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為什麼有4種顏色
A. 茶的顏色好像分七種,是哪七種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必需的飲品: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茶文化。按照其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分為六大類:
1、綠茶: 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2、紅茶: 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3、青茶(烏龍茶): 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4、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干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5、黃茶: 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6、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B. 茶有幾種顏色
茶有幾種顏色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對哦,因為哪怕同是綠茶顏色也有淺綠,翠綠,墨綠等區別。
好回歸正題:你的問題大概是六大茶類吧,隨名為顏色實則是按照加工工藝來分的。
綠茶,不發酵茶,清湯青葉。
紅茶,全發酵茶,紅湯紅葉。
白茶,絕對自然,味比較薄。
黃茶,微發酵。
青茶,即烏龍茶,半發酵茶,綠葉紅鑲邊。
黑茶,後發酵茶。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呢?
C. 「茶」字的起源由來古代繁體茶字怎麼寫
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
「茶」字起源於「荼」,「茶」字從「荼」的簡化始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荼」,在古書中一字多義,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蘆草之類的白花,成語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詞;三指茶葉。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畫,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關於茶名茶字,我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極其復雜。以茶名和茶字的詞目來說,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等謔名趣名,還有荼、檟、橈(ráo)、蔎、茗、荈、葭、葭萌、椒、茶、木荼、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詫等等叫法和寫法。
這些茶名和茶字,可分為單音節和雙音節二種。如果將單音節中茶和茶義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寫和互可通借的橈、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陸羽《茶經》記載的「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這幾個字了。
雙音節的除去由二個單音節茶或茶義字構成的復合詞,如茶茗、茗茶和荈詫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詞了
D. 「茶」字是怎麼由來的
據考證,茶字最早以前是寫做「荼」,最早出現」荼「字的可考的文獻是《詩經》,共有5處出現了」荼「這個字,後來才慢慢演變成了如今的」茶「這個字
「荼」、「茶」二字之轉變 《九經》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不知《九經》亦無燈字,古用燭以為燈。於是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以為茶也。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根本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是也。東漢以下,音宅加切,讀若磋;六朝梁以下,始變讀音。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
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態紛呈,對同一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代表茶字的還有茗字 。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
E. 茶的顏色有哪些
茶以顏色(或製作工藝)來分類,可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1.綠茶,又稱不發酵茶。(發酵度為零),它的製作工藝非常簡單,只經殺青、揉捻、乾燥三道典型工藝製作。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其中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
2.黃茶,為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具有「黃葉黃湯」的特點,這種黃色是由於乾燥時間不足致使葉片邊緣發黃造成的。
