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為什麼洪武青花顏色變黑

為什麼洪武青花顏色變黑

發布時間: 2022-05-10 21:06:05

『壹』 明洪武青花瓷的青料

洪武官窯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低、含錳量高且淘煉欠精的國產青料,呈色青中帶有灰色調,偏淺灰色,有部分鐵銹斑深入胎骨,這是由於鈷料中含有金屬錳、鐵等雜質的緣故。一部分呈現淡藍色,色澤穩定,無暈散,色澤濃密處常能見到散布著一些小雜質點,反倒表現出青花的層次。還有一部分是淺淡色中含深藍點,有少量暈散。
洪武青花不同於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艷麗,也不同於典型永樂、宣德青花的濃艷色譯而有自己的特點。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多採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制,色彩濃艷的背花紋飾泛出點點銀黑色結晶斑。這種青料比國產青料鐵的含量豐富,錳含量低。事實證明,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出後則為黑色,近似唐代時耀州窯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燒制,成品則為灰藍色。

『貳』 明洪武瓷器上的青花為什麼是灰青色的

洪武年代的青花瓷器的青料,含鐵量很低,而含錳比較高,所以顯得青花顏色發灰色,主要是淘煉不精,含有上述的雜質,造成顏色發灰。謝謝

『叄』 明代和清代青花發色的區別圖片

文|張笑千 來源/河南玖魅實業有限公司

明青花

明代洪武青花延續元代風格。官窯,民窯使用國產青料較多,提煉欠佳。

發色特徵:淺灰色,部分有淡藍色藍料中出現深藍色的小點,無流動感,但有層次,無暈散,也有深入胎骨的現象。

圖:洪武青花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一改常態,異域風情為主要特色,被後人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青料有國產和進口兩種,官窯用蘇麻離青,民窯用國產青料。

發色特徵:隨著進口料蘇麻離青提煉技術的提高,如鋼筆水一樣的深藍色,有黑色斑點,濃重端莊,深邃優雅。國產青料與洪武時期相似,但不帶鐵銹斑和黑褐色斑點。

圖:宣德民窯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為青花瓷的空白期(或黑暗期),皇帝昏庸無能,不理朝政,宮廷內部矛盾重重,景德鎮瓷業受到干擾,這三朝帶有具體年款的官窯瓷器傳世很少,以前人們對這段時期的產品面貌認識不清,故被一些陶瓷史家稱為「空白期」。進口青料幾乎用盡,因而用國產青料。

