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福州人為什麼說話腔調不一樣

福州人為什麼說話腔調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3-03-21 05:39:47

㈠ 福建人說話為何被稱作「地瓜腔」

因為福建人很多地方都是吃地瓜的,正如我就是福建人,我從小就是吃地瓜長大的,因為地理環境原因很適合種植地瓜,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正是地瓜的收成的時候,我們那裡的地瓜是非常甜的,純天然沒有加任何防腐劑的。

一直以來夏天都吃著地瓜,配著空心氏瞎緩菜是很好吃的,可以吃好幾碗呢。由於殲模吃地瓜的原因導致福建人說普通話都是很不標準的,經常被人家說地瓜腔又出來了,但這也是算我們福建人的口音。因為從小就是吃地瓜加上吃福建的水,所以說話總是有一種獨特的腔調,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覺得我們福建人有地瓜腔沒有什麼不好啊,在出去外省說普通話人家就可以分辨出我們是哪裡人,還有在外省還可以通過這個腔調尋找老鄉呢。

但是地瓜腔現在都是說中神前年的爸爸媽媽的,因為他們那個年代沒有讀什麼書,接受文化程度比較低。普通話都是後面慢慢學起來的,但是在學的過程中口音變不了,導致就是一開口地瓜腔就出來了,不過聽著還挺可愛的的聲音。像我們年輕人說話就不會有地瓜腔啊,普通話還是標準的。

㈡ 福建莆田每個村說話都不一樣嗎

不一物歷樣。福州是一罩橘搜個非常奇怪的城市,大多數說的都是福州話,可是腔調都不一樣。甚至永泰人說話連江人聽不懂,連江人說話閩伍扒清人聽不懂,閩清人說話長樂人聽不懂,長樂人說話羅源人聽不懂,羅源人說話閩侯人聽不懂。真的很奇葩。

㈢ 福建人說話特點

篇一:外省人與福建人的經典對話

外省人:你是福建的?

福建人:YES

外省人:哇好遠啊

福建人:(沉默中)

外省人:「福建解放沒有?」

福建人:「沒有,我們上課的時候都帶著槍」

外省人:「你原來會說漢語~!」

福建人:「恩,來的時候在火車上剛學的。」

外省人:你們住窯洞嗎?

福建人:不,我們住深山。

外省人:「福建是不是在泉州?」

福建人:「恩,福建是泉州的縣會。」

外省人:「你的很多小辮子呢?」

福建人:「為了上大學只好剪掉了!」

外省人:「你們還吃生肉嗎?」

福建人:「我們老大發明了燧木取火,我們吃燒烤。

外省人:「你是福建人啊?」

福建人:「是啊。」

外省人:「那你們怎麼來上學?」

福建人:「騎驢到北京後坐飛機。」

外省人:「那一定很久才到吧?」

福建人:「習慣了,提前半年出發就行!

外省人:

外省人:「怎麼不騎馬呢?」

福建人:「在福建,騎馬都是窮人橘悄乾的事情,像我們考出來的,都是騎駱駝和驢的。福建沒有高考,考試都是比賽射箭,一公里以外擺個牌子,寫上『清華』,旁邊放一個『北大』,然後一個人有三次機會。我

第一次射清華,第二次射北大,都失敗了。我就射了最後一個牌子「復旦」 。

外省人:「哦,這樣啊,你很有才。。。」

福建人:呵呵,其實我也沒那麼好,只是隨便考個『復旦』而已。」

外省人:「你們少數民族結婚是一夫一妻制嗎?」

福建人:「不是的,我們每個男人都可以娶10個老婆。」

外省人:「不是吧~~~那你現在有幾個老婆?」

福建人:「我現在有12個老婆,等畢業後娶3個。」

外省人:嚇死了!12個還不夠多啊?怎麼還要再娶3個,你不是說每個男人只能娶10個嗎?」

福建人:「10個不算多,我想娶幾個就娶幾個,因為我爸就是村長!」

外省人:「你們那邊過清明用去烈士墓上香嗎?」

福建人:「我們這邊沒有烈士墓,我只去上香祀祖。」

外省人:「那你們祀祖時也是燒紙錢和放鞭炮是嗎?」

福建人:「不是的,我們都是燒美元的,也不放鞭炮,我們都是往山下扔手榴彈的!」

外省人:「福建有電話了嗎?」

福建人:「福建沒有電話,我們都用手機。」

篇二:如何分辨福建人普通話口音

本人不是語言專家,不過對辨別方言卻有一番心得,甚至可以講出幾種方言的腔調(如漳州、潮州、台灣、廈門、泉州、客家等口音),由於長期在外,與各地方的人接指耐觸較多,一般情況下,只要聽對方講普通話,基本可以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如果是福建、廣東地區的再問一下姓氏,可以斷定對方具體地區(縣鎮)了。

