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琴為什麼聲音不一樣
⑴ 八音琴為什麼會發出不同聲音
因為八音琴的基本構造是一塊有一定厚度的優質薄鋼片,薄鋼片的長短不同,瞎握可以發出不同高低的音。
八音做判琴主要部分由動力源磨胡慶(發條或搖把等動力源)、音筒、音板、阻尼、八音盒發音原理底板、傳動機構等部分組成。
⑵ 音色的秘密 | 為啥小提琴和鋼琴的聲音不一樣
經常聽音樂的人,大都能分辨出不同類別的樂器聲音,而同一類樂器,聲音也會有微小的區別,這便是所謂的音色(Tone Color)。如果用小提琴和鋼琴演奏同一個音,相信大家都能描述出兩種聲音的區別。此處「同一個音」指的是相同的音高(Pitch),只要學過一點基礎物理就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而音高是由是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頻率越高,音高也就越高。我們也知道,聲音的大小(響度)和振動的幅度有關,幅度越大,聲音越響。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不同樂器聽起來不一樣呢?它們的音色到底是由物體振動中的什麼玩意決定的?
首先,我們還是得從最基礎的物理說起。大家應該還記得,物理課上講波動時提到過駐波的概念,其實古典樂樂器發出的聲音就是由駐波產生的。所謂駐波(Standing Wave),直觀理解就是波形不向前傳播,停駐在原地。只要是兩列振幅、頻率和波速相同的正弦波迎面相遇,它倆疊加在一起就能形成駐波。不同樂器的發聲材質不一樣,管樂是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是琴弦振動發聲,鼓則是鼓面振動發聲。而在這些振動的材質上,只有駐波能產生較為穩定的振動,其他的波會很快耗散消失。
下面我們來看看樂器具體的振動情況。拿小提琴來說,對於固定長度的弦,振動時會形成許多波長不同的駐波。這些駐波主要是向前傳播的波在弦的端點反射回來後,與原先向前的波相遇疊加形成的。只要滿足弦長是半波長的整數倍,相遇的這兩列波疊加就會形成上下振動的駐波。
古典樂樂器發出的聲氏殲音和絕大多數自然界里的聲音一樣,是由許多頻率不同的駐波混合在一起產生的,叫作復合音(Complex Tone)。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聽到的聲音才能如此豐富。而僅由單一頻率的波發出的聲音則被稱殲肢沖作純音(Pure Tone),敲敲音叉、或者擺弄下電子合成器,我們就可以聽到這種自然界里幾乎不存在的聲音,相對比較單調無趣。樂器發出的復合音中,最容易被聽到的是其中頻率最低(波長最長)的駐波發出的聲音,它決定了這個音的音高,被稱作基音(Fundamental),其頻率就是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拿弦樂樂器來說,基音對應的就是琴弦整體上下振動形成的駐波,我們只要大力撥弦,就能很明顯地看到琴弦整體的振動。顯然,它的波長正好是琴弦的兩倍。學過小提琴或吉他的童鞋知道,當我們拉或者彈空弦的時候,音高比較低,而按住弦的時候,音高比較高。因為按住弦其實就縮短了振動的弦長,基音對應的駐波波長也就相對較短,而波長越短,頻率就越高,所以音高也就相對更高了。
除了基音以外,其他頻率(音高)較高的駐波(即諧波)發出的聲音就叫作泛音(Overtones)。之前拿小提琴舉例的時候提過一句,琴弦上形成的駐波必須滿足弦長是半波長整數倍的條件。所以這些泛音也不是隨意產生的,它們的頻率都是基頻的整數倍,相應地被稱作第一泛音(First Overtone)、第二泛音(Second Overtone)、第三泛音(Third Overtone)……還是拿小提琴舉例,空弦的情況下拉 A 弦時,發出的聲音為標准音高,它的基頻是 440 Hz(也即我們聽到的音高的頻率),第一泛音的頻率就是 880 Hz,第二泛音則為 1320Hz,第三泛音為 1760 Hz。
