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注意調養脾胃還不好了
① 為什麼中醫養生學特別重視調養脾胃
脾胃居中土,是臟腑的中心,與其他臟腑關系很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而且根據五行關系,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 因此,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平時就應該對脾胃悉心調理,而有疾病時,更強調保護胃氣,通過飲食調節、葯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起居勞逸等調攝,以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所以,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胃氣為養生之王……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② 為什麼中醫都強調要調理脾胃
脾是我們身體中重要的淋巴器官,脾的功效很多,而且脾因為其含血量豐富,可以及時的向其他器官補充血液,又被稱之為「人體血庫」,這么重要的器官,我們該如何保護呢?接下來就一起去看看從中醫的角度上,養脾是怎樣的。
中醫認為,脾為濕土之臟,主運化,濕為陰邪,耗傷脾陽。脾病多為兩種:
一是脾濕過重,導致全身虛胖。濕氣太重傷脾陽之氣,脾氣受損,無力將食物轉化為營養,而滯留為水濕,濕久必濁,囤積為脂肪。
二是思傷脾,表現為人特別瘦。無論吃多少也長不胖,這就是中醫講的「胃強脾弱」,食物根本無法被吸收而堆積成垃圾,最終也會變成濕氣,這時還要調動元氣去化濕,更多地消耗人的能量。換言之,一個人體虛肥胖或消瘦都跟脾胃機能失調、脾陽之氣受損有關。
③ 中醫為什麼強調要調理脾胃
其實上天是不太公平的,有的人天生身體素質好,有的人從小就體弱多病。中醫有「腎為先天之本」的說法,認為這些區別是先天精血遺傳決定的。
但是上天又是公平的,因為後天的生活環境與習慣可以彌補先天不足的缺陷。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可以通過調理後天的脾胃功能來彌補。
先天因素只是決定身體素質的條件之一,實際健康情況看的還是後天的調養。譬如一個桶,桶的大小決定了能裝多少米,這是先天因素,但是實際桶里裝多少米,看的就是後天的因素。
《黃帝內經》把人體患病的原因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在因素,例如四時天氣的變化,細菌,病毒等外邪侵襲;另一類是內在因素的影響,飲食不節,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精神情志的變化或者過度沉溺於某種情緒中,都會導致內傷。
現在的人不愁吃不飽穿不暖,而是吃得太好了,整天膏粱厚味魚肉蟹蝦;古代人過勞傷脾,現代人上下樓有電梯,出門汽車代步,久逸傷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脾胃差的由來。
人體自身小環境的陰陽平衡,以及這個小環境與自然界大環境之間的協調。人體失去平衡,需要葯物來讓人體恢復正常,而葯物也需要通過脾胃才能進入人體發揮作用。如果脾胃虛弱,那麼吃什麼都沒用。
人體對抗疾病,如同作戰,後方要向前方輸送各種軍需物資,才能確保前方打勝仗。脾胃就是向全身各個器官輸送各種各樣營養物質的中堅力量,是保證身體其他機能正常運轉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