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竹簡的長短為什麼不一樣

竹簡的長短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3-03-24 12:21:12

㈠ 漢代以前的簡牘與簡牘書是怎樣的

先秦記錄文字的材料從甲骨、青銅到石頭,不斷更替變化,後來又出現了簡牘。其實,在紙發明以前,古代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則是簡牘。

簡牘,是對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統稱。用竹片寫的書叫做「簡策」,而用木版寫的書叫做「版牘」。

據考古實物發現及古書記載,寫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數是有關官方文書、戶籍、告示、信札、遣冊及圖畫。由於文字內容有異,其稱謂有別。

如軍事的文書叫「檄」。用於告示者稱之「榜」。將信寫於木版,然後再加一版叫做「檢」。在檢上寫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這是信封的起源。

然後將兩版合好捆紮,在打結的地方塗上黏土,蓋上陰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現凸起的字,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由於寫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長,故信函又叫「尺牘」。

箋是古代一種短小的簡牘,是供讀書者隨時注釋的,它系在相應的簡以備參考之用。現在人們所說的箋注就是起源於此。

簡牘因制形不同,用途不同,稱呼甚多,但從策、簡、籍、簿、箋、札、檢、槧等從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簡牘的製成材料。

竹簡在西北出土較少,也許是因為西北天氣乾旱,不適宜竹子生長。而南方氣溫濕潤,竹材豐實,因此竹簡的出土主要在南方,如1999年在長沙走馬樓出土的三國吳簡,多達10萬枚。

版牘多用松木。《太平御覽》卷606揚雄《答劉歆書》寫道:「鉛擿松槧。」松槧就是松木製成的木牘。其次還有青扦、毛白楊、水柳和檉柳。這些木類,色白質輕,易於吸墨,可隨地取材,自然被廣泛用作書寫材料。竹木要進行加工,才能進行書寫。首先片解竹、木成條狀,然後進行刮削,使其平整劃一,稜角分明,書寫的一面要求光滑、平整。後來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在其《論衡》一書中對竹木製作方法已有描述: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截竹為簡,破以為牘,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斷木為槧,析之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牘。竹簡較木牘的加工要繁瑣,因竹有節,內空,簡條的寬度受竹簡粗細的限制。用於書寫,必須經過殺青階段,殺青就是去青皮,用火烘烤,高溫處理可防蟲蛀,寫字不滲暈。由於在烘烤中,竹面會有水珠浸出,故謂「汗青」,又稱「殺青」。由於竹簡殺青之後,才能正式書寫,故後世多稱書籍定稿為「殺青」。簡牘在經過以上刮削、磨平、殺青後,就可以正式書寫了。用於簡牘的書寫工具有筆、墨、A、削。A、削既是整治竹木簡牘的工具也是書寫的工具。

書寫簡牘時,A與筆的關系很密切,所以戰國、秦漢時期,A與筆常常連用,並且以此形容朝廷中掌管文書的官吏。

簡牘上的文字一般用筆墨書寫,A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錯誤的文字,並非用於刻字。對寫錯文字的修改方法,主要是削改,即用A削去表面一層錯誤之處而再寫。

簡牘文字的字體,也有多種。先秦時期簡牘,多用古文、篆文。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通行隸書,字體變圓為方,於是公文、信函多用隸書。如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均以隸書書寫。漢代沿用隸書,漢簡上的字體也多為隸書。

簡是古代書籍的基本單位,相當於現在的一頁。簡牘上書寫的行數與字數,各有不同。通常只書寫一行在簡牘的正面,有時也有兩行或正反兩面都書寫。

在敦煌發現的簡牘中,有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急就章》一書,每簡書寫一章,共63字。它們是稜柱形木簡,三面有字,每面一行21字。另一簡有兩行字,一行32字,一行31字。長沙出土的竹簡,每簡長度大致相同,每簡有兩字至20字不等。

就出土的實物考察,簡牘年代起於戰國時期,下迄魏晉,簡牘作為這一時期的書寫材料,反映了這一時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包括私人信件、公事往來、文書、歷譜及送葬的遣策、通行證、契約文書、名籍、賬冊、詔書等。

簡牘中記載的許多古代書籍,對於校勘、考訂提供了最好校本,還能補缺一些早已遺失的古代書籍,豐富文化寶藏,是我國古代的珍貴遺產。比如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出土的簡牘經書;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兵書《六韜》、《尉繚子》、《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以及《管子》、《晏子春秋》、《墨子》;甘肅省武威漢墓出土的簡牘醫書等。

