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要分東西南北
Ⅰ 蘇聯從什麼時候分裂的為什麼分成哪幾個國家
蘇聯解體發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的事件作為標志,為立國七十多年的蘇聯劃上句號。
原因
--------------------------------------------------------------------------------
從根本上說,首先,在蘇聯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雖然發達的重工業和不斷的軍備競賽拉動了GDP,從而掩蓋了這一現象。但是這不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也因此導致了蘇聯人民的不滿。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取乏民主,幹部階層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義化,號稱代表人民利益的黨的幹部群體,逐漸蛻變為一個與人民利益對立的特權階層。當人民群眾日益感受到特權階層與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馳時,這種政治體制的衰敗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1922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改革,並強調更加發揚黨內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當權以來,形成的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在這種體制下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蘇聯的發展。隨後,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先後進行了改革,但他們的改革都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勢力,試圖把改革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極力促成了蘇聯解體。
導火線
--------------------------------------------------------------------------------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雖然戈爾巴喬夫在政變結束後恢復了職務,但聯盟中央已經無法控制在平息政變的過程中大大加強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勢力。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通過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最後一項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從此,蘇聯正式解體。
影響
--------------------------------------------------------------------------------
早在蘇聯解體發生之前,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就已經變得不可扭轉,蘇聯解體,是為這一從波蘭格但斯克船廠開始的進程畫了句號。
蘇聯解體後,世界上只剩下美國這一唯一超級大國。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蘇聯解體後的世界幾乎無法再與之前的世界相比。
Ⅱ 前蘇聯是因為什麼分裂的
前蘇聯分裂原因:
1、思想理論上,教條主義禁錮、思想僵化,唯書抄上,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
2、政治領域中,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
3、在經濟發展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4、在對外關繫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等等。
Ⅲ 蘇聯為什麼會分裂、分裂成多少個國家
在蘇聯解體的戈爾巴喬夫因素和戈前時期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前者是直接原因,後者是根本原因。因為第一,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第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右是「左」的反動,是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於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從總結經驗教訓的角度考慮,從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考慮,重點應是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源,分析傳統體制的弊病,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 那麼蘇聯解體的歷史根源或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
