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孩經常說別人不好
1.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可以多鼓勵孩子主動解決問題,培養的能力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為大家分享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哦。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1
1,我們先從家長的方面分析。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大多數都是在後天形成的,而對孩子行為習慣影響最大的就是朝夕相處的家長了。俗話說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並不用費心的去學,受家長的影響,已經潛移默化的學到了。所以孩子喜歡說別人的缺點,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家長的榜樣作用的。也就是說家長如果喜歡指責別人的缺點,那麼孩子自然養成了這樣的交際方式。
2,我們再從孩子的方面分析。孩子自身存在著很多的缺點,但是孩子卻只發現了自己的優點,並以此當做炫耀的資本,去拿同學的缺點團首當做談資來和自己的優點做比較。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希望家長給予他們的優點給予更多的關注,誇獎他們的優點。如果此時家長給予鼓勵他的優點,再適當的提出她的一些缺點,這樣中和一下,就會讓孩子的驕傲放下來,還能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缺點。
家長們對於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都是如何引導的?
琳琳媽媽:我家孩子說別人缺點的時候,我也會告訴她,需要正視自己的缺點,不能一味的拿自己的優點卻和別人的缺點比較,還會告訴她一些為人處世方面的經驗,讓她知道這樣做是沒有朋友的。
嬌嬌媽媽: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很可能是家長平時在孩子面前對別人的缺點過於指手畫腳了,如果發現這種情況,家長們則要端正自己的交際態度了,盡量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以自身人格去引導孩子的健康發展。
強哥媽媽:孩子說別人的缺點時,我就會幫助孩子去找到別人的優點,然後拿對方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優點做比較,看到底誰的優點多,這樣孩子就不會過於驕傲了,還能更多的發現別人的優點。
大成媽媽:孩子的心思是非常細膩的,也特別的`小心眼,不能說特別嚴厲的話,所以要耐心的傾聽,然後分析出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也許他是想得到家長的表揚,也有可能是他想得到對方的已經被貶作缺點的特長。
我們的寶寶長大了,他已經有了自己豐富的小心思,如果還把他單純的當做小嬰兒那就大錯特錯了,作為家長,要和寶寶共進步,就要抓住寶寶的成長點滴,否則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壓力的。您還可以閱讀「孩子說話惹人煩,媽媽該怎麼教導?」,了解更多的3-6歲寶寶行為心智發育知識,讓自己和孩子的心更近一步。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2
為什麼孩子會舉宴不聽話
孩子在兩周歲前後,會開始變得不聽話。兩三歲的孩子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調皮了,並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這種不聽話有三方面的原因。
1、嬰幼兒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滿兩周歲之後漸漸覺醒,對「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認識,會更加自主和積極地去參與活動。孩子想要參與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長的想法、做法相違背。如果家長勉強孩子,孩子就會反抗,並且內心會受挫,「不聽話」由此產生。
2、寶寶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
孩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歡接觸任何事物。如果家長對此不理解,並且認為孩子是在調皮,對孩子的活動進行制止,甚至打罵孩子,這樣的話孩子就會不高興也就不願意聽話了。
3、寶寶的運動能力發展了
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孩子的活動能力也在增強,因此十分希望能夠有更大的獨自活動的空間,所以會一個人不斷嘗試新鮮的事物。此時,倘若家長制止孩子的行動,孩子就會感覺不滿,也就變得不聽話了。
孩子不聽話如何教育
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耐心地勸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對峙,不然結果不是家長向孩子妥協,助長孩子遇事不滿意就哭鬧的任性脾氣,就是家長忍不住打罵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
1、轉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會有逆反心理的時候,喜歡和家長對著干。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溝通半天也沒效果,要做些別的事情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後過一會兒再來教育孩子,效果會更好。
2、找出原因對症下葯
