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和仲由為什麼字不一樣
❶ 子路 顏回的性格愛好及生平是怎樣的
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深得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初仕魯,後事衛。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後任大夫孔俚的宰。衛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纓,從容就義。 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後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衛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內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暇豚」,《集解》說:「冠以雄雞,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想像出子路的好勇之態,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子路師從孔子後,盡管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質」,接受孔子的禮義教化,但山難移、性難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氣終其一生,未能脫盡,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於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有人以為這是單純評論子路的學問,但我覺得這一評價包括的涵義更加廣泛。它說明子路盡管經過孔門的洗禮,但身上的野氣始終未能脫除干凈,故孔子說他只是「升堂」,而始終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終未能成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個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的重友朋、講義氣,以及在衛國動亂中勇於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從而為主人冒死拼殺殉道盡忠的捨身取義精神,所有這些,皆與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現在言語上就是從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與?」斷獄必須兩造俱至,但子路的話卻篤實無欺故聽子路一面之辭便可斷獄。但是也有人認為,片言可以折獄,是對子路的批評。又,子路重言諾,故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意謂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他堅信當窮途末路、逸往海外時,隨從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師從孔子後還成了孔子忠心尺遲衡耿耿的貼身侍衛,由於子路勇力過人,武藝高強,因之無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謂「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總之,子路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講信義、守言諾,是孔子門徒中性格獨異的一位。顏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陵做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 顏回剛人孔門時,在弟旦模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驌《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於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後日,顏回與子路又浴於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日:『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麼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人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並不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時,顏回西遊至衛,由衛至宋。《說苑·敬慎》載:「顏回將西遊,問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諫,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孔子家語》、《莊子》兩書對顏回將西遊也有記載,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顏回西遊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國向戴氏求婚。據顏景琴著《顏子評傳》考證,顏回途經衛國,是因為其本家顏濁鄒在衛國。顏子的同宗顏濁鄒在衛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衛國賢大夫,而且家資豐厚,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初到衛國時,就住在他家中。顏子到衛國並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按《家語》說,應是經衛而到宋國去。若顏子直接由魯國到宋國去,便不能說「顏子將西遊」,因為宋國在魯國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顏子到宋國去的目的,很可能與其婚姻有關。顏子之所以先到衛國而後到宋國,看來顏濁鄒在其間充當了月老的角色,故顏子以到衛國去游學為由,而實際上是請顏濁鄒一同前往宋國。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人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關於顏回婚配的年齡,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說法。一說三十歲娶戴氏。但據《周禮·地官》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說,媒人掌管天下萬民男女結合為夫婦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滿三個月之後就登記在冊。如果男滿三十歲,女滿二十歲還沒婚配,則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個人與家長便失去了選擇的自由。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為爭霸天下,各諸侯國大都把《周禮》規定的最高嫁娶年齡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顏回所處的春秋末期,越國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歲娶亓官氏的,顏回晚一年,應是二十歲婚配,而不是三十歲。 顏回隨師周遊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
❷ 仲由字子路,顏回字子淵,司馬耕字子牛……為什麼孔子絕大多數弟子的字都是「子~」呢
「子」腔罩族是古人的字里常有的,不關孔子弟子什麼事啦。 在先秦時代,男子的字卻通常只是一個字,但又時常在字前加上一些裝飾型的字樣。如有在字前加「子」「悶山公」字表示尊敬,如顏回子子淵;也有在字前加「孟」「仲」「叔伍弊」「季」一類表示排行,如孔丘字仲尼。後世人雖然一般取字為兩個字,如張遼字文遠,但亦有沿用故例的,如張良之子房,周瑜字公瑾,陸遜字伯言。
❸ 仲由字子路,顏回字子淵,司馬耕字子牛……為什麼孔子絕大多數弟子的字都是「子~」呢
一部分吧
「七十二賢人」的由來
