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
Ⅰ 在測量相同課桌時,測量的結果確不同,因為測量時用的標准
測量單位不同,結果不同。可以用米、分米、厘米、毫米等測量單位。
Ⅱ 同樣用_量課桌的長度,老師量的結果是3_,而我們量的結果是5_,這是因為長度單位什麼的原因
度量衡不同的原因。
老師的手和你配畢談的手大小不一樣,老師1_=你的5/3_
這是因為度量衡不統一的結果。在秦培碰以前就是這樣的,同樣是一「尺」,「尺」的長度是不同的。(現在是同樣是一_,而_的長度是不同的)
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
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系統。
(2)量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擴展閱讀:
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標准單位是「米」,用符號「m」數則表示。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 。
通常,「米」一般的定義為:光在真空中於1/299792458 s的時間間隔內所經歷路程的長度。我國採用的長度單位與國際單位制是一致的,即以「米」作為我國法定的長度計量單位。
Ⅲ 同樣用拃量課桌的長度,老師量的結果是3拃,而我們量的結果是5拃,這是什麼原因
這是灶銷因為測量長度單位不同的原因。
一張桌子以你老師的手作為測量單位,需要三下,用你們的手,需要五下,假設桌子60cm,老師的一拃就是20cm,你們的一拃就是12cm,隱鎮游老師的手長度是你們的手長度的5/3倍。
(3)量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擴展閱讀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旅乎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
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准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Ⅳ 同一張課桌為什麼爸爸量出4柞長而小明量出6拃長
其實只是因為他們的手大小不一樣。
所以謹橘說小明的手比較旅仿小。
這樣結拆晌纖果就是不一樣的。
Ⅳ 同樣用柞量課桌長度,老師量的結果是3柞,學生量的是5柞,這是因為長度單位( )的原因
這是因為測量長度單位不同的原因。
一張桌子以你老師的手作為測量單位,需要三下,用你們的手,需要五下,假設桌子60cm,老師的一拃就是20cm,你們的一拃就是12cm,老師的手是你們的手的5/3倍。
簡單點說,就是老師的手比你們大,老師3拃和你們5拃是一樣的長度,就跟用20cm的尺子去量1m的桌子需要五下,而用一米的尺子畝啟只需要量一下一個道理。也迅亮如就是度量衡不同。
(5)量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擴展閱讀:
柞,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的距離。元鍵悶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似這般好器械,一柞來銅錢恰便似砍麻秸。」音釋:「柞,音詐。」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因地域和國情不同計量統計方式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5)量課桌的長為什麼量的結果不一樣擴展閱讀:網路-一柞網路-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