簡歷上,自然也留下一筆。但這個「援川」,和地震時的援建不是同一回事。
這個「援川」,意義相當深遠
今天浙江派出的這32名幹部,就是後一種,他們是因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而被派到四川去的。
這里就要聊一下浙江的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從1996年開始,浙江對口幫扶四川省,中間經歷了結對關系的多次調整。
到目前,浙江共對口四川省10個市州的38個貧困縣,其中2017年新增結對四川23個縣。當然,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發展到現在,浙江結對的,不止四川一個省,共對口4個省78個貧困縣。
這次32名掛職幹部,還有先期的7名幹部,將會被分配到四川38個貧困縣開展工作。他們要做哪些事呢?大體來講,是六件事:
第一件事是:聚焦精準扶貧,助力當地脫貧攻堅;第二是聚焦建檔立卡貧困人群,助力當地民生改善;第三是聚焦雙方優勢,助力浙江和四川的產業合作,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就近就業,讓產業帶動就業;第四件事是聚焦雙方勞務協作,既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又緩解我省企業招工難問題;第五件事是幫助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幹部人才隊伍;第六件事促進民族團結,幫助雙方交流交往交融。
所以說,他們這次去,是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熱點內容
為什麼連接usb的手機無法粘貼 發布:2024-11-19 02:26:45 瀏覽:351
好男生為什麼不和女生斗 發布:2024-11-19 02:25:26 瀏覽:740
早上起來為什麼眼睛紅 發布:2024-11-19 02:25:17 瀏覽:881
蘋果曲面屏壁紙為什麼設置了以後不是曲屏 發布:2024-11-19 02:24:32 瀏覽:722
為什麼發送文件時所有的文件都在 發布:2024-11-19 02:20:04 瀏覽:526
剪切文件為什麼會打不開 發布:2024-11-19 02:15:21 瀏覽:148
為什麼身邊人買保險價格不一樣 發布:2024-11-19 02:08:02 瀏覽:82
蘋果期貨價格為什麼比現貨高 發布:2024-11-19 02:06:22 瀏覽:527
為什麼ai軟體下載要錢 發布:2024-11-19 02:02:39 瀏覽:140
為什麼打過疫苗的孩子會有肺炎 發布:2024-11-19 01:54:58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