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態度不一樣
『壹』 同是接受制裁,二戰後德日認錯態度為何不一樣
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希望。若沒有持續的人才輸出,一個國家將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將無力發展。而教育,正是正確培養出人才這股新鮮血液的一個重要方式。而在其中,作為教育這個大板塊之一的歷史教育更是影響到受教育者的價值取向,自然也會很容易也會影響到民族未來的命運。
而正是因為這種負責任的態度,使得德國在二戰之中雖有許多嚴重的罪行,世界人民也仍舊願意接納這個新德國。德國在二戰之後的做法,收獲的是世界人民的寬容以及敬意,而這也是二戰之後德國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比於德國,日本因為美國的「寬容」而使得其原有的軍國主義勢力並未掃除干凈,青少年依舊接受著死板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天皇的權力依舊神聖不可侵犯。而除此之外,上文有提到,日本對於這段歷史是逃避的思維態度,這就使得日本青年和德國青年性格有鮮明對比,一個是以負責任、熱愛和平統一為主,一個則是多為冷漠、無知。
總結
其實,歷史本該是以史為鑒以明得失的,但是日本史學家們卻一直刻意隱瞞,甚至扭曲歷史。乃至於到了現在,日本的一部分人終於「鼓起勇氣」向歷史道歉時,所受到的卻是不少青年人的不解,甚至導致了不少青年人對於日本政府的不信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一個事情,日本卻非要通過謊言去掩埋真相,於是導致謊言越來越多,心理上的罪責越來越重。
『貳』 為什麼德國,日本對侵略戰爭持不同態度
由於戰後初期四國充分合作,對德國法西斯的懲處是比較徹底的。首先是對戰犯的審判。在對德國戰犯的紐倫堡審判中,盡管美英對德國有一定的袒護,但在蘇聯的堅決要求下,通過審判,終於使德國的戰犯都得到了應有的懲處。第二是戰爭賠款問題。50初年代德國就開始實施戰爭賠伍伍償。西德在1953年還正式通過了《戰爭受害者賠償法》。截至1993年11月,德國戰爭賠償已達舉數1222.6億馬克。有關對猶太人和戰時德國外籍勞工的賠償現在還在進行。
而日本,二戰後是由美國單獨佔領的。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逐步改變了對日佔領政策,極力扶植日本的右翼勢力。 「東京審判」就是在美國操縱下進行的,包括中國在內的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廣大亞洲國家卻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權。最後,在甲級戰犯中僅宣判25人有罪,其中7人判處絞刑,其餘則分別判處各種徒刑。1950年以後,美國還擅自非法釋放了刑期未滿的各級戰犯。對發動戰爭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天皇不但未予以起訴,反而被說成是「民主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這樣,東京審判對日本的懲戒作用就很有限了。腔答或在戰爭賠償方面,由於復雜的國際背景和美國的操縱,戰後多數亞洲國家放棄了對日本的索賠要求。1951年簽署的《對日和平條約》(即《舊金山條約》),在排除中國參與、蘇聯不參加、完全由美國主導的情況下,在關於戰爭賠償問題上作了對日本十分有利的規定。到1995年初,日本向亞洲受害國家提供的賠款只有37.6億美元,同時,日本卻以二戰時美國強制收容日僑為名,從美國那裡得到12.5億美元補償。正是由於戰後對日本戰犯的懲處不力,日本的賠款壓力不夠,使得日本不能像德國那樣認真地反省侵略戰爭、接受歷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