發色特徵:青花暈散嚴重,紋飾模糊不清,藍色的淡雅流暢,鮮活感強,青花靛藍,濃處有黑褐色斑點。

圖:空白期青花

明代成化、弘治時期使用新的一種國產青料——平等青,也稱「陂唐青」,產地在江西省樂平縣境內。成華前期與進口料共用。

發色特徵:沒有黑斑,藍中發灰,深沉穩重無輕浮感,有的藍中略發紫紅色。

圖:成華青花

圖:弘治青花

明代正德青花用另一新發現的青料——石子青,產於瑞州(今江西上高),又名「無名子」。

發色特徵:藍中帶灰,色淡清雅、也有明麗濃艷。

圖:正德青花

明代嘉靖,隆慶,萬曆多用一種新的青料——回青,從西域進口,與石子青混合使用。

發色特徵:鮮艷瑩潤,濃艷略發紫。

圖:嘉靖青花

圖:隆慶青花

圖:萬曆青花

明代天啟,崇禎仍使用石子青作呈色劑,江河日下,經濟衰退,青料已經嚴重不足,當時的用料繪畫兌水較多,發明了新的繪畫技術——分水(混水)繪瓷法。

發色特徵:鮮艷的淺藍色,富有層次感,色澤清淡,有的淺灰色,有的暈散嚴重,有的或黑或灰。

圖:天啟青花

圖:崇禎青花

清朝青花瓷

清代順治時期青料有兩種,一個是產自浙江的浙料,浙料在天啟、崇禎時期已經出現,但使用較少,明代晚期以後的清代順治、康熙朝把浙料作為主要青料,一個是江西的土青。

發色特點:由於暈散嚴重,紋飾模模糊糊,如隔霧觀望,有翠青和灰青兩種,有黑褐色斑點。

圖:順治青花

清代康熙朝是歷史中少有的全盛時期,商品經濟的發達,也促使了青花瓷產量的提高,關於康熙青花眾所周知的有「翠毛藍」「墨分五色」「斧劈皴」三個特點。

發色特徵:早期,灰藍色。中期以後,使用新的青料——雲南珠明料,艷麗清爽,寶石藍色,立體感強,發色很有層次。

清代雍正時期,國力更加雄厚,經濟有一次飛躍提高,政局穩定,社會安詳,雖然只有14年,但青花瓷的質量精益求精,是清代其他時期不可相比的。青料依舊使用浙料。

發色特徵:藍中帶紫,略有暈散,明凈典雅,發色穩定,出現深藍色小點。

清代乾隆時期是歷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隨著經濟的發達,制瓷業也有了更大提高。

發色特徵:前期與雍正相似,色灰暗。以後仿永宣青花興盛,故意用筆觸表現永宣的錫斑。發色純藍,呈色穩定。

圖:乾隆青花

清代嘉慶,道光時期江河日下,王朝走向衰退。制瓷業也受到影響,青料仍使用國產的浙料。

發色特徵:藍色略渾濁,輕浮感較重,少有暈散。

圖:嘉、道時期青花

清代咸豐,同治,光緒時期由於休養生息的政策,封建王朝出現了最後一次迴光返照,史稱「同光中興」。而制瓷業依舊處於下坡階段。難以復甦。引進了新的青料——洋藍。

發色特徵:淡藍色,灰黑,漂浮感強。

圖:光緒青花

清代宣統時期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時期,宣統皇帝在位三年有餘。青料以進口的化學青料為主要呈色劑。在位時間較短,產量稀少可參照的器物較少,不做陳述。

