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歷一樣陰歷不一樣是為什麼
Ⅰ 為什麼有人今年過生日陽歷和陰歷是一天+有些人陽歷和陰歷不是一天呢
這就是巧合而已。因為陰歷生日和陽歷生日一般19年重合一次,但是要注意,很多時候並不是19年整,有時候會多一天或者是少一天出現。真正19年一次重合的反而很少,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遇不上完全重合的。
一般來說,生日的陰歷和陽歷19年左右重合一次,很多時候並不是19年整數,而是多一天或者少一天。每個人的19、38、57、76和95歲的生日中,總有幾知次陽歷和陰歷是和出生那一年相吻合,但並不是每個人的19年生日都是陽歷陰歷同一天,而是在前後一天,更有可能一生也不會重疊。
Ⅱ 為什麼同一月份的陰歷和陽歷的天數不一樣
首先農歷就是陰歷,公歷就是陽歷^_^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公歷又稱作陽歷,夏歷又稱作陰歷(農歷)。
其記年:前者是地球圍繞太陽360度(一周)為計量的;後者是以月亮圍繞地球的12個圓缺為基準的。陽歷和陰歷每19年相差7個月(陰歷月)。
其實,我們的祖先早就掌握了陽歷和陰歷的基本規律。24節氣就是陽歷的天文基準,如:每年的冬至就在12月22日。所以說我們早就有了陽歷的使用經驗。
那麼既然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了公歷(陽歷)的規律,幹嘛還要使用陰歷呢?
1、我們的女性的生理周期是按照月亮的而運行的;
2、地球上的潮汐周期又是按照月亮的軌跡而發生的:
3、19年加7個月剛好兩歷統一……;
4、中國人的偉大節日——春節,就是陰歷的節日。
Ⅲ 陰歷時間差和陽歷時間差為什麼不一致
因為農歷和陽歷計算方法不同。
農歷是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以夏歷(陰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3)陽歷一樣陰歷不一樣是為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農歷是陰陽合歷,月亮歷(陰歷)論初一十五,天乾地支是論太陽與地球關系,是陽歷,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內容。
干支歷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它由紀日開始。干支紀日早在商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採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採用。
西漢末至今,一直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後,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干支歷日趨完整。2000年來中國干支紀時與歷法數序紀時既互相配合又各自成系統。
實際上中歷干支紀時系統是中國特有的陽歷歷法體系。又稱為節氣歷。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月。在節氣歷中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而與太陰月相無關。
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後者月長是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干支歷依舊流行於大部分萬年歷、歷書中,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Ⅳ 為什麼每年農歷和新歷不一樣
農歷是根據朔望月(二十九點五三天)制定的,它能反映月亮的圓缺盈虧變化。農歷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比陽歷少十一天。照此下去,十多年後,農歷和陽歷的季節就會「陰差陽錯」。
為使農歷季節與陽歷協調一致,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採用了「十九年七閏月」的方法。即在十九年中安插七個閏月。這樣,農歷閏年就有十三個朔望月(三百八十四天),比陽歷多十九天。因此,凡是農歷閏年,都有二十五個節氣,其中兩個是「立春」,而農歷平年,大部分只有二十三個節氣,「立春」就「名落孫山」了。
廣州專家同時指出,農歷「雙春」、「單春」、「無春」是有規律可循的。它們十九年一個周期,凡農歷閏年都包含二十五個節氣,都是「雙春」年。如今年是農歷閏四月,屬「雙春」年;農歷的「雙春」年和「無春」年是緊密相連的。如農歷二00四年閏二月是「雙春」年,二00五年就是「無春」年;此外,在每個周期中,「雙春」年和「無春」年各有七年,而「單春」年僅有五年。
在每個周期中,「無春」年比「單春」還多兩年。「無春」屬於普遍的、常見的歷法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它的出現是天文與數學在歷法編排上的客觀反映,是人為現象而不是自然現象。因此它不會給人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它與人類的凶吉禍福也沒有必然聯系。所謂的農歷「無春」年不吉利,尤其對花果生長不利,以及「無春」就是盲年,盲年不宜嫁娶,盲年結婚會生盲仔等等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迷信。
農歷是我國的一種歷法,又稱夏歷、中歷、舊歷,俗稱陰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鬱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塗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