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其他國家發展都不好
① 世界今年經濟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一 市場經濟與國家職能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市場經濟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核心要求超越部分國家職能,即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而國家對經濟管理的職能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和國家利益,是國家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國家職能是不能被市場經濟完全超越的,這對矛盾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基本矛盾,影響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
市場經濟和國家職能的矛盾自它們誕生之日起一直就存在。眾所周知,私有制的產生不僅導致了商品和市場經濟的形成,而且造就了作為管理市場經濟的機構——國家。國家在推動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曾經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但是,市場經濟崇拜自發力量,經濟全球化也要求自由與平等,而國家職能決定了國家的管理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市場經濟這種本性的束縛,只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管理所起的推動作用大大超過了其隱含的制約作用。因此,市場經濟在國家管理下緩慢發展。但是,它們的矛盾隨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變得日益尖銳。跨越國界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矛盾隨之激化,市場經濟要求跨越國界,國家職能決定了主權國家不願放棄管理市場經濟的權力,即不願放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註:許多國家雖然讓渡了部分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但這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相差甚遠。)從法理上講,國家並沒有權力將經濟主權轉移或讓渡。經濟是基礎,經濟主權是至關重要的主權,是全體人民賦予政府的神聖權力,是用來造福於全體人民的。這就形成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二 貿易保護主義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雖然有很多,但基本內容卻大致相同,那就是資本、貿易、生產過程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這就要求自由貿易成為現實。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
新的貿易保護主要不是靠關稅,而是靠非關稅壁壘、匯率戰和組建區域性經濟集團。以美國為例,其非關稅措施種類繁多,設置精巧,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直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進口限制、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動出口限制等;另一類是屬於間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廣告限制、報關手續干擾、技術等級、衛生標准等。在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湧動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發了美歐之間的香蕉大戰和牛肉大戰,這標志著貿易保護主義躍上了新高度。西雅圖會議的失敗是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的表現。因此,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嚴重挑戰。
貿易保護主義與反全球化之間有著天然聯系。主張全球化的輿論認為,民族國家已經過時,國家不再應該、也不再有能力承擔經濟生活調節者的角色,各國調節經濟的主權應該移交給國際經濟組織。它們聲稱,這種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避免。隨著這種趨勢和跨國公民對外投資的增加,東道國就能增加就業,提高技術水平。然而,事實恰恰與之相反。
在美國管理下的日本最早屈服於美國的壓力,開放了金融市場,被迫同意匯率大幅度升值,結果淪入長期蕭條;東南亞響應美國的號召,允許資本自由流動,結果一場金融風暴導致銀行、大企業紛紛倒閉,美歐財團乘勢收購,國家經濟主權喪失殆盡,幾十年奮鬥成果付之東流;俄羅斯實施了美國設計的休克療法,想和全球化接軌,結果陷入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和政治動盪,其經濟結構從技術型轉為資源型。
由此可以看出,當人們呼喚全球化、譴責貿易保護主義時,卻沒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進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使貿易保護主義一浪高過一浪,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絆腳石。
三 政治因素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當今世界雖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的聯系不斷加強,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在經濟交往中,常常摻和著政治因素。
冷戰結束前,不管人們願意不願意,世界經濟客觀上存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發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場。冷戰結束後,這種平行關系在形式上已不復存在,但在內容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使世界經濟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跨越一個又一個政治壁壘。
以中美經濟貿易關系為例,眾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彼此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貿易額逐年遞增,但同時又是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經濟領域雖然有許多共同利益,但美國在與中國進行經濟交往時,往往附帶許多政治條件,如對於所謂「人權」、「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資本優勢達到奴役中國的政治目的。在2001年4月1日中美撞機事件處理上,美國一批國會議員又企圖用取消2000年通過的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和阻止中國「入世」迫使中國讓步。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經濟關系常常受政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制約。
