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尾虹雉為什麼會在太陽的反射下變顏色
㈠ 世界瀕臨滅的動植物
瀕臨滅絕的植物有:
中國鴿子樹--珙桐
珙桐,別名水梨子、鴿子樹。屬於藍果樹科科,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是我國特產的單型屬植物。分布於陝西鎮坪;湖北神農架、興山;湖南桑植;貴州松桃,梵凈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縣;雲南綏江等地的海拔1250--2200米的區域。
珙桐高約十至二十米,樹形高大挺拔,是一種很美麗的落葉喬木,世界上著名的觀賞樹種。每年四、五月間,珙桐樹盛開繁花,它的頭狀花序下有兩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長圓形或卵圓形,長六至十五厘米,寬三至八厘米,如白綾裁成,美麗奇特,好象白鴿舒展雙翅;而它的頭狀花序象白鴿的頭,因此珙桐有「中國鴿子樹」的美稱。珙桐樹的木質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珙桐樹是一八六九年在我國發現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壞,目前數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有被其它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大樹杜鵑
大樹杜鵑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植物類型,於1919年在雲南騰沖縣境內的高黎貢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被首次發現,當時這株大樹杜鵑年齡已超過280歲,樹高達25米。
大樹杜鵑是一種常綠大喬木,樹高一般為20-25米,樹莖部的最大直徑達3.3米。褐色的樹皮,剝落得左一片右一片,顯得斑斑駁駁,飽經滄桑。小枝粗壯,上面被有短毛,葉子又厚又大,有橢圓形、長圓形和倒坡針形等形狀。葉子下面被毛,長大後逐漸脫落。2月-3月開化,傘形花絮。花的顏色為薔薇色中並略微帶紫的絢麗色彩,花萼為線裂的盤狀,上面有小齒狀裂紋。雄蕊16枚,極不等長,子房16室,上面也被絨毛。到了10月,它就結出長圓柱的木質蒴果,上面有棱,被有深褐色的絨毛。
大樹杜鵑在分類上隸屬於雙子葉植物鋼、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杜鵑花科植物全世界共有1300多種,遍布於全球各地,但以亞熱帶山區為最多,我國約有700多種,分布在全國各地,但以西南地區的山地森林中為多,所以這一地區被認為是世界杜鵑類植物的分布中心。杜鵑花不但位居我國三大著名自然野生名花-杜鵑花、報春花、龍膽花之首,也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有"花中兩方色"的美譽。在全世界800多個品種中,我國就有650多個。不同種類的杜鵑高高矮矮相差很大、小的種類身高不到1米,而大的種類如大樹杜鵑,高達數十米。
由於大樹杜鵑是如此地珍貴而稀少,所以被列為國家亞組合保護植物。
野生荔枝
荔枝被譽為"水果皇後"。我國是荔枝的故鄉,也是栽培荔枝最早的國家。野生荔枝主要分布於海南崖縣、陵小、昌江、保亭、東方、瓊中等縣的壩王嶺、獼猴嶺、吊冒山、尖峰嶺和廣東雷州豐島的徐聞等地。
野生荔枝是一種常綠大喬木,最高可達32米,胸徑194厘米,枝葉繁茂、生機盎然、樹皮為棕褐色,並帶有黃褐色的斑塊,葉子為羽狀復葉,互生,草質,橢圓狀,全緣,上面為深綠色,下麵粉綠色,嫩葉則呈線褐色。呈聚傘圓雌花序,綠白色的花朵較小。果通常為橢圓形或橢圓狀球形,成熟時果皮為暗紅色,上面具有小的瘤狀體。種為橢圓形,種皮暗褐色,上面具有光澤,外面為白色的假種皮所包被。
我國人工培育的荔枝樹一般只有5-10米高,樹皮光滑,葉片由紅褐色變為暗綠色。花朵很小,淡綠中帶幾分白色,並不算鮮艷,但它的果實卻特別引入注目。每到豐收時節累累果實掛滿枝頭,一穗穗,一串串,似翡翠,如瑪瑙,誘人垂涎欲滴。剝開果殼,裡面就露出了肥胖的半透明的肉球晶瑩如雪,一滴滴地外往淌著甜水,吃上幾顆,頓覺清涼酸甜,沁人心肺。
荔枝具有豐富的營養,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還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葯用價值,它的木材也被列入特等商品用材,縱理交錯,結構緻密,材質堅硬而重,少開裂,切面光滑,縣有光澤,抗腐性強,可供製作上等傢具、高級建築的用材。
野生荔枝在分類上隸屬雙子葉植物綱、無患子目、無患子科。它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
水杉
在4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認為,水杉早已在地球上絕了種,只有通過古代地層中發掘的化石才能知道它的模樣。
40年代初,我國學者於四川萬縣磨刀溪首次發現了幾棵奇樹,它們高達30多米,胸徑7米多,根部龐大,樹干筆直,蒼勁參天,樹齡已有400多年。當時由於缺乏資料,未能做出鑒定。1941年以後的兩年間,人們根據這種樹的枝葉,花和種子標本進行研究鑒定,定名為水杉。這是水杉屬的子遺,為我國所獨有。
水杉是杉科落葉喬木,高30-40米,主幹挺拔,側枝橫伸,南北向、東西向交替著生主幹,下長上短,層層舒展,宛如塔尖。線形而扁平的葉子,分左右兩側著生在小枝上。葉子能夠隨季節更換而改變顏色:春天,葉色嫩綠;夏天,葉色翠綠,青綠可愛;秋天,葉色變黃,滿峰披金;冬天,葉色變紅,經霜更紅,然後凋落。
水杉2月下旬開花,花為單性,雄雌同株,球球花單生於,二年生的枝頂或葉腋部,雄蕊約有20枚,交互對生。雌球花單生於二年生極的頂部,花縣短柄,由22枚-28枚苞鱗和珠鱗組成,也是交互對生,各有5-9胚珠。受粉後生成近圓的球果。種子扁平成倒卵形。球果熱時呈深褐色,成熟期為當年的11 月。
水杉不但是珍貴的活化石,樹中佼佼者,而且還有它很強的生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生長迅速,是優良的綠色樹種。它的經濟價值很高,它的木材是紫紅色的,既細密又輕軟,是造船、建築、造紙和製作傢具、農具的好材料。
水杉在分類上隸屬裸子植物門、松柏綱、杉料。它是我國I級保護植物。
望天樹
望天樹不僅是熱帶雨林中最高的樹木,也是我國最高大的闊葉喬木。我國主要分布於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的勐臘和東南部的河口、馬關等縣,以及廣西西南部一帶。
望天樹是一種常綠大喬木高度在60米以上,胸徑一般在1.3米左右,最大可達3米。主幹渾圓通直,人地面向上直至30多米高處連一個細小的分枝也沒有。它的樹皮為褐色或深褐色。常綠的葉子為草質,互生,呈卵狀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前端急劇變尖或逐步變尖,基部為圓形或寬楔形。葉上有羽狀的脈紋,近於平行。葉的背面脈序突起,還有許多又細又密的茸毛。
望天樹多生長在海拔350米-1100米之間的山地峽谷,及兩側坡地上,分布區的面積僅有20平方公里。它的分布區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向南開口的河谷地區,全年都處於高溫、高濕、靜風、無霜的狀態中。望天樹喜歡生長在赤紅壤、砂壤及石灰壤上,在雲南有千果欖仁、番龍服等伴生,在廣西有蜆木、頂果樹、廣西槭、仕豆等樹木伴生。
望天樹的樹干通直,木樹性質優良,非常堅硬,加工性能也好,而且不怕腐蝕,不怕病蟲侵害,是優良的用材樹種,也是製造,高級傢具、樂器、橋梁等的理想材料。它的木材中還含有豐富的樹膠,花中含有香料油,這些也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望天樹在分類學上隸屬雙子葉植物綱、龍腦香料。由於望天樹常常形成獨立的群落類型和自然景觀,所以可以看作熱帶雨林中的標志樹種。望天樹雖然高大,但結的果實卻很少,再加上病蟲害導致的落果現象十分嚴重,造成種子都落在地上,很快發芽或腐爛,壽命很短,不易採集,所以野外數量十分稀少,現已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
核桃
核桃又叫胡桃,羌桃,是一種很古老的栽培果樹。核桃仁是著名的乾果,與榛子、腰果、扁桃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乾果。我國不僅盛產核桃,而且是核桃的故鄉。
核桃是胡桃科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寬闊,枝葉繁茂。它的樹皮為灰白色,但幼年時卻是灰綠色,而且很光潔潤滑,老年時則有很多淺淺的縱裂,小枝很粗。奇數羽狀復葉,小葉5-11個,長橢圓形,全緣。初夏開花,花單性,雌雄同株,柔荑花序下垂。核果橢圓形或球形,表面有兩條縱橫,還布滿了高高低低的花紋,種子富含油。
核桃產於我國黃河流域及以南地區,喜歡陽光充足的疏林,溫和、潮濕的氣息和深厚、疏鬆、肥沃、濕潤的土壤,較耐寒冷和乾旱,但不耐濕熱和鹽鹼,也不耐庇蔭,在郁閉度較高的林下,幼苗極小,生長較差。在天然分布區內,它們生長於海拔1400米-1700米之間的中、低山帶的陰坡下部或峽谷底部。
