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人際關系不好能導致暴食症

為什麼人際關系不好能導致暴食症

發布時間: 2023-04-18 14:49:07

1. 什麼樣才算暴食症

有厭食症就有暴食症,世界還真挺奇妙的哈。但是暴食症與厭食症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哦,而且相對於厭食症,暴食症好像更少為人所提及。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暴食症吧。

具體症狀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2. 暴食症是精神病嗎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被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這樣被定義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製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蠢枯。
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孝扮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帶慎洞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因此暴食症可能會引發精神心理疾病。

3. 暴食症的成因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治癒暴食症

暴飲暴食可能是最沒則常見的飲食紊亂,其特徵是間斷性無法控制暴飲暴食(通常是隱蔽進行),但是與食慾過盛不同,暴飲暴食患者不會強迫自己嘔吐或者吃瀉葯。結果暴飲暴食必然會導致體重極大增加。暴飲暴食症患者發現很難處理傷心、憤怒、抑鬱或焦慮的感覺,所以她們就是通過吃東西來排遣。很多人把這個過程描繪成一個恍忽狀態,說她們一旦不浪費她們吃的食物,她們就是全部塞到嘴裡,然後咽下去。所有肥胖的暴飲暴食症者中,約有一半患有抑鬱症,而肥胖但不暴飲暴食的人中只有5%被診斷為患有抑鬱症。暴飲暴食患者通常精神沮喪,沒有自信,可能還會有其它的問題,如戀愛或工作困難。
擺脫暴食症,注意不要讓自己長時間處於禁食狀梁信態。如果你有足夠的自製力,把三餐的熱量分為五六餐,這樣有助於平衡血糖,保證基本代謝率,控制食慾。除了晚餐,選擇額外的晚餐是非常重要的。最好選擇高蛋白或高纖橡察輪維食物。例如,一杯低脂無糖酸奶、一個蘋果。

4. 患上暴食症的原因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被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這樣被定義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患者經常暴飲暴食,然後採取自我引吐或過度運動以抵消其暴食行李寬為。暴食是過量進食的一次發作,它必須包括客觀上大量的食物(多於大多數人同等情況下吃的)和缺乏控制兩者。暴食(gluttony)症的的主要特徵1.反復發作的陣發性暴食,在短時間內吃掉大量的食物,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2.在發作時覺得對進食失去控制(即感到無法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進食的食物和數量。3.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4.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5.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亮核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敬擾掘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5. 暴食症的初期症狀 暴食症是心理疾病嗎

