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嬰兒稱為什麼和大人的稱不一樣的

嬰兒稱為什麼和大人的稱不一樣的

發布時間: 2025-02-15 23:52:36

① 古代的敬稱有哪些,還有各年齡段的代稱

古代表示第二人稱的敬稱:足下、閣下、汝、爾、子、而、公、君、台端、台甫、前輩...。

對地位高的人的敬稱:陛下、夫子、大人、公子、上、君、卿

對女子的敬稱有:夫人,卿、芳駕等 。

幾大敬辭:

一、「令」: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前表示對別人親屬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對別人父母的尊稱

令兄、令妹:對別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愛:對別人兒女的敬稱

令閫:尊稱別人的妻子

令親:尊稱別人的親人

二、「惠」:敬辭,用於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

惠臨、惠顧:指對方到自己這里來

惠存:請別人保存自己的贈品

三、「垂」: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

垂問、垂詢:指對方詢問自己

垂念:指別人想念自己

四、「賜」:敬辭,指所受的禮物。如:

賜教:別人指教自己

賜膳:別人用飯食招待自己

賜復:請別人給自己回信

五、「請」:敬辭,用於希望對方做什麼事。如:

請問:希望別人回答

請教:希望別人指教

六、「高」:敬辭,稱別人的事物。如:

高見:指別人的見解

高論;別人見解高明的言論

高足:尊稱別人的學生

高壽:用於問老人的年紀

高齡:用於稱老人的年齡

高就:指人離開原來的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七、「華」:敬辭,稱跟對方有關的事物。如:

華翰:稱別人的書信

華誕:別人的生日

華廈:別人的房屋

八、「賢」:稱呼對方,多用於平輩或晚輩。如:

賢弟、賢侄等

九、「奉」敬辭,用於自己的行為涉及對方。如:

奉送:贈送

奉還:歸還

奉勸:勸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辭

衛冕:指競賽中保住上次獲得的冠軍稱號。

惠贈:敬辭,指對方贈予(財物)

惠允: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家父: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

家母:謙辭,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

駕臨:敬辭,稱對方到來

見教:客套話,指教(我),如「有何見教」

見諒:客套話,表示請人諒解

借光:客套話,用於請別人給自己方便或向人詢問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辭

金婚:歐洲風俗稱結婚五十周年

金蘭:可用做結拜為兄弟姐妹的代稱,如「義結金蘭」

進見:前去會見,(多指見首長)

進言:向人提意見(尊敬或客氣的口氣),如「向您進一言」、「大膽進言」

晉見:即進見

覲見:(書)朝見(君主)

垂問:敬辭,表示別人(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詢問。

垂愛:(書)敬辭,稱對方(多指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愛護(多用於書信)

久違:客套話,好久沒見

久仰:客套話,仰慕已久(初次見面時說)

問鼎:指謀圖奪取政權(中性詞)

伉麗:(書)夫妻,如伉麗之情

勞步:敬辭,用於謝別人來訪

勞駕:客套話,用於請別人做事或讓路

令愛(媛):敬辭,稱對方的女兒

令郎:敬辭,稱對方的兒兒子

令親:敬辭,稱對方的親戚

令堂:敬辭,稱對方的母親

令尊:敬辭,稱對方的父親

留步:客套話,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塵:(書)蒙受灰塵,(指君主因戰亂逃亡大外)

名諱:舊時指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內眷:指女眷

內人: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

賞臉:客套話,用於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

舍間:謙稱自己的家,也稱「舍下」

舍親:自己的親戚。

台端:敬辭,舊時稱對方,(多用於機關、團體等給個人的函件)

台甫:敬辭,舊時用於問人的表字

台駕:敬辭,舊稱對方

台鑒:舊時書信套語,用在開頭的稱呼之後,表示請對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話,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