四 經濟體制問題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完全開放國內市場,拆除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市場規律成為經濟活動的准則。然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內經濟狀況使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未必盡如人意。
開放本身不等於一定能夠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兩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關系,其中涉及國內的經濟體制問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各項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越強;相反,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其抵禦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就越低。當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經濟體制問題,必須慎重對待經濟全球化。盡管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鼓吹開放,認為發展中國家越開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中,才能解決國內存在的經濟體制問題。但是,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如果造成金融開放早熟,而國內的銀行、政府、企業的問題又沒有解決,開放就可能成為掩蓋國內矛盾的一種方式。如在泰國和韓國,當國際游資進入這些國家市場後造成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表面繁榮,但隱藏在背後的巨大風險導致了後來的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影響,使不少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認識到國內經濟體制健全是開放的關鍵;而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五 文化差異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約。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伴隨著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生產和經營,發展中國家在文化上漸漸喪失了本身的個性。「今天,全球互動的中心問題是文化同質化與文化異質化之間的緊張關系。」面對全球化進程中日益強大的文化同化力量,如何保持個性,避免被文化霸權吞噬,已經是一個關繫到民族國家生存的重大問題。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文化滲透,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威脅,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抵制。印度在今年的情人節(註:西方把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之日,爆發了大規模抵制西方文化侵蝕活動。前不久,又呼籲禁止麥當勞在印度的經營,以保護本國文化。
由此可見,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文化是一國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滲透與反滲透必然會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六 經濟全球化本身條件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標志是信息化——各國的交往頻繁、方便,世界變成「地球村」;市場化——世界市場統一,各種人為的阻礙、分割被打破,各種類型國家的經濟發展普遍以市場為導向;自由化——各種壁壘拆除,經濟開放,商品、資本、勞動力的國際流動暢通。
市場化、自由化的實現,如前所述,受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政治、經濟體制、文化因素的制約。再看信息化。信息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的興建對於發達國家來說不是難事,但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則面臨著資金和技術的挑戰。
興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需要龐大資金,資金從何而來,成為不發達國家改造落後基礎設施的最大障礙。例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宣布,它將在非洲建立第一個大功率海底光纖數字網路,全長35萬千米,通過41個非洲國家等。功率為每秒25億比特,(註:bite為位元組單位,一個位元組為一個比特。)安裝費用將近20億美元。美國公司提供一部分資金,另一部分資金需由非洲國家自己籌劃,而且非洲國家還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資金。這對非洲國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興建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還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不發達國家有很多還是農業國家,工業不發達,讓它們短時期里培養出大批能掌握高科技和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人才,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對於部分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來說,信息高速公路和網路在相當長時期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七 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所制定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往往使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由於這些法規和規則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條件為依據的,執行它們,對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和民族經濟勢必造成沖擊,使其國家作用減弱,甚至犧牲部分經濟自主權與決策權。而且,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一方面要求發展中國家大幅度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卻不想接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西雅圖會議上,美國堅持把勞工標准(註:美國以保護勞動者權益和環境的名義,要求各貿易國達到勞工和環境標准,否則就可以拒絕其產品出口。)與貿易制裁掛鉤,就是為了抵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防止本國紡織、鋼鐵等傳統工業受到沖擊,增加失業人口,影響社會穩定。