孔畢梁子的教學方法是一個十分周全的系統。他設立了「文行忠信」四種科目,又嚴立了「格物;致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為學;立身、處世的大宗旨。具體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達到「智、仁、勇」三德。孔子的教學又分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個階段,以德行為首,語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學最末。傳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就是說孔於有學生三千多,真正學 出點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說起「七十二賢人」的由來,民間有這么一段傳說:孔子帶著弟子三千,周遊列國。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國當差的當差,後來到達陳國時,只剩下七十二人啦。他們前腳到,跟後就被陳蔡之兵圍困起來,絕糧七天七夜。他們帶的糧食都吃光了,能夠食用的只有幾袋子咸鹽。弟子們餓急了,就吃鹽粒、喝鹽水,這樣一連吃喝了好幾天。孔子見狀,不由地仰天長嘆:「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i』由於咸、賢同音,「七十二賢人」就這么叫開了。
——七十二賢人
顏回 魯國人,字子淵,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並一再褒獎之:「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手侍運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也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因為窮而好學,營養極度不良,而用腦格外過度,導致嚴重早衰,二十九歲頭發白盡,三十一歲就交了公糧本,提前去孔廟占席位等著吃冷豬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極慟
閔損 魯國人,字子騫,小孔子十五歲。談拆以德行著名,孔子稱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品格很高。
冉耕 魯國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惡疾難愈,孔丘說是他命不好
冉雍 魯國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為有德行,說:「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魯國人,字子有,與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歲。是魯國權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藝,以政事聞名
仲由 國藉不詳,字子路,小孔子九歲。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之,子路於是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然後來仍多直言,頂撞孔子,是孔門痴兒。孔子容而愛之。以政事聞名。後死於衛國之亂,被砍作肉漿。孔子大慟,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魯國人。口才極好。因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罵作「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污」,於是聞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歡這位巧舌如簧的門生,每拿話來艮他。宰予在齊國混了個臨淄大夫的官,後來與田常作亂被夷族。孔子恥之。
端木賜 字子貢,衛國人。口才同樣極好,可是孔子卻對他青眼有加。齊相田常伐魯,魯子命之出使救魯。子貢去齊國,吳國,越國和晉國轉了一圈,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做下了樁天大的事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一使而動五國之政。子貢又精通經濟,善做生意,銀子掙得嘩嘩的。每次出使,車仆之盛,擬於王侯,又仗著孔門高徒的名份,與諸侯相抗禮。儒學之昌盛,子貢大聲勢大排場的宣傳功不可沒。孔子沒有白喜歡他。
言偃 字子游,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以文學著名。做過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錯。
卜商 字子夏,衛國人。小孔子四十四歲。孔子說「商始可以言《詩》已矣。」鼓勵他要做「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子死後,於西河行教。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曾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說:「『三豕』應該是『己亥』之筆誤。」讀史志者問諸晉史,果然是「己亥」之誤。於是名重天下,衛人以之為聖。魏文侯師事之而諮國政。
顓孫師 字子張,陳國人。小孔子四十八歲。為人有容貌姿質,寬沖博接,從容自務,居處不刻意立於仁義之行,門人友之而不敬。
曾參 字子輿,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歲。為人極孝,後娘待他極不好,而他孝行越謹,他老婆因為給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給休了。一天去田裡除草,他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點發起火來,拿著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過去。所幸曾參命大,又活了過來,蘇醒後,馬上強做出一付活蹦亂跳的樣子,以示無礙,並哭喪著臉向曾點請罪,說是因為打他而讓老人家費了力,自己真是該死。然後又蹦跳進屋,搬出琴來大彈,以免老爹還想著這事內疚。孔子聞之,大發脾氣,罵他不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的道理其實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著那麼粗的大棍子發了狠要打,還不快跑了躲開?如果竟被打死了,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不慈之地,讓父親背個惡名么?」曾參於是請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經》。
澹臺滅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歲(《孔子家語》作四十九歲)。相貌丑惡,孔子薄之。畢業後南遊江淮,為人敢與去就,率直重諾,從游弟子達三百人,名聞諸侯。孔子聞之,嘆氣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齊 字子賤,魯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孫子家語》作四十九歲)。做過單父宰的官,有才智,仁愛,孔子贊他是君子。
原憲 字子思,宋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孔子死後,退隱草澤中。子貢為衛相,擺著大排場去看他,見其衣冠襤縷,恥之,說:「夫子居然樂於過這種生活,真是有病!」原憲答道:「我聽說,沒錢花是貧窮,辛辛苦苦學了道卻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貧窮,而不是有病。」子貢大慚,為輕易說錯了話而後悔了一輩子。
公冶長 字子長,齊國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恥辱。孔子說:「長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宮適(《史記》作南宮括。古讀「括,適」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將,世清不廢,世濁不污。孔子曾贊嘆道:「這人真是君子啊,這人高尚得很吶!」(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齊國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願屈節做人家臣。孔子特嘆賞之。
曾點 字子皙,曾參之父,就是拿著大棒差點把孝須兒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諸弟子各言其志,獨稱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瀟灑。可是誰想像得到,就是這位高蹈脫俗之人,竟因為一棵瓜秧子差點要了兒子的命!