3.白茶,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白茶具有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4.青茶,又叫烏龍茶,是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烏龍茶和綠茶最大的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發酵」這個過程。茶葉中的兒茶素會隨著發酵溫度的升高而相互結合,致使茶的顏色變深,茶的澀味減少。
5.紅茶,屬於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是以茶樹的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精製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
6.黑茶,為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在加工過程中色澤逐漸由綠變黑因而得名。原料一般是比較粗老的毛茶,經殺青、揉捻、堆積做色、乾燥的製作工藝流程而成。黑茶以普洱茶為典型代表,一般認為普洱茶養胃,解油膩,所以在飯後喝一點普洱茶很有好處。
F. 茶按顏色分有哪幾種
以色澤分類: 1.綠茶 2.白茶 3.青茶 4.黑茶 5.黃茶 6.紅茶。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苦荼(即後來的「茶」字)也。」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
茶樹喜歡濕潤的氣候,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廣泛栽培。茶樹葉子製成茶葉,泡水後使用。茶樹種植3年就可以采葉子。一般清明前後採摘長出4-5個葉的嫩芽,製作茶葉質量非常好,屬於珍品。廣泛流行於世界的保健飲品,起源於中國。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漢族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三皇五帝時代便有神農以茶解毒的故事。
中國俗語中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亦都表明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中國和平盛世的時候,茶也開始成為了文人雅士們的其中一個消遣,和「琴棋書畫詩酒」並列。
由於中國各地方言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中國向世界各國傳播茶文化時的叫法也不同,大抵有兩種。比較早從中國傳入茶的國家語言依照漢語比較普遍的發音叫「cha」,或類似的發音,如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俄羅斯及其附近的斯拉夫各國,以及比較早和阿拉伯接觸的希臘和葡萄牙。俄語和印度語更叫「茶葉」(чай、chai)[來源請求]。
而後來由於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占據台灣,從閩南語中知道茶叫「te」,或類似的發音,所以後來了解茶的西歐國家將茶稱為「te」,尤其是相距很近,互相之間完全可以用自己語言交談沒有問題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茶的名稱卻完全不同。
G. 請問中茶的紅印,綠印 黃印代表什麼請詳細解答一下
1、紅印圓茶
又稱現代普洱貢茶,是茶中極品,其內飛為「八中茶」商標,外包裝紙正中印「八中茶」商標,且「茶」字為紅色,商標上方為「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繁體字),商標下方為「中茶牌圓茶」(繁體字)。
有無紙紅印、紅印鐵餅和甲級紅印之分。紅印普洱圓茶除了其身世價值外,茶品品質亦屬現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
2、綠印圓茶
是「紅印圓茶」的姊妹產品,早期綠印圓茶也叫「綠印甲乙圓茶」或「藍印甲乙圓茶」。後期綠印圓茶又有「綠印頭」和「綠印尾」之分,無紙綠印圓茶是「綠印頭」,它採用勐海的喬木茶樹茶青為原料,以生茶方式製成,
「綠印尾」綠印圓茶,採用了部分新樹茶青製造,但仍以生茶方式製造。
綠印是紅印之後廣泛流通的茶品,早期綠印圓茶乃范和鈞廠長在勐海附近採得的上好茶菁製成圓茶,所製造生產之茶品皆非常出色。
就在當時為了分級而採用甲、乙兩級法,結果當時收購的茶菁都是最優良的,因此也失去了分級的意義,然而外包紙已印好了,只好將甲級、乙級蓋上藍色油墨,然而時間經過半世紀,墨水原料褪色,而甲、乙字樣又顯現出來,所以叫綠印甲、乙級或藍印甲、乙級。
藍印和早期綠印是相同茶品,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具有極高的典藏價值。
有無紙藍印、藍印甲乙級、藍印鐵餅、大字綠印、美術字綠印之分。
3、黃印圓茶
被稱為「現代拼配茶青的普洱茶品始祖」,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初,出現了一種黃色茶字的普洱茶品,被稱為「黃印圓茶」。這種黃印圓茶數量不多,而且根據餅身大小分為「大黃印」和「小黃印」。
黃印圓茶是茶廠為了促銷茶品、增加商品流通所製造的普洱茶品,是現今七子普洱餅茶的前身,也是「現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
(7)茶字為什麼有4種顏色擴展閱讀:
普洱茶的禁忌:
1、茶與羊肉
雖然時常吃一些羊肉對身體大有稗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時,羊肉中豐富的蛋白質能同茶葉中的鞣酸「聯姻」,生成一種叫探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對腸道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容易發生便秘。
所以,不宜邊吃羊肉邊喝茶。吃完羊肉後也不宜馬上喝茶,應等2—3小時再飲茶。
2、茶和白糖
茶葉味苦性寒,人們飲茶的目的就是藉助茶葉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強消化機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涼之性,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如茶中加糖,就會抑制這種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葉配白糖療疾的偏方,作為食療可以,若平時飲茶則不宜配糖。