『肆』 為什麼明洪武青花瓷顏色暗黑

上圖為藏於首都博物館的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蓋罐,從圖中可以看出其青花顏色明顯發黑。我參觀過元青花文化展後,那靚藍濃翠的青色早已深深刻在腦海里。而洪武之後的永宣青花,也在元青花的基礎上日臻完美,青翠的顏色如寶石般鮮艷亮澤。為什麼唯獨過渡階段的洪武青花卻偏於暗黑呢。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猜測可能是元末戰亂造成青花燒造水平的倒退。不想最近看了高阿申先生的《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才覺恍然大悟、茅塞頓開,原來如此啊。
根據作者的觀點「明洪武青花瓷的色澤偏於暗黑,其實是人們刻意追求的,反映了當時的意識形態與審美取向」。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對瓷器有廣泛興趣的皇帝,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他把瓷器看作中國國粹。在御窯廠創立後馬上對流行於元青花上的常規圖案予以大刀闊斧的修改,諸如牡丹、菊花以及蕉葉、回紋等圖案紋飾較元代變化很多,從而使洪武青花在裝飾圖案上截然有別於元青花。以明太祖為代表的中原統治者滅元奪天下之初便提出了「同討夷狄,以安中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等主張。建御窯廠,樹本朝紋飾其宗旨就是要「破」元青花,「立」明青花。而一改元青花湛藍的顏色,讓其發黑發灰與立明青花這一方略是一脈相承的。青料發黑,可讓畫面更像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使瓷器更具有中國畫的筆墨韻味。洪武御窯廠奉命燒造的官窯器,是以青花是否「偏於暗黑」為質量標準的。也正是因為料色呈黑色或灰色的青花瓷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寵愛,才會深藏於故宮內,由皇家代代相傳。
事實上洪武青花瓷依舊使用低錳高鐵的進口鈷料,而要讓明明發藍的青花料變成黑色,只有在溫度偏低、窯內還原氣氛不足造成偏氧化的情況下才能出現。而偏氧化系火候失控所致,屬燒造缺陷,要故意為之是十分困難的。與呈色穩定的鈷藍相反,以銅紅料為著色劑的釉里紅,呈色極不穩定,窯內溫度和氣氛稍有不當,釉色便向黑或灰色轉化。而傳世的洪武釉里紅典型器全部為黑灰色,可以想見御窯廠正是利用了銅紅釉易向黑灰色轉化的特點,以釉里紅替代青花來生產和製作「釉里黑」瓷器。無論是偏於暗黑的青花,還是釉里黑瓷器,都證實了洪武時期「尚黑」的審美情趣。
我想對於作者拋出的這一論點,專家們看後一定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作為一個古瓷器的業余愛好者,我只想通過廣泛的學習來豐富自己,實在沒有資格來討論對與錯的問題。我以為這個觀點非常新穎也很有說服力,同時我更佩服作者思考問題的獨到方法。當眾多專家學者還在就事論事地從分析洪武青花的鈷料等方面入手來解釋青花發黑的成因時,作者卻選擇了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把洪武青花瓷放到中國大歷史的背景下,從朝代更迭、文化回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結論。人們常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道理雖然簡單,但真能走出來其實很難。想看到森林、見識廬山需要更淵博的知識,更寬廣的胸懷。大概只有熟讀歷史、飽覽文化典籍,才會鑒賞古典藝術之美,才能讀懂藝術中凝聚的文化精髓吧。我今天學到的不僅僅是洪武青花瓷,還有治學的方法呀。明洪武
青花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明洪武青花纏枝花紋碗明洪武
青花菊花四季花紋盤明洪武青花竹石靈芝紋盤
1994年被評為國寶級文物的洪武釉里紅歲寒三友梅瓶

『伍』 明洪武青花瓷的胎體

洪武青花瓷的胎體比較厚重,但比元代同類產品薄,呈現土黃色或者灰白色,手感均比較平滑。因為瓷土淘洗的粗細不同,胎質也有粗有細。官窯器因為工藝精細,一般瓷化程度較高,因而胎體緻密細白。民窯器則大多數胎體略含雜質,氧化鐵黑黃色疵點,偶有小片的窯渣粘附,呈淺灰白色。釉層肥厚光潤,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趨淡,有極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窯器因為胎體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質玻化程度較高,釉面極少有開片現象,釉面細膩、潔凈。玉壺春瓶、執壺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紅色漿,可見刷漿痕跡,露胎處均可見星點狀或大片的火石紅。盤、碗等圈足挖足較淺,足壁較厚,足跟平切,部分底足中心仍有雞心點,有些里心仍有用砂圈疊燒法留下的澀圈,呈淺紅色(俗稱窯紅)。這時也有各種形式種類繁多的圈足,常見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內壁斜削外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窯青花碗,底面無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過肩,殘留刮削痕及同心圓跳刀痕。

『陸』 清朝民窯青花有什麼特徵

清朝民窯青花特徵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紋飾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體厚重呈灰白或灰黃色,瓷化程度較好,胎釉結合緊密,多數釉面呈鴨蛋青,透明度較差,光澤度不強,個別釉面有縮釉,大部分有醬口。

同時許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規整,盤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漸扁薄,圈足稍微向內收,有的器物足沿經過工匠仔細修琢後,還出現有泥鰍背現象,較光滑,底邊還帶有窯紅即火石紅。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國產浙料繪制,大致有青翠淡雅與灰籃等種,總體呈色穩定,少數趨於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暈散和紋飾模糊現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為主,陳設器為輔,造型側重於實用性,基本是延續明代的傳統式樣,形制上還多具有明代古樸渾厚之遺風。