核桃自古以來,被視作難得的補品,除含大量脂肪、蛋白質等外,還含鈣、磷、鐵、碘、胡蘿卜素、硫胺素、尼克酸和其他維生素,種仁、果隔、果皮、樹葉都可作葯用。中醫學上用作溫肺、補腎葯,它性溫味甘,主治虛寒喘咳、腎虛腰痛等症。除此之外,核核木材質呈堅韌,光滑美觀,不翹不裂,是很好的硬木材料,能做高級傢具以及武器和交通工具等的木質部分。核桃樹皮能提取栲膠、樹皮和外果皮能提取單寧,樹根可做染料,就連堅硬的碎果殼也能在工業上大顯神通,用它製造的活性炭可以吸附各種有毒物質,是防毒面具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核桃在分類上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胡核目、胡材科。它被列為我國I級保護植物。由於亂砍濫伐等人類經濟活動的破壞,使核桃的野生分布區的面積日漸縮小,已經處於瀕臨絕滅的境地。
雪蓮
天山位於我國西北邊疆,海拔高度一般在4000米以上,主峰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山頂常年白雪皚皚,分外壯觀。雪蓮是天山的著名植物,喜生於高山陡岩、礫石和沙質潮濕處的雪山附近,故名雪蓮。
雪蓮屬於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面以上的植株很矮,僅有15厘米-24厘米高。到了每年7月的開花季節,雪蓮就在莖的頂端生出一個大而鮮艷的花盤,周圍有淡黃色半球狀大苞葉圍成一圈。花朵的整體看上去就和水生的荷花差不多,在皚皚白雪的襯托下,更顯得異常美麗動人。而當雲雪籠罩之時,它又悄悄地合了起來。雪蓮的花香襲人,順風時香味可以飄到幾十米遠。開花之後不久的8月,雪蓮就迅速地結出了長有縱肋的長圓形瘦果。它們有長長的根系,可充足地吸收養分水分;它們身上白色絨毛可防寒保溫,還能反射高山強烈的紫外線以減少對它們的損傷。
雪蓮在高山嚴酷的條件下,生長非常緩慢,至要至少4年-5年後才能開發結果。不過,由於生長期短,它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芽,生長,開花和結果,這也是它們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雪蓮是一種名貴葯材,它的整個植珠曬干後都可以入葯,中醫認為雪蓮性溫,味微苦、具有散寒除濕、活血通徑、強筋助陽、抗炎鎮痛等功能,民間用以治療肺寒咳嗽,腎虛腰痛、月經不調、麻疹不適、跌打損傷,以及風濕性關節炎、貧血、陽痿、高山不適應等疾病。
雪蓮可以用種子繁鎮,但種子成熟時,高熱寒地區已經開始下雪,給採集種子帶來麻煩,而且雪蓮種子的發芽率低、繁殖不易、生長緩慢,人工栽培較難。
植物學界正研究進行人工繁殖,以獲得各種有用的產品。
夏蠟梅
夏蠟梅的分布區極為狹窄,僅分布於浙江省臨安縣西部一帶。
夏蠟梅屬於落葉灌木,高度大約在1米-3米之間。樹上有大枝和小枝,大枝呈二歧狀,小枝則相對而生。一年生的嫩枝是黃綠色的,到了第二年就變成了灰褐色,冬天時樹芽被葉柄的基部所包裹。樹葉呈橢圓形,單葉對生,全緣,無托葉夏蠟梅的葉子在每年的10月下旬即開始陸續脫落,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下旬至 4月上旬才又重新生長。
夏蠟梅是蠟梅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種,與其家族隆冬臘月開花的大多數成員不同,到每年5月中,下旬的初夏季節才開放花朵。夏蠟梅的花一般先葉而開放,單獨生長於嫩枝的頂端,花朵潔白碩大,花為單生,兩性,花萼呈花瓣狀,花被片為多數,雄蕊18枚-19枚,著生於肉質花托頂部,花絲極短;心皮為多數,離生,著生於壺形花托內,子房上位,每室1至2胚珠,夏蠟梅的花期也很長,花朵一直持續到開放到6月上旬才逐漸凋謝。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每個聚合果都有一個近頂端收縮的像小編種一樣的果托,裡面盛有一個瘦瘦的橢圓形褐色果實,扁平或有棱,掛滿枝頭,隨風搖曳,成為珍貴的觀賞樹木。
夏蠟梅喜愛生長於海拔600米-1100米的山坡或溪谷中的亞熱帶局部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它屬於較為耐陰的樹種,氣候涼爽而濕潤,在強烈的陽光下會生長不良,甚至枯萎,它也不耐乾旱與瘠薄,但比較耐寒,特別喜歡生長在有較多山間溪流的以甜櫧、木荷、錢青柳等為優勢種的山谷林地中。
夏蠟梅在分類上隸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蠟梅科。它的花大而美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被列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由於森林砍伐,生境漸趨惡化,分布區日漸縮小,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以免使它陷入瀕危狀態。
瀕臨滅絕的動物有:
古樸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是一種以食竹為主的食肉目動物,不僅集珍稀、瀕危、特產於一身,而且非常古老,有「活化石」之稱。與其同時代的古動物劍齒虎、猛獁象、巨貘等均已因冰川的侵襲而滅絕,惟有大熊貓因隱退山谷而遺存下來。現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約40個縣境內的群山疊翠的竹林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仰鼻藍面:金絲猴
中國金絲猴包括川、滇、黔三種,大家比較熟悉的當屬川金絲猴。川金絲猴,分布於四川、陝西、湖北及甘肅,深居山林,結群生活。背覆金絲「披風」,攀樹跳躍、騰挪如飛。金絲猴剛被命名時,因其仰鼻金發,使動物學家愛德華先生聯想起歐洲十字軍司令的翹鼻金發的夫人洛克安娜,於是,他便用這個美人之名命名了金絲猴—— Rhinpitheius roxellanae 。
長江奇獸:白鰭豚
白鰭豚為中國長江中下游的特有水獸,全球豚類有70多種,淡水僅5種,中國僅此一種淡水鯨,分布狹窄,比大熊貓更古老、更稀少。白鰭豚體態嬌美、皮膚滑膩、長吻似劍、身呈紡錘。眼小如豆、耳小像針,上下頜密布小牙130多顆,頭頂左上方有一圓形鼻孔,每隔20秒出水換一次氣,雖然視聽能力欠佳,但其聲納系統發對超聲波的回聲定位能力可使它與在十幾公里外的同伴取得聯系。
中華之魂:華南虎
華南虎的英文為「中國虎」,是我國特有亞種,原為中國分布最廣、數量最多、體型較小,但資格最老的一個虎種。全球的虎僅有一種,均產於亞洲,上個世紀尚有8個亞種:孟加拉虎、東北虎、爪哇虎、華南虎、裏海虎、巴厘虎、蘇門達臘虎,但後三個亞種相繼滅絕,中國的新疆虎(尚未搞清屬於哪個亞種)是在20世紀初滅絕的。
東方之珠:朱䴉
要問中國最珍稀的鳥是什麼,那朱䴉應當名列前茅。這種被動物學家譽為「東方明珠」的美麗涉禽是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它們原是東亞地區的特產鳥類,僅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都失去了蹤影。難道朱䴉真的消失了嗎?七十年代後期,中國鳥類學家開始尋找朱䴉,1981年終於在陝西洋縣姚家溝發現2窩共7隻朱䴉,轟動了世界。
堪稱國鳥:褐馬雞
褐馬雞是一種產於中國山西龐泉溝、河北小五台山及北京門頭溝的珍禽,因耳部由兩個雪白的耳羽,好似長角,或有人稱之為角雞或耳雞。尾羽上翹後,披散垂下,如同馬尾,故名馬雞,馬雞屬共有4種,均產於中國,既藏馬雞、白馬雞、藍馬雞和褐馬雞。許多動物學家建議,應把褐馬雞定為中國國鳥。目前,褐馬雞為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瀕危」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孑遺物種: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唯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只有灣鱷和揚子鱷。但是作為體型最大的鱷(10米長),灣鱷早已在幾百年前滅絕了,而揚子鱷現為我國特有,也是從遠古北方僅存的唯一分布在溫帶的孑遺種類。
高原神鳥:黑頸鶴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黑頸鶴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遷至雲貴越冬,少數還飛越喜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
雪域喋血:藏羚羊
藏羚羊,近年極受世人矚目,主要原因是由於1980年以來西方時裝界對「藏羚絨披肩」即「沙圖什」的消費需求而刺激了偷獵者的謀財害命,另外,一些採金者也在對其肆意殺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極限的高寒地區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萬只的速度減少。為打擊盜獵,這幾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盜獵力量林業公安一直在為保衛藏羚羊等野生動物而戰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氂牛隊」,他們已經有兩位英雄為此獻身。
失而復得:四不象
「四不象」為麋鹿的俗名,它是做為中國特有的濕地鹿類,曾於1900年在中國本土滅絕的,幸有少量存於歐洲,經過一個世紀的養護,種群才得以恢復。麋鹿是濕地動物,由於對濕地生境的適應,而形成特殊的形態,即所謂的「四不象」,角似鹿非鹿、臉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麋鹿,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級
㈡ 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是哪四種(懸賞10啊!)