孩子不聽話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內因所致,因此家長一定要好好觀察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解析,從而找出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塌答數委屈,不高興,但是又不說,沒有辦法緩解,可能會通過和家長對著干來發泄。那麼,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盡可能地釋放出自己消極的情緒。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覺不舒服,但是家長們沒有察覺,還像往常一樣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很「犟」。
3、給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
制定明確規則是一個好辦法,但是要保證孩子能夠理解。例如告訴孩子「「過馬路時一定要抓緊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習慣服從這些規定,家長就要再想辦法。例如,孩子因為感覺自己被忽視而欺負妹妹,就讓他幫妹妹洗澡、吃飯,然後找一段時間和孩子單獨相處。如果孩子因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麼可以在孩子的床頭留下手電筒。
孩子老說別人不好怎麼辦3
不利於孩子的教育
一是對孩子實施精神控制。一些家長為使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學校考到高分,在家中除了學校布置的大量的家庭作業外,不是請家庭教師,就是找來各種各樣的復習題讓孩子做。孩子的精神世界,被家長用習題填得滿滿的,沒有一點時間用來想自己的事,孩子對此是苦不堪言。 「 生活中最高興的事情是玩,最煩惱的事情是學習壓力 」 。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調查中,多數接受調查的孩子對問卷上僅有的兩道自由回答題作出以上回答。
二是警告、恐嚇。家長對孩子講得最多的話不外乎是: 「 這次考不好,就不給你買玩具 」 ; 「 你不好好學習,就休想到公園去玩 」 。在這樣的精神壓力下,有的孩子的學習動力變成了只是為了達到某些具體的目的。有的孩子提到學習就感到焦慮不安。 「 考試不及格 」 、「 考砸了 」 等詞彙象黑壓壓的烏鴉整天盤旋在孩子的腦海。
三是缺乏鼓勵,故意貶低孩子的能力。一些家長為刺激孩子加油學習,故意用孩子的不足與別的孩子長處相比,甚至在大眾場合,不顧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缺點冷嘲熱諷,認為這樣孩子就會因害羞而把學習抓上去。
四是不讓孩子與別的小夥伴結伴。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最重要的交流對象是幾個年齡相仿的小夥伴。兒童只有在同伴交往中,才能學會抑制內心的侵犯活動,控制適當的行為,以及學會在必要時如何適當地堅持自己的權利和願望,可一些家長卻無視這一點,認為孩子與別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浪費時間不說,還會玩散了心,影響學習。在節假日,將孩子關在家裡不許外出,使孩子沒有機會與夥伴進行精神上的交流。
家長為什麼在精神上虐待孩子
一是高期望值,使父母對孩子要求越來越嚴。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高期待已成為困擾我國年輕父母的主要心理情緒。上海市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幾乎是 100 %的家長認為最高興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好;最惱火的事是孩子學習成績差。 80 %以上的家長希望孩子成為腦力勞動者。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如此之高,是造成對孩子精神虐待的心理動因。當他們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他們要求的那樣高時,當他們看到孩子沒有按照他們設計的模式發展時,他們著急了,於是不擇手段對孩子實施精神鉗制。
二是心理知識貧乏,家長並不了解孩子。一些家長視孩子為沒有感情、沒有個人意識、沒有獨立思維的 「 小孩兒 」 ,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的言行,孩子必須按照父母設定的程序去言、去行,稍越雷池半步,就會大聲對孩子說 「 不 」 。孩子的一點點空餘時間都被家長剝奪,他們與父母交談,也是高高地抬著頭 「 匯報思想 」 式的;他們要接受父母對考分的一次次質問,對壞成績的一次次 「 聲討 」 。
「 精神虐待 」 下的孩子難成才
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傷害,可能比肉體上受虐待的兒童更大。這一切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將是永遠也抹不去的陰影。其實,孩子心理問題已成為我們難以迴避的話題:上海市一次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顯示,約有 20 %的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各種心理障礙中,神經症狀的比例最大,占 42 %。遼寧 1.7 萬中學生心理素質檢測表明:心理異常的比率達 35 %,心理疾病的比率達 5.3 %。 反映在學生行為上表現為 " 厭學、出走、自殺、早戀、打架、罵人等。孩子的心理問題,無不可以上溯到家長對孩子造成的精神壓力上。
孩子的精神負擔重,自行活動時間少,不與小夥伴交往,缺乏天真活潑的環境,就會導致不愛說話、不合群、孤僻、冷漠、缺乏適應能力、靦腆怯生。孩子的精神受鉗制,沒有自己的思想空間,沒時間自由地想像,自由地創造,就會使孩子創造的花蕾過早地凋謝。
同時,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及時鼓勵,經常受到諷刺、挖苦,自尊心受到傷害,就會用其他變異的手段滿足自己的自尊心的需要,既有害社會,也有害於個人。
試想,缺乏自尊、自信,缺乏創造性,不合群、性格孤僻、膽小的孩子能健康成才嗎?