紋飾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紋飾質朴自然,繪畫一反已往單線平塗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線平塗的技法,講究勻稱,疏密有致,相互輝映,粗獷豪放。

同時紋飾題材豐富,常見有動物紋、植物紋、山水圖、博古圖等,龍紋高大雄壯,矯健有力,有騰雲駕霧之勢,麒麟紋常和挺撥的巴蕉葉畫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葉紋中常留白。

(6)為什麼洪武青花顏色變黑擴展閱讀

清代早期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燒」的制度,這不僅充分釋放了民窯的生產潛力,調動了工匠的積極性,提高了民窯作坊的規模及燒造精細瓷器的技術。

而且由於當時官窯民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無形中也刺激了民窯青花瓷器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產以民窯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柒』 請問青花瓷有什麼秘密啊

沒有,一、概述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編輯本段]二、青料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編輯本段]三、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編輯本段]四、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捌』 明代永樂,宣德,洪武年間青花瓷主要特點都有哪些

明永樂朝高級定製景德鎮瓷器特徵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產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窯以產品量大為特點。除了元代的窯場繼續燒造以外,明代又興起了許多新的窯場,著名的民窯窯場有:瑤里、胡田、觀音閣、十八渡、董家塢等處。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優點,在明代瓷業生產中獨占鰲頭。這里主要考察有確切地層和紀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紀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確定為洪武地層出土的器物共有三處發現。第一處是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二處是1984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三處是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一批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為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與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為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顯少於釉里紅,完整器更少,但從大量資料的對比分析,此期青花與釉里紅的紋飾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一的國產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數使用元代剩餘進口料的情況。這一時期青料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為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處亦能表現出青花的層次;第二類青花發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則地散布在其中,似繁星密布;第三類青花色澤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於這種色料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呈現出較大斑塊狀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狀。品種主要是白地青花。

布局沿用元代多層裝飾帶和適合紋樣兩種。常見題材及特點如下:主體紋飾有各種花卉和龍紋。花卉紋有纏枝牡丹、扁菊、山茶、蓮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錦花卉組成的纏枝花卉紋。多用於盤、碗的內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錦折枝花卉、芭蕉園景、松竹梅,多用在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盤的底心。龍紋:龍的身體細長,典型的明清官窯龍紋,龍紋基本保持了元代風格,但改變了元代龍紋的矯健兇猛感,多為輪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與爪之間分得較開,豬形嘴,作張口伸舌狀。輔助陶瓷紋飾有各式如蓮瓣、卷草、回紋、意雲、蕉葉、纏枝靈芝、海鷗戲水等。品字形雲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紋樣,在多個品種上都有描繪。

胎釉:胎體潔白,瓷質縝密,但是與永樂官窯相比則顯得粗厚疏鬆,胎體中有針眼狀或細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絕少塌底、夾扁的弊病。釉面肥潤,白中泛青,圓器類口沿均有積釉現象,形成一圈明顯的自然厚唇狀。有些器物釉層較厚,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尤其是淺淡的青花紋飾,在這種肥潤的釉面下,更顯幽青雅緻。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盤、菱花口盞托、執壺、玉壺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碗口徑在20厘米左右與40厘米左右的兩種墩式碗最常見,分直口圓唇和撇口兩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盤約20厘米和45厘米兩種口徑的盤子最常見。分菱花口與圓口兩式。菱花口盤的造型為寬折沿,淺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帶河明故宮出土的青花三朵雲紋盤殘片無口沿,但結合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同樣紋飾的完整霽紅、霽藍釉盤看,為淺腹,大圈足,圈足根內外呈斜坡狀,內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見大片窯紅。

菱花口盞托口徑約20厘米左右。寬折沿菱花口,方唇,淺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內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盞,淺圈足,底無釉,見火石紅。洪武時期盞托的方唇外側多有二方連續回紋。執壺:高度為30厘米和20厘米的最常見。造型為小直口,長束頸,溜肩圓腹,腹部有彎曲長流,流口部與執壺頸部連有如意雲形扁寬系帶。頸部與腹部相連有彎曲板狀凸棱執柄。柄上端有小圓孔系,壺蓋為寶塔形寶珠鈕,內插式。