我只知道兩個:
麋,白
麋是麋鹿,
白是鱀豚。
白:
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Chinese river dolphin)
鯨目白鱀豚科白鱀豚屬的唯一種。為中國特產的淡水齒鯨類動物,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在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中也有發現。體呈紡錘形,體長 1.5 ~2.5 米,體重可達230千克;吻部呈喙狀,窄而長,吻尖略向上翹 ;額頂顯著隆起;眼小,位於口角下方;耳孔極小,形似針眼,位於眼的後下方;背鰭呈低的等腰三角形,位於背中部而略靠後 ;鰭肢寬,末端圓鈍,尾鰭後緣凹入,呈新月形;背灰色或藍灰色,腹面白色,背鰭、鰭肢背面、尾鰭均為灰色或青灰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噴出的水花不高,尾鰭並不出水。白鱀豚善潛水,但易被機動船的螺旋槳擊傷而致死。通常成對活動。晚春湖水上升時,白鱀豚多游至清潔的小河中交配 ,3~4月繁殖,每胎1仔。以魚為食,用長喙可捕捉底棲魚類。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又稱白鰭豚,被譽為「長江女神」,一種淡水鯨類,僅生活在中國長江中。現存數量極少,估計已不足50頭,是鯨目中最瀕危的一種。
麋: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David's deer
鹿科麋鹿屬的唯一種。頭似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驢,俗稱四不像。體長約2米,肩高1米以上,尾長,尾端下垂到腳踝;冬毛長呈灰棕色,夏毛紅棕色,頸部有 1 條黑褐色縱紋延伸到體背前部,頸下有黑褐色長毛;雄性有角,角分兩枝,每枝2杈,每杈又分一些小杈。是中國特產動物。
麋鹿性喜水,善游泳 。 由於至蹄寬大 , 側蹄亦能著地,適於在雪地和泥濘地上活動。以青草、樹葉、水生植物為食。6~8月發情。懷孕期約10個月,次年5月左右產仔。
在殷墟發掘的獸類骨骼中有麋鹿的骨骼,表明3000年前野生麋鹿曾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後來絕滅。現存麋鹿僅是人工飼養的種群,數量很少,大部分在英國。中國清代曾在北京南苑飼養,後被八國聯軍毀滅,僅有少數流落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由國外引進數十隻,養在北京、江蘇的麋鹿苑和其他動物園中。
--------------------------------------------------------------------------------
編輯
保護現狀:極危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鹿科 Cervidae
屬: 麋鹿屬 Elaphurus
種: 麋鹿 E. davidianus
學名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66年)
麋鹿屬於鹿科,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驢,因此又稱四不像,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有時到海中銜食海藻,體長達兩米,重300千克,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余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游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命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只。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飢民和八國聯軍獵殺,從此在中國消失。
1898年英國11世貝福特公爵花重金將流散到巴黎、安特衛普、柏林和科隆的18頭麋鹿全部購回,放養到烏邦寺庄園,到1983年已經繁殖到255頭,為了防止其滅絕,開始向各國動物園疏散。
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使麋鹿回歸家鄉。1985年提供22隻,放養到原皇家獵苑,北京大興區南海子,並成立保護區麋鹿苑。1986年又提供39隻,在江蘇省沿海大豐市原麋鹿產地放養,並成立自然保護區。1987年又提供18隻。
回歸後的麋鹿繁殖相當快,1994年中國政府又在湖北省石首市天鵝洲成立第三個麋鹿保護區,從大豐遷來64隻。目前在中國的麋鹿總數已經繁殖達1320頭。但仍然是一個瀕危物種。全世界也沒有超過2000頭。
補充
Lipotesvexillifer Miller
白鰭豚又名白鱀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屬於url]鯨目(Cetacea),、喙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
白鰭豚屬[的哺乳動物,是中國特有的淡水豚類,也是世界上淡水豚類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稀少且為中國特有,被人們稱為「水中大熊貓」。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僅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餘公里的江段內。以魚為食,結群活動,小群2~3頭,大群10~16頭。近年來種群數量下降極快。據報道,80年代初有400多頭,80年代中期減至300來頭,1990年調查時有200來頭,至1993年為130餘頭,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頭,被列為世界級的瀕危動物。
三峽工程建在長江上游的出口處,不在白鰭豚的棲息范圍內,不會直接危及它們的生存。但是三峽工程對長江水文情勢的調節,則有可能對其棲息地產生影響。白鰭豚主要棲息在彎曲河段和彎曲分漢河段的大回水區中,當河勢改變,大回水區發生移動時,白鰭豚也相應遷移,遷移距離的長短,與大回水區移動距離長短有關。三峽水庫下泄清水對河床的沖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區變動,使白鰭豚的棲息地遷移,按最嚴重的估計,白鰭豚的棲息地有可能下移150餘公里,不到現在分布范圍的1/10。另外,航運條件改善後,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鰭豚發生意外死亡的幾率增加。為保護這一瀕臨絕滅的珍貴水生動物,國家已在長江中游的螺山至新灘口江段和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以及長江下游的銅陵江段分別建立了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分類地位:哺乳綱、鯨目、淡水豚科,白鰭豚屬。
外部形態:體長2米,體重100~200千克。吻部狹長,約有30厘米,上下頷兩邊密排著130多棵圓錐形的牙齒,前額呈園形隆起。皮膚細膩光滑,背面是淺灰藍色,腹面是潔白色,體表呈流線形,前肢為鰭肢,背鰭呈三角形。後肢退化,尾部
未端左右平展,分成兩葉,呈新月形。有一個長園形凹穴狀的鼻子或呼吸孔長在頭頂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綠豆粒一般大小、,已經退化,位於嘴角的後上方。耳朵只有一個針眼大小的洞,位於眼的後方,外耳道已經消失。
分布地點:分布於我國長江自三峽的黃陵廟以下,一直到長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較大的支流中。
生活習性:視覺、聽覺、嗅覺均己退化。在水中聯系同類,趨避敵害,識別物體和探測食物等,完全依靠發出的聲納信號。性情溫順。以鯉魚、鰱魚、草魚、青魚、三角魴、赤眼鱒、鯰魚等淡水魚類為食。每年有兩次發情期,分別在3~5月和8~10月。懷孕期10~ll個月。每胎僅產1仔。
生存狀況:50年代時長江中尚可見到較大群體,但此後白鰭豚的數量卻急劇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長江中的個體己不足100隻,僅殘存在長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1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中被列為瀕危種,列《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
--------------------------------------------------------------------------------
又稱「淡水海豚」。哺乳綱,白鰭豚科。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體長1�5~2�5米。吻長,有齒約一百三十枚。體背淡藍灰色,腹面白色。以魚為食。主要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一帶。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補充新敘內容
<noinclude>
這個模板將一個細小的優良條目印記()置放在條目的右上角以識別其為優良條目。
此模板應置放在條目正文的下方。
?白鱀豚{{#if:PE|
