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有的人看著不好看

為什麼有的人看著不好看

發布時間: 2025-04-23 21:21:37

㈠ 為什麼每個人審美都不同你感覺那個人好看他感覺不好看



當一名顏粉嗷嗷叫著將愛豆安利給別人,對方卻真情實感回一句「get不到他的顏」,這種崩塌感猶如馬孔多在颶風中消失。

我們只能感嘆,審美上的區隔,是一種看不見沖突的沖突。

同一張面孔,可以解讀為可愛的,低攻擊性的,也可以解釋為普通的,沒那麼好看的;

濃烈的印度美人,或是熱情的巴西美人,同樣是有人歡喜,有人無感。

其次,同一張臉,有人看見柔媚靈氣,也有人讀出刻薄心機;

清純天真惑人,抑或低級心機媚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最後,不同的人群,也會對不同的審美範式有所偏愛:

Ayawawa的信徒將好嫁風奉為圭臬,豆瓣er捧紅一個油畫色系穿搭的晚晚,虎撲JRs也養出了自家女神冰淇淋。

當審美區隔以這些形式露出水面時,我們常用「審美是主觀的」平息爭論,擱置疑惑。

可實際上,為什麼同一張面孔,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激盪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為什麼我們會對同一種風格有不同的喜好程度?

其實,這些都和每個人不同的美學基質有關。

接下來,就讓叔來給你解釋下,什麼是美學基質,美學基質是如何影響生活的。

什麼是美學基質?

先放一個簡化的公式:美學基質=社會觀念+自身特質。

社會觀念和自身特質的分類,分別來自審美心理學中的兩個框架:內模仿說移情說。

德國美學家谷魯斯提出了內模仿說,用來解釋人在看到審美對象時的心理活動。他是這么講的:

審美的生理基礎是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我們通過模仿,領會其精神。

內模仿說在解釋我們對舞蹈和競技運動的喜愛時相當有用。

觀看競技運動時,我們會在無意識的模仿中,領會運動者動作中的力與美。

舞蹈藝術,就常被理解為用人體模仿自然萬物的藝術。

楊麗萍的《雀之靈》:她在舞蹈中模仿鳥雀的飛翔和輕盈的動作,而欣賞舞蹈的我們,也可通過內在而不外現的模仿,與她一同走入鳥雀的自由境界中去。

模仿中蘊含了對理念的認可;

嚮往健康的體魄便會欣賞競技動作,嚮往飛翔的自在便產生了對鳥雀動作的模仿。

模仿,是一個將自我消解到他人中的過程。

人對社會觀念適應程度越高,就越能領會和接受他人的觀念性審美,越傾向於根據社會期待進行自我調整。

我們最初接觸的社會觀念,來自童年時期周圍人的影響。

當班裡的同學們講哪個女生最好看,她的形象就成了你概念中「好看」的最初印象;

同理,早先接觸的女性偶像的顏值,也會成為你美學基質中「社會觀念」部分的底色。

在她們身上,你對美有了最初的理解,潛意識產生向她們靠攏的企圖。

一張面孔/一種風格背後,遠不止是五官的形狀和精緻程度。

媒體上現存的審美範式,包括動物性審美,背後都有成型的理念,以及認同這些理念的群體:

少女感的模仿者,觀念中多有年輕崇拜和自然主義審美的影子;

認同渣女顏的人,則期待在生活中取得更多控制感。

社會觀念的影響,不只是人被動地接受社會審美,也包括人對社會審美的拒斥。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茶藝風流行時期,有人可以實用主義地贊同並欣賞之,也有人選擇以模仿嘲諷套路的廉價易得。

此時,同一個形象上,短暫地體現了觀念審美內部的斥力。

除了對社會觀念的認同或拒斥,另一個美學基質的構成元素,是自身特質。

內模仿說可以解釋我們改變自己,適應社會審美的原理,而菲舍爾的移情說,闡述的則是審美中更加自我的部分。他是這么說的:

人面對藝術對象時,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灌注到對象之中,由此而感到對象的親切並與之發生同情與共鳴。

內模仿中,我們希望物的特質轉移到我的身上;

移情中,我們則將自己的特質加在物上。

我們會欣賞萬物中自己的倒影,就像希臘神話中愛上自己倒影,投入湖泊的納西索斯。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有我之境也。」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用移情的觀點來看,審美過程類似角色扮演。

此時,對方和自己相似點越多,代入感越強,我們就越能心領神會。

生活中,身材圓潤的人比起紙片人身材的人,更欣賞身材的曲線美;

紙片人身材的人,可能就更注重身形和動作的挺直和輕盈。

▲張雨綺和周冬雨的身材,你更喜歡哪一個?