3、茶與葯
無論中葯還是西葯,和普洱茶似乎天生就是相剋的,茶葉中的鞣酸可與某些葯物(如硫酸亞鐵片、構檬酸鐵銨、黃連素等)起化學反應而產生沉澱,影響葯物吸收,所以吃葯期間禁止喝茶,特別的茶氣很足的普洱茶。
4、茶與雞蛋
茶的濃度很高,濃茶中含有較多的單寧酸,單寧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
雞蛋為高蛋白食物,茶中的酸性物質和蛋白質糅合在一起,會減少腸道的蠕動,使腸道里水分減少,影響消化系統,造成便秘。一般來說,吃了高蛋白食物如牛肉、牛奶、雞蛋等,3小時之內不要喝普洱茶比較好。
5、茶與酒
我們一直被一句話迷惑著:「酒後喝茶好,利肝還醒酒」,真正喝高過的朋友大概最能最能體會到這句話錯得有多徹底。喝多了再喝普洱茶,人會更難受,冒虛汗不說,胃裡更是翻江倒海,飲完酒後喝普洱茶是十分不明智的,加大心臟負荷很容易造成酒後事故。
因為酒後飲茶,茶鹼產生利尿作用,這時酒精轉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鹼的利尿作用而進入腎臟,乙醛對腎臟有較大的刺激性,從而易對腎臟功能造成損害。於是腎寒、陽痿、小便頻濁,睾丸墜痛等症狀接通而至。
另外,酒精對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濃茶同樣具有興奮心臟的作用,酒後飲茶,使心臟受到雙重刺激,興奮性增強,更加重心臟負擔,這對於心臟功能不佳的人更是不相宜的。
6、茶與動物肝臟
動物的肝臟多有造血功能,所以其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鐵元素,如果吃肝臟時喝普洱茶,會減少人體對鐵元素的吸收,等過三五個鍾頭再來喝卻是極好的,能有效降低膽固醇,防止三高。
7、茶與芹菜木耳等降脂蔬菜:
普洱茶降脂,你再和這些寡淡到不行的蔬菜一起吃,身體里沒點油水,很容易貧血、低血壓,比起高血壓,低血壓的危害也不小,容易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渾身無力,易受感冒等病毒的侵蝕,所以要注意食物間的平衡。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砥礪奮進 中茶風風雨雨八十載初心不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中茶官網-雲南中茶茶業有限公司簡介
H. 「茶字」這個字的來歷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
一、茶的釋義:
1、常綠木本植物,葉子長橢圓形,花一般為白色,種子有硬殼。嫩葉加工後就是茶葉。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作物。
2、用茶葉做成的飲料。
3、舊時指聘禮(古時聘禮多用茶)。
二、組詞:
茶葉、喝茶、茶杯、茶房
茶館、茶樓、茶飯、茶湯
(8)茶字為什麼有4種顏色擴展閱讀
一、字源演化:
三、相關組詞:
1、茶樓[chá lóu]
有樓的茶館(多用於茶館的名稱)。
2、茶飯[chá fàn]
茶和飯,泛指飲食。
3、茶湯[chá tāng]
糜子面或高粱面用開水沖成糊狀的食品。
4、沱茶[tuó chá]
一種壓成碗形的成塊的茶,產於雲南、四川、重慶。
5、茶園[chá yuán]
種植茶樹的園子。
I. 茶的簡介
在中國,茶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了關於茶的記載,但那時茶事也只是零星出現。茶的真正發展是在魏晉時期,那時,隨著佛教的發展,修行的人數颶增,為了破睡,人們都通過飲茶來靜修,而「茶佛一家」的說法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到了唐代,飲茶之風達到鼎盛,一方面是由於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由於唐代是一個重視文人的朝廷,而文人又普遍認為喝茶能使思維敏捷,有利於吟詩做賦。由於唐代政治開明,文化發展,出現了很多關於茶的著作,《茶經》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聖。此著作具體闡述了茶的種類,茶的煮法,茶的火候等方面。宋元明清時期,茶 的種類增多,茶的製作工藝有了大幅度的進展,也就是在那時候,茶開始向四面傳播,特別是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少數民族喜歡食肉,他們認為喝茶有利於消化。
在我國,產茶的地方主要在嶺南等地,像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這里的浮梁就是現在江西景德鎮,屬於江淮地區。江南浙江等地,都是有名的長茶區。
茶文化雖然起源於我國,但在很早就傳向世界,日本人稱茶為「美貌與健康的良葯」,英國人稱「康樂飲料之王」,俄羅斯和馬來西亞等國都先後專門派使臣來我國學習制茶工藝,購買茶籽。現在國內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來研究茶的歷史,茶與風俗習慣,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綠茶:未經過發酵的,主要有西湖龍井,蘇州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乾隆皇帝見其色如碧,形如螺,御賜名為碧螺春),黃山毛峰。
紅茶:經過發酵的,主要有祁門紅。
花茶:是新鮮花瓣和綠茶的混合體,比如茉莉花茶。
烏龍茶:主要產於福建一帶。
回答者:88098760 - 秀才 二級 8-30 10:02
中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飲茶最早的國家。由茶而形成的中國茶文化歷經數千年的不斷發展,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世界也影響著未來。
什麼是茶?茶字里有三層的含義。
茶是植物
種茶說的茶,就是指種的茶樹。