家長要以正確的心態教育子女
管教孩子是天下父母的重任,是一門學問,它還應該是現代父母的必修課,最關鍵的是必須先具備一個穩定的心理狀態。
一是學習如何穩定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犯錯誤的孩子,切莫要怒不擇言。
2. 小孩為什麼說別人是壞人
小孩的邏輯思維你覺得會像正常的成年人一樣判斷?我覺得小孩說別旦纖人拍鏈是壞人,一般都是不合他們的心意,不能讓模賀仿他們的隨心所欲,他們都可以說別人是壞人。
3. 孩子大二了 跟人相處總是說別人不好,怎麼辦
和別人相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對一些內向的人。只不過這個世界和這個社會不允許內向的人,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和別人相處,和別人社交,不然到哪裡都不受歡迎。我也是不喜歡和別人社交和過多社交的人,尤其是和陌生人,我喜歡交的朋友都是和自己相處很久的,可是虧襪我這樣就經常被大人說太內向了,不會社交啊等等的,我很能理解你孩子的感受。其實我覺得跟別人相處和學會社交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就不能著歲和急,要慢慢的來。其次,和別人相處也是有選擇的,不要和那些不好的人或者是性格不合,三觀不和的人都可以不用理會。最後我覺得這件事情不要太逼孩子,也不要太乎空盯強勢,好好的孩子溝通,內向這件事是需要慢慢改變的。如果不是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人改變該有多好啊!
最後給你的孩子加油!希望你們能越來越好!
4. 孩子總是喜歡背後說人壞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嗎
若是小小年紀就喜歡背後說人壞話,那麼他的內心的認知一定會發生偏差,尤其是看到對方比他優秀時。
很多父母覺得,背後說壞話很正常,所以並沒有認真的教育過孩子,而是選擇了不批評不鼓勵的無視態度。在孩子看來,家長這樣的行為,完全就是默許。接下來,他們說人壞話的毛病會更嚴重。
心眼變小
從滋生嫉妒心理開始,孩子辯早的心眼就會越變越小,直到最後,心態也跟著發生變化。從來不從自身找問題,而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別人身上。可怕的是,嫉妒會成為一種習慣,最後影響自身的性格。
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們一定懂得包容和襲灶卜理解,尤其是與人相處時,懂得體諒。所以說,嫉妒除了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之外,對於他將來的成就也會有所影響。因此當孩子表現出嫉妒的行為時,家長就要學會引導,讓他們逐漸地將內心的嫉妒封存起來。
如何糾正孩子的嫉妒心理?1、看到自身的優點
想要減少孩子的嫉妒心,自然得要發現跟別人一樣的優點,這樣內心才會平衡。家長要做的,就是不斷從孩子身上發現長處,並且引導孩子看到這些優勢。之前,或許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所以才會心聲怨念;但是看到自身的那些長處後,自信心就會暴增,自然也不會再嫉妒他人。
生活中,家長也盡量不要去挖苦孩子,更不要去對比。做個懂得鼓勵孩子的好家長,因為被鼓勵和肯定,會把孩子內心更多的優點都挖掘出來。
2、不給孩子壓力
按理說,孩子應該是無憂且無慮的,但是在父母不正確的教育之下,他們也變得有些「急功近利」,甚至迫切的想要成長和變優秀。於是,父母的這些期望變成了壓力,很多孩子為此喘不過氣來。
生活中,建議父母少給孩子一些壓力,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能轉換成動力。有的時候,讓孩子身心放鬆,享受成長的過程,他們反而會成長得更優秀,掌握更多「超能力」。
3、引導孩子的想法
面對嫉妒心強烈的孩子,家長要多一些耐心,生活中一定要多加引導,尤其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去改變孩子。教會他們,凡事看簡單一些,永遠保持平和的心態的去面對事情。
就算別人很優秀,也要告訴孩子,這是他們努力出來的結果。所以,想要跟優秀的人並駕齊驅,那麼只有付出同樣的努力才可以。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嫉妒行為是錯誤的時候,他們才有可能慢慢的轉換心態。
總結嫉妒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它的存在只會影響孩子的發展。所以,家長要認識到嫉妒的危害,同時幫助孩子走出嫉妒的沼澤。
5. 小孩沒有自信跟別人玩不好老是說別人瞧不起他
這是從小受到家裡的影響,所以需要慢慢引導,讓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多去表現,慢慢找到自信
6. 孩子愛說別人壞話危害這么大4招教你擺平
「媽,我們班的小傑太蠢了!」
正在學游泳的女兒一回到家,就向我大聲嚷嚷:「那麼簡單的動作,他愣是半天都沒學會,一個人拖了我們十幾個人的後腿,蠢死了!」
你身邊有愛說別人「壞話」的孩子么?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會覺得孩子童言無忌,小事一樁,還是狠狠批評一頓?