1

暴食症的症狀有哪些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2

暴食症是心理疾病嗎

1、暴食症又叫「神經性貪食症」,是指反復發生無法自控橋襪培的多食、暴食行為。暴食症患者會對暴食肥胖而感到恐懼,常採取進敏唯食後催吐、導瀉的極端方式進行應對。

2、心理學上認為暴食症的實質是一種心理問題,患者意識到暴食症對自身造成的影響,卻無法控制,從而引起鬱郁、焦慮、負罪感等負面情緒。

3、同時害怕自己的怪癖被其他人所知,極大地限制了正常的社會人際交往。這種難以擺脫的心理問題如果不正確認識並及時治療,很可能會直接毀掉一個人。

3

如何預防暴食症

1、要一直吃到感覺撐得難受。

2、不餓的時候也要進食。

3、由於感覺大量進食難堪,常常單獨秘密進食。

4、大量進食後感覺惡心、抑鬱或愧疚。

5、減肥免不了要節制飲食,但是節食要有度,不要一下子減少大量食量,而讓自己處於極度的飢餓感中。建議通過少吃多餐的方式來節食。

6、將一天的飲食分成5~6餐進食,減少每一餐的食量,吃完以後,感覺餓了再吃下一頓。這樣子,不挨餓就能瘦下來,還能避免自己因為飢餓感到憤怒而暴食。

7、消極的情緒如憂郁、憤怒、傷心等往往是引發暴食症好悶的導火線。當你控制或宣洩了這些消極的情緒時,你也就遠離了暴食症。

6. 暴食症的原因及其應對措施

1前言

暴食症是現代社會常見的一種症狀,與精神心理狀態緊密相關,暴食症多發生在年輕的成年人群、女性群體、大學生群體以及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中。雖然男性和女性的暴食發作頻率相似,但男性較少為之苦惱(Lewinsohn,Seeley, Moerk, & Striegel-Moore, 2002)。美國精神學會把暴食症定義為反復發作的暴食症狀並伴隨強烈的沮喪感,個體在進食時通常感覺失去控制,進食大量食物,但與神經性貪食症不同,暴食者不會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如嘔吐、使用導瀉劑、過度運動等(APA,2013;張衍,席居哲,2011)。暴食症對人體的危害很大,暴食後會出現頭暈腦脹,精神恍惚,腸胃不適,胸悶氣急,腹瀉或便秘,嚴重時會引起急性胃腸炎甚至胃出血。除身體健康的影響,多數暴食症患者還會在暴食之後會厭惡自己,表現出抑鬱、內疚和明顯的悲痛,對心理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暴食症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以及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暴食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2 暴食的原因

暴食的原因有很多,將與暴食相關性較大的原因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

2.1 個人因素

暴食症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在進食過程中失去控制感。在暴食的發作和維持中,沖動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襪氏認為,沖動性是一種人格特質,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獎賞敏感性,力求慾望或獎賞刺激;另一部分是自發沖動行為,行動不計後果,抑制控制能力差。一項針對暴食行為的元分析研究發現,暴食者具有較高的食物相關的沖動性。暴食與心情煩躁不安時在飲食方面行為控制障礙密切相關,暴食的發生通常並非與糟糕的經歷相關,而更可能會與一個人的沖動程度有關;與沒有暴食症之類的病理性飲食紊亂症的人群相比,暴食者在處於消極情緒時往往更可能發生沖動行為。

社會導向的完美主義(即個體知覺到他人要求自己完美)也帶來了暴食的風險。在完美主義人格中,暴食的因素主要包括4個方面:人際差異,低人際自尊,抑鬱情感和限制性進食。具有高社會導向完美主義的個體認為他人要求自己做到絕對完美,致使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達不到別人的期望。同時,高社會導向完美主義的個體的人際自尊也較低,因為他們的社會價值感來自於滿足他人提出的不能實現的期望。研究認為人際差異和低人際自尊會引起暴食(Heatherton & Baumeister, 1991)。個體在暴食前常常出現抑鬱情感,而限制性進食也是影響暴食的因素。同時完美主義模型也指出了暴食幫助社會導向的完美主義者擺脫厭惡狀態,減少或平復抑鬱情緒,補償限制告胡散性進食引起的能量不足(圖1)。

Sherry等人檢測了該模型的適用性,他們發現,抑鬱情緒可以預測暴食,而焦慮則不可以預測,每個暴食因素都可以單獨的促成暴食。除了限制性進食外,其他的因素都可以調節社會導向的完美主義與暴食之間的關系,支持了暴食的完美主義模型。

2.2 環境因素

研究者很早就發現,負性情緒影響暴食行為。在生活中有較大壓力,容易產生負性情緒時,更有可能用進食的方式來應對負性情緒。一部分研究發現,暴食前個體有較高水平的負性情緒,總體的負性情緒和內疚感較高,但是暴食行為發生後,這些負性情緒就會下降。對肥胖的暴食個體來說,在負性情緒水平高或增加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暴食行為。暴食症個體在正常的進食後,負性情緒和總體的情緒紊亂也會下降。而一項元分析研究發現,有非特定暴食行為的個體在暴食後對負性情緒的評價比暴食前的評價更高(Haedt-Matt & Keel, 2011)。負性情緒與暴食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兩者可能會相互影響。個體在體驗的負性情緒後,可能會採用大量進食的暴食行為來緩解消極情緒,但暴食行為並不能真正解決負性情緒背後的問題事件,而暴食行為本身也可能引起負性情緒,因此,在發生暴食行為後,一些個體可能會陷人更強的負性情緒中。、

