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就高的人學習都不好
㈠ 為什麼很聰明的孩子學習卻不好(轉載)
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這些聰明的學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點: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特別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學習的耐力不夠,連續學習的時間短;總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實的基礎訓練;學習主動性差,鑽研精神不夠。 專心致志地工作學習是取得優異成績的必要條件之一。有些孩子反應很快,自認為很聰明,上課時一聽就懂,以為內容很簡單,便不再專心聽講,而當老師講到關鍵的地方時,他思想拋錨了,沒有聽到。老師不可能每次都為這些學生去重復一遍,時間一久,他就發現聽不懂了,但此時為時已晚。許多學生上課或做作業時做小動作,便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嚴重的學習障礙。因此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這需要老師、家長和學生本人引起足夠的重視。我最近遇到一個學生,思維高度活躍但絕對不集中,給他一個人輔導功課,眼睛盯著他做練習,他都能東拉西扯不時提出一些不相乾的問題。解一元一次方程中一個簡單的移項需改變正負號的問題,學了幾天還是出錯,他一點也不操心,其學習成績可想而知。但說起上網、玩游戲,那他絕對是高手,我曾親眼看見過他打敗計算機贏得比賽的勝利。 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另一個原因是學習的耐力不夠,持續的時間短,經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使思維的過程常常中斷,所以就大大降低了學習的效率。他們很難集中精力持續學習一段時間,常常不是喝水就是上廁所,或者注意力轉向了別處。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學生根本沒有學進去,不能被學習的內容所吸引,因而缺少主動學習的興趣。我在教學生學習時,一般採取先通過講解,點明要點,注意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使學生注意到學習內容與其他知識間的聯系,為學生勾畫出本章節的一個輪廓,然後讓他們沿著這一思路仔細閱讀教科書中的內容,讀懂了緊接著就做練習。由於大多數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清晰,目的明確,因此注意力集中,連續學習的時間一般都達到兩小時以上,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大為提高。有些學生經過為數不多的幾次指導,在隨後的考試中就反映出成績有明顯提高的跡象。 聰明的學生一學就會,因而有些人就總想取巧不肯下功夫。有個學生告訴我,課堂上老師講課都聽得懂,作業一看都會,也就懶得做了,考試得六七十分,還過得去,初中整整三年,沒有交過一次作業。孰不知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和能力不斷積累的過程,目標定得低,取得的成就也就低了。僅僅完成作業本身是很容易的,但要全面、深刻掌握某一學科的內容卻是相當不容易,進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就更加困難。有些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一突擊,考試成績還不錯,但考完了,所有的內容又都全部還給了老師,所留甚少。 而一個平時學習非常努力的學生,盡管成績不如那些會突擊的學生,但只要學會掌握了,就確確實實獲得了實惠和進步。好像一個人在海邊行走,很快會在沙灘上留下一行明顯的腳印,但讓海潮一沖,那些腳印就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在金屬、石頭上常年練習刻下的痕跡卻能留存百世。此外,人的能力是鍛煉出來的。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隨著知識的不斷積累,一個人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天分高的人如果不注意努力發展他的才能,他的天分就會逐漸萎縮,因而很難取得什麼成就。而資質平平的人,若能鍥而不舍地努力奮斗,其才能也會不斷長進,最終會得到上天的賞賜。這就是現在許多聰明的孩子考不上大學,而一些不那麼聰明的孩子卻能考上好大學的根本原因。 因為沒有真正入門,整個學習過程都處於被動狀態,寫作業是為老師而完成作業,學習是為家長而學習,所以學習中不求甚解,缺少鑽研精神,也就很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被動學習的效率比較低,主動學習一遍能學會的東西,被動學習需要幾遍才能學會,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時間和工作量,所以越不想下工夫,花的時間反而越多。久而久之,學習越來越枯燥,越來越困難,成績也越來越差。 對於這些聰明的孩子,關鍵在於引導。一個好的老師就好比一個好的馴馬師。若能獨具慧眼,將一匹生性剛烈的野馬馴服,就有可能使其成為一匹千里馬。一批聰明的學生,如能正確引導,則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關鍵是尋求適當的機會,採用適當的方式。每一個學生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和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具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去不斷地發現和有意識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