除了選擇忽略和粗暴打擊。 我們不妨深入思考,孩子為鄭沖什麼愛說人壞話?
是在模仿大人?或想證明自己厲害?還是嫉妒別人,故意亂說?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這考驗的,正是 父母的智慧 。
綜藝節目《潮童天下》中,主持人問男孩小唯:「你們班哪位同學給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本以為小唯會列舉某個優秀的小夥伴,沒想到他卻大聲說旅察:「 是小成,他是我們班最調皮的人 ,他還經常被老師請出來,罰看教室後的大紅牆……」
小唯還想滔滔不絕地說下去,但面帶驚訝的主持人阻止了他。因為小唯不知道,此刻小成就坐在台下,正被他氣得火冒三丈。
隨後,主持人把怒氣沖沖的小成也請上了台,並讓他坐在小唯的旁邊。
小成怒氣沖沖地轉過身背對著小唯。
主持人連忙打起了圓場,眼看氣氛稍微緩和後,他試探著問:「你們願意成為好朋友嗎?」
小成斬釘截鐵地說:「我才不想和他做朋友呢!」只留下小唯滿臉尷尬地坐在台上。
生活中,類似情況比比皆是。
網上有位媽媽發帖說,她的兒子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經常在她面前講同桌的壞話。
比如:
聽到同桌有這么多「毛病」,媽媽很擔心兒子會被他影響,於是就打電話向班主任詢問。
沒想到班主任卻告訴她,同桌不但沒有她兒子說的那些問題,還是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男生。
反倒是她的兒子,本來成績和同桌差不多, 但自從上學期的一場數學競賽比同桌考差了之後,他就老喜歡因為一點小事告同桌的狀。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負性自動思維」 ,講的是人常常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自動對發生的事情做各種消極思考。其中給自己和別人貼消極標簽,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總忍不住說人壞話,是典型的負性自動思維。
擁有負性自動思維的孩子,往往會在無意識中越來越強化自己心胸狹窄、愛揭人短、嫉妒心強的特點,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在生活和學習中處處碰壁。
汪國真曾說,一個永遠不欣賞別人的人,也是一個永遠不被別人欣賞的人。
如果孩子的眼裡只看得到別人的缺點,那他的人生道路往往會走得舉步維艱。
他說的是別人的壞話,傷害的往往卻是自己的未來。
前幾天,小區的寶媽琳娜向我吐槽說,最近兒子浩傑回家老愛說人是非。
兩天前,她的侄兒小俊放了暑假來自己家玩。 小俊比浩傑大一歲,成績優異,一直是琳娜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沒想到小俊來了以後,浩傑就開始在琳娜面前吐槽:「自覺?我看他比我打 游戲 還打得歡!」
「沒問我就吃我的零食,還把垃圾到處扔,真討厭!」……
這天早上一起來,浩傑就向媽媽嚷嚷:「昨晚上他沒洗澡就睡覺,惡心死了!」
沒想到小俊剛好從房間走出來,他喊鎮殲一聽,氣得轉身就回房間收拾好東西,一言不發地回家了。
琳娜不禁氣得大罵兒子:「你少說幾句會死啊?!自己毛病一大堆,一天到晚還好意思說這個說那個!」
沒想到浩傑聽了,也怒氣沖沖地摔門而去。
「臭小子天天給我擺臉色,你說我教訓他錯了嗎?」琳娜怒火沖天地問我。
看著她字里行間憤怒的情緒,我竟無言以對。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和琳娜一樣,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用責罵來代替教育。
卻常常忘了, 責罵從來就不是教育,它只是宣洩了我們憤怒的情緒而已。
結果呢?既沒有糾正孩子的錯誤,又把孩子推到了我們的對立面。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說人壞話,其實也是孩子社交發展的重要環節。 它的背後,有4個深層的原因:
我們要當有智慧的父母,就要懂得去探尋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再因勢利導,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從而讓孩子真正了解自己的言行對別人造成的傷害。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做的事,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確實如此。
當孩子說人壞話時,我們是大聲斥責,還是循循善誘?我們怎樣回答,孩子往往就會給我們怎樣的結果。
這位爸爸的應對方式絕了,快搬小板凳來學習一波!
