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好為什麼胃也不好
Ⅰ 脾胃虛弱不好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脾胃虛弱患者來說飲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如果發現有脾胃虛弱的情況的話,那麼在飲食的調節中一定要多加的注意了,那麼對於脾胃虛弱應該怎麼調理,拉肚子的飲食有哪些是要多加的注意的呢。
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大病初癒,調養失慎都可以導致脾胃虛弱證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後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
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
一為飲食失調。
二為勞累過度。
三由於急慢性病。
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致脾胃不足,運化失健,形成脾胃虛弱證。
脾胃虛弱的葯物調理方法
脾胃虛弱患者,可以使用德浦的常未保茶溫和健脾胃。
脾胃虛弱的常見表現
病程較長,泄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如表現為脾氣虛則見
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如表現為脾陽虛則見
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如表現為脾不統血則見
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如表現為中氣下陷則見
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如表現為胃陰虛則見
見口乾唇燥,嘈雜,干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干結,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等。
Ⅱ 脾胃不和是怎麼回事脾胃不和的症狀是什麼
脾胃不和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很多人脾胃不和?這要從脾胃的關系說起。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脾胃腑臟互為表裡。胃負責食物的攝入,脾負責運輸和轉化,它們共同完成消化過程。雖然兩人關系親密,配合默契,但性格迥異。胃氣主降,使我們初步消化的食物及其殘渣可以下降;脾氣上升,飲食中的營養精華被輸送到全身;胃喜潤燥惡燥,脾則相反。它喜歡乾燥,但討厭潮濕。
但是仔細想想,脾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這一對好夥伴不能協同工作,直接影響了營養物質的消化和運輸。然後身體的所有器官都得不到足夠的滋養。時間長了會怎麼樣?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樹。如果營養不能輸送到每一個分支,會怎麼樣?道理是一樣的。
Ⅲ 脾胃虛弱是怎麼回事
脾有著運化食物中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的作用,而胃部則是我們身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一旦脾胃功能不好,身體就會出現營養不良,氣血不和的情況,從而導致臉色差、身體差、皮膚差。怎麼樣才能養好脾胃呢?
一、脾胃調理五個養生方。
1、要健脾養胃,先養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養生」也是養脾胃。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抑鬱、情緒低落時,會茶飯不思,而放鬆的環境和愉快的心情則會使你胃口大開。
研究發現,在胃病患者中約七成跟情緒有關,而胃功能失調者,患抑鬱症等各類情緒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於「情緒」變化常可引發胃腸功能的改變,所以胃被稱為人體情緒變化的「晴雨表」。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傷胃」,古代先賢對於胃病的治療多重「調節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情緒對脾胃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要養脾胃,先養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