玉壺春瓶,有大小兩種,大者高30厘米。撇口,長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棱大罐這種大罐是洪武時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規格,高度大者約60厘米以上,一般為50厘米左右。撇口,短頸豐肩,長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脛,圈足,砂底,有火石紅。梅瓶:小口圓唇,短頸,略呈上大下小狀,豐肩,下腹收束,脛部外撇,環形足,平切,外側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見火石紅。款識、工藝:款識僅僅見於梅瓶肩部用篆書書寫「春壽」兩字。工藝方面,琢器內壁見明顯接痕,器物底部均見明顯的火石紅色,俗稱「硃砂」底。

由此可見,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雲朵等紋飾均留有白邊。纏枝牡丹、扁菊紋的葉子缺刻大,蕉葉為雙莖,中間留空白;花蕊為細方格的扁菊紋。回紋一正一反兩方連續。底足平切、有窯紅。

『玖』 明洪武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具備什麼樣的特點

洪武民窯青花的特徵時代為以下幾點:
胎骨——早期瓷化程度差,中期以後瓷化程度較好。胎色早期的白中含灰、含黃或含紅,中期的以白為主,後期均為白胎。早期產品見僵胎和窯裂。
釉層——早期薄亮,灰青或灰黃。中期起釉質瑩潤、淡卵靑色,少數灰青色。大多無片紋。細瓷口沿塗醬釉。
青花——用淘煉欠精的國產鈷料,青料積聚處有黑褐色斑點。有些見暈散,晚期作品趨向明麗。
紋飾——採用粗筆勾勒點染方法,線條遒勁起伏,多用圓弧形線條。
碗心——早期見草書「福」、「壽」字,另有單枝水草、靈芝、菊瓣、龍形、海螺等;中期見山石、松竹梅、動物等後期見隸體「福」字、梵文等。碗心紋飾外一般有雙圈。
外壁——主題紋飾有纏枝花、雲氣、梅蘭、芝草、花果、荷花等。
造型——民間青花瓷中多見盤及碗。
盤早期的較深,圈足小而厚,底足兩面斜削,砂底,有明顯乳突,露胎處似沾有黑色鐵屑和窯紅。盤後期的較淺,口沿外撇,折腰圓柔,內底下陷,圏足稍大,底心乳突細小,足內和底面釉薄。
盤和碗的底足由元末至洪武晚期呈規律性變化:圏足由小到大、由厚到薄。挖足由淺到深,足壁由斜到直。底面由砂底到釉底,乳突由大到小。

『拾』 明代青花瓷有什麼特點

明代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熱點內容
送給別人東西為什麼會感覺是施捨 發布:2025-01-15 21:07:40 瀏覽:561
電腦為什麼只有一個軟體有聲音 發布:2025-01-15 20:59:09 瀏覽:136
為什麼一發脾氣想丟東西發泄 發布:2025-01-15 20:57:23 瀏覽:545
為什麼信號很好而網不好呢 發布:2025-01-15 20:39:20 瀏覽:745
為什麼不挖愛因斯坦時間膠囊 發布:2025-01-15 20:39:17 瀏覽:200
文件夾的橫杠為什麼搜索不出來 發布:2025-01-15 20:23:10 瀏覽:542
手拉手魔方顏色為什麼還原不了 發布:2025-01-15 20:22:22 瀏覽:358
為什麼現在的靈芝便宜 發布:2025-01-15 20:18:05 瀏覽:927
大齡剩女有房有車為什麼也找不到 發布:2025-01-15 20:07:01 瀏覽:536
為什麼吃的東西會有點惡心 發布:2025-01-15 19:56:58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