福建地區的人講普通話很容易辨別,如「今天天氣很熱」、「豬肉」、

「人」,多數福建人說成「今天天氣很樂(le)」、「豬漏(lou)」、「棱(len)」,可以說,福建中北部及江西東北部、浙江人、圓逗渣上海人基本上把「r」的音讀成「l」的音;當然,這個「r」音,在漳州一直到廣東、海南地區卻發音很准,我猜想這可能與古代民族底層有關系,當時,漳州九龍江以北的福建、浙江等地屬於閩越族,而九龍江以南古漳州、潮州、廣州地區等地屬於百粵族(或南粵族),民族雖然大融合,但古民族底層的語音卻頑固地保留下來,就譬如泉州人和漳州人講普通話口音有些接近,都是閩南口音,不過細聽,還是很明顯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r」和「l」,漳州人與潮州人普通話口音也基本接近,特別是「r」的發音一致,漳南地區的雲霄、平和、詔安、東山、漳浦一帶講普通話很容易誤以為是粵東潮汕、海陸豐地區的。

福州地區的口音特色就是鼻音比較重,福州、寧德一帶,有個口音很明顯,如「看一下」讀成「看一壓(kan-yi-ya)」,連江、長樂一帶「學校」讀成「學秀(xue-xiu)」。

莆田口音很有特色,發音時有捲舌的感覺,很好分辨,如「讀書」讀成「獨豬(-zhu)」,講莆田口音除了莆田本地還有兩個地方,一是福清南部幾個鄉鎮,一是泉州北部的泉港。

泉州口音的普通話,分成兩種口音,一種是沿海的惠安、石獅、晉江,他們通常把「s」讀成「x」,如「石獅」讀成「習西(xi-xi)」,「日本」讀成「立本(li-ben)」,這種口音與莆田、福清、寧德一帶相像;內陸的南安、安溪、永春口音接近,通常他們把「沒有」讀成「埋有(mai-you)」等;北端的德化口音則接近三明地區。

廈門口音是個「混合體」,比較雜,融合了閩南

許多地方特色,不過一聽就是閩南口音,同安人與海滄人講話口音差別很大,很多人認為廈門人與台灣人講普通話的腔調很像,其實不然,台灣人普通話口音偏軟,台灣人的「r」的發音也與漳州一樣,廈門人「r」的發音仍然是「l」。

漳州口音也有兩、三種,「鹹水腔」的漳浦口音,把「吃菜」讀成「思賽(si-sai)」等等;沒有鼻音的薌城及詔安口音,把「漳州」讀成「詹州

(zhan-zhou)」,漳南的平和、雲霄地區把如「吃飯」讀成「出換(chu-huan)」,

「是不是」讀成「素不素(su-bu-su)」,與台灣中南部本地人講國語口音最接近。

龍岩口音也較雜,客家、河洛、閩中都有,代表性還是客家口音,永定接近廣東一帶,通常把「r」的音讀成「y」的音,如「日頭」讀成「一頭(yi-tou)」,「人」讀成「鹽(yan)」,上杭、長汀、武平口音比較一致,新羅、漳平的河洛人普通話口音受閩南、閩中地區影響比較大。

三明地區主要有四種族群組成,客家人、閩中(北)人、閩南人、外省(江浙)人,閩中人成分最高,大田、尤溪、德化普通話口音很接近,永安、明溪、三明市區較接近,寧化、清流、建寧、將樂、泰寧則接近江西口音,三明人多把「明溪」讀成「明漆(ming-qi)」、「尤溪」讀成「油漆(you-qi)」。

南平口音也很雜,延平區口音類於福州,建甌則有自己的特色,把「發錢」讀成「發情(fa-qing)」、「建甌」讀成「近甌(jin-ou)」等,邵武、光澤口音也接近江西口音。

