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為什麼要繼續推進東西部協作
1. 我國政府推動東西部協調發展採取的主要措施是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進一步加快開放,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西部地區承接東部和境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趨勢下,東部的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東部急需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然而,盡管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從目前來看,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的局面還沒有出現。與此同時,國內東西部差異繼續擴大,國際產業轉移競爭日趨激烈。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挑戰下,加快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形勢迫切。
——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漸成氣候
隨著中央提出了「鼓勵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增加西部大開發投資」等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政策列為中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各部委也在積極探索加快東西部產業轉移步伐。目前,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漸成氣候。近年來,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難於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加上受資源、勞動力成本、環境、市場等綜合因素影響,資本向外擴張的需求強烈,長三角、珠三角、閩南地區大批產業已開始梯度轉移。
我國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政府主導號召到市場自發探索期後,在近期中央宏觀政策的引導下,突破了初期的粗放形態,以市場為主導,呈現三大特徵: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大項目不斷增多;投資來源多元化,來自東部「三大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投資增多;第二產業項目具有投資額大、產值高等特點,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熱點。
——四大動力促進東西部產業轉移進入戰略機遇期
東部要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和市場,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經過多年的財政投入和市場調整,西部也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再加上國家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各種政策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正進入大規模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1.資源問題是導致產業轉移的直接原因
東部發達地區經過長期經濟高速發展,造成資源緊張,直接帶來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發達地區紛紛把工業或工業的加工環節向內地擴散,其本身則由工業生產中心轉向工業調控中心。
2.中西部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我國自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以來,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如在西部大開發中,我國西部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開工建設6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約8500億元。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和投資環境日益改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的空間配置更趨優化,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產業轉移來支持正常運營。
3.市場拓展成為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驅動力
中西部地區潛在和現實的龐大市場成為東部地區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與轉移的重要驅動。
4.東部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產業轉移是必然選擇
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產業面臨升級的壓力,東部地區目前都將發展技術密集產業作為地區新一輪產業優化升級的選擇。如在珠江東岸以深圳、東莞、惠州為主的電子信息產品產業群和西岸以廣州、佛山、江門、珠海為主的電器產品產業群,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而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是,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淘汰和轉移低層次劣勢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提升區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國際戰略競爭及東西部差距使產業轉移迫在眉睫
盡管西部的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們預期的東部產業大規模向西轉移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東西部之間的差顯巨並沒有縮小。
從國際背景看,東西部產業轉移是我國應對國際經濟競爭的戰略需求。我國東部人力、水電氣成本,土地成本高,擠壓了投資上的利潤空間,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周邊的發展中國家針對中國的吸引外資政策,紛紛出台更為優惠的措施,吸引走了數額極高的外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國外企業開始向越南、印度、束埔寨等地設廠布點。一旦中國商務成本繼續抬升,這些企業就會把訂單轉向東南亞一帶的分廠。
從國內形勢看,東西部差距不斷擴大成為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東西部產業轉移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必由之路。東西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通過東西部產業轉移,為消除東西部差距提供了現實可能。
首先,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有助於解決西部大開發面臨最緊迫、最難以解決的資金不足問題。其次,東部沿海產業轉移將為西部省市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推動西部省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的承載能力提供機遇。
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關系著我國經濟協調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因此,緊迫的現實從客觀上需要國家在轉移產業方面給予支持。一方面要加快擴大開放,積極探索引進外商投資的新形式,吸引外資特別是跨國公司到西部投資國家鼓勵發展的西部優勢產業,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還要加強東西部區際聯系,保證產品、服務、特別是生產要素流動,建立各地區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促進東部產業轉移向西部轉移,推動整個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