簡牘的編連是古籍加工技術,有的先編後寫,有的先寫後編。甘肅武威磨咀子出土的《儀禮》,凡編繩所過之處都空格不寫,更為明顯的是乙本《儀禮》第三十四簡,在簡未穿繩地方,還餘一個字,為了避開編繩,就在穿繩之下補了一個「為」字。這說明這些簡牘是先編後寫的。敦煌出土的《永元兵物冊》上面的字有些被編繩蓋住,是先寫後編的。

編連工作開始,先把一枚一枚的簡牘收齊,然後根據內容,決定編多少枚簡,再根據簡牘的長短,決定編幾道編繩,編繩一般一至多道不等。編連的材料主要是絲絛、麻繩及皮條。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談《易》、「韋編三絕」。韋編三絕是指孔子學慣用功很勤,編連的繩子都被他翻斷三次,至於用「學富五車」來形容孔子學識淵博,這確實並不誇張。

把簡牘按冊、按篇編連以後,還得加上簡牘的順序編號。例如,甘肅武威出土的《儀禮》簡,每支簡下面都有編號。編號就相當於現在一本書的頁碼。編連好的簡牘被捆成一捆或折成頁形,每冊簡相對,如現今的書籍的冊頁形式。捆紮的方式以橫捆居多,其次是豎捆,十字形捆紮。

簡牘文件的封存,以一名為「封面」的木片捆紮於文件之上,以封泥敷於書繩,再施以封印,然後發送。受文者的名字及文件內容摘要,通常寫在封面上。封面上封印之處,則刻一方形凹溝,貯以封泥,名為「印齒」。

封面只能用於一個單獨的文件,數種文件同時發送,則封以布質或絲質的書。各種顏色的書囊表示不同的發送方式,紅色與白色是急件,綠色是誥諭,黑色是普通文件。書囊多為方形、無縫,文件從中央開口處放入。袋的兩端折轉,蓋在中央封口上,捆上書繩,敷上封泥,再蓋上印章。

一枚簡牘稱為「簡」,通常寫一行直書文字。字數較多的則寫在數簡上,編連在一起了才稱之為「冊」。長篇文字內容成為一個單位的叫做「篇」。「冊」表示一種文件較小的形體單位,「篇」則表示較長的內容單位,一「篇」可能含有數「冊」。此外,一篇或數篇可為一卷。

從簡牘開始,古代的書籍開始具有了一定的形制,這對我國書籍文化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如:後世書籍一直沿襲的自右至左、自上而下的文字書寫順序;現今仍使用的一些書籍單位、稱謂、術語等,以及版面上的「行格」形式,都可遠溯至此。

㈡ 什麼是竹簡竹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結束的

竹簡是古代書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衫陵中竹製的叫簡牘或簡稱簡,木製的叫木牘或簡鄭枯稱牘,合稱簡牘(由於竹簡的數量較多,有時也通稱或叢戚作「簡」,其實是包含了木牘在內的意義。)

簡牘是在紙普及之前用來記載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簡牘的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至西晉。簡牘可以用線繩或牛皮繩編連起來成書。

商代時已有竹簡。《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人的言論經常提及「簡策」。但現代考古所能發現的竹簡最早只到戰國時期,而且大多是楚國的竹簡,例如郭店楚簡、慈利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

簡牘在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使用甚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2)竹簡的長短為什麼不一樣擴展閱讀:

其加工過程簡單說是將青竹筒蒸煮過,一說要用火烤,讓其「發汗」脫水,稱之為「殺青」,防止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且便於書寫。因此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

殺青後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刮削竹簡,使竹簡表面平整,這樣有利於書寫。

加工後的竹片有篾黃和篾青兩面,一般於篾黃面(正面)書寫,背面則為篾青面。有些簡牘為兩面書寫的,如雲夢睡虎地秦簡的乙種《日書》。

㈢ 為什麼古代的竹簡書不厚而現代的書很厚

我網路了下相關資料,竹簡長度不一,一般竹簡長寬高一般為長25.5厘米、竹簡厚度為1—2厘米、寬4—6厘米,取中間厚寬1.5厘米、寬5厘米。一個竹簡立體為25.5×1.5×5=1912.5立方厘米。說竹簡上文字是《雲夢秦簡》最多達49字,一般在30字左右皮罩扒。
假如古代一車相悶者當於現在普通雙人床的長寬200×150,再加個厚度40厘米。一車的立體是1200000立方厘米。假如嚴絲合縫的放竹簡頂多也就627.45個竹簡,取整628個竹簡,一個竹簡文字一般為30個,一車書等於18840個字。學富五車等於94200個字。
又查10萬字書大約多大?按照印刷上的字型大小,以5號為例(相當於現在的字大小,)。按照32開紙計算,每行大約35個字左右,65--70行字,一個頁面就是238個字,算下來就是42個頁面。一張紙又2個頁面,共計用21張32開紙。
21張42頁的書也就是算一本小書了,市面少很少見到42頁厚的書吧。

