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人脾氣不一樣
❶ 人的脾氣性格為什麼會不同
脾氣,在心理學上是指人的氣質,指的是人的神經類型的特點。氣質這個概念最早為古希臘希波克拉底和古羅馬蓋侖所提出。他們將人們常見的氣質分為四類,即一直沿用至今的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和抑鬱質。其中的膽汁質就是所謂脾氣大的人,其特點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容易沖動,心境變換劇烈,具有外傾性。氣質在一定程度上有父母遺傳的影響,但也依賴於人的生活方式和氣候條件:如,不活動的生活方式積蓄粘液,而活動的生活方式則積蓄膽汁,因而產生相應的氣質表現。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研究,把膽汁質氣質稱為「強而不平衡型」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他認為,人的高級神經活動有高度的可塑性,也有可變性,氣質本身在性格的影響下可以被改造,氣質的表現歸根結底從屬於性格的堅強程度。
性格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我國心理學家認為: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可見性格並不是存在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態度及行為表現都可反映出我們的性格特徵。
如,社會問題上,是激進的,還是保守的?生活態度上,是樂觀的,還是消極悲觀的?在對待金錢方面,是大方或者吝嗇?在處理生活事務時,是偏見的,還是正義的?在與他人交往時,是自卑的,還是優越的?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定的性格特徵,這些特徵都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態度和行為風格具有一定和穩定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現有的一些狀況是根本無法改變的。生活中的許多偶然事件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甚至會改變我們的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性格比氣質更容易被人們所認識和把握。性格比氣質有更大的可塑性。由於氣質主要是先天決定的,一般在我們的幼年已經變得相當穩定。性格則與氣質不同,我們可通過教育使其發生改變。正由於這種變化的存在,我們對性格便有了不同的評價。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用一些公共的標准來評判別人的行為及態度,通過別人的表現便可形成對其好惡的情感反應。這些公共的評判標准以法律和道德的形式加以規范。與性格相應的氣質則不受這些評判標準的限制,我們不會對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者有什麼不同的評價,正如我們的血型通常有A型、B型、AB型和O型四種,各種血型無好壞之分。
雖然性格與氣質有諸多差別,它們之間仍然是密切關聯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性格總是受到他的氣質類型的制約,只是在有的人身上這種制約作用表現的明顯,而在有的人身上這種作用表現的不太明顯罷了。在日常生活中膽汁質者通常表現出易沖動、攻擊性明顯,常常憑感情辦事,且在工作中精力充沛、認真負責,但常缺乏耐性,不能堅持同一種工作。另外多血質者在生活中常表現出樂觀開朗、對人親切,工作中干勁足、吃苦耐勞,但易於感情用事。所有這些都顯示出了氣質在個人性格中的痕跡,所以我們在考查個人的性格的同時不能忽視其氣質的影響。
❷ 為什麼有些人脾氣不好
脾氣不好的人與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有的人天生性格和諧,脾氣自然就好了,有的人生性格暴躁,愛發火,脾氣自然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