{{#switch:PE SE=保護現狀:安全 se=保護現狀:安全 SECURE=保護現狀:安全 Secure=保護現狀:安全 secure=保護現狀:安全 DOM=保護現狀:馴養 dom=保護現狀:馴養 DOMESTICATED=保護現狀:馴養 Domesticated=保護現狀:馴養 domesticated=保護現狀:馴養 dd=保護現狀:數據缺乏 data=保護現狀:數據缺乏 DD=保護現狀:數據缺乏 DATA=保護現狀:數據缺乏 LR=保護現狀:低危 lr=保護現狀:低危 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lc=保護現狀:低危 - 無危(lc)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nt=保護現狀:低危 - 近危 (LRnt)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lrcd=保護現狀:低危 - 保護依賴(cd) VU=保護現狀:易危 vu=保護現狀:易危 EN=保護現狀:瀕危 en=保護現狀:瀕危 CR=保護現狀:極危 cr=保護現狀:極危 EW=保護現狀:野外絕滅 ew=保護現狀:野外絕滅 EX=保護現狀:絕滅({{{when}}}) ex=保護現狀:絕滅({{{when}}}) EXTINCT=保護現狀:絕滅({{{when}}}) Extinct=保護現狀:絕滅({{{when}}}) extinct=保護現狀:絕滅({{{when}}}) FOSSIL=保護現狀:化石 Fossil=保護現狀:化石 fossil=保護現狀:化石 PRE=保護現狀:史前 pre=保護現狀:史前
'白鱀豚(學名:<noinclude>)亦稱'白鱀鯨、白鰭豚、白鱀<ref name="白鱀豚的分布調查">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白旗、白鰭、白夾、江馬、青暨<ref name="胡本正">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是一種淡水鯨類白鱀豚科動物,僅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流域,這是白鱀豚科中唯一的獨特物種,至20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使其種群數量減少,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ref>Template:Cite news</ref>。
它是世界上僅存的四種淡水豚中所剩數量最少的一種,為中國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ref name="胡本正" /> 。1996年被世界自然與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同時還被列入《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國際瀕危物種公約》(附錄一)以及《美國國家瀕危物種法》<ref name="胡本正" /> 。在2006年11至12月維持六周的野外調查失敗後,這物種被認為很可能已經滅絕,就算是還有任何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難維持並延續物種族群
[編輯]命名
注意:本條目含有Unicode 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新版字體{{#if:4C5C|:䱜}}。如果你的電腦不-{zh-cn:支持;zh-tw:支援}-,有關字元會顯示錯誤成空格、問號或者方格等。參看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白鱀豚最早被人們記載於秦漢時期的《爾雅》辭書中,把這種動物定名「鱀」(jí)。這是因為當時對鯨類的水中哺乳動物認識不多,所以錯誤地把這鱀歸為魚類,造字時使用了「魚」字旁。長江沿岸的漁民百姓們則將其稱為「江豬」。估計在中國曾經有5000頭之多,有長江女神、「長江美人魚」的美稱<ref>Template:Cite news</ref><ref>Template:Cite news</ref><ref name="胡本正" />。晉人郭璞又在《爾雅注》中添注了更為詳細的有關白鱀豚生活習性與形態特徵的注釋,並且第一次正確地把鱀分出魚類:
鱀,䱜屬也,體似鱘,尾如魚。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余。江中多有之。<ref>郭璞,《爾雅注》</ref>
北宋孔武仲作有《江豚詩》。詩中的「白鱀」就是白暨豚,並指出它與江豚不是同一物種: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狀異名殊,同宅大水,淵有大魚,掠以肥已。
此外,在中國的安徽稱之為青暨,江蘇稱之為白夾、江馬,長江中下游的漁民一般都稱之為白鱀,用以指稱它的膚色比江豚淺。<ref name="白鱀豚的分布調查" />。
1914年美國的青年冒險家霍依(<noinclude>)在中國的洞庭湖地區收集到了一個白鱀豚標本,但是當時他對這物種並不熟悉,所以拿著標本詢問了當地的漁民,結果他根據當地的湘鄂口音,在標本上寫注為「<noinclude>」(「白旗」)。這個標本帶回到美國後,引起了時任美國史密斯研究院學者小格里特·S·米勒(<noinclude>)的興趣。米勒依著那白鱀豚標本為基礎,從形態學、解剖學,以及其骨骼、牙齒位置等方面作了綜合且詳細的研究。米勒依並進一步地與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採到的亞河豚標本進行了骨骼比較。
1918年,米勒依把他的研究總結發表在史密斯研究院的系列雜志中,研究論文題名為《來自中國的一個淡水豚新種》<ref name="Miller"> Template:Cite journal</ref>,確認白鱀豚是獨特的動物新種,定下了拉丁語學名:「<noinclude>」。「<noinclude>」一詞源於「<noinclude>」,剩餘下來的意思,有可能是因為霍依發現的白鱀豚標本是從七百多千米的內地長江流域,好似數萬年前,豚類離開江河奔向大海時,這群白鱀豚卻被留在長江的江河中生存Template:Fact;「<noinclude>」一詞源於「<noinclude>」語根,意思就是撐旗者,有可能是指白鱀豚白色的背鰭出水換氣時在污濁的長江水中容易可見,像是它背上撐著一面代表和平的三角白旗一般。米勒依並將白鱀豚的英文名稱定為「<noinclude>」(直接翻譯為「中國江豚」)。
中國出版的《辭海》中「鱀」字就是指白鱀豚。但是由於「鱀」字在一般的字典中沒有被收錄所以人們平常幾乎沒有使用。1955年出版的《脊椎動物名稱》稱之為白鰭豚。但是白鱀豚的鰭是青灰色或灰色的,稱為白鰭豚容易發生誤解,而且這個名字以前也並沒有使用過。1970年代末,研究白鱀豚的生物學家提出應該根據使用廣泛的名稱,稱為白暨豚<ref name="白鱀豚的分布調查" />。1980年代末期以後,研究論文大多對白鱀豚的名稱做了改正。
[編輯]分類
對於白鱀豚的科學分類一直存在某些爭議,主要是在白暨豚屬於哪個科上意見不一致。例如《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將它歸為白鱀豚科( Lipotidae)<ref>Template:IUCN2006 </ref>,而ITIS則將它歸為亞河豚科(Iniidae)<ref>Template:ITIS</ref>。
1918年米勒在比較了白暨豚和亞河豚的骨骼後,認為二者是近親,將白暨豚歸入了亞河豚科<ref name="Miller" />。大多數生物學家也支持他的這個結論<ref name="楊光">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1979年中國生物學家周光亞等人在比較了白暨豚和其他淡水豚類的骨骼後,否定了米勒的結論,並建立了白鱀豚科<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並得到了其他一些學者的認可<ref> Template:Cite journal</ref>。但是Barnes對弗西豚科的化石與白暨豚進行對比後認為白暨豚應該屬於弗西豚科的亞科Lipotinae<ref> Template:Cite journal</ref>。而Heyning在進行比較解剖學研究後,把白暨豚作為了亞河豚科下的一個屬<ref>Template:Cite journal</ref>。而DNA序列的測定結果則表明,亞河豚、弗西豚和白暨豚各屬於不同的科<ref name="楊光" /> 。
[編輯]進化史
根據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化石考證Template:Fact,白鱀豚在第三紀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經出現在長江流域。1981年9月,中國地質學家在廣西桂平發現了一塊下頜骨化石片段。這件下頜骨化石屬於一種古老的白鱀豚,稱為原白鱀豚。化石記錄著原白鱀豚在大約2000多萬年前的古老性狀,與現今的白鱀豚相比變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著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進化緩慢,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生存競爭或環境變化較少的緣故,從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狀,因此被稱為「活化石」、「水中大熊貓」<ref name="胡本正" />。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態變遷,它是不會滅絕的。
[編輯]分布
白鱀豚在歷史上曾經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從三峽地區的宜昌葛洲壩上游35千米處,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陽湖在內,全長約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ref name="白鱀豚的分布調查" />。