在短期內,壓力會降低食慾,此時在大腦的下丘腦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下,抑制食慾;大腦也發送信息給腎臟上方的腎上腺,從而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觸發機體的生理反應,從而抑制食慾。但如果壓做哪力持續,或者被看作長期的壓力,腎上腺素釋放另一種叫做皮質醇的激素,皮質醇激素刺激食慾增加。一旦壓力降低,則皮質醇水平也隨著下降;但如果壓力並沒下降,或者說是持續在某一水平,則皮質醇也許會升高。同時,身體或情緒上的困擾能夠增加高脂、高糖飲食,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高皮質醇水平,結合高胰島素水平,可能是其原因所在,其他研究顯示:腦腸肽,一個「飢餓」激素,可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家庭因素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喂養方式會影響子女的進食問題。當子女表現出正確的行為時,父母會用食物給予子女獎勵,相反則用剝奪食物作為錯誤行為的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工具性喂養。有研究已經發現,在兒童期被父母採用過工具性喂養方式的成年人有更多的暴食行為(puhl & Schwartz, 2003)。最近的一項研究調查了父母的工具性喂養方式、負性情緒以及暴食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現,高強度的工具性喂養方式增強了負性情緒與暴食之間的關系,同時,當負性情緒較低時,個體報告較少的暴食行為,且與父母的工具性喂養方式無關。這表明當父母採用工具性喂養方式時,子女更有可能採用暴食的方式來應對負性情緒。父母長期採用工具性喂養方式,會使子女形成「進食可以作為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的觀念。當遇到實際問題產生負面情緒時,子女就很可能採用同樣的方式來應對問題。

除了父母的喂養方式外,父母的進食行為也會對子女產生影響。一項在青少年群體中的研究顯示,女孩的暴食行為與父親的暴食行為顯著相關。也有以大學生為樣本的研究發現,和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大學生相比,離家獨自生活的大學生報告的暴食症狀是前者的3倍。暴食往往是單獨進行的,父母的陪伴和監督會減少子女的暴食行為。父母對子女進食行為的影響是雙重的。當父母採用不恰當的喂養方式或自身具有進食問題時,子女往往也會表現出較多的進食問題。同時父母也可以監督子女的進食,為其提供正確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幫助處理應對消極情緒。

2.4社會文化因素

現在社會,媒體宣傳的女性理想身材漸漸「以瘦為美」,在面對傳媒中女性理想瘦身體形象刺激時,女大學生的外顯身體意象在不同維度變化不同;外表評價降低,外表取向升高;各部位滿意度則沒有顯著變化。電視機作為普遍使用的大眾傳播媒介,會影響個體的進食習慣,增加高熱量食物的攝入。研究顯示,每周觀看電視的總時間與暴食症狀顯著正相關,即觀看電視時間越長,暴食症狀越嚴重。在社會大眾媒體「以瘦為美」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會產生身體不滿意,即對自己的身體外貌產生負面的評價。已有研究發現,身體不滿意與暴食行為有很強的相關。身體不滿意水平較高的個體會報告更多的暴食行為,身體不滿意可以引起限制性進食,進而引起暴食。同時,在這種「瘦"文化的影響下,女性也會進行節食或限制性進食,即限制熱量攝人,以保持體身材和體重。有研究數據顯示,限制性進食是暴食的一個顯著性預測因子,限制性飲食指長期關注體重,以減肥為目的的慢節食行為。限制性飲食往往會因過度限制飲食從而引發暴食行為。

3.暴食的應對措施

暴食症還未引起我過學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很多人不能將暴食症與神經性貪食症予以區分。通常暴食症患者只能在網路上找到同樣的患者,彼此鼓勵相互支持來與暴食症抗爭,自我治療的策略也只是強迫自己控制飲食,此種方法並不能改善產生暴食症根源的人格、社會與認知因素。

暴食症的應對措施通常有三種: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和伴隨症狀改善法。除這三種療法,還可以用葯物治療,補充蛋白質等。但葯物治療、補充蛋白質效果不確定,且有很高的復發率,故本文只討論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和伴隨症狀改善法。

 3.1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的觀點是暴食症關鍵在於暴食行為,只要改善了暴食行為就可以有效治療暴食症。行為療法中最常用的療法之一是行為減肥法:用小步漸進法幫助患者逐步學會如何在行為上控制體重。控制體重的方法包括改變飲食習慣(如有選擇性地進食)和生活方式(如不單獨進食)等。