顏無由(《家語》作顏由) 字路(《家語》作季路)。顏回的爸爸,父子倆共師孔子。顏回死後,他打過孔子的車的主意,想討來給兒子做棺槨。孔子沒給。
商瞿 字子木,魯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對《易》極有興趣,得孔子真傳。
高柴 字子羔,齊國人。小孔子三十歲(《家語》作四十歲)。長得比較侏儒,身長不足五尺。相貌醜陋。孔子以為愚,不怎麼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攜,作了個費郈宰的官。後來衛亂,子路死,高柴逃歸。孔子反又贊他明大義善保身。
漆雕開 字子開,(《家語》作子若),蔡國人。小孔子十一歲。習《尚書》,不樂仕。孔子以是悅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語》中沒有這位。)
司馬耕 字子牛(朱熹《四書集注》謂名'犁')。宋國人,'大惡人'宋國司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遊過宋,不知怎麼惹惱了桓(鬼隹),要殺了他;時孔子正於大樹下與弟子講禮,桓司馬就把樹給撥了。因為這個過節,司馬牛每覺不安。孔子安慰他說,只要平素所為無愧於心,'內省不疚',則就不必優懼。子牛為人性燥,多言語。
樊須 字子遲,魯國人,小孔子三十六歲。曾向孔子請教農業方面的知識。孔子以是薄之。子遲曾問'仁'。孔子答:'愛人'。問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三歲(《家語》作三十三歲)。博學強識,雅好古道。長相肖於孔子。孔子死後,門人思之不已,便把他當作孔子,以師禮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長相,沒有孔子的學問,眾門人有問,他答不出,眾人怫然,又把他趕下了師座。
公西赤 字子華,魯國人。小孔子四十二歲。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孔子認為他很謙虛。
巫馬施 字子旗(《家語》作巫馬期,字子期。《論語》亦作巫馬期),陳國人,小孔子三十歲。
梁鱣 字叔魚,齊國人。小孔子二十九歲(《家語》作三十九歲)。到三十一歲時,他老婆也還沒給他生個兒子出來,於是生心想休了她,後聽同門商瞿勸說,未行休事。兩年後得子。
顏幸(《家語》作顏辛) 字子柳,魯國人,小孔子四十六歲。
冉孺 字子魯,魯國人,小孔子五十歲。'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歲。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歲。:
公孫龍 字子石,衛國人,小孔子五十三歲。
以上三十五人資料相對較詳,聞見於書傳。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產
公祖句茲(《家語》作公祖茲)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語》作侈) 字子斂。
顏高 字子驕。(《家語》無此人)
漆雕徒父 (《家語》無此人,卻有個叫漆雕從,字子文的。疑為誤筆,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駟赤 字子徒。(《家語》作字子從,古'從'字與徒字相近,亦疑為彼此筆誤。),
商澤 字子石作蜀 (《家語》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齊(《家語》作任子齊。應亦為筆訛) 字子選
公良孺 字子正,陳國人,賢而有勇。孔子周遊列國時,曾贊助了五輛牛車並從游。
後處 字子里。(《家語》作字里之,應謬。)
秦冉 字開。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語》作子仲)
顏祖 字襄。(《家語》無此人)。
梟阝單 字子家(《家語》無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語》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語》作丕茲),魯國人。其父名堇父,與孔子父叔梁紇俱以勇力聞名。
申黨 字周(《家語》作申續,字子周)。
顏之仆 字子叔。
榮祈 字子祈(《家語》作子祺。)
縣成 字子祺(《家語》作子橫)。
左人郢 字行(《家語》無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鄭國 (《家語》作薛邦) 字子徒。
秦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恆(《家語》作子常)。
顏噲 字子聲。
叔步乘 字子車。
原亢藉(《家語》作原[忄亢],字子藉)。_
樂咳(《家語》作樂欣,應為錯誤) 字子聲。
廉潔 字子庸
叔仲會 字子期,魯國人,小孔子五十歲。
顏何 字冉(《家語》無此君)。
狄黑 字皙(《家語》為字皙之)。
邦巽(《家語》作卦選) 字子斂。
孔忠(《家語》無之。而有一個'孔弗字子蔑'的,應與之是一個人)。
公西輿如(《家語》作公西輿) 字子上。
公西點 字子上(應誤。《家語》作字子索)。
以上為《史記》版孔門七十二聖(外加五個編外人員)名單。而《家語》中又有琴牢,陳亢,懸亶三人,為《史記》所未載。附錄於後:
琴牢 字子開,一字張,衛國人。
陳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陳國人。小孔子四十歲。《論語》載之。
懸亶 字子象
這樣加起來,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個。至於哪八個是混珠的魚目,因年代久遠,而資料極乏,已難考正。這八十人中,除了極有影響的幾個人外,姓名每有差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錯訛。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論其它雜著。上古出版業之不堪恭維,遠古所謂'遺跡''真本'之不可輕信可見一斑。這對盲目祟尚古本,並一本正經拿古本來做嚴肅研究的人,是一個挖苦,一聲棒喝。
❹ 子路與季路不是兩個人么子路是仲由,而季路是顏回之父,怎麼會是一人
不是兩個陵餘人,凱物就是一個人:仲由(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為季氏的家臣,又被稱作季路,比孔子盯汪液小九歲,春秋時期魯國卞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
❺ 顏回和仲由為什麼離開夫子
顏回先孔子而去世,仲由是救夫子而死。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型禪岩;「噫!天喪予!天喪予!」
周敬王四十卜御年(魯哀公十五年),衛國內亂,子路臨危不懼,冒死沖進衛國國都救援孔悝,混戰中被蒯聵擊殺,結纓遇難,被砍成肉泥。葬於澶淵(今河南濮陽)。
簡介: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都城人(今山東曲阜市),居陋巷(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內的襲褲陋巷街,顏廟所在之地)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儒客大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省泗水縣)。「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❻ 顏回是不是顏淵,子路是不是仲由。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
仲由,字子攜飢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據裴駰《辯拆返史記》集解引徐廣《屍子》說)人御伍)。孔子得意門生。