但是長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和分布區域逐漸縮小。今天的長江流域居住著3億多的人口,相當於全世界5%,他們的江畔活動形成了白鱀豚數量下降的第一大原因。20世紀人們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標本中,有92%都是來自人為緣故所造成的死亡。到了19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與鄱陽湖湖區已經絕跡。在長江江水中分布范圍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壩下游170千米處的荊州附近。其下限縮減更為嚴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蹤跡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觀測中,在南京下游臨近的江陰以下就從未再有發現。
2000年至2004年的幾次觀測中,其分布主要限於長江流域洞庭湖至銅陵段。其中主要聚集在銅陵段、鄱陽湖段和洪湖段3個區域。最後一次在野外發現白鱀豚,是2004年在長江南京段發現的一頭擱淺死去的屍體。
Image:Baiqitun Fenbu Diqu.png
長江中下游衛星圖,圖中顯示了白鱀豚的棲息區域[編輯]生理構造
[編輯]外部型態
白鱀豚身體大致呈流線型,軀幹部分為紡錘狀。成年白鱀豚體長大約1.4至2.5公尺,體重則大約135至230公斤。雄性體型略小於雌性。至2006年為止,已發現的雌性最大體長為2.53公尺,最大體重為237公斤;而已發現的最大的雄性體長為2.16公尺,最大體重125公斤。
白鱀豚的皮膚光滑且富有彈性,作用與競賽式泳衣的尼龍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身軀周圍產生的湍流。它的尾鰭分為兩叉,扁平寬闊且與水面平行,上下擺動時可以推動身軀前進。而兩側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中部長出的背鰭則是一個低矮的等腰三角形。
四個鰭給白鱀豚提供了方向與平衡的控制,加上光滑有彈性的皮膚,以及流線型的身軀,白鱀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速度可達時速80公里。不過它的游速順流一般只有7.5-9.7千米,逆流2.7-4.9千米,這是白鱀豚體內生物能量所能保持的最佳游速<ref name="胡本正" />。
[編輯]體色
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鱀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境顏色相符。當由水面上向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當由水面下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這種使其他動物難以辨認的體色稱為反蔭蔽保護色,使得白鱀豚在接近敵害或獵物時能夠不被察覺。
[編輯]牙齒構造與呼吸孔
白鱀豚吻突狹長,呈喙狀,伸向前方約30公分左右。其牙齒為圓錐狀,縝密排布於上下幾乎等長的頷的兩側。每側分別各有牙齒31至36顆,總共約有130多顆同型齒。
白鱀豚的呼吸孔(或稱「鼻孔」)位於頭頂的左上方,呈小而長的圓形,孔緣有活瓣,可以自由開閉。出水時鼻孔開啟,換氣後便閉緊潛水。日常活動方式為潛水游泳和出水呼吸的交替進行,通常會每隔10至30秒突出水面換氣一次,在換氣過程中會發出「噗哧噗哧」的響聲。在受到驚嚇或感覺有危險的特殊情況下,白鱀豚可在水下保持200多秒不進行呼吸。正常情況下,呼吸頻率為109-150次/小時<ref name="胡本正" />。
[編輯]感官與發聲構造
白鱀豚的眼睛位於嘴角的後上方,小似綠豆。因為白鱀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它的視覺退化嚴重。外耳已經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針眼並且閉塞不通。雖然白鱀豚的耳孔小,但是它的聽覺卻十分靈敏。
白鱀豚的前額呈圓形,向前隆起。形狀與照相機中聚焦的透鏡相似,被稱為「額隆」,是白鱀豚發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白鱀豚的上呼吸道有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此外上呼吸道另外有三對獨特的氣囊,可能是它的發聲部位<ref name="哨叫聲">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
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鱀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時常發出的聲音可歸為兩類:一類是「滴答」聲,頻率為8至160千赫,起著探測目標的作用。另一類是哨叫聲,頻率穩定於6千赫,是白鱀豚之間的通訊聯絡信號。這種信號具有良好的繞射傳導能力,適應於泥沙較多的長江水域<ref name="哨叫聲" />。
白鱀豚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並接收信號的回聲定位方式來識別物體。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地等待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產生回聲的阻礙物體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游向目標。波長越寬物體越大,信號越強物體越近。這時它又會發出新的一對信號,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游動的方向與速度。回聲愈來愈密麻說明物體在靠近,愈來愈疏稀說明物體在遠移。白鱀豚就這樣用它獨特的聲納系統,在污濁的江水中捕捉食物。
[編輯]大腦活動
白鱀豚的大腦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重的0.5%。平均一隻重95公斤的雄性白鱀豚,大腦重470公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鱀豚比黑猩猩或長臂猿還要聰明。
哺乳動物大腦需要在使用一段時間後進入睡眠狀態,才可以在覺醒後正常地運作。鯨目的水生動物,包含白鱀豚在內,有著獨特的大腦系統,可以使大腦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覺。成熟的白鱀豚的大腦每天有7至8小時(近似成人睡覺習慣)屬於半睡半醒狀態,其餘時間全腦覺醒。半睡半醒狀態下,白鱀豚會保持時速1至5公里的度在水面漂浮。白鱀豚跟其他的哺乳動物一樣能夠做夢,而特點是它們的大腦能夠大腦一半覺醒一半做夢。
白鱀豚作為哺乳動物,與人類一樣需要給身體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給氧氣。在水中生活的鯨目水生不如同陸地哺乳動物可以由小腦控制不自主呼吸,它們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腦反應的自主呼吸。因此呼吸時必須在神志清醒的狀態下進行,如果某鯨目動物受驚嚇而傷害等原因而失去了知覺,那麼便會沉到水底。在豚體血液內所剩氧氣使用完畢後,就會進入腦死狀態。所以在水中溺死是老弱白鱀豚的正常死亡方式。
[編輯]生活習性
白鱀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會遠離船隻,人類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較為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鱀豚生活習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鱀豚一般為群居,但群居特性遠不及與其同屬鯨目的海豚明顯,單個種群數量一般在3至4頭左右,多可達9至16頭,但也經常發現個別白鱀豚單獨行動。群居的白暨豚一般有一隻成年或老年的大個體豚引路,中間是幼豚,後面是青壯年豚。白鱀豚經常活動於河流交匯處,尤其喜歡在河流沖積的淺灘區活動,常見其與江豚一起嬉戲。同其他江豚一樣,白鱀豚一般主要在白天活動,尤其以清晨和午後最為活躍,經常是幾只白鱀豚排成一線,在淺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間隔頻頻出水換氣,急速前進,最快可達每小時80千米。其他時間里,白鱀豚相對安靜,一般常在深水中緩慢游動,換氣的時間間隔也隨之變長,最長可達200秒。在夜間,白鱀豚經常棲息於深水的漩渦中休息,有時會持續在同一地點長達5至6小時。
白鱀豚是食肉動物,可捕食長江中下流域中的多種淡水魚類,但一般以體長不超過6.5厘米的小魚為主,主要對象為草魚、青魚、鱅魚和鰱魚。群居的白暨豚集體捕食。它用它的牙齒將小魚的頭部狠狠地咬住於頷側,然後再囫圇吞下,直接吞食,並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攝食量可占總體重的10%至12%。
[編輯]繁殖
白鱀豚與哺乳動物一樣,是胎生。壽命大約30歲。根據解剖研究的結果,雄性白暨豚0-4歲為幼年,4歲達到性成熟,4-12歲為壯年,12-20歲為成年。而雌獸則相對晚一些,在6歲才達到性成熟。雄性的發情期每年普遍在3至6月和10至12月分別有兩次。這期間雄獸膚色發紫紅(紅+灰),不耐煩地時常突水換氣;雌性的懷孕率在每隔一年的2至4月達到最高點<ref>陳佩薰、劉仁俊、王丁、張先鋒著,《白鱀豚生物學及飼養與保護》,科學出版社,1997年</ref>。
白鱀豚的自然繁殖率比鯨目的其他物種還要低。野生狀態下,成年白鱀豚雌雄比例為1:1。雌性只有30%個體成熟,成熟個體中只有30%能懷孕<ref name="胡本正" />。雌性懷孕會持續10至12個月,每胎生下一仔,但偶爾會有雙胞胎。新生的幼小白鱀豚一般體長80至90厘米,體色要比成熟的豚體體色深。主要依靠母豚帶游。母豚長有乳裂,哺乳時乳房從乳裂中伸出。小豚會被母親哺乳8至20月。
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由於長期獨居,雄性白暨豚在發情期會進行腹部貼池底、貼池壁和陰莖外露等性自慰的行為。白暨豚的交配方式,野外觀察的結果是雄豚先躺到雌豚背上,然後雌豚側轉身體,雌雄豚相互側身,頭、腹部和尾相對,向水下猛扎,又同時起水呼吸<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h</ref>。但是野外觀察受到自然狀況的限制,不容易分清雌雄。而通過對人工飼養環境下雄性白暨豚的性自慰行為的觀察,有學者指出雄性白暨豚交配時很可能是在雌豚上面,但是否受到人工環境的影響而發生了改變則不得而知<ref> Template:Cite journal z
