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為什麼效果不一樣
Ⅰ 聽說艾灸對身體好,為啥我艾灸了一段時間沒有什麼效果
如今,艾灸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加之在疫情期間,艾灸的出現頻率極高,使得人們對艾灸越來越相信。但是有一部分人使用艾灸調理一段時間後,卻感到毫無用處,沒有效果。艾灸無效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幾個主要原因,今天灸哥就給大家說一說,避免以後做無用功。
艾灸無效的原因太多了,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取穴不對,艾灸要對症穴位,這是前提,如果穴位沒有找對,沒有效果也是必然的。在取穴方面,沒有誰一開始就那麼精準,都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摸索中實現准確取穴。
好的艾絨呈土黃色,夾極少量的綠色,黑色莖稈細小顆粒。而劣質的艾絨呈青色,青黑色,莖稈顆粒很大,很多。品質好的艾絨氣味芳香且清淡,不刺鼻,品質差的艾絨味道很濃且刺鼻,更差的艾絨還有霉味。好艾條火力柔和不烈,滲透力強。差的艾條火剛烈,滲透力不強,易有灼痛感。品質好的艾條燃燒後的灰燼是灰白色的,摸起來細膩柔滑,不容易散落,而品質差的艾條燃燒後的灰燼是黑灰色,四處散落,摸起來粗糙有顆粒。
了解了以上幾個方面,以後艾灸的時候注意下,相信不久就會有效果了!
Ⅱ 艾灸沒效果問題出在這7個方面上
最近總有一些灸友微信上咨詢關於艾灸效果的問題:
都說艾灸那麼神,為什麼我灸了1個月2個月,甚至半年都沒有效果呢?
下面我總結了部分艾灸的要點,大家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對照一下是否存在下邊的問題。
一,辯證不準
中醫治療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辨證施治,同樣的病症,不同的人,可能調理方法不同,所以辯證准確是治療出效果的關鍵。
艾灸本屬於中醫理療范疇,也是需要辯證診治的,如果是陰虛火旺的人,還一味的補陽可能就會加重病情,更別說起到治療效果了。
很多人艾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和辯證不準的關系很大。大部分灸友缺乏系統的中醫知識,望、聞、問、切的診療知識更是陌生,即便通過網路學過一些,難免會有偏差,所以艾灸效果自然就不甚理想。
二、施灸時間有講究
很多灸友在這一點上缺乏認知。
初次接觸艾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原則。施灸時間和穴位都應該從少到多,不能一開始就盲目的長時間施灸,一灸就是幾個小時,穴位 多大十幾個,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極易產生身體的整健反應(各種不舒服的症狀)。
艾灸的時間靈活,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陰晴天也不需避忌。
但是有些病證必須注意施灸時間,如失眠症可以在臨睡前施灸,並且晚上不要灸一些升陽的穴位,比如大椎、百會等。出血性疾病隨時灸之凳碧洞,止血後還應繼續施灸一段時間,以免復發;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後立即施灸。
平時身體沒有病痛的話,一周灸2-3次保健穴即可,每穴位15-20鍾左右。如果有傷風感冒等病痛,或身體寒症較重,可以艾灸相應的穴位,時間可以長一點,每個穴位20-30分鍾都可以。無病痛的情況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三、施灸順序莫亂來
《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這里說的是施灸的程序。
如果上下前後都有配穴,應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慧吵四肢,依次進行。取其從陽引陰。而無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顛倒亂灸。
如果不講次序,後灸頭面,往往有面熱、咽干、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即便無此反應,也應當從上往下灸,這也和針刺取穴一樣,次序不亂,不會遺忘。
四、注意灸量
1、兒童、婦女、瘦人、體弱者、初次灸者、功能減退之疾患:宜艾炷小、艾條細、壯數少、穴位少。