移情作用到外貌審美的效果,即我們會對與自身相似的面孔/身材/風格有更高的好感度。

這種審美角度期待在他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將人的特質強加於物,主導性很強。

美學基質,是社會審美和自身特質兩種因素的角力。

這兩種因素之間的偏向,分別對應榮格心理學的外傾與內傾,通過MBTI測試題即可做出初步判斷。

外傾,意味著更多關注外部世界。此時,社會觀念作為美學基質的底色,自身特質成為疊加。

社會觀念疊加越豐富,越能get到不同風格的美,越有興趣探索和吸收更多風格。

但若社會影響過度,對自身特質的認可缺失,則容易陷入對潮流盲目追隨的狀態。

不少審美pua的受害者都落入了這個陷阱,「多吃一粒米都要說聲對不起」

除了盲目,過度以社會觀念為中心,還易走上獻媚的歧路。

虎撲前女神冰淇淋是獻媚的典型;迎合直男觀念,一套居家露肉男友視角組合拳虎虎生風。

獻媚確有片刻的紅利,但潮流也終會褪去,數字遊民的熱情,總會有下一個取悅者收割。

相比之下,內傾更關注自我和內心。內傾程度高的人,更傾向於以自身條件為坐標原點,尋找接近的審美範式。如函數圖象擴張一般,在風格上自我延展。

▲自身條件即短時間難於改變的形體特徵。五官,身材,膚色的固有屬性。

我們在培養審美時,不僅模仿已成型的觀念審美,也在努力認可和接納自己的樣子。

比起實用,這條關注內心的路徑,對心理健康積極意義更為凸顯。

自身特質影響越大,對自我的接納程度越高,越有通過形象表達自我的傾向。

若內傾程度過高,也會陷入另一種極端——固守已有條件/觀念,對其他理論和形象失去好奇心,缺乏可能性與創造的激情。

備受吐槽的直男審美便是內傾過度的代表,「普卻信」刻薄卻精準地描述了多數人在自我感覺良好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狀態。

當然,也有單純靠自身特質吃得開的人。

民族風情明顯的丁真,單憑長相出位的楊超越,但他們的成功難以復制。

美學基質中社會觀念與自身條件兩種成分的平衡方式,構成了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審美。

美學基質的影響

審美分歧看似沒有概念沖突,難以言表,是因為決定審美的美學基質,並非單一概念,而是眾多觀念的集合,難以分辨和改變。

審美是觀念的形象化,而形象,是一列直通情感的快車。

這些觀念以形象駐扎在我們的腦海中,不經因果邏輯,通過情感直接影響判斷。

因此我們會以貌取人:一見面就討厭某個人的長相和風度,潛意識根據外貌推斷他人的品質,認為某個人「不好惹」「心機重」

前面叔也聊過相貌和個性之間的相關,這里還要擴充一下形象/風格與個性的關聯。

形象不只是形象,它牽連著你認同/反對的一系列觀念。

比如好嫁風,在直男眼中溫柔賢惠居家,直女眼中可能就是扮弱勢,媚態——我們都了解這種審美範式中取悅男性的成分。

於是,看到好嫁風的時候,我們就會順著好嫁風價值觀這條線,對穿著者的個性作出判斷。

比起相貌,風格在個性方面的標尺作用可能更為明顯。

美學基質不能共通的情況下,我們和一些朋友可能難以發自內心地喜愛對方。

米蘭·昆德拉曾因為觀念不同,和一位幫助過他的巴黎知識分子幾乎鬧得不歡而散。

當時昆德拉獲得友人的幫助,剛剛從戰亂的祖國移民出來。

他反感人們對他祖國戰亂的浪漫化,於是和朋友見面時,調侃地講了戰爭時期的經歷,企圖消解場面的嚴肅性;