㈢ 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有哪些
14種 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大全 食肉目 大熊貓科 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Ciant panda 分布於中國的四川、陝西、甘肅。中國特有種,野生數量不足1000 只,人工飼養下約100隻。 大熊貓(又名大貓熊)棲居於海潑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獨 居,晝夜均有活動和休息,無定居。視、聽覺較差,嗅覺尚好,體態笨 拙,善攀爬,會游泳。以竹葉、竹筍、竹桿等為食,偶食小動物、鳥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產1-2仔,5-7歲性成熟,壽命25- 30年。北京動物園1955年開始飼養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輔助母獸哺育雙 仔成功。 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 熊猴 別名蓉猴、山地獼猴、阿薩姆猴,屬於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個體略大於獼猴,雄性體重8-15千克,體長55-65厘米;雌性較小,體重5~9千克,體長42 -62厘米。其憨態可擱,體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與一般靈長類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類要強。體毛蓬鬆棕黃色,面部呈肉紅色。與獼猴相比,其頭大、 面長、吻部突出。頭頂具「發旋」,從中間向四周發散,頭、頸毛發為淡黃色,體毛稍具光澤,臀部周圍多毛。尾下垂,其長近體長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高山森林。 為晝行性動物,雜食,多以20-30隻結群。 啼聲有如犬吠且略帶啞聲,性情不似獼猴活躍,但遇險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產於雲南、廣西、西藏、貴州等地。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台灣猴 別名黑肢猴、岩棲獼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cyclopis。 台灣猴體型與獼猴相似,雄性體長44-54厘米,雌性體長36-45厘米,雄性成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尾長為體長的三分之二。體毛多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紅色。額部裸露無毛, 顏色灰黃,頭部圓且具厚毛, 兩頰密生濃須,頂毛向後披,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為橄欖色,其端部為灰色,尾中部具明顯的黑色條紋。 台灣猴為中國特有種,棲息於岩壁和山林之中,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產 1仔。壽命可達20歲。 產於台灣省的南部和中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豚尾猴 別名平頂猴,屬於猴科,學名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體長54~62厘米,尾長不及身長的四分之一。通體淺黃褐色,頭頂毛短,輻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頂區,似帽狀;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豬尾。臉側及顳需的毛斜向後方生長,耳周的毛側向前生長,彼此相連似一圍帶。分布於西藏的豚尾猴,上體顏色較深,臉部橙黃色,體背至尾端黑褐色,頸和頭後為赤黑色;頭頂黑色,兩側土黃色染赤色;腹面黃白或灰白。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森林中或海拔較低的針葉林內,營樹棲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和小鳥。 分布於雲南西南部和西藏的東南部。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紫貂 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於鼬科,學名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厘米左右,尾長12厘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污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松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范圍在 5~10平方公里之內。每年4~5月份為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後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顏色滑潤為毛皮上品。 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新疆。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貂熊 別名狼灌、飛熊、月熊,屬於鼬科,學名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於熊與貂之間,體長80~100厘米,體重8~14千克,尾長18厘米左右。頭大耳小,背部彎曲,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鬆。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匯合,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 貂熊為寒溫帶動物,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活動范圍廣,溪流、河谷、林帶以上的凍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跡。無固定巢穴,洞穴多有兩個出口,便於遇險逃遁。屬夜行性動物。貂熊生性機警,行動隱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故又名之為「飛熊」。在自然界中幾乎無天敵,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之一。食勝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有半冬眠的習慣。繁殖時築巢於樹洞、懸崖、石縫中,或占據其他小動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發情,以吼聲吸引異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數量很少,現已處於瀕危狀況,應加以嚴格保護。 產於黑龍江與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新疆部分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蜂猴 別名懶猴、風猴,屬懶猴科,學名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厘米。兩只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著鉤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 蜂猴棲於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季雨林中,完全在樹上生活,極少下地,喜獨自活動。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懶猴」。白天蜷成球狀隱蔽在大樹洞中或在枝 椏上歇息,夜晚出來覓食,以植物的果實為食,也捕食昆蟲、小鳥及鳥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懷孕期5-6個月,多在冬季產仔,每胎1仔。 分布於雲南和廣西南部。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雪豹 別名 草豹、艾葉豹、荷葉豹 學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貓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肅、新疆、西藏、四川和內蒙古等省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雪豹體型與豹相似,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1-1.3米,尾長近1米。體色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長密而柔軟,布有不規則的黑環或黑斑。其頭部較小,前額隆起,鬢毛粗硬且長,黑白兩色相間。尾粗而長,具有蓬鬆濃密的毛。四肢粗短強壯,前足較後足更為發達。 雪豹屬於高山性動物,終年棲息雪線附近,為棲居海拔最高的貓科動物之一。