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羽死後就不好看了
A. 為何三國演義從關羽死後就不好看了
一,蜀國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先生著力描寫的對象。蜀國昭烈皇帝劉備是小說開頭出現的第一個主要人物。然後是張飛、關羽。
二,《三國演義》說的是魏蜀吳三國爭霸的故事,但是,在三國之中,主線其實就是蜀國的創立,其次才是魏國和吳國。因此,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著墨最多。
三,蜀國丟失荊州,關羽被殺,成為小說三國演義由精彩到無味的一個轉折點。荊脊汪州沒了,西蜀失去了得以依靠的戰略要地,頓開了東大門,成為一個櫻野仔漏風的危卵之地,加之緊接著劉備兵敗去世,西蜀猶如江河日下,日落西山,國力衰弱。即使有諸葛亮後來的六齣祁山,凡是一個稍有頭腦的讀者都可以看出來,那就是勉強支撐的一個危局,西蜀國已經行將就木,再也無法恢復當初的輝煌了。至於脊拆恢復漢家天下的夢想,更是一個泡影了。
因此,關羽死後,三國演義就已經失去了讀者的希望所在,後面不好看了。
B. 為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就不想看了
演義之所以為人津津樂道,是因為演義中塑造的英雄人物的特質屬性,符合觀眾的審美,符合社會主流對於英雄也好,梟雄也罷的價值認同,特別是關羽非常符合人們心中的英雄形象。《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知名度最高的三位,那一定是曹操、諸葛亮與關羽這三位了。毛宗崗稱這三位為“《三國演義》的三絕”,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如果再說這三位誰因《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受益最大,那就肯定非關羽莫屬了。
C. 《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的人就不想看了為什麼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從東漢宮廷內斗開篇。由於漢室逐漸衰微,天下大亂,巧嘩跡群雄並起。短短幾十年裡,各個利益集團彼此混戰,各路英雄紛紛「出山」,使這一時期的歷史如風雲變幻,波瀾壯闊,蘆物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特別是從諸葛亮出山到關羽死前的章節,更是緊扣心弦,異彩紛呈。
金庸古龍下成長的一代,心中都有一個英雄夢江湖夢,都會幻想身處俠義世界,行俠仗義,快意情仇!可是江湖畢竟只在書中,我們不是故事裡的主角,而且故事畢竟只是故事,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可是如果寄情於關羽,我們可以在中國歷史中找到一個自己心中嚮往的角色,他是活在歷史當中的,所以「借殼重生」就可以享受精彩的三國世界了。關羽死了,夢也就碎了、醒了,後面的結局對於我們也就不重要了,後面情節的吸引力自然而然也就淡了。
三、關羽之死,開啟平靜的後三國時代關羽死後,劉曹也退出歷史舞台,司馬氏崛起,東吳打起了醬油,諸葛亮走上漫漫北伐之路……
當我們熟悉的一個個歷史人物都不在了,三足鼎立的精彩紛呈也離我們遠去了,江湖已趨於平靜,除了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還在為自己和舊主劉備的夢想在奮力前行,可最終也是死而後已,不盡悲涼。
D. 為什麼自從《三國演義》關羽死之後,很多人都不想看了
因為在《三國演義》之中,美化了蜀漢,也神話了關羽,而關羽的死,是開啟了蜀漢敗落的開頭,人們之所以在關羽死後不想看了,就是不希望面對美好的破滅。
其實荊州之失,劉備諸葛亮也是有所責任,明知荊州是非常重要的地盤,在關羽興兵北伐之時,西川之中陪配並沒有派人來阻止,《三國演義》是一本文學作品,他需要遵從歷史最後發展的途徑,你是否和我一樣看到關羽死了之後就想放棄了呢?
E. 《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的人就不想看了為什麼呢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三國中,你會發現,關羽的死亡代表更換的開始,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223年)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馬超,關平,甘寧,蔣欽,呂蒙,張遼,賈詡,程昱,夏侯惇,曹滑空仁,於禁等等的我們所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宏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