而那個巴黎知識分子卻沒能欣賞這個略帶粗俗的玩笑,從此他們再也沒有真心相互喜愛。

「由於總是被人跟蹤,由於在我們的寓所有警察安裝的竊聽器,我們都學會了捉弄這門美妙的藝術。我的一個好友跟我互換了寓所和名字;他是一個追女人的高手,毫不在意竊聽器,在我的房間里將他的性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每個愛情故事中最難對付的一刻是分手,所以我的移民對他來說正好是個良機。有一天,那些姑娘、婦人們發現寓所已關,也沒了我的名字,而我正從巴黎用我的簽名,給我從未見過的七個人寄些惜別的明信片。」

▲為滿足部分讀者的好奇心送上原文

回憶這段經歷時,昆德拉說「將我們分開的,是兩種美學態度的撞擊」

美學基質不能共通時,雙方常常在許多關鍵觀念上難以相互認同,或乾脆毫無共同之處。

相反,美學基質共通時人們可以輕易理解彼此,get到對話中的溫情和笑點。

氧叔認為,soulmate指的就是美學基質相通的狀態。

一個例子就是,實驗表明,人們常常把幽默感作為擇偶的重要條件之一。

女性傾向於尋找幽默的男性,男性則傾向於找能欣賞自己幽默的女性。更別說,幽默本身的確就是恰到好處的冒犯,是一種關於權力的言語。

美是眾多概念的擁抱和舞蹈。我時常覺得,任何美的事物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認識到最神奇的事物。共同追求和剖析美,讓我們與這個世界更加親密。

㈡ 為什麼有的人覺得好看,有的人覺得難看

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認知是主觀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標准和偏好。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人們對美醜感受不同的原因:
1

個人審美標准:人們的審美標准因人而異,受到文化、教育、環境、家庭、個人經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標准和偏好,因此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2 情感和情緒:人們對美的感受往往與情感和情緒有關。同一事物可能會引發不同的情感和情緒反應,從而影響人們對美的評價。例如,一些人可能會認為悲傷的音樂很美,而另一些人可能會認為歡快的音樂更美。

3 文化和背景:人們的文化和背景也會影響對美的感受和認知。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下的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審美標准和偏好,因此對於同一事物,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下的人們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4 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和風格也會影響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認知。一些人可能會喜歡抽象藝術,而另一些人可能會更喜歡具象藝術。不同風格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對於人們的審美感受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總之,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認知是主觀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對於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㈢ 為什麼有些人照片不好看,但真人很好看呢

1. 有些人照片不好看,原因之一是他們不擅長面對鏡頭,常常在照片中展現出自己不太理想的一面。
2. 目前流行的「無死角美女」概念,指的是那些在鏡頭前無論怎樣拍攝都看起來好看的女性。
3. 這種說法雖廣為流傳,但事實上無人能真正做到每個角度都完美,無死角的存在是相對的。
4. 盡管照片上可能不夠吸引人,但真人通常並不會像照片那樣難看。
5.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人的臉部時,通常是全方位的,不會僅僅聚焦於不好看的角度。
6. 此外,在日常交流中,我們最常看到的是他人的側臉,這種角度往往不容易展現容貌上的缺陷。
7. 而在拍照時,人們往往被要求擺出正臉姿勢,這可能導致我們覺得現實中的真人看起來更加吸引人。

熱點內容
為什麼蘋果電腦視頻剪輯強大 發布:2025-04-24 00:45:49 瀏覽:606
吃糖精為什麼不好 發布:2025-04-24 00:43:35 瀏覽:210
紅薯長時間不吃為什麼會發芽 發布:2025-04-24 00:09:54 瀏覽:633
為什麼一級大豆油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4-24 00:07:07 瀏覽:854
為什麼大頭耳機手機用不了 發布:2025-04-23 23:55:31 瀏覽:551
為什麼歌曲放了一晚上音質變了 發布:2025-04-23 23:48:55 瀏覽:285
腎病綜合征激素治療睡眠為什麼不好 發布:2025-04-23 23:48:54 瀏覽:336
為什麼找不到網易雲截屏分享 發布:2025-04-23 23:47:26 瀏覽:657
為什麼手機內存不是主流了 發布:2025-04-23 23:42:40 瀏覽:921
r軟體安裝好了為什麼打不開 發布:2025-04-23 23:41:07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