除直接控制暴食行為外,有些治療者認為暴食行為本質上是一種不良適應行為,當患者感受到負面情緒與壓力時,就會通過暴食來緩解這些情緒與壓力。因此,要有效治療暴食症,需教會患者正確的適應行為,並用這些正確行為去替代暴食行為。辯證行為療法即為體現該理念的一種治療方法。辯證行為療法包括心境技巧、情緒調節技巧和壓力應對技巧三部分:心境技巧旨在幫助患者學會觀察並描述自己此時此刻的情緒、想法和慾望;情緒調節技巧致力於幫助患者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降低負面情緒的易感性、增加正面情緒以及轉換情緒的狀態;壓力應對技巧則是幫助患者學會適應並有效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壓力與痛苦,並幫助他們面對現實。

3.2 認知療法

暴食症的一個特點是患者對自己體型與體重的不正確評價,一些研究者認為,對自己體型與體重的不正確評價才是引起暴食症的核心原因。因此治療的關鍵在於改變患者的錯誤認識。認知療法是目前使用最廣的療法,並且多數比較研究發現其療效最好。單純改變錯誤認知的療法有藝術療法和體驗式認知療法。兩者的理念依據皆為患者潛意識里對自我的真實看法,到了意識層面會因心裡防禦機制的作用而產生否認和抵抗,藝術療法讓患者分析自己的藝術作品同時進行言語報告來幫助患者發現這種否認與抵抗。體驗式認知療法則利用虛擬的扭曲的現實環境與蘇格拉底追問法幫助患者產生更現實的認知。

3.3 伴隨症狀改善法

暴食症者還有會伴隨一些其他的心理與適應障礙,如社會適應不良和抑鬱傾向等。人際心理療法是一種伴隨症狀改善法,它幫助患者學會把情緒與人際交往聯系,通過調整與改善人際關系以減輕抑鬱(趙靜波,季建林,2000)。這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社會適應不良,也能緩解他們的抑鬱傾向。

4 總結

暴食症產生的原因多為心理因素和行為習慣因素,與身體機能因素相關性很小,多為暴食者的認知失調、壓力和負面情緒應對方式錯誤以及環境影響。暴食症可以理解為一種心理症狀和行為症狀,並非生理疾病,但暴食症對身體和心理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暴食症不僅因進食過多或進食大量不健康食物對身體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也會產生自尊下降、人際關系水平降低等心理問題。改善暴食症要從心理和行為的根本原因入手,葯物治療和飲食限制效果不明顯且容易復發,應當小步漸進,改善暴食者的心理問題和行為方式,如應對壓力和調節負面情緒的能力等。民以食為天,減少暴食行為的發生,正常規律的飲食,對促進身心健康又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陳宜平,壓力與暴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1-12-19:42-43.

賈建軍.暴飲暴食危害多[J].健康生活. 2009-06:34.

呂振勇,鄭盼.暴食症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D]. 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2016:02.

張衍,席居哲.暴食症的診斷、治療及其療效[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1:03.

季建林,趙靜波.自殺預防與危機干預.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M]. 2007. 

Gordon, HolmDenoma, Troop-Gordon, & Sand, 2012.

Schag, Schönleber, Teufel, Zipfel, & Giel, 2013.

Skinner, Haines, Austin, & Field, 2012.

Holmes, Fuller-Tyszkiewicz, Skouteris, & Broadbent, 2014.

Jacobi, Hayward, de Zwaan, Kraemer, & Agras, 2004.

Racine, Burt, lacono, McGue, & Klump, 2011.

7. 怎樣擺脫暴食症

暴食症主要還是心理方面疾病,患者可能由於前期有厭食等原因,或者部分患者沒有厭食症狀然後出現暴飲暴食,通常進食量超過正常的3-4倍,大量進食之後患者有負罪感,經常會摳喉或者是催吐等,且反復出現這樣的症狀情況。暴食症的治療一方面通過心理治療,另一方面通過葯物治療宴納,這方面只有一個認證葯物,即百優解,是唯一美國認證的可以用於暴食症的心理葯物。暴食症年輕人常鋒迅見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工作壓力或心理壓力太大導致的,建議患者多進行運動分散一下注銀祥此意力或者進行旅遊等,可以緩解對食物的依賴或通過食物來滿足心理方面的需求。

8. 暴飲暴食的心理疾病

依賴暴飲暴食解決內心問題,這是一種嗜吃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嗜吃帶激做來的問題是肥胖問題,使得嗜吃者在兩性婚戀領域失去競爭優勢,給其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就更加依賴食物生活,變相地產生了更加壓抑的問題。