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聯邦制國家體制有名無實;蘇共和聯盟中央壟斷權力,使共和國失去實權;各種決定權集中於聯盟中央,加盟共和國主許可權於狹小范圍;蘇維埃在政治體制中地位下降和變形,使共和國的參政議政形式化;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使俄羅斯聯邦、俄羅斯民族在聯盟國家中佔有特殊地位和領導地位,事實上的民族不平等依然存在。這種高度集中的黨政體制與分權性質的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加之憲法關於加盟共和國享有主權和退盟權的規定,為各加盟共和國爭取國家主權、脫離聯盟中央積累了動因,提供了法律依據。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規定國家的一切經濟活動均由中央計劃決定,造成共和國失去經濟決策權;資源歸屬、企業隸屬、產品物資和財政收支高度集中於中央,共和國既無權也無力綜合發展地區經濟;產業政策和生產力布局按照全國的地區專業化分工進行,造成許多共和國經濟「殖民地化」,結構單一、生產落後、生活低下。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使經濟建設只有一個積極性,束縛了地方和民族地區的積極性。這一切形成了共和國經濟主權要求和民族分離的歷史根源。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造成經濟發展的一切動因不是產生於體制內,而是來自體制外。生產的目的是完成國家計劃,體制內沒有形成滿足人民需要的運行機制;產權虛位造成體制本身缺乏內在動力,企業經營和勞動者的動力不在體制內,而來自外部動員;排斥商品貨幣關系,排斥市場競爭,閹割了體制的效率機制,形成數量型經濟和耗費型經濟。由此產生這種體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礙科技進步,尤其不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要求,導致經濟發展粗放經營,經濟結構比例失衡,產業級次嚴重落後。這一切造成蘇聯經濟長期存在短缺性經濟危機,經過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蘇聯模式帶給人們的不是富裕的社會主義,而是危機的社會主義,並與西方發達國家形成巨大反差,這就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Ⅳ 蘇聯分裂成那幾個國家蘇聯為什麼會分裂
分裂成了15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 主要是被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拖垮的,當然也有內在原因
Ⅳ 蘇聯分裂的原因是什麼
1.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缺乏市場調節機制;經濟欠發達。而與美國常年進行軍備競賽,軍費開支又異常的龐大。國際上一般認為,軍費開支佔GDP的2%-5%左右比較合適,超過5%會對國家長遠發展有影響,而超過10%則會嚴重影響國民經濟。而蘇聯的軍費開支,最高峰時居然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15%左右,迫使國家大舉借債。截止到1988年為止,世界上已經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再借錢給蘇聯。最終,積重難返,一潰千里。
2.蘇聯輕工業與重工業嚴重失調,過分重視重工業,而輕視輕工業。蘇聯有一個怪現象:國家可以研發出「人造衛星」、「洲際導彈」、「載人航天飛船」;但卻生產不出「圓珠筆」、「尼龍襪子」、「水果糖」,這些日常生活用品還需要從國外進口。所以,蘇聯雖然與美國同為超級大國,兩極霸主之一,但人民生活水平卻遠遠低於其它西方國家。(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死路一條——鄧小平)。
3.蘇聯長年累月的自我封閉,不改革不開放,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到了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在還未進行經濟改革前,就突然進行激進的,乃至瘋狂的「政治改革」。一切向西方看齊、一切照搬西方的做法,並沒有考慮到這些措施到底是不是真的適合蘇聯。一下子毀掉了蘇聯的根基。
4.蘇聯對外長期奉行霸權主義,從1957年武裝干涉匈牙利,到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再到1979年—1989年入侵阿富汗,都反映出克林姆林宮的一貫的行為准則——「作為鄰居,除非你打得過我,否則,你就要聽我的話。」美國前國務親基辛格說過:「沒實力,永遠不要和俄國人談判!他也不會跟你談判。」而這種霸道的做法,招致了國際社會的恐懼、反感乃至憤怒、厭惡。疏遠了蘇聯與國際社會的距離。
5.除了蘇聯內部的原因外,在外部,美國人也常年煽動、資助一些個人或非政府組織(NGO),給蘇聯政府詆毀、抹黑。這些個人或組織在1991年的8.19政變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Ⅵ 為什麼俄羅斯的領土會分為兩塊啊
你是說西邊挨著波蘭的加里寧格勒吧,那是原屬於德國的科尼斯堡
蘇聯時代,因為二戰戰勝德國蘇聯獲得這塊領土
當時蘇聯由俄羅斯等多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這塊領土劃歸俄羅斯,中間隔著其它加盟國。但因為都是同屬蘇聯,所以也沒什麼問題
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就變成兩塊了
Ⅶ 蘇聯為什麼會分裂求解
首先,民族人口比例原因,俄羅斯民族只佔蘇聯總人口的50%。俄羅斯民族是蘇聯團結的中流砥柱,也是最不希望蘇聯分裂的民族,至少在蘇聯存在的前期是這樣,也是蘇聯最重要最強大的民族。其他各民族大概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大概很少有,也希望蘇聯不分裂的民族。而俄羅斯以外的民族人口數量,占蘇聯人口數量的一半左右。在政府及軍隊構成中,也佔有較大比例。人口比例因素,是蘇聯分裂的首要潛在基礎因素。
其次,利益因素。這才是導致蘇聯分裂的根本原因。蘇聯大概與我國現在類似,實行不一樣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優待蘇聯國內除俄羅斯以外的,大部分民族。優待與歧視是等效行為,其實就是歧視俄羅斯民族。蘇聯最大的民族在自己國家內部受到歧視壓制,對這個民族的打擊很大。自信、自尊等的打擊。更重要的是,打擊了俄羅斯民族對蘇聯的信任,產生對蘇聯的怨恨,使俄羅斯民族對蘇聯統一維護的願望及行動,降低到極低點。一個最不希望蘇聯分裂的民族,也變的對蘇聯分裂感到無所謂了,甚至支持蘇聯分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蘇聯是被蘇聯國內所有民族拋棄了。當然包括他的最大民族俄羅斯族。