八 經濟差距和發展空間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環境糾紛日益增多。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標准不嚴格,執法力度不夠,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和出口上都佔有成本優勢,而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這類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所承受的壓力增大,從而使它們的企業利潤銳減,甚至難以為繼,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術工人的失業和工資下降。這一結果意味著今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摩擦將會不斷增多。
此外,在知識產權、服務貿易等領域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也存在著較大的矛盾沖突。西方發達國家及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服務業產值和就業量,目前均已超過了工農業產值和就業量的總和,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相形之下則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一方面,發達國家千方百計地要求擴大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保護國內幼稚服務業的發展,想方設法阻止國外服務業的大量輸入。
實質上,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是,它們脆弱的新興民族工業根本經不住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沖擊。例如,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一些發達國家較少顧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的脆弱地位,堅持讓中國在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關稅,這顯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以此看來,存在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發達國家不願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適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優惠政策,是它們之間產生分歧和對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們難以全面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九 國際債務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國際債務關系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掣肘經濟全球化的重大障礙。債務關系自20世紀70~80年代以來就一直是世界經濟關系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個問題。它不僅關繫到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的發展,也關繫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少數新興工業化國家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入額相對減少。目前,對外直接投資和接受外國投資已幾乎成為歐洲、美國、日本以及少數發達國家的專門領域,它們不僅是大量投資的主要來源,而且還是外資的接受國。在90年代中期,全部新增外國投資只有不到20%(註:數字來源:《國際經貿消息》,1999年5月24日。)流向發展中國家,非洲和大多數南美洲國家吸引外資能力下降特別明顯。東亞和南美一些國家一度是發達國家投資者的目標。但自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後,向東亞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在減少。
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從絕對額來看,確實已經增長,但與世界直接投資總額相比,其絕對數和增長幅度仍然有限。所以,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調動資本流入的惟一有效手段仍然是舉債投資。這一手段雖然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但操作不好就會加劇當代國際債務關系的復雜程度。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難以融合及世界經濟的不均衡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與債務關系這一經濟機制的畸形運作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國際債務關系的存在和由此引發的經濟水平差異和發展不平衡,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十 區域經濟集團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區域經濟集團化。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的形成把世界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並且,在這種新格局下運作的國際貿易同樣顯示出時代的新特徵,即貿易保護的區域化。
經濟集團化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形成區域經濟的共同市場。這種共同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具有強烈排他性的組織。因此,排他性是其特徵。就發達國家而言,它們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對內雖是開放、自由和協調的,而對外卻帶有不同程度的封閉性;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促進經濟發展,它們積極建立起自己的共同市場,在內部實行自由貿易,對外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這表明在當代國際經濟生活中,各國都意識到為了自己的利益,決不能立即消除必要的封鎖和排他的色彩。
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排他性說明了區域化貿易保護存在的必要性。現存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在世界經濟貿易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必將奉行不同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通常是,發達國家以其所具有的雄厚經濟實力和優越的貿易條件,強調貿易自由化和更開放的貿易政策。但在不利於其經貿活動時,則每每設置一些非關稅壁壘或其他保護措施。至於發展中國家,以其經濟實力脆弱和貿易條件惡劣為由,則往往採取內外有別的政策。對內強調自由、開放、合作、協調,對外則運用干預、閉關、抵制和保護的手段。因此,在全球區域集團化組織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其范圍大小還是其發展水平如何,都在奉行著區域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
