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為什麼脾氣不好
⑴ 為什麼現在很多醫院的醫生沒有耐心,且脾氣不好甚至很多醫生直接對病人擺臭臉醫生不應該有修養嗎
應該只是一部分。
按理說醫院也是服務行業,可醫生的技術水平,不是什麼人都能幹得了的。而且病人去求醫,雖然也是求得服務,但不是享受了,因為事關病痛生死,反而成為弱勢。所以往往就認了,你想,去吃飯你可以說下次不來了。但是你去醫院,你下次還得去那家醫院,頂多不找他了。
另外,法律如果規定醫生擺臭臉犯罪,或者說擺臭臉扣績效,那可能就不一樣啦!
⑵ 為什麼醫院有的醫生和護士對病人態度不是很好
生命本就是一場漂泊的漫旅。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總會認識很多人,也會經歷很多事情,有的人,有的事都會慢慢教會我們成長。每個人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煩惱,同時也會有自己的工作態度。在醫院里,有的醫生和護士對病人的態度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他們工作太累了,而且心情也不好導致他們態度不是很好。
當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如果你選擇一個大的醫院,那麼你遇到的醫生和護士都是非常溫柔的人,他們對病人的態度都非常好。在醫院裡面的有些醫生和護士對待病人的態度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所以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
⑶ 為什麼醫生態度很差
1,醫務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服務意識不強,而是強調醫療的特殊性、專業性。
醫生是一門專業性極強的學科,入門門檻高,一名普通醫學生懷著濟世救人的人生理想,普遍需要很高的高考分數,經過五年本科,三年住院醫師規范培訓才能算獲得醫師的准入資格,從此開始苦逼的搬磚生活。醫學專業壁壘極強,是一個普通人難以理解和掌握的,但又掌握著人民的生死健康大權。盡管醫院在宣傳的時候強調要以患者為中心,也給醫生做相關的培訓和教育,做好醫療服務,但是普遍醫師在行醫過程中都會把醫療行為的精力集中在病情解釋、開處方和醫療操作上,把人文關懷、服務態度放在較為次要的位置。
2,「態度差」有時候是醫生提升醫療效率的利器,這在很多醫療場景中都有體現,特別是在應付一些混亂的情況下特別管用
舉一個栗子
患者:醫生這個葯怎麼吃
新手醫生:一天3次,一次兩片
患者:隔幾個小時吃一次
新手醫師:早中晚各吃一次,間隔四小時以上
患者:吃葯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
新手醫生:不要吃辛辣食品,最好在飯後吃
患者:可以吃雞蛋嗎?
新手醫師:可以
患者:可以吃老乾媽嗎?
新手醫師:最好不要吃哈,老乾媽有點辣味的
患者:那就是可以吃一點咯,吃多少合適呢,我愛吃辣,沒辣就吃不下飯
新手醫師:。。。。。
患者:這個葯怎麼吃
有經驗的老醫師:(擺出一副難看的臉色)說明書上不是有嗎!
患者:(心理咯噔一下,覺得這個醫生不好惹)好,好
3,醫療行業關系著人民的生命健康,容不得馬虎,醫生在工作中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了什麼差錯,因此承受著無比巨大的心理壓力,再加上工作強度太大,一位外科醫師在值班的時候可能在精神緊張中做了一天的手術,24小時未眠。醫生也是人,不是超人。在身心極度疲憊的情況下,難道還要要求他第二天的時候好聲好氣,沒有半點脾氣嗎?
4,在醫院裡面看慣了生死,看盡了人間冷暖,加上各種胡攪蠻纏、蠻不講理,甚至舞刀弄槍的患者和家屬。在日復一日的循環中,醫生沒有了從醫的那一份熱忱,但不忘的還是責任和義務。醫療工作要求盡量的客觀、嚴謹、規范,醫生會顯得比較理性(冷血),一些在醫生眼中再正常不過的行為,都會讓人覺得醫生冷漠,態度不夠好。
當然醫生當中也確實有害群之馬,脾性古怪。不用懷疑,去到醫院,醫生都會好好給你治病,態度可能不那麼好,但基本的治療可以保障。而且醫生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不少人仍有碩士,博士學位,學醫的初衷本身就有一條是治病救人,平均道德水平肯定比整體人群的高。另外,我一直覺得,診療過程中,不要以為患者就是完全被動、弱勢的一方,醫生要學會做醫生的同時,患者也要學會做患者。比如如果你去看病的時候,能總結、歸納好自己病史的特點,整理好必要的輔助資料(病歷、檢查單等等),了解必要的就診程序,知道自己這次診療的目的,同時給予醫生足夠的尊重,我相信醫生也能對你耳目一新,心情舒暢,認真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