這種飲食紊亂,都屬於由心理因素引發的進食障礙。在現代社會中是常發生在女性身上的常見病症。這可能是由於女性的生活習慣和身體機能的特點造成的。這些問題兆鉛檔在很廣泛的女性群體中,有各種程度的發病狀況。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要求助心理醫生,另一方面還是要自我救濟。因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活的壓力所致,如果作為個體不能對抗壓力、正確對待自己的生活,這些問題也就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

世事有法度,不吃是族亂病,狂吃也是病。誠然,美食是每個民族和時代都不能缺少和拒絕的文化。但是,有人因為心理的痛苦和生活的壓力,依賴暴飲暴食而排遣現實問題,卻使美食成了健康殺手,暴飲暴食不僅食者無味,而且涉及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傷害。

9. 暴食症怎麼辦

暴食症編輯
暴食症在醫學上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被稱之為「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貪食症是這樣被定義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患者極度怕胖,對自我之評價常受身材及體重變化而影響。經常在深夜、獨處或無聊、沮喪和憤怒之情境下,頓時引發暴食行為,無法自製地直到腹脹難受,才可罷休,暴食後雖暫時得到滿足,但隨之而來的罪惡感、自責及失控之焦慮感又促使其利用不當方式(如催吐、濫用瀉劑、利尿劑、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
中文名暴食症
外文名Binge Eating Disorder
醫學定義進食障礙的一種
專業命名「神經性貪食症」
主要特徵 反復發作的陣發性暴食
青春期階段主要在青春期進入階段和青春後期
危險信號周期性的暴食,周期性的吐瀉
目錄
1概念
2症狀
3易發年齡
4主要人群
5危險信號
6危害
7治療
▪ 心理療法
▪ 家庭療法
▪ 物理療法
▪ 葯物治療
▪ 自我調整
8中醫治療暴食症
1概念
編輯

企圖阻止體重增加,此種暴食——清除行為,通常在隱秘下進行,若每周發生兩次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即符合神經性暴食症之診斷標准。
暴食症[1] (Binge Eating Disorder)的的主要特徵:
1. 反復發作的陣發性暴食,在短時間內吃掉大量的食物,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
2. 在發作時覺得對進食失去控制(即感到無法停止進食,或不能控制進食的食物和數量)。
3. 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4. 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且患者漸漸會對自己極度不自信。
5. 暴食行為可為由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但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還會出現疲憊、睏倦。
6. 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 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 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 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 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神經性貪食症患者還有明顯的情緒障礙桐或,如自責、焦慮、抑鬱等,因此神經性貪食症與抑鬱症的關系較為密切。
2症狀
編輯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系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沖尺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11)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代謝紊亂,表現為低血鉀、低血鈉等。嘔吐致使胃酸減少而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導瀉則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12)疾病後期,因食道、胃腸道、心臟等並發症而有致命危險。
3易發年齡
編輯

暴食症最可能出現在青春期發育的兩個最重要的時期:青春期進入階段和青春後期向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而尤以後者即我們俗稱的「年輕成人」中的女性為多見(占此年齡段女性的1%-3%)。目前還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可以作為這種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明顯與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壓力面前,用進食來作為調節與控制的一種替代有關,是一種錯誤的應對壓力的方法。當然,與患者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方式即認知因素有很大的關局判伍系,如對體形與成功的關系,及對自己的不滿等等。
4主要人群
編輯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漢斯·赫克博士等人研究了荷蘭63家一般醫療所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確診的厭食症和暴食症病例。他們發現,厭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幾乎都是年輕女性,厭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2歲,暴食症患者平均年齡為27歲。 大城市女性患厭食症的幾率是最低的,但暴食症顯示出完全不同的模式。研究顯示,在農村女性中,暴食症發病率為10萬分之7,城市女性中為10萬分之16.7,而在人口超過10萬的大城市,這一數字為10萬分之25.5。
5危險信號
編輯

1. 周期性的暴食(短期內吃掉大量的食物)。
2. 周期性的吐瀉(自行催吐、服用瀉葯、嚴格的節食或過量運動)。
3. 盡管經常運動和節食,仍然保持或恢復原有的體重。
4.雖然沒有增加體重,但一次能吃掉大量的食物。
5. 在盥洗室長時間停留以便自行催吐。
6. 經常濫用葯物、酗酒或有偷竊行為。
7. 長時間感到抑鬱。
8. 月經周期不規律。
9. 牙齒出現問題,腮腺腫大,由於催吐手背腫脹或有疤痕。
6危害
編輯