當兒子向自己吐槽別人如何不好時,他並沒有反駁和斥責。
而是連連誇贊兒子:「說得不錯,你能這樣去評價他,說明你能分清是非。」
看兒子滿心歡喜,他就開始分析:「知道為啥你做得比他好嗎?因為爸爸從小就教你了呀。
他的爸媽可能沒教他這個,所以他要知道,肯定有個過程吧?」
兒子聽得連連點頭。這時候,爸爸說起了他小時候的一件「糗事」: 「小時候你干過一件事,比他還差呢,有一次你把屎拉在了地板上,自己還去踩。」
兒子聽後不禁又驚訝,又覺得特好笑。
這時,爸爸就問兒子:「你那個朋友不至於干出這樣的事吧?」
兒子搖搖頭說不會。
爸爸這才語重心長地說:「你看,爸爸在你犯錯的時候,說過你不好嗎?
因為爸爸接納你,然後你才慢慢從不好變得越來越好,是不是?
你的同學也需要這個過程,你願意去接納他,並幫他變得更好嗎?」
兒子看著爸爸,重重地點了點頭。
細看這位爸爸的4個處理步驟,堪稱「教科書式引導」:
1.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肯定孩子能分辨是非。
2. 分析原因,為什麼你能做好,同學沒有做好。
3. 告訴孩子,其實你也干過很多蠢事,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
4. 引導孩子接納同學的缺點,並幫助同學變得更好。
在這樣一個完整的處理流程中,孩子既分清了是非,也接納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包容和接納別人的不完美。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愛說別人壞話,我們就找到背後的原因,做好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孩子變得更優秀!
7. 孩子總是說別的小朋友壞話還挑撥別人只和自己玩
你的人品夠好嗎?「人品好的人」才會有的行為:不揭人短
我們常說要滑槐人品好、人品很重要等等,但究竟自己的人品好不好?你能說得出來嗎?
今天我們就從4個行為檢驗自己的人品,看看你符合了幾項。
1、不揭他人短
很多人都把口無遮攔當作是真性情,你若不能接受便是肚量小、玻璃心。
喜歡揭人短的行為,只會表露出人品不佳的事實。
我們都可能無意間說出令人不快的話,但人品好的人,一聽到別人反應,便會檢討自己。
下次注意別再犯這樣的錯,但人品不好的,會強為自己辯駁,還將責任推給他人。
說你太敏感、想太多,無論如何,自己的行為造成他人不悅,應該要稍作反省,而不是直接強辯。
比如說明星張嘉譯,他走路總是駝背,很有特色,但那是因為他腰不好。
便有2位主持人在節目上模仿他的動作笑話他,引起許多人的反感。
不管是有意無意,都不該拿別人的短處開玩笑。
明知道他人有這缺點,就不要再刻意拿來說,比如說重考、留級、太胖、太瘦、太矮等等。
不僅會使他人難受,更加顯露了自己的無知。
揭人短處之時,說者有了優越感,但卻也斷了自己的路,想和你來往的人會越來越少。
他們通常還會認為大家都聽不得真話,所謂的真話是不造假的話,並不代表你可以讓他人難受,而別人要因為你的真而忍受。
尤其越熟悉的人,越知道對方哪個點最介意,這時還特別拿出來說,那更是人品低下的表現。
網上看過有個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找麻煩,之後媽媽要罵他,竟還故意說,「難怪你同學都不喜歡你!」
這樣的媽媽,實在很難令人尊敬。
2、不說他人秘密
別人將秘密告訴我們,那是莫大的信任,但你必須認清的事實是,這世上能保密的人,大概只有10%不到。
你說出口的話,無論再怎麼交代,都很有可信做友能會傳揚出去。
尤其是職場上的主管,特別愛說你可以信任他,盡管告訴他,不久便是公司人盡皆知的事了。
這樣的事,我就聽過不下10件。
保守秘密就胡腔是保護自己的品格,沒有人喜歡被出賣,那就不要這樣對別人。
許多人都愛聽八卦,要他許下什麼承諾都敢說,還覺得你煩,催著你說。
轉頭馬上就說出去,以為你不會知道,還有些人怕你聽到傳聞,自動承認已經說出去。
與其尷尬地認錯,不如管好自己的嘴。
所以有些人最後什麼都不想說,便是因為嘴巴不牢的人太多了。
還有一些人,你不說他還撩你,說你不信任他,但他真的值得信任嗎?