近期在廣東、浙江、天津、重慶、西安等省市調查時發現,盡管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各種條件已經具備,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東西部產業轉移大多是零星的、企業自發進行的。一些中西部地區和企業呼籲:東西部產業轉移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但與此同時,如何調動東部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探索東西部互利共贏機制,已成為當前我國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至關重要的問題。
——產業轉移:「轉出地」存在各種障礙
產業轉移過程中,通常認為對承接地來說,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對產業輸出方,看法就比較復雜。特另是在現行財稅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評價體系之下,盡管東部沿海地區也迫切需要將傳統的高耗能、低效益的企業轉移出去,從而獲得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但出於一些地方短期利益的考慮,對企業外遷卻往往並不鼓勵。
東部地區對企業外遷、對外投資缺乏積極性,主要源於這樣的擔心:一是大量建設資金外流、稅源流失、財政收入減少,二是可能會出現外移產業「空心化」問題,三是短期內會影響當地的充分就業。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東部地方政府對企業外遷大多持不積極、不鼓勵態度。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抱怨說,重慶聽說上海准備進行大規模產業「騰籠換鳥」,就組織團隊興沖沖前往洽談承接產業轉移事宜,沒想到得到回應是:「我們已經在上海市郊區劃出很大范圍接受這些企業,外地來的招商項目免談。」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政府要做的是改善環境、搭建平台,在引導企業對外投資的同時做好引進來的工作,提升產業結構。如杭州目前正在發展軟體、商貿業;寧波則側重發展重化工業,這些新興產業一旦發展起來將為地方經濟長遠發展提供新的基礎。
——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
國家大力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市場層面也存在產業轉移的需要,但到目前為止,成規模的產業轉移卻並未出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部地方政府動力不足,東西部之間缺乏產業轉移的互利共贏機制。
目前,東部一些省份也在積極探討與中西部省份聯合建立工業園區,探索建立共贏機制,如浙江與新疆簽訂框架協議,欲在新疆已批園區中設立「浙江工業園」。重慶市外經貿局外資項目促進處處長蔣中全介紹,重慶也多次與浙江、江蘇等省的開發區多次接觸,探討能否在重慶開發區劃出一定范圍設立「園中園」,雙方共同招商,利益分成,以達到互利共贏的目標。但由於涉及財稅政策、土地宏觀調控等問題,目前各地的探索都還無法正式啟動。
在產業轉移方面,東西部地方政府特別是各級開發區攜手合亟待有新的突破。東部開發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土地緊張、人力成本增高,而中西部的開發區則恰恰具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土地、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等優勢。東西部開發區存在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巨大空間。
東西部省區的不少部門都提出,目前各地在探討東西部產業轉移的「園中園」等合作模式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分產值、分稅收」的問題,涉及到財稅體制的調整,需要國家的統籌支持。能否允許少數有條件的省區對跨區域產業合作進行嘗試,積累經驗,例如可以從國家級開發區開始,賦予其創新職能,允許探索一條東西部產業合作共贏的機制。
國家應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利用資金、管理、人才等優勢與西部地區開發區進行合作開發,按生產要素投入比例分享利益,這樣既可以有計劃引導東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又可以節約企業調研費用,以獲取經濟規模效益。在這一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措施,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通過租賃、股份經營等方式在西部地區現有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區中區」「園中園」;鼓勵東部地區開發區和企業在西部地區中心城市、資源富集區、口岸地區按國家有關規定和政策新設立工業園區,國家在用地政策上給予傾抖等。
——「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值得借鑒
目前在省際之間搭建互利共贏的產業轉移平台尚未有真正突破,但在一些省區內部卻已有這樣的探索,模式和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廣東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目前廣東省14個山區及東西兩翼地級市中,已有8個市建立了15個對口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已開工項目71個,到位投資額近3 0億元。據測算,1 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按規劃全部建成投產後,將形成年產值1 7 8 0億元的經濟規模,年可實現利稅128億元。
廣東建設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的關鍵,是將珠三角的優勢產業與投資所在地的資源、人才等優勢對接,同時在制度上進行創新,重新調整各地方利益。通過兩地政府「結對子」,雙方按照合作協議,由山區或東西兩翼地區政府在本地原有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高新區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中,整體或部分劃出一定面積的土地,設立產業轉移園區,由珠三角地區政府負責組織規劃、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等工作,並按商定比例在一定時期內進行利益分成。
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實行「利益共享」原則,對園區產生的稅收和各種規費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合作雙方按協議分成,從而實現了產業輸出地和承接地的「雙贏」。目前,省內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在省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突破,而要在省際之間探索「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模式,需要更高層面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推動。
——加強規劃引導構建東西互動平台
為推動東部產業向中西部順利轉移,國家應加強規劃引導,同時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東西部互動平台。
商務部提出實施「萬商西進」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推動1萬家境外或東部企業到中部六省投資,並可延伸到與中部相鄰、條件相近的西部地區。與此同時,還計劃將贛州、郴州、武漢、合肥、蕪湖、新鄉、焦作、太原等地,培育為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的基地。「萬商西進」受到各地歡迎,認為是商務部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的一項重要措施。