區域經濟集團化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構建區域經濟結構,形成區域經濟體系,實現區域經濟分工,達到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從而獲得區域經濟效益。在這種情況下,區域內成員國家間的交換就變成了一種內部交換,而與區域外部的交換則受到內部交換的制約。如果與外部交換不能實現區域經濟效益,則這種交換就將受到抑制和排斥。從世界經濟貿易演進的過程來看,歐共體與美國、歐共體與日本之間存在的長期、尖銳、激烈的貿易摩擦以及各集團所採取的各種排他性的貿易壁壘足以證明這一點。
伴隨著經濟集團化而出現的區域貿易保護的直接後果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增長的不穩定和不均衡。發達國家仍居世界貿易之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通過增加它們同工業國家的貿易,還是擴大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都沒有能夠加強其在世界貿易中的相對地位。只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能夠跟上世界貿易的發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許多國家由於受歐洲聯盟區域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已在製成品和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不利的地位。由此看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只能使區域貿易保護化更加嚴重,而由此所導致的世界經濟貿易不平衡進一步加劇。這對於經濟全球化進程顯然有很強的制約力。
② 為什麼其他國家發展了那麼久都沒有發展成為發達國家
其實要發展成發達國家 ,並不是說一下,或者是下決心去做就可以的。二戰結束後,美國等國家通過戰爭獲得了巨額的利益。這對於他們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十分有幫助,進一步推進了美國的發展。但頌蠢缺是象印度,巴西等國家。沒有發展成發達國家野辯的原因,不檔伍能說是他們笨。其中的因素包括地理、環境、人為領導力、資源、當地人的認知、時間....一系列的相關因素,要發展成為發達國家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長久的計劃方案。
③ 為什麼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快或者發展不起來
縱觀世界上,貧窮落後的國家,都有相同的特徵。最主要是本土民族文化落後,生活習慣,思想意識過分僵化保守,故步自封。即使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也只能守著金碗討飯吃。而發達國家,不僅本土民族文化先進,人才輩出。而且生活習慣,意識形態,思想觀念,都非常先進。因此,文化素質普遍偏高,致使生產力水平也大幅提高。貧窮落後的國家,必須向先進國家學習先進文化,和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對於落後,過時的陳規陋習,最缺埋好毫不猶伏襲螞豫地扔掉。否則,這些所謂的已經毫無用處的光榮傳統,只能使整個國家,使整禪山個民族,裹足不前。例如:日本,韓國,曾經都非常落後,都是在幾乎全盤西化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不破不立,不放下包袱,就不可能輕裝前進。不徹底改變陳舊,落後的思想,就別想脫貧致富。
④ 都在說全球經濟低迷,它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說是全球性的經濟下行
你問的這個問題相對比較復雜,全球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鏈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很多行業的供應鏈甚至遭受到了嚴重破壞,這會進一步導致各行各業的商品的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相應的商品也會出現漲價的現象,所以很多國家和地區會出現通貨膨脹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會進一步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下行周期的趨勢。
每當我們提到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的經濟周期,同時也會非常關注經濟發展的趨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機密的時候,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可能不會太好過,因為大家的生活成本會進一步提高,生活開支會變得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可能會因此而顯著降低。
與此同時,經濟下行也意味著很多人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有些企業可能會因為業務經營的問題而破產倒閉,很多普通人也會因此而失業。
⑤ 為什麼當今世界經濟面臨很多問題
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一,局部地區的不安定。只有穩定了才能發展經濟。現在很多地區還是動盪不安。
第二,資源有限。石油、煤、各種礦產的匱乏限制了經濟發展。
第三,環境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開始環境問題,它關繫到了未來人類的發展。
拓展資料:
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油價下跌將幫助提升美國和全球經濟,但主要困難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速。同時,中國主導的新興經濟體渣鄭野國家經濟增速正在放緩。拉加德還預計歐元區以及日本仍將長時間陷入經濟低增長以及低通脹的困境。油價下跌給奈及利亞、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的貨幣帶來重大下行壓力,或造成嚴重地區性效應。新興市場面臨美國走強以及資本流出風險。
歐元區經濟復甦艱難。歐盟委員會秋季經濟展望報告,大幅下調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歐元集團主席戴塞爾布盧姆表示,歐元區目前的經濟形勢不令人滿意,復甦已經失去動力。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景氣指數連續數月下降叢肆,僅10月略微上升;歐元區整體通脹率徘徊在0.3%、0.4%的低位,失業率則連續四個月保持在11.5%的高位,加之歐元近期持續走低,更是加劇了市場如喊投資者的擔憂不安。
美俄制裁,以及俄烏地緣政治風險。隨著烏俄矛盾加劇,油價暴跌,盧布貶值,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有分析認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政策很有可能變得更加危險和反復無常,在國外(有可能是其他鄰國)挑起更多麻煩,以免國內民眾注意到俄羅斯經濟的徹底崩潰。歐盟-美國在如何與俄羅斯和普京打交道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從而也突出表明歐美關系正變得更加對立,加大了全球市場的風險。
⑥ 印度、越南等很多國家經濟增速都在上漲,為什麼卻說全球經濟在倒退呢
印度、越南等很多國家經濟增速都在上漲,為什麼卻說全球經濟在倒退呢?