既然樂器發聲的時候會產生這么多不同的泛音,為啥音高還是由基音飢早決定的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駐波疊加的一個規律,即不同頻率的駐波疊加合成的波,它的頻率是所有駐波頻率的最大公約數。由於泛音的頻率都是基頻的整數倍,所以基音與泛音合成之後,復合音的頻率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就是基音的頻率。故而復合音的音高就是頻率最低的基音音高。
我們知道了,樂器發出的聲音可以被分解成一個基音和許多泛音,它們都是頻率各不相同的駐波,但其頻率又符合一定的比率。如果我們用頻譜圖(橫軸為頻率,縱軸為振幅)來分解一個聲音,將其所有的駐波特徵展示出來,大概就是下面這個樣子。
既然同一個音高的音是由相同的基音和泛音組成的,那麼決定樂器音色的到底是什麼呢?答案其實就藏在頻譜圖中。仔細看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發現每個駐波的振幅(能量)由線的高度表示,而它們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說,這些駐波有的振幅大(對應的聲音也大),有的振幅小(對應的聲音也小),它們合在一起形成的波雖然和基音有著一樣的頻率,但波形卻可能千奇百怪。如果我們分別去聽每一個基音和泛音,都會覺得很單調,類似蜂鳴器發出的聲音,但如果合起來聽,聲音就會變得飽滿豐富。這恰恰就是決定音色的關鍵之處。不同樂器因為發聲材質和共鳴方式不同,在發同一個音高的音時,其基音和泛音的能量分布是不同的,而同一個樂器在發不同音高的音時,其基音和泛音的能量分布是相似的,這個分布就決定了樂器的音色。下面兩張圖分別用頻譜和波形兩種方式展示了不同樂器之間的音色區別。
如果想深入了解各個樂器音色的具體差異,可以用音頻編輯器錄制不同樂器演奏的同一個音,然後對比看它們的波形圖和頻譜圖。這樣便可知道什麼樣的泛音分布會產生比較明亮、輝煌的聲音,什麼樣的分布會產生暗淡、柔和的聲音。而用合成器生成聲音時,只要改變泛音的能量分布,就可以產生不同音色的聲音,甚至創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聲音。靠著這些新技術,電子音樂發展迅速,突破了傳統樂器的限制,大大拓展了音樂的想像力。
視頻:原理解讀 - 樂器的音色
搞懂了泛音和音色的關系後,我們再來簡單看下泛音在作曲中的運用。把基音與其對應的泛音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泛音列(Overtones Series)。下圖分別用五線譜和鋼琴琴鍵展示了兩組泛音列,由於十二平均律對音程劃分的限制,每個音的頻率與對應泛音的頻率並不完全一致,但基本相似。泛音列就是作曲的一種基本套路,很多聽起來很悅耳的和弦就是用泛音列中的某些音組合而成的,例如大三和弦(C - E - G)就在以 C 為基音的泛音列中。
利用泛音列作曲的一個好例子就是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他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序曲(Also sprach Zarathustra: Introction, or Sunrise)中就運用了泛音的組合來表現太陽噴薄而出的壯麗景象。廢話少說,我們直接上譜子,來一探究竟。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曲》 by 柏林愛樂樂團
聽了這段音樂,是不是感覺很振奮呢?我們常說大自然中蘊涵著很多形式的美,泛音現象大抵就是其中一種,那些優秀的作曲家們正是把這種美展現給我們的魔法師,而這也正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⑶ 琴弦從粗到細為什麼聲音不一樣
琴弦的粗細、長短及音高、音色團讓迅等情況,都是根據物體的振動原理來決定的.如粗細、松緊度不變的情況下,弦越長,音調越低;弦的長度、松緊度不變得情況下,弦越粗,音調越低;弦的粗細、長度不變得話,弦越松,音調越低,反之亦然.