寧德地區與福州較接近,鼻音都比較重。

由於非語言專業出身,標音只能以拼音替代,尚未能表達清楚。

篇三:福建人

天下第一難懂的福建話——福建方言之復雜是舉世聞名的,在這里沒有統一的「福建話」,而只有具體的方言,這方言種類之多變化之多,使福建話十分難懂,也很神秘,外地人到福建,與福建人接觸,深感畏懼的就是語言障礙,一旦福建人說起方言,外地人頓時便會腦袋發憷,而福建人去外地,感到棘手的同樣也是語言,因為福建語系與普通話太不沾邊了,說著普通話總是有股濃郁的福建味!福州人遇到廈門人,聽不懂廈門話,廈門人到了龍岩,也聽不懂龍岩話,連龍岩人去了與之相泠的永定,也聽不懂客家話,有時連福建人自己都能感到即使是在同一個語種的人之間,有時也很難用方言交流,就像泉州人講話真可謂是聲嘶力竭,好象有人卡著脖子,他們把男人叫「打包」,女人叫「茶碗」,這一點很多不明泉州風俗的福建人都是聽不懂的!

福建人信奉一個處世原則:少說多做,注重實干。他們自己很不喜歡侃談,也不太喜歡誇誇其談的人,對那種光說不幹的「天橋把式」,更是看不慣,這可能與福建方言太多有關,福建人相互間用語言交流比較困難,於是只能藉助其它方式來表達思想感情,天長地久使人養成了這種重行輕言的習慣。絕大部分福建人不喜歡空談,他們比較沉默,話不多,顯得「內秀」,一般不願意在公眾場合眉飛色舞地表露自己,所以也難以成為聚會的焦點人物。雖言語不多,但心如明鏡,內心深處自有他們的價值判斷與行動指針。跟福建人交往,剛開始也許會覺得「淡漠」,「不夠熱情」,其實福建人不是這樣,他們雖話不多,但他在實實在在的注意你,認識你,相互有了了解,彼此感覺投緣,感情自然就深了,這時你會對「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古話別有一番感觸。

許多人一說起福建人,第一感覺就是他們腦子活,會賺錢。的`確,這些年,福建已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地區之一,人們關注福建,也就是因為福建是開放的,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意識滲透到了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砍價遍是例證。北方人買東西不喜歡砍價,而在福建買東西特別是私營攤點上買東西,不砍價簡直是不正常的。對於不懂砍價的顧客,福建商人會調侃著說:「傻的可愛。但要是娶老婆,可不能娶這樣的;嫁丈夫,也不能嫁這樣。不會過日子嘛!」

柔中有剛的福建人——福建北部與西部是山區,山區人比較質朴,直爽,東部與南部是沿海,海邊的人顯得更精明,刁鑽,但在總體上看,福建人的性格除了務實,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性——柔中有剛,他們雖話語不多,外表平和,含蓄,不咄咄逼人,鋒芒畢露,內在卻剛強,堅毅,執著。

在福建是找不到有名的白酒的,福建的服裝鞋帽在北方很有市場,但福建的酒在全國叫的響的卻幾乎沒有,目前在國人心目中印象較深的是中外合資的貝克啤酒。福建人比較喜歡喝啤酒和紅葡萄酒,它們度數都比較低,比較順口,在酒桌上,福建人勸酒也不那麼凶,能喝的,自覺多喝,不能喝的,別人也不會硬灌,彼此熟悉的朋友,邊喝邊聊,能者多喝,不生勸硬灌,卻有身心輕松,怡然自得之感,這便是福建人的含蓄。

福建素有「散文之鄉」之稱,幾十年來出了不少散文家,詩人,比如冰心,林語堂,郭風,何為,舒婷,當今福建的幾家文學刊物如《福建文學人》《散文天地》每日都恩能夠收到不少散文詩歌投稿這似乎很能反映福建人陰柔,謙和的性格。福建的小說還創作不行,缺乏有震撼力的宏篇巨作,在全國各省市中,福建的小說創作是很弱的,一般而言,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創作,需要作者有駕弩時空的氣魄,如果人沒有這種氣質,自然是難以寫出長篇作品的,福建的閩劇,南音,梨園戲,都曲調柔美,清麗。

福建人謙和而不軟弱,他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股韌勁,走進閩西,你可以充分感受到與客家人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和善好客,刻苦耐勞,懷德重教,讀書奮進的民風,可能與文化氛圍有關,在福建的歷史上,不僅出現過許多政治家,軍事家還出現了大批的科技文化名人。可能與文化傳統有關,福建特別重視、教育,福建的高考連續數年在全國名列前矛,福建人讀書刻苦,做學問用功,這也是福建人的韌性。