印度越南等國經濟增速上漲是個別現象,暫時現象,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速不斷下滑,所以整體而言全球經濟是倒退的。印度越南等國經濟增速上漲有下列因素:首先是它們的勞動力成本低,資本引導勞動力高成本國家的產業不斷向這些國家轉移。其次是美西方尤其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不斷動用國家力量讓本國在中國的產業向印度越南等國轉移。
如今中國不再「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了,倡導「天藍水清」「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注意提高人的素質,努力防止「職業病」,不斷提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所以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告別了「粗放式」,向更加科學化能夠「持續性發展」的方向努力,中國經濟正在邁向新的台階!
經濟衰退是全球大趨勢,國家只要應對得力,可持續性發展還是大有希望的!
⑦ 為什麼很多發達國家現在都衰落了
近些年發生在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搞得西方經濟出現明顯衰退,而危機產生的原因一般被認為是銀行家的貪婪或是政府的不負責任。但在我看來西方的金融危機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衰落都是一種必然,是歷史趨勢的一部分。
20世紀70年代掘指,西方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經濟出現了滯漲現象。為了使經濟能夠進一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將低端產業轉移到國外,而國內只通過高端產業賺錢。於是全球化運動全面展開,西方經濟重回繁榮。但是在這場繁榮中獲利最大的卻不是承擔產業轉移主力的跨國公司,而是金融業。產業轉移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建設廠房和購買設備,而這就需要貸款。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沒有這么多錢,這些錢只能從發達國家的銀行貸出來。於是到了90年代末,發達國家的銀行已經通過在產業轉移中貸款或是直接投資的方式賺取了大量資金,這就形成了金融危機的第一個條件——大量的錢。
但是產業轉移終有盡頭,西方國家逐漸變得產業空心,沒有什麼產業可以轉移了。銀行不能再從產業轉移中賺到大錢,必須找其他方法賺錢。銀行賺大錢賺習慣了,肯定不願意就此改賺小錢,於是工作重點從投資改為了投機。金融危機的第二個條件就此形成——投機心態。
危機的兩個條件聚齊後,危機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於是2008年末,一切如約上演。當然危機總有緩和的時間,不可能一直持續,那麼西方國家是否有辦法在危機後重回繁榮呢?我的回答是——很難,因為當今世界的情況已經變了。
原本全球化的戰略就是西方發達國家從事高端產業,其它國家從事低端產業。但是在全球化的進行中,高端產業逐漸變成了金融業,而其它產業基本都轉移完了。現在金融業不行了,最好的辦法是找到其它的高端產業來代替。但是世界上偏偏有個將高端產業判核配變成白菜的中國。本來高端產業能養活全部人的,被中國一競爭,就辦不到了。
既然高端工作養不活全部人,那麼就把低端工作轉移回來吧。但是西方國家的民眾奢侈習慣了,又懶、開價又高。跨國公司不是傻子,憑什麼把產業轉移回去。當然政府可以通過貿易保護強制企業轉移回來,但是如果因此引發貿易戰,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西方的衰落基本沒有任何逆轉的機會。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會有一些西方國家過的比較好。
1、資源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潛在)等。
資源國家沒有所謂產業轉移,自然氏鉛也無所謂衰退。而美國因為頁岩氣的開采,已經無需從國外進口能源了。而只要再進一步,出口頁岩氣,就可以當一個資源國家了。
2、傳統產業強大的國家。如德國、瑞士、日本等。
德國有機械,瑞士有鍾表,日本有電子、汽車,都屬於傳統優勢產業。但是現在日本面臨中韓的緊逼,好日子恐怕也不遠了。
西方國家的衰落一方面是自己的策略的失敗,另一方面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說西方國家不會因此變窮,但是像以前一樣的繁榮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⑧ 世界各國發展的差異的原因
1,由於歷殲伏史上的殖民主義在亞,非,拉進行長期氏仿攜的殖民掠奪和統治,破壞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秩序;
2,國際上的不平等的經濟秩序.(國際貿易中長期存在不等價交換);
3,殖民地國家獨立後長期的不穩定和戰亂.
使發達的國家越發達,貧困的國家越大寬貧困,導致了各國的貧富差距增大,出現了發展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