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別人在說我心情不好
『壹』 被人說心情不好甚至想發火是什麼心裡
01 為什麼一不順心我們就會急著懟人、釋放情緒?
在生活中有不少的人都會存在這樣的情緒反應:當別人「說」我們,對我們的觀點或者態度持懷疑或者否定態度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被激發出一陣「怒火」,然後第一反應就是懟!一定要懟回去!
你說的不對!我的才對!
你有什麼資格說我?你了解情況嗎你就「說」我?
你的觀點才不對呢!
我之所以這么痛苦,都是你造成的!
……
諸如此類。甚至懟完之後,還覺得剛才沒有發揮好。尤其是在我們親近的人面前,這種「懟」更是常見,並且按著自己的「性子」發揮,你「說」我就是不行。
其實,這種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也是可理解的。
因為每個人在被「說」之後,都會有「受傷、被羞辱」的情緒,而這種情緒一旦被激發,表現出來的就會是「憤怒」,呈現在語言上就是去「懟」他。
不管是憤怒,還是感到羞愧,其實背後的心理機制主要是「自我中心主義」的影響。
「自我中心主義」,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詞等同於這個意思,就是「自戀」。當然心理學上的自戀並非等同於我們生活里所講到的「愛臭美」,自戀也是自我中心的一種表現。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講到:
自我中心的本質:即認為「自己是宇宙中心」
自我中心,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自私。
簡單理解就是:我所看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看到的一切。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我的視角也是別人的視角。我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
因此,當別人「說」我們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反應就是:什麼?你居然不同意我的觀點?居然還存在與我不同的觀點?你怎麼不從我的角度來看問題?
這個時候,自我中心主義遭到了挑戰,也就激發了受傷、憤怒、懟等一系列情緒和語言的反應。
因為自我中心主義告訴我們:「自己要絕對獲得周圍的人,尤其是周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曾針對自我中心主義下人們的心理活動,總結了11種「非理性信念」,而上面我們所說的,「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愛和贊賞」,就是11種非理性信念之一。
02 我們身上存在的11種非理性信念都有哪些?
那究竟什麼是非理性信念呢?
武志紅老師說:
所謂「非理性信念」,就是不符合客觀現實的想法,是個人自戀的之年,是個人試圖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世界之上。
阿爾伯特·艾利斯根據他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了11種典型的「非理性信念,總結如下:
自己絕對要獲得周圍的人,尤其是周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
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只有在人生道路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成就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世界上有許多無用的、可憎的、邪惡的壞人,對它們應歧視和排斥,給予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當生活中出現不如意的事情時,就有大難臨頭的感覺;
人生道路上充滿艱難困苦,人的責任和壓力太重,因此要設法逃避現實;
人的不愉快均是由外在的環境因素造成的,因此人是無法克服痛苦和困擾的;
對危險和可怕的事情應高度警惕,時刻關注,隨時准備應對它們的發生;
一個人以往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行為,而且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人是需要依賴他人而生活的,因此,總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人讓自己依附;
人應十分投入地關心他人,為他人的問題而傷心、難過,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託;
人生中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和完美的解決拌飯,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
這些的「非理性信念」,總結起來就是說,自己對於自己、他人以及周圍的環境,有一種絕對化的要求。尤其是對於外界,如果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容易生氣、憤怒,並且對別人充滿了敵意。
自己看到這些非理性情緒的時候,也反思了一下,的確存在著以上的非理性情緒。尤其是對於家人和孩子的要求,以及周圍工作和事態的發展,總期望按照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計劃去開展。一旦計劃有變,內心就變得十分抗拒,甚至憤怒。
從內在心理上來看,是「我」的自我中心主義、「自戀」在作怪。
從外在的表現來看,就是不懂得「不確定性」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事情的發展是不確定的,更是不會受我們內心的想法所左右的。
即使我們了解「不確定性」存在,卻依然奢望這種「不確定性」不要發生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而更深層次的原因,依然還是我們的「自我中心」主義,是我們對於安全感和確定感的那種依戀,以及對於「不確定性」的恐懼。
03 怎樣克服非理性情緒,變得「理性」一些?