茶樹由根、莖、葉、花和果實等不同器官構成。茶樹是一種常綠木本植物,喬木型茶樹高可達15~30 米,基部干圍達1.5米以上,壽命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千年之久。目前,人們通常見到的是栽培茶樹,為了多產芽葉和方便採收,往往用修剪的方法,抑制茶樹縱向生長,促使茶樹枝向上擴展,所以,樹高多在0.8~1.2米之間。茶樹經濟學年齡一般為50~60年。
茶樹的起源是世界上爭議很大的問題,有印度說和中國說。
中國和印度同是世界兩個文明古國,目前兩國都有野生大茶樹生存,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當印度人還不知種茶和飲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樹的時候,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卻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有的學者說印度是茶樹原產地,乃是1824年英國軍人勃魯士在印度阿薩姆發現野生茶樹以後的事。自那以後,許多植物學研究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問題做了比較深入細致的研究。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茶學工作者又從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出發,結合茶樹的自然分布與演化,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論證,進一步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
茶是經濟作物
制茶說的茶,就是指用茶樹的葉子經過採制而成的經濟作物——茶葉。
茶葉的品種很多,我國從清代以來形成了六大類別:綠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和花茶。
從制茶工藝看,目前,中國茶的品種有發酵、不發酵、半發酵三種茶。
不發酵茶:加工時不進行氧化酶處理,例如綠茶。綠茶加工時,需要先用水蒸氣加熱破壞其醒躉�富鈈裕�緩蟪浞秩啻輟⒏稍鎩U庖還�掏ǔ:萇倨蘋擋枰噸械撓��煞幀?
半發酵茶:適度進行氧化酶處理,達到半發酵的程度。中國,半發酵茶有白茶、青茶。
白茶為福建省特產,許多古書中皆有記載,故為歷史上有名的茶。白茶是以火加熱產生熱風,使得半發酵的葉子乾燥,是世界上的珍貴茶種之一。在品種方面,有白毫銀針和白牡丹以及新工藝白茶等。青茶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茶,烏龍茶便是青茶中的一種,我國台灣、日本皆是烏龍茶產地。烏龍茶的發酵相當有學問,如何才能恰到好處,使顏色較深,且發酵不會過度,這就得看茶匠的功夫了。烏龍茶中最高級者為鐵觀音,由於茶樹樣子非常像鐵觀音,因此稱為鐵觀音茶。除了鐵觀音種之外還有水仙種、烏龍種,事實上還有其他100種以上的茶樹,所以種類是相當復雜的。
發酵茶:充分進行氧化酶的處理。提到發酵茶,大家便會想到紅茶。事實上,紅茶的發源地並非印度或錫蘭,而是14世紀時在中國產生的。紅茶的製作過程是將紅茶摘採下來後放置於室內或室外,讓它發酵而成。此外,現在最流行的普洱茶也是發酵茶,只不過有了自然陳化發酵和人工發酵的區別,過去是算在黑茶范疇的。黑茶是發酵茶。六堡、青磚等都是黑茶的一種。
茶是飲品
我國飲茶的歷史很長,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漢代《趙飛燕別傳》有「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廣陵耆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的歷史也很古老。飲茶起源於西南地區。在秦以前,主要是四川一帶產茶和飲茶。明代顧炎武的《日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蜀道」險阻,局限於四川一帶。直到秦統一了中國,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
茶的品飲形式也是隨著歷史的延伸,發生過多次的演變。最初的茶葉和我們現在看到的茶葉很不一樣,秦漢時,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出現,隋唐時,茶葉多被加工成餅狀。在宋代,茶的文化意味得到進一步地推廣和提升,宮廷和民間都盛行茶藝,有鬥茶的風俗。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賭茶爭勝,用的是當時流行的團茶。有宋代制茶方法的嬗變給我國的飲茶方式帶來深遠影響,故有「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明以後,制茶工藝繼續革新,團茶、餅茶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也隨之由原來的以煎煮為主逐漸向以沖泡為主發展。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 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親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神農氏、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茶葉從發明到利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歡迎,除了可作為飲料被人們飲用外,還因為它對人體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療的作用。三國時代,諸葛亮帶兵南征北戰。一次,兵至雲南勵海,士兵因水土不服,多害眼病,諸諸亮命令士兵採茶煮水喝,不久,把眼病治好了。直到現在,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 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
J. 大益茶包裝字顏色為啥不一樣
之所以出現不一樣的情況,很有可能就是因為時間太長了,導致顏色有一點點退掉,這種情況下不要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