❼ 孔子的徒弟:子路,子貢,顏回的資料簡介
簡介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陸野並「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陋巷簡居
顏回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國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
「陪臣」 即臣之臣。如諸侯國的卿大夫對諸侯稱臣,對天子則自稱「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稱「陪臣」。春秋時魯國為「三桓」執政(即魯桓公後裔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國政),至魯昭公、定公、哀公時,家臣勢力興起,家臣叛亂屢有發生。早跡魯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孫氏家臣豎牛軟禁並餓死了叔孫豹,設計殺害了叔孫豹的兩個嫡子,擁立庶子叔孫諾。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對家臣南蒯未加禮遇,南蒯便密謀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歸其室於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 (《左傳·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費叛歸齊。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並把持了魯國國政。
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陽虎的權勢凌駕於「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後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生爭執。陽虎要求以魯國之寶玉「玙璠」為季平子斂屍,仲梁懷卻認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遜國時,代國君行祭時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陽虎便勾結費宰公山不狃,想聯合驅逐仲梁懷。公山不狃初時並不以為意,後因仲梁懷對其不敬重,才對陽虎說:「子行之乎!」陽虎起事,並囚季桓子與公父文伯(季桓子從父昆弟),驅逐了仲梁懷。冬十月,陽虎殺公何藐(季孫氏族人),與季桓子在稷門內設立盟誓,舉行大規模詛咒,驅逐公父文伯與秦遄(季平子姑婿),徹底清除異己勢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陽虎想滅掉「三桓」,讓季寤代替季氏,讓叔孫輒代替叔孫氏,自己代替孟孫氏。陽虎借冬祭的機會起事,事敗,逃灌(今山東寧陽縣北稍西)、陽關,據兩地反叛。
魯國經「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後,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朴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
師從孔子
顏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脊孝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
顏回剛人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驌《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於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後日,顏回與子路又浴於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日:『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麼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人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並不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時,顏回西遊至衛,由衛至宋。《說苑·敬慎》載:「顏回將西遊,問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諫,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孔子家語》、《莊子》兩書對顏回將西遊也有記載,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顏回西遊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國向戴氏求婚。據顏景琴著《顏子評傳》考證,顏回途經衛國,是因為其本家顏濁鄒在衛國。顏子的同宗顏濁鄒在衛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衛國賢大夫,而且家資豐厚,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初到衛國時,就住在他家中。顏子到衛國並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按《家語》說,應是經衛而到宋國去。若顏子直接由魯國到宋國去,便不能說「顏子將西遊」,因為宋國在魯國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顏子到宋國去的目的,很可能與其婚姻有關。顏子之所以先到衛國而後到宋國,看來顏濁鄒在其間充當了月老的角色,故顏子以到衛國去游學為由,而實際上是請顏濁鄒一同前往宋國。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人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關於顏回婚配的年齡,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說法。一說三十歲娶戴氏。但據《周禮·地官》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說,媒人掌管天下萬民男女結合為夫婦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滿三個月之後就登記在冊。如果男滿三十歲,女滿二十歲還沒婚配,則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個人與家長便失去了選擇的自由。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為爭霸天下,各諸侯國大都把《周禮》規定的最高嫁娶年齡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顏回所處的春秋末期,越國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歲娶亓官氏的,顏回晚一年,應是二十歲婚配,而不是三十歲。
顏回隨師周遊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