㈣ 我唱歌的時候福州話的腔調很重,唱起來很難聽,怎麼辦

其實多用心點就可以了,莫急慢慢改過來,足夠用心怎麼會改不過來,你要是學則凳音樂的老師的壓力盡量不去理會,自己要的比他要求的更高,他要求實在太低。

我大概模擬了一下你們福州人說話的那個腔調,好像是上部的聲帶口習慣性的收縮,這樣子氣會撞到舌頭上導致聲音的變化,所以還有一種辦法就是把舌頭中間往下壓,弄成一個圓形,至於這個要壓到什麼度自己看著熱拌。

這樣子出來不是字正腔喚肢圓也不是福州和盯世口音但還算正常,能不能做好全看你天賦。

㈤ 台灣,海南,廣東,福建本地人說話口音確實有點類似對吧,都有點不太標准,不捲舌

不完全是。

福建地形復雜,方言眾多,往往翻過一座山,語汪帶言就完全不一樣。因此,閩南話僅僅是福建方言的一個分支,也僅僅在漳州、泉州、廈門三地使用。另外還有福州話、莆仙話等等,和閩南話差別很大,相互間完全聽不懂。

廣東有三種方言,白話(即常說的廣東話、粵語)、客家話、學佬話。其中的白話和客家話與閩南話完全不同,是不是屬於閩方言就不知道了。

學佬話和閩南話屬於同個語系分支,但是相互之間也完橡蠢全聽不懂,包括溫州話也是和學佬話、閩南話類似,但是彼此聽不懂。

至於江蘇,怎麼可能說閩南話,那是江南地區的吳儂軟語,和閩南話有根本的差別。

還有海南,據說福建的移民很多,海梁陵陪南話中帶點福建方言的口音,是完全可能的。

其實,廣東、福建兩省自古以來都屬於百越地區,都和中原往來甚少,各種習俗文化相近,語言上雖有差別,卻都屬於南方的方言,在許多字詞的發音上也是很相似。

㈥ 台灣人說普通話,說是有什麼台灣腔,廈門,福州人說普通話也是一股機車味呀,不知道你們留意到沒有

每個啟數地方的普通話都有自己地方方言的影子!不可避免,除非學習能賣旁搏力特別強的,在一個環境待的很久了,可能方言中祥會淡一點

㈦ 為什麼福建人口音這么重

福建人的各種方言跟普通話差別非常大。福建居民雖以漢族為主,但現代福建漢人的祖先都是來自不同時期的北方和中原地區,不同地方的口音本身就有差異,福建人口音這么重是因為福建人的各種方言跟普通話差別非常大。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慶晌海,譽頃鋒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中國台灣海峽與中國台灣省相望,陸地總面乎大積12.4萬平方千米。

㈧ 福州人說話是閩南語嗎他們一般用普通話嗎

福州人不說閩南語。他們都說福州遲燃話,而且福州五區的福州話是差不多的,但是八縣的福州話腔調和音調會有些不同。他們普通話的地方音不怎麼重,但是一般來說老人家會比較重,而且有些老人家普通話不清楚。不過一般來說外模嫌地人都能聽懂。
我是在福州上學的外地人,宿舍就有兩個福州人,她們的普通話都挺好碼碼虛的呀。至於外語嘛,好像跟其他地方差不多,沒有說特別多或是少的啦,不用擔心。

㈨ 為什麼福建人也是說閩南語,台灣人也說閩南語,可是台灣普通話口音怎麼和福建人不一樣呢

閩南話是一個總稱,台灣話講的是台語,台語是閩南語系的一部分,閩南語系的地區語言基本上可以共通(前提是語速慢點,哈哈...),福建閩南語比較集中的是閩南地區{即廈門,泉州,漳州三市.其中漳州和泉州是語言學范疇內所指的閩南語的發源地,所螞跡有的閩南語,其源頭都是漳州話和泉州話.明清以來出現的廈門話和台灣話(台語),都是直接由漳、泉方言混合而成,均體現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點.},除閩南外,福建其他少部分地區也通閩南語(如福建東北部寧德市的福鼎、霞浦一帶部分地方).
閩南語大致分為五大話區:(這些話區內腔調和部分用語略有不同,但基本共通.其中廈泉漳三個話區的方言就是普遍認為的閩南語)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的一部份。

台語這方面: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近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