音色是由發塌此生體本身的材質、形狀、大小及其能發出的泛音的多少而決滑仿定的。
吉他6根弦粗細都不同,結構上:3456弦是纏絲的,1弦和2弦是單根裸弦,因此音色不同。
⑷ 為什麼樂器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說最簡單的,就是高頻率,小幅度的振動了,但是按照樂器本身所使用的材質以及不同的發聲原理和操作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類: 弦樂器 木管樂器 銅管樂器 敲擊樂器 鍵盤樂器
(一)弦樂器:弦樂器是應用振動琴弦而發出聲音,這些樂器由於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成「弓弦樂器」與「撥弦樂器」兩種類型。
(二)木管樂器:是由謹答木料製成的管狀吹奏樂器。包括了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低音管及倍低音管。其中長笛和短笛到了近代多以改用金屬製造,但由於先前的歷史,人們還是把他歸在木管樂器的范圍。
木管樂器的發聲原理是演奏者向管中吹氣,以吹出的氣流使管中的空氣柱發生振動而發聲。至於高音的變化則是用手指直接按孔或操作按鍵來控制管身上小孔的開關,使管中空氣柱的長度產生改變而發出不同的音高。
木管樂器按照吹奏方式以及使空氣柱振動裝置的不同,可以分「無簧」、「單簧」與「雙簧」三種類型。
1.無簧木管樂器:成員包括了長笛及短笛。長、短笛在管身均開有一個小吹口,吹口周圍圍著一塊彎曲的薄板,演奏者將氣吹過這塊薄板,使氣流被嘴唇對面小孔的鋒利邊緣所分祥答慧散,這股受壓的氣流便會振動管中的空氣柱而發出聲音。這種吹氣的方式,其實和我們對著酒瓶口斜斜地吹氣而發聲,在原理上是一樣的。
2.單簧木管樂器:主要是由豎笛家族的成員所構成。豎筆又叫做單簧管,稱它為一個家族,是因為豎筆族包含了好幾種不同大小及調性的成員,在交響樂團中最常用的是降B調的豎笛。豎笛和長笛在吹奏方式上不同的地方,在於豎笛管身上沒有吹氣用的小孔。
⑸ 吉他同一個弦彈起來聲音不一樣為什麼
應該是手法的問題,按理說是不會有聲音的差別,但是每次力度不同肯定聲音不同,覺得你這種現象正常,可能是彈的手感不好造成的
⑹ 古代人彈的琴叫什麼造型跟古箏差不多,但是聲音不一樣。
你應該說的是古琴~有放在腿上的演奏的,也有放在桌子上演奏的,古琴聲音古樸,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挺多的
從起源說,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箏的起源是瑟
從琴弦數量上說,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箏有21弦
從外形上說,古琴普遍長120-125厘米,古箏普遍長163厘米,古箏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兩倍,比古琴寬三分之一,箏腔體比古琴大得多
從音色上說,古箏聲音明亮清脆,古琴www.maiqin.com/guqin聲音韻多綿長,而且古箏聲音是立體向上的,古琴的聲音是低沉向下的。
從演奏技法上雖然有部分技法名稱相同,但演奏形式卻有很大差別,而兩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技法,比如古箏的搖和顫,比如古琴有吟猱綽注,再有古箏琴弦綳得比古琴緊很多,需要帶假指甲演奏,祥並而古琴則不用。
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於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
古箏又名"秦箏",在戰國的時鍵宴差候箏就已經流行了
其二,形制上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雁足(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體造型頗有典故。琴體總長度為3尺6寸5分(摺合約1225mm),以象徵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則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裝飾以金玉的圓點來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指觸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五根弦,以象徵金、木、水、火、士,周文王為悼念其死去的兒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稱。
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箏。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於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從樂器形制、製作工藝與構造上來說,今天的箏已與古時的箏有較多區別。
目前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
其三,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於寫意類。
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
其四,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多用"文字譜",到了唐朝後多用「減字譜";減字譜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稿皮後組合而成的復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
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其五,演奏方法上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
而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