說不說本是人家的自由,連這基本自由都不懂得尊重,當然不能跟他說。
別人的秘密究竟有什麼好聽的?不過就是在享受揭人短的樂趣,不懂保守秘密的人,是一次犯了第一條和第二條。
3、不挑撥他人感情
會破壞他人關系的話不要輕易說,無論是職場、親情還是友情、愛情都一樣。
常有些人喜歡
補
風捉影,看到影子就亂說。
很多人跟
手
足出門,被人看到了和異性在一起,便跑去跟他的伴侶說他出軌了。
事情都沒弄明白,便隨意亂說,唯恐天下不亂。
或是人家工作得好好
地
,跑去跟他說主管其實不喜歡他,挑撥上下級關系。
有次有人跑去跟梁啟超說他好友的壞話,梁啟超馬上說:
「你滾!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以後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懷!」
挑撥的人一聽就灰溜溜跑了,朋友得知後,更加敬重梁啟超。
不只不要去挑撥他人,更不要隨意受人挑撥。
若有天某人跑來跟你說,你的伴侶出軌了,你是會先相信還是先求證?
看看電視劇就知道,有多少主角都在誤會中留下遺憾,便是因為不夠信任,受他人三言兩語影響。
總有一些人,無原則無底線,時常議論別人、搬弄是非。
為了讓你跟他同一陣線,會特別告訴你別人說了你什麼壞話,不在意你聽了有多難過。
4、不妒他人優秀
懂得欣賞他人優點是種胸懷,也是種肚量,更是人品好的表現。
他比你好,並沒有對不起你,為何要被你討厭?
在職場上,跟我好的同事比我好,我也只會幫他鼓掌,替他開心。
但有許多人卻會酸言酸語,陰陽怪氣。
見你不好,他們更開心,你好了,他便遠離你,不想理你,因為聽到的都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結語
《德伯家的苔絲》一書中曾說:「一個人品格的美醜,不僅僅在於他取得的成就,
也在於他的目的和動機。」
拿作家來說,你寫文章是為了賺錢出名,還是為了幫助他人,給社會好的影響?兩者間便有巨大差異。
為什麼有些企業家受到尊重,有些人賺再多錢,大家也不喜歡他?也是因為人品差異。
看到別人異常的地方,也不要再追問,他肯定被問過很多次了。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腳上長了一個大包,非常顯眼,看到時我有了想詢問的念頭。
但很快我就忍住了,我知道他一定常常被問,他肯定也不願如此,雖然他已習慣被人問,但畢竟不是對方喜歡提起的事。
就像許多行動不便的人都會說路人的目光使他們難受,他們最後只是習慣了,並不是樂於接受。
看到就好,把好奇心放心底,留一些體面給他人。
就像看到一個二婚後幸福的人,就別再在他面前提起失敗的
頭
婚,這早不是說話直,而是惹人厭。
你可以真、可以直,但不要去讓別人難過,明知他人可能會難受還說,那就是懶惰、不體貼,甚至是一種壞。
人家反應了不是檢討還生氣,更是人品不佳的表現。
人品好的人,不只不說讓人難受的話,還會顧慮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