2、成人、肥胖者、體壯者、感覺遲鈍者、功能亢進進之疾患:宜艾炷大、艾條粗、壯數多。
3、體弱或老幼:不耐多灸,可用小炷分次施灸。
4、 敏感者:宜艾炷小、艾條細、時間短。
另外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陽氣欲脫,必須大炷多壯,可大可多。
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風寒感冒、癰疽痹痛灸量不宜過度,宜小宜少。
五、配穴的准確性
和前邊講的辯證一樣,配穴至關重要。
艾灸不配穴,等於關燈走夜路。
1、單一病症或有明顯的病灶反應點的病症
主要選擇阿是穴(也就是病灶的位置或對應的反應點),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濕疹、網球肘、關節炎等。
2、判斷是否全身性疾病
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一般都會和提高免疫機能的穴位搭配,如:大椎、曲池、氣海、關元、足三里等,若和血液有關的疾病還需要加灸膈腧、血海等棗枯,以達到根除的效果。如蕁麻疹,除了灸治疹子發作明顯的局部阿是穴,還要配合大椎、曲池、膈腧、氣海、關元、血海,足三里等穴位。
3、判斷是不是慢性病
慢性疾病由於病程較長,往往會造成身體元氣受損,臟腑失調,所以往往加灸扶陽保元的關元和調理臟腑的足三里。
4、判斷是不是跟臟腑有關的疾病
如果和臟腑有關,除了在相應臟腑的附近取穴,再搭配背上的相應俞穴,另外配合下肢的足三里。如胃炎,可以選取附近的上脘、中脘或下脘(根據病症反應的位置選取),再配上背後的胃俞穴,然後加上足三里。同樣如果是肝病,就可以選擇肝部附近的期門,加背上的肝腧,配合下肢的足三里。
5、有沒有經驗穴
如疝氣用大墩,眼病加曲池;痔瘡用孔最;便秘泄瀉取天樞;牙疼合谷;崩漏隱白;神經系統或下陷病症選百會等。
六、艾灸的火候
艾灸的火候極其重要,有的時候直接影響艾灸療效。
通常,虛、寒之症需要「補」,「補」是受納,常用手法是懸灸、艾盒溫灸,小火慢攻,功到自然成。
而實、熱之症要用「瀉」法,常用手法是雀啄灸,將體內多餘的濕氣、寒氣、內熱等引出體外,從而達到排疾去病的目的。
然而,實症易治,虛症難調。因此,久虛之人一定要做好長期艾灸的准備。
七、善用隔物灸,功效加倍
1、隔姜灸可適應一切虛寒病症。
具體來說,隔姜灸適合治療陽氣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有兩大類疾病:一類是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小孩冬天感冒;另一類是與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病、關節炎、虛寒頭痛、結腸炎。
2、用隔蔥灸治療腹部術後腹脹和產後癃閉非常有效。
前者取天樞、上巨虛兩穴,後者取神闕,一般每次須灸7~10炷。每日或隔日1次,7~10日為一療程,兩個療程就能見到很好的效果,如需鞏固,還可以施灸一個療程。
3、在現代中醫上,隔鹽灸可以用於治療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
如痢疾、淋病、脫症等。因為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對亡陽脫證,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瀉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寫在後面
初識艾灸的人都擔心艾灸有沒有副作用?艾灸是一種純天然自然療法,艾灸本身是不會產生副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現在錯誤的判斷了身體的體質,錯誤的選擇了施灸的方法,從而造成的身體的不適,經過正確的方法指導是可以調節過來的。艾灸具有效果明顯、簡便易行、經濟實用的優點,幾乎沒有什麼毒性和副作用,對人體一般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可是,艾灸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會發熱、牙痛、耳鳴、流鼻血、咽喉發干發癢,有的女性出現月經量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其實這是正常的,中醫稱之為「瞑眩反應」,是疾病將愈的前兆,疾病如果想治癒,必須要有瞑眩反應!當然,如果這些現象反復出現,或者情況比較嚴重,可以減慢艾灸的頻率,隔日施灸,直到症狀減輕後,改為保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