外舅:(書)岳父。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 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②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古代對小孩子的稱呼有赤子、襁褓、孩提、始齔、垂髫、總角、黃口、幼學、豆蔻、及笄、束發。古時人們對不同年齡的孩童,會用不同的年齡稱謂,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從「赤子」到「束發」,泛指0歲到15歲的孩子。

古代小孩子的稱呼
赤子:「赤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原話是:「含於德厚,比於赤子」,唐代古經學研究家孔穎達解釋說,「子生赤色,故言赤子。」意思是嬰兒剛生下來,是赤色(紅色)的,所以稱為「赤子」,後來因為嬰兒的心靈最純潔,始終離不開父母,因此引申將品德高尚、對國家一片忠誠的人叫做「赤子」。
襁褓:泛指1歲以下幼童。「襁褓」一詞,指的是不滿周歲的兒童。襁,指的是背負嬰兒的寬頻子,褓,指的是嬰兒的小被子。古時候人們勞動時間多,嬰兒又離不開父母,於是父母就用小被子包裹著嬰兒,再用一條寬頻子綁在背上,帶著孩子行動。因為背負著孩子,人們常說帶著襁褓,慢慢就將襁褓作為不滿周歲的兒童的稱謂了。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指2—3歲的兒童。這里的「孩」,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幼兒笑時發出的「咳咳」之聲,幼兒「咳咳」地笑出來後,非常可愛,因此大人們便會將他從被子里「提」或「抱」起來,孩提的意思是,在孩子「咳咳」發笑的時候提抱起來的意思。
始齔:男孩8歲,女孩7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垂髫:髫,自然下垂的頭發的意思,在古代,兒童在七、八歲的時候,頭發不加梳理,自然下垂,即垂髫。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一句話是「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這里的垂髫就是這個意思。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古代兒童在八九歲時就要梳理頭發了,這個字就是「髦」(máo),它的意思是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
黃口:指的是十歲以下的兒童,這里是將小孩比喻成小鳥了,小鳥們的口都是黃顏色的,黃口之鳥,就是小鳥。

幼學:指十歲的孩童。《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植物名稱,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的非常豐滿,故俗稱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徵。用豆蔻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贈別詩二首之一》,詩中這樣說: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及笄指古代漢族女子滿15周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周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
束發: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禮記·玉藻》:「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並紐,錦束發。」

③ 古代的人稱小孩為小大人嗎

不會。 古代對孩子的稱呼有以下。 古代人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 2-3歲――孩提 童年——總角 垂髫 稚子 幼兒 8歲(男)——齡年 10歲以下――黃口 10歲(女)——髻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14歲(女)――豆蔻年華 13—15歲——舞勺之年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發 16歲(女)――碧玉年華 15—20歲——舞象之年 20歲(男)――弱冠 20歲(女)――桃李年華 小大人屬於當代創造的詞彙。見於下面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不要像個小大人似的想下去了,活著吃苦不為著小孩子們,還為什麼呢?」 劉亞舟《男婚女嫁》第六章:「 文彬 上學後,當了少年隊的大隊長,整天挺挺著小胸脯,說話有板有眼,走路一擺一擺的,幹啥都裝個『小大人兒』」。

熱點內容
為什麼穿潮牌找不到老公 發布:2025-02-19 13:01:09 瀏覽:942
小孩子背上的骨頭為什麼一高一低 發布:2025-02-19 12:47:01 瀏覽:475
為什麼男生夾住女生的腿 發布:2025-02-19 12:28:55 瀏覽:394
其他汽油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2-19 12:28:55 瀏覽:682
為什麼用一個賬號登錄兩個微信 發布:2025-02-19 12:28:04 瀏覽:474
茶的顏色為什麼會變黑 發布:2025-02-19 12:26:48 瀏覽:858
為什麼燒湯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2-19 12:18:48 瀏覽:984
小米電視為什麼應用商店打不開 發布:2025-02-19 12:18:46 瀏覽:122
超威電瓶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2-19 11:54:49 瀏覽:643
電腦運行cad為什麼老是死機 發布:2025-02-19 11:54:42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