簡單說:竹簡一卷,確實燃昌不大,但是,再大,拿著看,就太重太累了
不大,但是,內容更少

㈣ 漢代竹簡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現在一般說竹簡。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古代竹簡也是可以用現代工藝來進行體現的。

竹簡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的製作過程

現代: 裁、煮、烘,切竹,刮青、書寫、鑽孔、編。

古代:裁、切、烘(殺青)、書寫、鑽孔、編。

竹簡的涵義

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竹簡的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蔽兄,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影響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者棗紙普及之

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書法價值

竹簡是研究戰國楚文字和西漢初年書法的重要資料。先秦時代,文字從應

用性走向藝術性。這時的書法與文字的 變革緊密聯系著,它從稚拙階段漸趨完美,從而奠定了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簡千餘枚,上為墨書秦隸。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宏嫌襲看,戰國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一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甲本》已有了明顯的隸意。竹簡的字體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常見於楚國簡帛,字形結構是楚國文字的本色,書法體勢則帶有「蝌蚪文」的特徵,可以說是楚國簡帛的標准字體;第二類出自齊、魯儒家經典抄本,但已經被楚國所「馴化」,帶有「鳥蟲書」筆勢所形成的「豐中首尾銳」的特徵,為兩漢以下《魏三體石經》、《漢簡》、 《古文四聲韻》所載「古文」之所本;第三類用筆類似小篆,與「古文篆書

」比較接近,應當就是戰國時代齊、魯儒家經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類與齊國文字的特徵最為吻合,保留較多齊國文字的形體結構與書法風格。竹法俊朗,疏密得宜,對研究中國書法史有很重要價值。

簡冊,「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西周和春秋時期有竹木簡上記事的方式,戰國時期的竹簡發現很多。戰國中晚期的竹簡,內容為遣冊、古書和卜筮記錄。秦木牘和秦簡上的隸書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筆畫肥、瘦、剛、柔,極盡變化。點面有明顯的起伏和波勢,用筆有輕、重、疾、徐的區別,是考證隸書發展 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戰國的竹簡是手寫。這些字的筆畫具有彈性,起止處較尖銳,中間或偏前的

部分略粗,充分表現了毛筆書寫的特色。這與金文隨形輕重和因接搭凝結的筆畫形態不同,已由遲重變為流美,筆畫和體式也較篆文更為簡略。可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隸書在流行。「」是近年在中國書法界興起了一支流派(又稱「竹法」)。這是一種仿效秦漢竹簡和帛書的「古隸」體式,即效仿先秦、兩漢時代在竹片、木片和絲織物上的古文字的書法,即以獨特的國畫顏料配製古樸赭黃色,以板刷在生宣紙上刷出類似竹豎條,字體就寫在這赭色「竹簡」條上,別有一番古雅特色,適應了現代審美裝飾情趣。 對色彩變化瞬息之間的精確把握,使書法獲得了「隨類賦彩」之妙。這種書法呈現出活潑,具有生機的形象。「」這一書法藝術於圖與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諧。使我們在欣賞書法藝術的同時,又馳騁在色彩和圖案帶給我們無限想像的空間里。

1. 1953年7月,湖南長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簡42支,最長的22厘米,寬

1.2厘米,篆文,每簡2-10字,為戰國之物。

2.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發現《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約五千枚。

3.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一千一百多枚。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簡不僅在古代文化史、書籍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印刷術也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簡牘的形式,即為卷軸

裝的前身,為早期的雕版印刷所廣泛使用。現代竹簡更多的是收藏和家居

4.2001年 湖北楚天綠採用激光雕刻在優質楠竹材料上雕刻,字體雋永清晰,筆峰剛勁而富神韻 其竹簡筆筒,竹簡名片座更是將竹簡工藝向家居裝飾做得很好。

5.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一千一百多枚。為秦昭王元年(

公元前306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象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竹簡淵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鍾鼎上,由於其材料的局限,難以廣泛的傳播,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復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的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拓展生活,共享閑適與激越!