「暴飲暴食」可使血糖迅速升高
雖然神經性暴食症者常陷入暴食——催吐之惡性循環,但大多數患者仍維持標准或接近理想體重。由於反復出現不適當的補償性行為而造成身體不良之生理效應,包括因自行催吐使胃酸逆流引起蛀牙、食道炎、唾腺腫大或因服用利尿劑、瀉劑導致低血鉀症、體內酸鹼不平衡等情形發生。另外此類病患也常伴有情緒不穩定,如憂郁、恐懼、注意力欠佳、缺乏自信或偷竊、酒精、葯物濫用及自殺等問題。
而且,暴飲暴食也會引起周期性麻痹。「暴飲暴食」使血糖迅速升高,人體內一時用不完的糖,可貯存於組織細胞內,一部分經肝臟合成糖原。糖原合成的同時把血清中大量的鉀離子帶到細胞內,這樣就造成血清鉀減少,使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及應激功能降低,從而發生肌肉軟弱無力甚至癱瘓。人體內鉀的總含量約160克,其中98%分布在細胞內。鉀離子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陽離子,是維持人體神經、肌肉正常興奮性、應激性和正常活動必需的物質。鉀主要由腸道吸收,約90%從腎臟排出,嘔吐、腹瀉使消化液大量丟失時或飲食不節使細胞外的鉀離子轉移到細胞內,是引起血鉀降低的常見原因。
7治療
編輯

治療暴食症不像是在治療感冒吃個葯過一段時間就好了。它像是要戒酒一樣,需要持續的努力與警覺。暴食症患者往往是低自尊,所以一有壓力,她很容易感受到焦慮,就會習慣用食物來發泄。又因為她是低自尊,對自己沒有信心,她就會極端地用身材來評價自己。只要自己一胖起來,她就覺得自己丑得要死。所以,要治療暴食症,提升個體的自尊是一個根本的工作。但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以營養師的立場,首先是建立正確的飲食及體重認知之觀念,第二,要求患者填飲食日誌包括進食內容、地點及情境,以了解飲食形態和暴食情形,第三,養成三正餐定時定量之習慣,第四,准備低熱量的食物以取代高熱量食物,第五,避免患者獨自進食且進食時不做其他事情如看電視,最後可利用其他方法轉移非進食時間想吃東西的慾望如運動、聊天等。
醫生採用以心理治療為主、葯物治療為輔的治療方法。因為,它是一個病程較長,難度較大的治療過程,需要一個全面的由心理和醫學專家給出的治療計劃,有時也需要家庭的合作。在一些案例中,家庭問題的解決,對暴食症的康復是極其重要的。
目前對此最有效的治療,是包括對個人或對整個家庭進行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心理醫生通過獎勵或示範正確的行為,來改變患者的進食行為,並且幫助患者改變扭曲或僵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與他們的症狀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如果不進行治療,暴食症有可能變成慢性障礙,並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心理療法

心理療法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大意是指暴食症患者通過與專業的心理醫生交談自己的病症及相關症狀來改善自己心理狀態的做法。一種被稱為CBT的心理療法可能對暴食症患者最有效。CBT的具體做法通過冥想引導患者了解自身,找出不健康、負面的信息,代以健康的、積極的信息。一個常見的錯誤信念是:限制飲食就會變瘦。而實際上,過度節食通常會引發暴食。
家庭療法

以家庭環境為基礎的暴食症心理療法對於青少年患者來說通常更有效。這種做法首先假定,患病的青少年已經不能自己控制飲食,必須由家人來幫忙確定他的飲食習慣是否正確。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全家人出動,確保了患者的飲食習慣即刻被糾正。
物理療法

暴食症患者也可以選擇即刻植入胃內水球。胃內水球使用胃鏡植入胃內,水球的體積大約是400-600毫升,水球刺激胃部神經,產生飽脹感。從物理上即刻斷絕暴食的可能性,從而避免患者的自責內疚感,改善抑鬱症狀。
葯物治療