隨師周遊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遊列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墮三都」的計劃失敗,在魯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已不可能,便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顏回與子路隨孔子進入衛國後,二人先至衛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顏濁鄒家。顏回與顏濁鄒同為小邾子顏友的後人,子路則是顏濁鄒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來。顏回與子路告知孔子到衛國來的真實情況,並希望顏濁鄒能把孔子一行推薦給衛君。
顏濁鄒答應二人的請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於夫子。經顏濁鄒、蓮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薦,衛靈公接見了孔子及顏回一行,並按孔子在魯國所得年傣給粟六萬,於是他們從顏濁鄒家搬出自立館舍居住。顏回隨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有人向衛靈公進言說,如果他們是為魯國圖謀衛國而來,該怎麼辦?衛靈公遂派公孫余假暗中監視孔子師徒。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離開衛國,准備到陳國去。不料途經匡地(今河南長垣縣境)時,被誤認作曾侵犯匡地的陽虎而被匡人圍困。
孔子等匆忙離開衛都帝丘時,顏回暫時留在顏濁鄒家,以便觀察衛國的動向。衛靈公調查清楚孔子一行到衛國來並不是魯國派來的,於是再次接受顏濁鄒、蘧伯玉等人的勸諫,請顏回傳話,懇請孔子回帝丘。
顏回至匡,見到了被圍困的孔子等人。孔子動情地說:「吾以女為死矣。」顏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論語·先進》)顏回匯報了衛國無意加害夫子的實情,並轉達了衛靈公懇請夫子回帝丘,以及衛靈公將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謝不恭之罪的話。
顏回隨孔子重回帝丘,途經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攔截。當時,衛國人公孫戍被衛靈公驅逐後,便逃到蒲地策動叛亂。他試圖脅迫孔子一行參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聲望壯大自己的聲勢。經孔門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殺,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議和談,答應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雙方舉行了盟誓。但一離開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趕回帝丘去。子貢不解地問:方才的盟誓難道可以違反么?孔子說:那是強迫我們盟誓,神靈不會聽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衛靈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衛靈公仍給其豐厚的待遇,但不給孔子具體的事做。顏回等人有了較多的時間向孔子請教學問,有時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跡名勝,研究衛國文化,或登山臨水,飽覽衛國風光。但在衛國沒有實踐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國家的機會,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離開衛國,尋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顏回隨孔子離開衛國,向東南行數百里到達曹國,在曹國稍作逗留,於夏天到達宋國。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國人,顏回的夫人也是宋國人,且宋國又是孔子祖籍,他們在感情上覺得比其他國家親近些,所以到達宋國後便去求見宋君。宋君向孔子討教治國之策,孔子借機向宋君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宋君聽後卻表示:你的主張是對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見《說苑·政理》)。宋君的態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離開宋國赴鄭國。
顏回隨孔子在鄭國考察了大夫子產的政績,考察了鄉校,拜祭了子產。在位的鄭國君臣無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離開鄭國赴陳國。陳是南方媯姓小國,相傳是舜的後裔,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不久,顏回又隨孔子赴晉國。晉是春秋時頗有影響的大國。能在晉國從政,推行孔子的治國之道,其影響所及遠非他國所比。行至黃河東岸,聽說趙鞍殺害了賢臣竇鳴犢及舜華,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衛國,不久由衛國再次人陳。此時顏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禮,顏回應獨立講學或從事其他社會工作,只是他在孔門中處於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願仕」放棄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這段時間里,顏回在隨孔子到楚國去的過程中,曾輾轉於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楚王聽說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就派人去聘請孔子。消息傳到陳、蔡,兩國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對己不利,便派兵攔截。孔子師徒最初不了解陳、蔡派兵的意圖,為躲避軍兵的襲擾,他們只好在曠野中行進,不料陷人了絕糧的境地。「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雲:「匪兄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未吾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人見。孔子曰:『賜,《詩》雲:「匪兌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人見。孔子曰:『回,《詩》雲:「匪兌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這段記載,主要是說:為了堅定弟子們的信念,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身旁,對他們說:《詩》里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我的主張不對嗎?為什麼受困在這里?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採納,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採納,是由於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孔子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他說:伯夷、叔齊是仁者吧,卻餓死首陽山。這說明仁智的人也會不遇時而遭厄運。至於降低標准,迎合世俗,實際是放棄理想,更要不得。孔子問顏回如何理解。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採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願替你當管家。