「非理性信念」的存在只會阻礙我們心智的進一步成熟。可以說,個人心智成熟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步擺脫非理性信念、建立理性信念的過程。
心理學有一個不近人情的說法: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比如我們在吵架的時候,尤其是兩口子吵架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指責對方:我之所以這么痛苦,都是你造成的!這就違反了「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這個原則。
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說:我的痛苦本來就是他帶來的呀!他不這么對我,我能如此痛苦嗎?
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套「理性情緒療法」,即ABC療法。這個療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採用 ABC療法
什麼是ABC情感模型呢?
A是我們經歷的事情。B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是我們的觀念。C是我們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產生的情緒反應。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認為自己的情緒反應都是直接從A到C,也就是說,事情發生了,我就做出了情緒的反應。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C是從B那裡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引起了我們的情緒反應。
舉個例子,老公說我做的飯不好吃。這是A,已經發生的事實。
我聽了以後很生氣,於是我發脾氣,產生了憤怒的情緒。這是C。
那B呢?B就是我對這件事情的想法,看法——我認為老公不應該這樣評價我做的飯,他說飯不好吃,等於說我這個人不好,說我沒有盡心盡力,他是不是看不慣我了?……(諸如此類的想法),這是B。
正是因為B,所以才產生了C的情緒反應。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很難影響A,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可以改變B的,而B能夠直接影響到C。對我們生活質量的直接影響最大的是C。通過改變B,我們就能改善自己的人生。
因此,ABC療法可以有效地改變我們的對事物的看待方式,進而改善我們的情緒反應。
正如斯多葛派哲學家奧勒留講過的一句名言那樣,他說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於事物的意見困擾。
第二,捕捉自動化思維,並學會進行情緒復盤
什麼是自動化思維呢?
武志紅老師的定義是:
自動化思維,就是事件發生後,我們頭腦中一閃而逝的第一時間的念頭。捕捉自動思維,就是我們從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維過程開始,想辦法打一口深入到體驗和潛意識的深井,然後在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做工作,這才能帶來深度改變。
比如說,每當我的生活工作沒有按照我預想的計劃方式進行的話,我第一時間就感覺非常懊惱生氣(因為我總是喜歡一切按照自己既定的計劃來走),由此我可能就會發脾氣。
那麼我的這種自動化思維模式就形成了。為了能夠建立更好的「理性信念」,我就需要在以後發生類似情況的時候,學會捕捉到這個自動思維的瞬間,按下暫停鍵。
此外,在每一次「非理性情緒」發生之後,做一個情緒的復盤也很重要。寫下你的情緒分類、情緒的來源、如何爆發的,怎麼處理的,事後反思一下。
長久下來, 也會發現規律,發現每當出現類似的情況,你的自動化思維就會顯現,總結出規律之後,你會發現無論你的情緒是如何釋放的,都改變不了事情本來的進展情況。
寫在最後
說到底,「非理性信念」的這些表現方式,是因為我們始終抱持著「自我中心主義」,並且不願意承認且打破它。
最後,用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過的兩句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第一句話是:要想獲得幸福與自由,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些事情我們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則不能。只有正視這個基本原則,並學會區分什麼你能控制,什麼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擁有內在的寧靜與外在的效率。
第二句話是:傷害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真正使我們恐懼和驚慌的,並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是我們不安的並非事物,而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貳』 總感覺別人都在背後說我什麼,導致自己心情不好,我這樣怎麼了
心太窄了,就是全天下的人都說自己也無所謂,心有多寬,路有多寬,何必為難自己,天天有個好心情,比什麼都重要。你是神經質太敏感了吧。把神馬都放下,愛啥啥。
別人說什麼重要嗎?還是自己吃自己的飯。就是真說什麼了,說累了就不說了,不理會,不解釋,不辯解。小人到處都有,別去得罪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