抗抑鬱葯物會改善暴食症裝。FDA批準的可用於暴食症的唯一葯物是:PROZAC,目前國內尚未引進。但是醫生也可以給病人推薦一些其它的抗抑鬱葯物,改善暴食症的副症狀,例如焦慮沮喪等。
自我調整

如果暴食症不是很嚴重,可以試著自我調整,如多調整自己的不妨情緒,多放鬆自己的心理壓力,這對你的暴食症調整會有很大的幫助。下面問渠心理網再來分享一些自我調整的方法。
1.作為家人,朋友,應該對病者給與關愛,給與理解跟幫忙。當得到旁邊,家人,朋友的鼓勵支持時,精神力量很強大。
2.找些支持你的朋友一起活動,他們能幫助你,消磨時間的。
3.從心裡必須明白,有暴食症跟減肥需要的,必須是明白先後順序,先解決暴食再談減肥。
4.特別是在新的環境下,人對食物的慾望會小點,有條件的可以試試更換一個環境。比如搬家,暫時住其他家裡去。
5.減肥,治療都需要一個目標,那是精神的寄託。指定一個目標很有必要。比如今天表現很棒,給自己增加一個下紅旗,小紅花,並刺激下自己繼續努力下去。
6.打分法
吃到八分飽,正是那種食慾最旺盛的時候被滿足的感覺,快感打10分;
你吃到十分飽時,就基本沒有什麼慾望了,快感只有8分;
你吃了12分飽時,有點膩了,快感打2分;
你吃了15分飽時,真膩,快感打0分;
你吃到20分飽時,基本只有痛苦和變態的心理,快感打-10分了
7.如果確實忍不了,那隻好選擇的甜食,盡可能買低糖低油的或者是無糖型的。
8中醫治療暴食症
編輯

暴食症會導致胃腸道負擔加重,出現飲食積滯、腹痛、腹脹、惡心、濕困中焦、脾胃虛弱、傷食泄瀉,脂肪堵塞在腸道里,會造成腸阻塞,大便黑色、帶血,通便不暢等腸道疾病。就出現了胃腸道的功能紊亂。胃腸為人體的升降之樞紐,當胃腸功能發生障礙,那麼其他各臟腑也會隨之出現問題。比如長期暴食加重腎臟負擔出現腎病,暴食後的肥胖導致的各種並發症,包括: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患者不但有心理負擔,更有軀體的症狀,治療是相當漫長的過程。中醫治療暴食症需要兩大步驟,一:中醫中葯全身調理臟腑,著重以調節胃腸道功能(健脾和胃、益氣溫中、導滯消痞、養陰益胃)的中葯為主,調節其他臟腑為輔,理腸調胃安神湯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二:心理疏導也很關鍵,我們必須了解引起患者暴飲暴食的原因所在,比如:家庭和睦情況,工作狀況,人際關系,戀愛情況等等。消除患者的自卑情緒,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其次還要糾正患者長期來的錯誤認識。適量吃些甜食可以緩解壓力,切記不能吃太多。比如聽舒緩的音樂、逛街、K歌、向朋友傾訴等等都可以緩解壓力。多管齊下治療暴食症,無論多重疾病都能康復。
參考資料
1. 暴飲暴食症應如何調整健康心理 .中國養生網 [引用日期2013-03-15] .
詞條標簽:
疾病

熱點內容
早起會嘔吐或吃完東西嘔吐為什麼 發布:2025-04-24 06:53:07 瀏覽:284
女人為什麼沒有酒窩 發布:2025-04-24 06:50:09 瀏覽:393
面癱35天了為什麼嘴巴一直不好 發布:2025-04-24 06:46:31 瀏覽:686
電腦為什麼自動注銷 發布:2025-04-24 06:46:27 瀏覽:835
為什麼遠程電腦是黑屏的 發布:2025-04-24 06:36:20 瀏覽:588
蘋果手錶京東為什麼搞秒殺 發布:2025-04-24 06:25:32 瀏覽:254
帶魚炸了很長時間肉還很嫩為什麼 發布:2025-04-24 06:23:20 瀏覽:203
為什麼人藏在門後面狗找不到 發布:2025-04-24 06:23:11 瀏覽:443
為什麼泰迪長短不一樣 發布:2025-04-24 06:16:02 瀏覽:280
柯基為什麼吃東西不吃了 發布:2025-04-24 06:04:24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