顏回隨孔子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便取出來自己吃了。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很生氣,以為他偷飯吃,便跑去問孔子:仁人廉士也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叫仁人廉士嗎?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里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日前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顏回對夫子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里,留在鍋里不幹凈,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來祭奠了。孔子說:是這樣,我也一起吃吧。顏回出去後,孔子環顧了一下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此以後,大家更加信賴顏回。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顏回隨孔子離開負函,經陳、儀、蒲回到衛國帝丘。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
重歸魯國
顏回重歸魯國,已年近不惑,其故居陋巷雖然依舊,但父母均已年邁,家庭重擔理應落在他的肩上。這就使顏回必須有一份較固定的收入維持家計。
顏回在孔門中,是最有條件繼承孔子學說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在不能入士做官,達到以其思想治國的情況下,靠辦學廣收弟子來傳播他的治國主張。他希望弟子能入士則入士,不能入士則通過講學傳授其治國之道,使其思想、主張能為後世所用。所以顏回在未入士為官的情況下,設壇講學實屬必然。
顏子生活的時代,由於文化下移,私學日多,沒落貴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學視為步人官場的途徑之一,就連當權貴族也有把子女送人私學的,如魯大夫孟嘻子令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師事孔子。顏回作為孔門弟子之冠,當時欲求其為師的人也不在少數,這從當時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常常向顏回請教一事即可得知。如仲孫何忌請教顏回:「一言而有益於仁智,可得聞乎?」顏回以「豫」、「恕」告之(《孔子家語·顏回》)。叔孫武叔多攻擊別人的過失,他求教顏回時,顏回引用孔子的話告誡叔孫武叔,並說:「君子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禮記·檀弓下》)
顏回講學所用教材,不外《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只是他對《易》接觸較早,研究較深人,「顏淵弱冠,而與仲尼言《易》。」(《法言·問神》東晉李軌注)在教學實踐中,顏回對《易》的講解較深透些,這對其弟子參悟古代辯證法是有幫助的。
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顏回死後,孔子在顏回對《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顏回通過自己講學授徒,傳授儒學六經;通過協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
《韓非子·顯學》指出:自孔子死後,儒分八派,「顏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後世儒學專家大多認為韓非子所說的顏氏之儒,是指顏回弟子在繼承顏子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學支派。
顏氏之儒主要特點有三。
一、重於立德。顏回之德是顏回留給後世最豐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遺產。《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豹聞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顏回的不朽,在於其重立德,後世稱他為「復聖」,便是對其重於立德的肯定。顏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於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顏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響社會,啟迪後世。
二、認同天人合一觀。顏回的言行體現了他善於領略天地造化的力量,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但又重視人的能動性,守道而不移其志。顏回有入士為相的願望,希望通過人的努力,達到「無伐善,無施勞」。在條件不成熟時,能主動退讓,待時而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居陋巷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把自我化於自然之中。「同於大道」(《莊子·大宗師》),使自我行動符合客觀規律。
三、朦朧的辯證思維。事物發展到極限會走向反面,這是辯證法的觀點之一。顏回從東野畢不愛惜馬力推知其馬將逃跑。魯定公問何以知其馬將逃跑時,顏回說:「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問:「善!可得少進乎?」顏回答:「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無危者也。」(《荀子·哀公》)
顏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總是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夏歷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顏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由於他的家境十分困難,以至無力按照當時有關禮儀殯葬,最後經他的父親顏路四處籌措,並在其弟子及同門好友的幫助下,才勉強完成了葬禮。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在孔教中顏回得到特別的尊重。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有聰明才智的一樣有很多--像子路等人,都可以為代表
❽ 顏回和子路是一個人嗎
以我人格擔保不是,顏回,字顫族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茄陪弊仁人」相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孔子認亂世為可備大臣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