主要生境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叢等三種類型。雪豹晝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黃昏為捕食、活動的高峰。捕食以貓科動物特有的伏擊式獵殺為主,輔以短距離快速追殺。捕食各種野羊,或以旱獺充飢。有時也襲擊氂牛群、咬倒掉隊的牛犢。有相對固定居住地點,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發情,5-7月份產仔,每胎2-4仔,3歲達到性成熟。 熊狸 Arctictis binturong 英名 Binturong 物種信息:形似小熊,體重8-13kg,體長700-800mm。尾長接近等於體長,尾末端具纏繞性,能纏住樹枝支撐身體覓食。毛被長而稀疏,粗糙而蓬鬆。絨毛長而呈波浪狀。足墊大,幾乎覆蓋整個足底。耳背的毛較長,約50mm,明顯超過耳尖形成長而尖的黑色簇毛。耳緣的毛較短,白色。通體黑褐色,毛尖染棕黃或棕灰色。尾色與背色相似。主要棲於亞洲南部的熱帶雨林和季雨林,海拔高度一般不超過800m,系典型的熱帶樹棲靈貓類,多在高大濃密的樹上活動。夜行性動物,有時亦在上午活動。曾發現它們與灰葉猴和白頰長臂猿一起活動和覓食。熊狸主要採食植物的花果,特別喜食多種榕樹的果實。每年2-3月發情交配,孕期2-3個月,一般5月中下旬產仔。一胎2-4仔,以2仔居多。幼體2歲性可成熟。在我國分布於雲南西部的盈江、西南部的滄源、南部的西雙版納、東南部的河口;廣西西南部的龍陵、靖西以及東北部的瑤山。國外見於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雲南亞種(A.b albifrons F.Cuvier,1822)雲南南部、緬甸北部、泰、馬、印尼、印支、尼泊爾、不丹。瀕危信息:⒈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 雲豹 屬於貓科,學名為 Neofelis nebulosa 在我國也被稱為龜紋豹、荷葉豹、柳葉豹、樟豹。過去它們曾遍布亞洲,如今卻由於人類貪圖它們的美麗毛皮和豹骨而陷入瀕危絕境 雲豹體形中等,身長75-110cm,還有一條和身子差不多長的長尾巴,它們的四肢粗短,屬於矮壯型身材。雲豹的兩頰各有2條明顯的黑色橫紋,從頭頂到肩部還有幾條黑色縱紋。不過最突出的還是它們的犬齒。從犬齒和頭部的比例來看,雲豹的犬齒對於貓科動物來說是最長的。這可能是相較現存的其他貓科動物而言,它們和生活在1萬年前冰河時期的劍齒虎血緣最近有關。雲豹的體色主要有淡黃褐色、銀灰色,身體兩側有好幾個深色的大塊雲狀斑紋,斑塊周邊為黑色,靠後的黑色較粗,中心為暗黃色,有的裡面還會點綴著一些小黑斑。它們腹部和四肢內側的顏色為黃白色,配有圓形黑色斑點。它們尾巴上的斑紋也樣式不一,有環繞著如身體斑紋類似的大斑塊的,也有環繞著不完整的黑環的或者黑斑的。 雲豹是極為害羞的動物,它們總是悄然來去,因此人們對野生雲豹的習性甚至數量都不十分了解 雲豹大約在2歲性成熟。交配期在圈養情況下大部分是在每年的冬春。經過86-93天的孕期,母豹會生下1-5個孩子。寶寶長到10個月即可獨立。母豹每年都可能做一次媽媽。雲豹壽命大概有11年,圈養情況下約能活17年。 對雲豹威脅最大的還是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持續破壞、對毛皮和豹骨的獵取以及對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狩獵都是使雲豹數量直線下降的重要原因(這也造成了台灣獨有的雲豹亞種走向滅絕)。鑒於境況的危急,雲豹已被CITES列為附錄I,而我國也將雲豹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 豹 別名金錢豹、豹子、文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Panthera pars。 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豹全身顏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顏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 豹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布,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豹的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靈敏異常,性情機警,既會游泳,又善於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繁殖時爭雌行為激烈,3~4月份發情交配,6~7月份產仔,每胎2~3仔,幼豹於當年秋季就離開母豹,獨立生活。 產於廣東山地森林地區。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虎 -tiger(突然想起了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那個猛阿) 屬於獸綱食肉目貓科豹亞科豹屬。 體大頭圓,四肢粗大,體魄強健。通體毛色橘黃,有橫列的黑色條紋;腹白色,黑紋明顯;尾部黑紋橫列,尾尖黑色。 生活於山地森林,多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於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動物為食。我國有幾個亞種,分別分布於黑龍江、吉林,華南部分地區及雲南。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白暨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於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眼小而退化;聲納系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鈍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向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雌體腹部生殖裂兩側各有一個乳裂,雄體肛門前方有一個盲狀小孔。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於長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邊灘並有大、小支流與幹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范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厘米左右。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 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金絲猴所有種 川金絲猴 屬於獸綱靈長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翹,故也稱仰鼻猴。臉部天藍色,頸背至尾基部在淺灰褐色被毛中夾有金黃色長毛,全身毛色艷麗。 棲息在海拔2000—3000米之間針闊混交林帶,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樹葉等為食。 僅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陝西及湖北神農架山區。 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級珍稀物種。 白臀葉猴 - 熊猴 - 台灣猴 - 北豚尾猴 - 滇金絲猴 - 黔金絲猴 - 川金絲猴 - 喜山長尾葉猴 - 黑葉猴 - 菲氏葉猴 - 戴帽葉猴 - 蜂猴 - 倭蜂猴 - 白眉長臂猿 - 黑長臂猿 - 白頰長臂猿 - 白掌長臂猿 - 亞洲象 - 雉鶉 - 四川山鷓鴣 - 海南山鷓鴣 - 黑頭角雉 - 紅胸角雉 - 灰腹角雉 - 黃腹角雉 - 棕尾虹雉 - 白尾梢虹雉 - 綠尾虹雉 - 藍鷳 - 褐馬雞 - 白頸長尾雉 - 黑頸長尾雉 - 黑長尾雉 - 灰孔雀雉 - 海南灰孔雀雉 - 綠孔雀 - 黑嘴松雞指名亞種 - 斑尾榛雞 - 儒艮 - 河狸 - 豹 - 虎 - 雪豹 - 熊狸 - 大熊貓 - 馬來熊 - 貂熊 - 紫貂 - 野馬 - 蒙古野驢 - 藏野驢 - 雙峰駝 - 小鼷鹿 - 豚鹿 - 梅花鹿 - 梅花鹿山西亞種 - 梅花鹿東北亞種 - 梅花鹿華東亞種 - 梅花鹿山東亞種 - 梅花鹿四川亞種 - 梅花鹿台灣亞種 - 澤鹿 - 澤鹿海南亞種 - 海南坡鹿 - 麋鹿 - 黑麂 - 白唇鹿 - 普氏原羚 - 賽加羚羊 - 野牛 - 野氂牛 - 羚牛 - 高黎貢羚牛 - 羚牛陝西亞種 - 羚牛四川亞種 - 北山羊 - 喜馬拉雅塔爾羊 - 紅斑羚 - 藏羚 - 中華白海豚 - 白暨豚 - 疣鼻天鵝 - 大天鵝 - 中華秋沙鴨 - 小鴇 - 大鴇 - 波斑鴇 - 白鶴 - 赤頸鶴 - 白頭鶴 - 黑頸鶴 - 丹頂鶴 - 遺鷗 - 小鷗 - 玉帶海雕 - 白尾海雕 - 虎頭海雕 - 胡兀鷲 - 白肩雕 - 白肩雕指名亞種 - 金雕 - 朱䴉 - 黑鸛 - 白鸛 - 東方白鸛 - 白腹軍艦鳥 - 短尾信天翁 - 揚子鱷 (鼉) - 黿 - 鱷蜥 - 巨蜥 - 蟒蛇 - 四爪陸龜
㈣ 什麼是鳥
鳥,字典解釋: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於減輕體重,利於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鳥的羽毛
羽毛分為正羽、絨羽和毛羽三種類型。正羽的羽枝兩側密生羽小枝(圖8),羽小枝上生有鉤或槽,前後相鄰的羽小枝相互鉤連,組成扁平而有彈性的羽片。體表的正羽,形成一層防風外殼,並使鳥體呈流線型輪廓。翼及尾上的正羽,對飛翔及平衡起決定作用。絨羽的結構特點是羽軸纖弱,羽小枝的鉤狀突起不發達,因而不能構成堅實的羽片,有保溫作用。鴨絨就是鴨的絨羽。毛羽很細,呈毛發狀,雜生在正羽與絨羽之中,在拔去正羽和絨羽之後才能見到。
鳥的皮膚