由於中西部地區范圍大,地區與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都存在著很大差距,除制定總體規劃外,應重點制定特殊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區域規劃,開發與保護規劃,並確定一批重點經濟帶(區)、資源和產業綜合開發區、旅遊經濟開發區、都市經濟區等;制定若干個專項規劃,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土地及自然資源開發規劃、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城市化發展規劃等。該規劃系統是引導東部企業參與中西部開發的重要依據。
與此同時,應進一步推動東西部省區政府間的高層會晤和工作協調機制,建立日常工作聯系,加強溝通、協商和配合。推動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運等資源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促進東西部結對幫扶地區、國內友好城市、開發區及高新區等互助協作區域的政府間合作。同時建立和完善投資貿易平台,構建東西部地區公共信息平台和專業信息平台,幫助企業科學決策,引導東西互動健康發展。
2. 脫貧縣過渡期內三大任務是什麼
2021年2月25日,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我國鄉村振興事業邁入了新階段。
3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經濟峰會現場,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夏更生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強調,五年過渡期最重要的任務,是守住堅決不能出現規模性返貧,這是一個底線目標。
全面鄉村振興主要做好三件事
在20日上午舉行的一場分論壇上,夏更生指出,當前脫貧地區要全面鞏固好脫貧成果,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國家設立了五年過渡期,要健全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要保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為此有關部門已陸續出台30多項相關政策,後期也還要繼續抓好幫扶的工作。
夏更生表示,全面鄉村振興主要應做好三件事:
一是繪好一張圖。要做好規劃先行,按照規劃穩扎穩打,久久為功。
二是堅持兩手抓。即一手抓硬體建設,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個人居住環境;另一手抓軟體建設,就是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同時推進鄉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三是促進三業興。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沒有產業的振興是一個空殼的振興,也是不可持續的振興。要促進創業,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要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多渠道促進就業,強化技能培訓,提高技能,特別是要通過勞務輸出和就近就地就業雙輪驅動解決問題。
在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方面,設置一條「預警線」。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等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進行定期監測,如有返貧致貧風險及時進行幫扶。
在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方面,夯實一條「保障線」。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完善養老保障、兒童關愛和殘疾人幫扶服務。
在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方面,打造一條「成長線」。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幫扶力度,發展壯大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等。
在匯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強大合力方面,連起一條「幫扶線」。繼續深化浙川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實施新一輪省內對口幫扶,完善定點幫扶機制,優化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
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面,打出一套保障「組合拳」。做好領導體制銜接、幫扶政策銜接、工作體系銜接、規劃實施和項目建設銜接、考核機制銜接以及鞏固脫貧成果後評估工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明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設立5年過渡期。
3.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最生動的中國故事,在東西部有哪些感到人心的事跡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發生了很多感人的事跡,比如,在新疆克孜勒蘇州阿圖什市,上阿圖什鎮,斯坦村有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依明江·亞森,已經四十多歲了,在兩年前,他開著自家的三輪車進行拉貨,可是突然遭遇車禍,右腿高位截肢,一家5口人全靠他一個人養活,依明江·亞森盼望著回到從前,讓家人過上幸福的日子,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貼心幫扶下,依明江·亞森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在家門口開了一個“命運超市”,通過努力拚搏,去年底和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起脫貧。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較大差距,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新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部署。
4. 論述加強和推進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主要措施。
答:必要性
一、必須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和發展的步伐,整合區際經濟利益關系,以達到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東部地區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
,已經積累起相當大的經濟和技術能量,將是西部大開發的主要驅動力量之一,而東西部經濟聯合和合作正是實現這種驅動的嚙合齒輪。
二、在全國宏觀框架上,我國仍是一個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區域層次上,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市場經濟體制發育不平衡。
從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出發,實施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聯動發展,是實施西部大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支持參與西部大開發是東部地區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
可能性
一、東西部地區區域經濟合作有共同的經濟利益,
二、現在東部地區已經積累了相當實力,在保持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有條件也有能力加大對西部地區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加強
地區之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縮小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三、當前加強東西部經濟合作條件具備、基礎厚實盡管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有一定差異,但近年來西部也積累了
