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買的麵粉蒸不好
① 為什麼面發得很好卻蒸不好饅頭記住3要點,饅頭蒸好暄軟有嚼勁
導語:為什麼面發得很好卻蒸不好饅頭?記住3要點,饅頭蒸好暄軟有嚼勁
做過饅頭的朋友,總會遇到這個問題:為什麼面發得很好卻蒸不好饅頭呢?
前些天朋友打電話向我訴苦,明明她把面團發得很到位,但等到饅頭蒸好後,卻找不到一個滿意的,賣相差、口感差。有些親戚也碰到過類似問題,每次發好面後,都充滿了信心,總以為肯定可以做出柔軟的饅頭,可結果讓人大失所望。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這幾方面考慮:
1、面團發酵好後,沒有做排氣這一步,而是直接把面團做成了饅頭胚,這樣上鍋蒸制後,饅頭胚會塌陷,蒸好後饅頭發硬很難吃。
2、揉面團時沒有掌握好水量,面團有些太濕了,十分粘手,而面團發好後會變得更加粘手,後面為了整合面團,就會放入大量乾麵粉,而放入了很多麵粉後,饅頭胚就很難再發起來了,導致蒸出的饅頭很硬。
3、饅頭胚做好後,沒有二次醒發,而是直接上鍋蒸,這樣蒸好的饅頭也會發硬,不會暄軟。
4、饅頭胚二次醒發後,沒有把鍋蓋內側的水汽擦乾,導致蒸的過程中,水珠滴落到饅頭上,從而饅頭塌陷發硬,或者蒸饅頭時,不斷調整火候、移動蒸鍋或者饅頭胚變大後離鍋蓋太近,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饅頭迅速回縮,蒸好後發硬。
想要蒸出好吃的饅頭,要記住3要點,饅頭蒸好暄軟有嚼勁!
3要點:
1、給麵粉里加水時,記得要分次加,如果新手的話,更要分次少量加,一直攪拌到沒有乾粉,面絮剛好可以揉成面團的狀態,如果捏面絮發現太濕了,就要加少量麵粉,當然了酵母也要相應加一點,揉好面團後,面團不粘手、不粘盆,還非常光滑,說明揉好了。這樣發好的面團,後續揉搓排氣時,只需加少許麵粉防粘就可以了。切記不要加太多水,讓面團太濕,否則後面再加太多乾粉,可能會導致饅頭胚發不起來。
2、面團發好後,要立即揉搓排氣,充分揉搓,至少十分鍾,這樣做出的饅頭更有嚼勁,也利於二次發酵。做成饅頭胚後,要放蒸鍋內二次發酵,當饅頭胚變得大一些,拿起來重量變得很輕,則說明二次發酵可以了。
3、蒸饅頭時,要准備大一點的蒸鍋,饅頭胚離鍋蓋要有一定的距離(特指高度),而且一旦開火後要持續大火,不要去調整火候,也不要去挪動蒸鍋,更不要掀鍋蓋,做到這些,饅頭不會回縮塌陷。
② 做饅頭面發得很好像蜂窩眼,但蒸出來的饅頭不好,這是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很多人都會在家裡面做麵食吃,比如蒸饅頭、蒸包子等等,這些麵食一般都是要提前發面的,發面是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不過,很多人發面發的很好,做出來的確實死面。那麼發面發的挺好整出來的為什麼不好呢?下面讓我們具體來看看吧!
發面發的挺好蒸出來的為什麼不好
面發的挺好,這只是蒸饅頭的第一步,還有下面4個步驟沒有把握好:
3、蒸饅頭時沸水入鍋蒸
我們揉好、餳好、做好的生饅頭,壞在直接放入沸水鍋中蒸,生饅頭瞬間受熱,也能出現塌陷死皮現象。
蒸饅頭採用冷水上鍋可以避免蒸出的饅頭發死。冷水上鍋饅頭隨著水溫逐漸上升受熱均勻,還可繼續發酵,不會發生饅頭發死的情況。
4、蒸好饅頭立馬掀開鍋蓋
蒸饅頭時間到了後,打開鍋蓋的速度太快,應該是「燜」5分鍾再「起鍋」。
過去我常犯這個毛病,蒸饅頭定時一到,立馬掀開鍋蓋,弄的饅頭看起來「抽抽巴巴」的,眼看著饅頭慢慢的「塌」下去,成了發死的饅頭,像被冷水激了似的。
因為開鍋蓋早,把饅頭蒸死了,太可惜,毀在最後「一公里」了。
總結一下:要想蒸出來的饅頭不「發死」,掌握以上4個步驟,記住兩個10分鍾,一個5分鍾,二次揉面、餳面各10分鍾,蒸饅頭時間到了,停火再燜5分鍾。
③ 以前在家裡蒸饅頭很好,現在買的面為什麼爭不出好饅頭
這是因為饅頭沒發好,也就是說,在面內部沒有足夠多的酵母菌。
傳統的饅頭發面,都是用一小塊面引子(其它也就是一塊富含酵母菌的面團)和在面中(現在蒸饅頭可以用酵母粉和面,或者使用自發粉),然後要在比較合適的溫度下(應稍稍溫暖一些的環境),進行發酵。發酵的過程中,酵母菌大量繁殖,並使面團中布滿的微小的氣泡。(為避免饅頭發酸,在上籠屜時還有和一些鹼面,以中和發酵後的酸味)。
在高溫蒸氣的熱量下,微小氣泡膨脹,使饅頭呈現出,軟乎暄騰的狀態。
饅頭沒有膨脹,主要原因是其中沒有足夠多的酵母菌(或者根本沒有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