蘇聯各個加盟共和國的行為,除了波羅的海三國之外,都是小心奕奕的,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雖然他們內心希望蘇聯分裂,但是害怕受到俄羅斯人的打擊,因為這些加盟共和國依然認為蘇聯是俄羅斯人的蘇聯。其實俄羅斯人早已經不這樣認為了,早已經迷瞪過來了,是蘇聯的民族政策,讓俄羅斯人迷瞪過來的。蘇聯不是俄羅斯人的蘇聯,是欺壓俄羅斯人的蘇聯,與其受蘇聯欺壓,不如分出去。總之,是俄羅斯人點燃了分裂蘇聯的高潮。在波羅的海三國宣布獨立,很長時間後,蘇聯基本穩定時,葉利欽首先宣布俄羅斯獨立,然後各加盟共和國才群起效應。
俄羅斯人以占蘇聯50%的人口,分得了蘇聯75%的土地。剩下的50%的人口,分得了25%的土地。俄羅斯人,人均分得的土地是其他各民族人口,人均分得土地的三倍。俄羅斯人怎麼會不願意分裂呢?俄羅斯族獨立自主,在也不受哪,受到歧視的蘇聯民族政策,怎麼會不高興呢?當然要高興了。蘇聯的分裂,是俄羅斯民族的一次大解放,以出賣俄羅斯民族的利益,維護蘇聯的存在,俄羅斯民族在也不允許了。俄羅斯民族必然會追求民族平等,民族解放。俄羅斯民族精英,以葉利欽為代
表,抓住機會,砸爛了壓迫俄羅斯民族的枷鎖,蘇聯。
Ⅷ 當年蘇聯為為什麼分裂當年前東歐各國為什麼分裂
看來你還不了解蘇聯是怎麼「連」在一起的!「遠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海參崴,西伯利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以前本來就是俄羅斯聯邦的成員,至於那些獨立出去的國家,大部分都是蘇聯已經成立的情況下被蘇聯強拉進去的(因為那個時候蘇聯很強大,那些小國根本反抗不了),或者就叫吞並的吧!這樣的領土怎麼可能永遠的占著,早晚是要分家的!蘇聯剛開始成立的時候好像就是5個(還是6個,忘記了)國家組成的聯盟,除俄羅斯聯邦外,其他的大部分都是中亞的國家!,本來就是十幾個國家的聯盟,蘇聯強大的時候誰都沒什麼意見,但是蘇聯被美國拖垮了以後,連在一起的國家各自分家在正常不過了,在加上當時還有歐美國家在外部的誘惑!
Ⅸ 前蘇聯是什麼為什麼有前後分
「前」應該是英語單詞Former的意譯,該單詞的意思是「曾經的」,「過去的」。如今西方對蘇聯的稱呼為Former USSR或Former Soviet Union,意譯過來就是前蘇聯。不過這個稱呼不太准確。
Ⅹ 前蘇聯為什麼分裂要詳細
從根本上說,首先,在蘇聯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雖然發達的重工業和不斷的軍備競賽拉動了GDP,從而掩蓋了這一現象。但是這不符合人民大眾的利益,也因此導致了蘇聯人民的不滿。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體製取乏民主,幹部階層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義化,號稱代表人民利益的黨的幹部群體,逐漸蛻變為一個與人民利益對立的特權階層。當人民群眾日益感受到特權階層與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馳時,這種政治體制的衰敗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蘇聯從1922年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改革,並強調更加發揚黨內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當權以來,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體制。雖然在這種體制下蘇聯實現了工業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礙了蘇聯的發展。隨後,赫魯曉夫、布里茲涅夫先後進行了改革,但他們的改革都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沒有從根本上徹底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再次,俄羅斯在歷史上一再對外擴張,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俄國十月革命後,一度承認各民族有自決權,但蘇聯後來仍採取對外擴張的路線,從1919年至1944年,先後吞並了獨立的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烏克蘭國、亞塞拜然、喬治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圖瓦共和國等國家,並通過對外侵略和武力威脅兼並了包括羅馬尼亞人、芬蘭人等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蘇聯時期推行俄羅斯化政策,民族主義被視為蘇維埃和社會主義的對立面而受到打壓,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精英多被處決,民族語言文化和民族意識遭到摧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蘇聯還對境內的波蘭人、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伏爾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亞韃靼人、卡爾梅克人、車臣人、印古什人、遠東朝鮮人等少數民族實行了殘酷的種族清洗和種族遷移。
此外蘇聯還對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犯下了諸多罪行,如農業集體化時期對「富農」階級的流放和屠殺,大清洗時期對黨員、知識分子、軍人和其他無辜者的屠殺,集體處決波蘭軍官的卡廷事件等等。這些罪行隨著「公開化」的進程被逐步公諸於世,對蘇聯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思想沖擊,並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滿情緒。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但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勢力,試圖把改革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極力促成了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