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經過長期發展,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的基礎已經具備。
四、是區位優勢。隨著我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形成,西部地區的區位劣勢開始向區位優勢轉化。
五、是市場優勢。西部地區現有人口眾多經濟落後,居民收入和購買力相對較低,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的振興,西部地區的市場優
勢將逐步表現出來。
主要措施
(一)需要有思路和機制的創新。
在指導思想上,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和新的對外開放的環境,充分考慮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變化,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注重講效益、講效率、講效果,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繁榮為原則。在總體思路上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資產為紐帶,以區域整體利益為基礎,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經濟合作。為此,東西部地區的聯動發展要在過去幾輪聯合與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大的轉變。
一要從單個企業之間的協作轉向產業聯動型的合作。
二是從短期項目投資合作轉向長期資產紐帶型合作。
三是從政府推動轉向市場推動。
四是從生產型項目合作轉向多領域綜合型的合作。
(二)實現區域共同繁榮1、聯建重大基礎設施項目。2、共同開發自然資源。3、實施產業合作。4、強化科技教育方面的互補與合作。5、共同實施對外開放戰略。
5. 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在實施過程中具體有什麼困難和問題
(一)改進貧困縣考核機制。由主要考核地區生產總值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轉變,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下簡稱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主要指標,引導貧困地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把工作重點放在扶貧開發上。同時,研究建立重點縣退出機制,建立扶貧開發效果評估體系。
(二)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國家制定統一的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國扶貧信息網路系統。專項扶貧措施要
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深入分析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實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穩定脫貧目標。
(三)健全乾部駐村幫扶機制。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工作基礎上,普遍建立駐村工作隊(組)制度。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組)要協助基層組織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參與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落實保障措施,建立激勵機制,實現駐村幫扶長期化、制度化。
(四)改革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加大資金管理改革力度,增強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項目資金要到村到戶,切實
使資金直接用於扶貧對象。把資金分配與工作考核、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結果相結合,探索以獎代補等競爭性分配辦法。簡化資金撥付流程,項目審批許可權原則上下放到縣。以扶貧攻堅規劃和重大扶貧項目為平台,整合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集中解決突出貧困問題。積極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有效做法。堅持和完善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積極發揮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作用,加大違紀違法行為懲處力度。
(五)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導向作用,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發展。引導和鼓勵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加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在防範風險前提下,加快推動農村合作金融發展,增強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功能,規范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貧
困村資金互助組織。完善扶貧貼息貸款政策,增加財政貼息資金,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規模。進一步推廣小額信用貸款,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和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推動金融機構網點向貧困鄉鎮和社區延伸,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加快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發展農業擔保機構,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改善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等經營組織的金融服務。
(六)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建立和完善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制度。充分發揮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在社會扶貧中的引領作用。支持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扶貧開發工作,鼓勵引導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形成有效協調協作和監管機制。全面落實企業扶貧捐贈稅前扣除、各類市場主體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等相關支持政策。支持軍隊和武警部隊積極參與地方扶貧開發,實現軍地優勢互補。
6. 如何整合東西扶貧協作,定點扶貧資源,推進精準扶貧
在《綱要》中,我國未來十年「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逐漸清晰:
---專項扶貧。包括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扶貧試點、革命老區建設等。
---行業扶貧。包括明確部門職責、發展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扶貧、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等。
---社會扶貧。包括加強定點扶貧、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門的作用、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等。
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構建了國家扶貧戰略的完整體系,互為支撐,相互呼應,將共同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