介紹

當人類社會出現文字的同時,書籍也就出現了。當時的書籍形式和現代的書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這樣定義書籍的概念,即將人們的經驗和事件用文字和圖象的形式記載於一定的物體上,以便於保存、傳播,那麼,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書籍了。另外,在樹葉和樹皮上也可以刻寫文字。 《舊唐書》上就記載:"天竺國書於貝多樹葉以記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貝葉經。另外,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稱為一種早期的書籍。 除了甲骨、青銅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記載文字的材料還很多,如陶器、磚瓦、獸皮等,它們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放射過燦爛的光輝。然而,更接近於今天書籍形式的,是從竹簡開始繼而出現了書寫於織物上的縑帛。



中國古代真正的書籍形式,是從竹簡和木牘開始的。竹簡和木牘所開創的書籍形式和制度,對後來的書籍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冊"、"卷"、"編"等書籍的單位、術語,一直延用至今。 竹簡和木牘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書寫文字。也有先寫字,然後再按順序編聯成冊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著墨,為了書寫方便,須將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內裡面書寫。把竹子烘乾這個工序稱為"殺青"。

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幾上。說明簡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戰國以前的簡續實物,今天還未有發現,在周代的文獻中有許多關於用簡讀傳遞命令及公文的記載。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在學術上百家爭鳴的局面,竹簡成為各家著書立說的主要形式。這時關於使用竹簡的記載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讀"易",致使"韋編三絕",說明由於反復的閱讀,致使編系竹簡的繩子斷了三次。

竹木簡

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竹木簡是古代用竹簡和木簡寫成的書,是我國最早的書籍。竹子和木頭都是常見而易得的東西,古代缺少合適的書寫材料,人們就把竹子和木頭削成狹長的小片,在上面寫字著書。用竹子削成的狹長小片叫「竹簡」,用木頭削成的叫「木簡」。每根簡上通常只寫一行字,多少不一,最多的有40多字,最少的只有一二字,一般寫20多字。

現在的書籍開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竹木簡也有長有短,最長的3尺,最短的只有5寸。寫一部書要用很多簡,把這些簡編連起來就成為書了。編連竹木簡多用麻繩,也有的用絲繩(稱「絲編」)或皮繩(稱「韋編」)。一冊書根據簡的長短,決定用幾道編,一般用二三道編,多的用四五道編。現在的「冊」字,就是一個象形字,很像一根根簡用繩子編連起來的樣子。

《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冊」、「典」指的就是用竹木簡做成的書。商代的甲骨文中,

也有這樣形狀的字「〓」,即「冊」字。可見,竹木籍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了。約春秋、戰國之際,還出現了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所以帛書不及竹木普遍。東漢時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籍,紙既輕便又易於書寫,價格也比較便宜,於是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代,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和帛書。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漢簡,系漢代木簡和竹簡的總稱。 漢代的簡牘分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平時用於書寫記錄的竹簡。除了平時所說所見的抄錄文獻的之外還有一種簡牘的數量也極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書,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後到陰間的「介紹信」,一般記載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職爵位,墓中的隨葬品數量、種類、饋贈之人,還有寄託了死者家屬的願望,即希望陰間的管理者能給他一個相當於他在世時的官爵的工作。

熱點內容
為什麼今天晚上不能打王者 發布:2025-04-29 15:09:24 瀏覽:83
為什麼總是夢到有臟東西 發布:2025-04-29 15:04:45 瀏覽:996
微信系統直接扣款為什麼 發布:2025-04-29 14:19:42 瀏覽:936
為什麼女生瘦了先瘦胸 發布:2025-04-29 14:19:27 瀏覽:463
蘋果靜音模式鬧鍾為什麼會響 發布:2025-04-29 14:15:48 瀏覽:959
為什麼說晚上不能碰水 發布:2025-04-29 14:08:05 瀏覽:722
為什麼買手機要激活一晚上 發布:2025-04-29 13:54:34 瀏覽:484
戒煙時間越長越想吸為什麼 發布:2025-04-29 13:52:09 瀏覽:484
白豬為什麼生的豬有3種顏色 發布:2025-04-29 13:40:33 瀏覽:580
蘋果手機為什麼能成為最好的手機 發布:2025-04-29 13:24:12 瀏覽: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