在中國,閩南語分布在福建南部、台灣、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岩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洞頭部分地區.(提醒:在中國,福建\浙江\台灣的閩南語區相互\相對來說容易共通,其他地方幾乎不行,雖是同源,但演變太大了.如海南話以文昌話為代表,與其他片區的閩南話的差別最大,基本雀豎不能通話了。)

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俗稱南洋)也通閩南語(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這些地方的閩南語稱--東頃物大南亞福建話(Hokkien)

海內外操閩南語的人將近6000萬

㈩ 福建人說話為何被稱作「地瓜腔」

(文、圖/止止壺天)

福建人說話的腔調被稱為「地瓜腔」,顯然不是指福建人說話時透出一股地瓜的味道,而是與地瓜最早經由福建引入中國有關。有意思的是,被指講「地瓜腔」的福建人其實稱它為「番薯」,只有北方人才把它叫作「地瓜」。

番薯,別稱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葯、玉枕薯、山芋、地瓜、山葯、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等。清代厲荃原輯、關槐增增纂的《事物異名錄》載「甘薯」條:朱薯,番薯,《本草》甘薯一名朱薯,一名番薯。按:甘薯、薯芋之類葉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秋熟。今俗通謂之番薯。也有叫它「蕃茹」的。據學者蘇枕書在《蕃茹》一文中說,他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講地方誌的老師提到「番薯」,問一位中國同學知不知道是什麼,那位來自浙南的同學回答說,他們老家把這個叫作「蕃茹」。蘇枕書說,聽他的發音有點含糊,那個「茹」音介謹沖於「芋」和「茹」之間,有點鼻音的感覺。

番薯原產美洲,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據胡文輝《天堂鳥輸入中國臆考》一文考證,番薯在東亞的傳播路線大抵是:呂宋(今菲律賓)—中國福建—琉球—薩摩(今日本鹿兒島)—日本本土,故中國稱其為「番薯」,琉球、薩摩稱之為「唐芋」,而日本本土卻稱之為「薩摩芋」。如此命名,源於當初不知來歷時的想當然耳。

福建為何會成為番薯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呢?這要感謝長樂人陳振龍。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在呂宋做生意的陳振龍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決心把它引進家鄉。當時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巧妙躲過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陳振龍引進番薯之事,明代《閩書》、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清代《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記載。清代《金薯傳習錄》援引《采錄閩侯合志》說:「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

番薯傳入福建後,即顯示出其適應力強、產量高的特性,「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橡皮熟食如蜜,味似荸薺」,故很快向內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穀不收,飢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隨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此,番薯很快成為中國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目前,中國的番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現在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地瓜腔」問題了。據史料記載,陳振龍及其子孫為番薯在中國的傳種不遺餘力,其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著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傳授種植番薯時,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只是不知為何,北方人沒跟著師傅稱此物為「番薯」,卻叫它地瓜。他們感謝師傅的教授之恩,讓他們不再忍飢挨餓,便親切地稱師傅們講的話為「地瓜腔」。如果這一推測成立,那麼「地瓜腔」之說就應視作是尊稱,而不是調笑了。

何況,徽州婺源人,業余讀書人,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梁晌差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廈門作協副主席,網名「止止壺天」,微信公號「何況文園夜讀」,出版《火柴大王劉鴻生》《擁抱阿里山》《把名字寫在水上》《文園讀書記》等十餘種,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國圖書獎等。現居廈門。

熱點內容
為什麼眼睛裡會抽出透明絲 發布:2025-04-30 08:13:18 瀏覽:594
手機老是斷網為什麼 發布:2025-04-30 07:53:27 瀏覽:751
胸軟骨下為什麼能有東西在動 發布:2025-04-30 07:43:26 瀏覽:919
為什麼微信不能添加指紋支付 發布:2025-04-30 07:29:52 瀏覽:70
為什麼不喜歡女人去酒吧 發布:2025-04-30 07:29:15 瀏覽:113
為什麼釀酒時間長了會酸 發布:2025-04-30 06:38:02 瀏覽:82
老婆為什麼注銷微信 發布:2025-04-30 06:37:58 瀏覽:320
牛肉乾為什麼比新鮮便宜 發布:2025-04-30 06:27:09 瀏覽:926
為什麼淘寶賣家不斷更新賣貨鏈接 發布:2025-04-30 06:23:12 瀏覽:764
做眼部護理眼睛腫了為什麼 發布:2025-04-30 06:12:52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