鳥類的皮膚無汗腺,唯一的皮脂腺是尾部的尾脂腺,其分泌的油質,經過喙的塗抹,擦在羽上,使羽片潤澤不為水濕。尾指腺的分泌物,還含有麥角固醇,這種物質在紫外線照射下,能轉變為維生素D。當鳥用喙塗擦羽毛時,維生素D可被皮膚吸收,有利於骨的生長。
鳥的骨骼
鳥類適應於飛翔生活,其骨骼輕而堅固,骨片薄,長骨內中空,有氣囊穿入。許多骨片合在一起,以增加堅固性。脊柱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數目較多,椎體呈馬鞍形,使頸部極為靈活(鳥頭轉動范圍可達180°)。最後幾個胸椎、全部腰椎、薦椎和部分尾椎完全癒合在一起,稱綜薦骨,為腰部的堅強支柱。肋骨上有鉤狀突,互相鉤接,使胸廓更為堅固。
前肢變為翼,各骨排成一直線,骨間有能動的關節,末端的腕骨、掌骨、指骨癒合變形,使翼扇動時成為一個整體。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和鎖骨組成。細而有彈性的鎖骨呈「V」字形,它能在鼓翼時阻礙左右烏喙骨的靠攏,也能增強肩帶的彈性。
鳥類的整個體重落在後肢,後肢骨骼強大,和其他陸棲脊椎動物的後肢骨相比,鳥類跗骨延伸,起到增加彈性的作用。鳥類通常具四趾。在成鳥,腰帶的髂骨、坐骨、恥骨三骨片以及綜薦骨癒合成一個整體,增加了腰帶的堅固性。
鳥的肌肉
鳥類與飛翔有關的胸肌特別發達,約占體重的1/5,它能發出強大的動力,牽引翼的扇動。而背部肌肉退化,這一點和魚類正相反。
鳥的胸肌可分為大胸肌和小胸肌兩種。前者起於龍骨突,止於肱骨的腹面,收縮時,使翼下降;後者起於龍骨突,而以長的肌腱穿過由鎖骨、烏喙骨和肩胛骨所構成的三骨孔,止於肱骨近端的背面,收縮時使翼上舉。
後肢的肌肉,集中在大腿的上部,而各以長的肌腱連到趾上。這樣,支配前肢和後肢運動的肌肉都集中於身體的中心部分,這對於飛翔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鳥(2張)
鳥的消化系統
現代鳥類缺齒,咀嚼功能由砂囊代替。雌鴿在生殖時期,嗉囊壁能分泌「鴿乳」用來喂養雛鴿。鳥類的消化腺(肝、胰)很發達,它們分別分泌膽汁和胰液並注入十二指腸,參與小腸內的消化作用。家鴿無膽囊,而雞、鴨等大多數鳥類都有膽囊。鳥類的消化能力強,食量大而不經餓,這是與鳥類飛翔時能量消耗大有關的。
鳥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要是由於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家鴿的一部分紋狀體後,家鴿正常的興奮和抑制就被破壞,視覺受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協調和平衡相關。中腦在背部構成一對發達的視葉。
在鳥類的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是空中飛翔時起重要作用的視覺器官,而嗅覺器官不發達。鳥眼依靠發達的睫狀肌可以迅速地調節視力,由遠視改變為近視。因此,當鳥在樹木中疾飛時,從未和樹枝相碰;或由高空俯沖到地面覓食時,也能在一瞬間由「遠視眼」調整為「近視眼」。鳥眼的瞬膜發達,飛行時遮蓋眼球,起保護作用。
鳥的排泄系統和生殖系統
鳥類的腎臟十分大,可占體重的2%以上,在比例上甚至超過哺乳類的腎臟。腎臟之所以發達,是與鳥類的新陳代謝相關的。鳥類無膀胱,尿中水分較少,呈白色濃糊狀,隨糞排出而不單獨排尿。
鴿與大多數鳥類一樣,無外交接器(鴕鳥、鴨、鵝等有交接器)。它們在交配時,雌雄鴿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觸,精液進入雌體而行體內受精。卵成熟後,破卵巢壁而出,被吸入輸卵管的喇叭口內,如遇有精子,則在此處受精。卵無論受精與否,沿輸卵管下行時,都被裹上蛋白,然後又加上卵殼膜,最後在子宮處加上石灰質的蛋殼。鴿的受精卵,孵化期約16 d,雞約21 d,鴨約28 d。
1.凌波仙子———游禽
游禽善於飛翔、潛水和在水中撈取食物,卻拙於行走。有70多種游禽,多在洪湖、沉湖、龍感湖、梁子湖等江漢湖群,為冬候鳥,著名的「洪湖野鴨和大雁」就屬於這一類群。
2.濕地之神———涉禽
濕地是地球上最富饒的自然環境,中有水生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魚、蝦、蛙等動植物,為涉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場所。涉禽大多數具有嘴長、頸長、腿長的特點。水域生態環境比較適合涉禽的生息,近幾年來涉禽的數量大幅增長,分布越來越廣。常見有鷺科鳥類。
3.空中雄鷹———猛禽
猛禽有強大有力的翅膀,彎曲銳利的嘴、爪和敏銳的眼睛,能迅速無聲、自由地升降,准確無誤地捕食獵物。有猛禽51種,著名的有金雕、白尾海雕、紅隼等。
4.攀援冠軍———攀禽
攀禽的攀援本領名不虛傳,它們憑借強健的腳趾和緊韌的尾羽,可使身體牢牢地貼在樹幹上,攀禽中食蟲益鳥比較多,如啄木鳥、杜鵑、夜鷹等。
5.競走健將———陸禽
陸禽的腿腳健壯,具有適於掘土挖食的鈍爪,體格壯實,嘴堅硬,翅短而圓,不善遠飛。雌雄羽毛有明顯差別,一般雄鳥比較艷麗。繁殖期常一雄多雌,雄鳥間有激烈的爭偶行為,並有復雜的求偶表現。如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白頸長尾雉等等。陸禽分鶉雞和鳩鴿二類。
6.無冕歌王———鳴禽
在鳥類王國中,鳴禽是極富生機和色彩的一大類群。鳴禽種類數量最多,絕大多數以昆蟲為食,是農林害蟲的天敵,著名的有百靈、畫眉、綉眼、紅藍點額等。鳴禽體態輕盈、羽毛鮮艷、歌聲婉轉,多可欣賞。
全世界現存鳥類約有156個科9 000餘種。中國有81個科(佔51.9%),1186種,佔世界鳥類總數的13%,比多鳥的國家——印度還要多,超過整個歐洲、整個北美洲,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雉科的野生種(各種野雞)有56種,約佔世界雉科的1/5;全世界共有鶴15種,中國就有8種,約佔世界總數的53%;全世界畫眉科共有46種,中國有34種,約佔世界總數的74%。
中國不僅鳥的種類多,而且有許多珍貴的特產種類。例如,羽毛絢麗的鴛鴦、相思鳥,產於山西、河北的褐馬雞,甘肅、四川的藍馬雞,西南的錦雞,台灣省的黑長尾雉和藍腹鷳,產於中國中部的長尾雉,東南部的白頸長尾雉,還有黃腹角雉和綠尾虹雉,等等。有不少鳥類,雖不是中國特產,但主要產於中國境內,如丹頂鶴和黑頸鶴等。
一、東北區
產潛鳥、松雞、旋木雀、岩鷚、鷦鷯、太平鳥等,其中,松雞科的種類經濟價值最大。山鶉、雉雞也很繁盛,同時是許多種候鳥的棲息地。
二、華北區
產褐馬雞、長尾雉、石雞等。扁嘴海雀在東部沿海地區繁殖。還有廣泛分布在古北界的一些種類,如岩鷚、旋木雀、鷦鷯、山鴉、交嘴雀等。有不少南方鳥類夏季遷來營巢育雛,如水雉、山椒鳥、卷尾、黃鸝、綉眼鳥等。
三、蒙新區
本區所產鳥類適應沙漠生活,主要有大鴇、毛腿沙雞、沙百靈、沙鵬、沙雀等。丹頂鶴在本區東部的沼澤地帶繁殖。
四、青藏區
本區產有雪雞、雪鶉、高原山鶉、藏雀、高山地雀,兀鷲等高山型種類,以及西藏毛腿沙雞、沙百靈、雪雀等高原草原種類。雪雀在鼠兔的洞穴棲息,正如蒙新區的沙鵬與黃鼠「鳥鼠同穴」一樣,是一種特殊的適應現象。
五、西南區在本區內,畫眉亞科和雉科在種類和數量上都占優勢,並有許多特產種類。也有不少北方鳥類沿著橫斷山脈進入本區,如戴菊、旋木雀、岩鷚、長尾雀等。南方鳥類見於本區的還有鵯、太陽鳥、啄花鳥等。
六、華中區
本區有產於北方的種類,如灰喜鵲、白頭鵯及攀雀等。南方種類更多,如須鴷、山椒鳥、畫眉、啄花鳥等科中的許多屬和種。特產種類僅有金雞、黃腹角雉、紅腹角雉、小隼、白頸長尾雉等。
七、華南區
本區鳥類非常豐富。除與華中區共有許多著名的科以外,還有鸚鵡、草鴞、犀鳥、咬鵑、闊嘴鳥、八色鶇、和平鳥和太陽鳥科的大部分種類。另外,有其他科的熱帶種類,如原雞、綠孔雀、縫葉鶯等。台灣產有一些特有種,如藍鷳、火冠戴菊等。鰹鳥在西沙群島集群繁殖。
鳥兒到底睡覺不睡覺
鳥兒當然也要睡覺,不僅要睡覺,而且有的鳥還是一隻腳站著睡。更令人驚奇的是,人似乎可以向鳥兒施行「催眠術」,按照你的意思讓它睡。只要在鳥籠上蓋一塊毯子,造出一個黑夜的小環境,鳥兒很快就會入睡。最有趣的是,雨燕在飛翔中也能以這種方式睡覺。不過,涉禽類的海鳥,它們睡覺不是按照太陽升落的規律,而是依據潮汐節律。
鳥為什麼會飛呢
第一,鳥類的身體外面是輕而溫暖的羽毛,羽毛不僅具有保溫作用,而且使鳥類外型呈流線形,在空氣中運動時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於飛翔,飛行時,兩只翅膀不斷上下扇動,鼓動氣流,就會發生巨大的下壓抵抗力,使鳥體快速向前飛行。
第二,鳥類的骨骼堅薄而輕,骨頭是空心的,裡面充有空氣,解剖鳥的身體骨骼還可以看出,鳥的頭骨是一個完整的骨片,身體各部位的骨椎也相互癒合在一起,肋骨上有鉤狀突起,互相鉤接,形成強固的胸廓,鳥類骨骼的這些獨特的結構,減輕了重量,加強了支持飛翔的能力。
第三,鳥的胸部肌肉非常發達,還有一套獨特的呼吸系統,與飛翔生活相適應,鳥類的肺實心而呈海綿狀,還連有9個薄壁的氣囊,在飛翔晨,鳥由鼻孔吸收空氣後,一部分用來在肺里直接進行碳氧交換,另一部分是存入氣囊,然後再經肺而排出,使鳥類在飛行時,一次吸氣,肺部可以完成兩次氣體交換,這是鳥類特有的 「雙重呼吸」保證了鳥在飛行時的氧氣充足。
另外,在鳥類身體中,骨骼長骨中空,消化速度快,排泄只要一個小時,還有生殖等器官機能的構造,都趨向於減輕體重,增強飛翔能力,使鳥能克服地球吸引力而展翅高飛。
鳥類的翅膀是它們擁有飛行絕技的首要條件。在同樣擁有翅膀的條件下,有的鳥能飛得很高,很快,很遠;有的鳥卻只能作盤旋,滑翔,甚至根本不能飛。由此可見,僅僅是翅膀,學問就不少。
鳥類翅膀結構的復雜性,決不亞於鳥類本身的復雜性。如果鳥翅的羽毛構造,能巧妙地運用空氣動力學原理,當它們作上下扇動或上下舉壓時,能推動空氣,利用反作用原理向前飛行;羽毛構造合理,能有效的減少飛行時遇到的空氣阻力,有的還能起到除震顫消噪音的作用。各種不同種類的鳥在各自翅膀上有較大的區別,這樣一來,僅僅是翅膀的差異,就造就了許多優秀與一般的「飛行員」。
國家的一些二級保護動物,雄性體重超過14千克,身長達120厘米,翼展長度達240厘米。
再比如說,翼展為2.3米的軍艦鳥,通常在海岸160公里的海上飛行,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看了前面的內容,也許有人會問,僅僅是翅膀就可以飛行了嗎?不,把鳥類送上藍天的還有它們特殊的骨骼。鳥骨是優良的「輕質材料」,中空,質輕。據分析,鳥骨只佔鳥體重的5%~6%;而人類骨頭占體重的18%。由於骨頭輕,翅膀極容易帶動起來,加上鳥體內還有很多氣囊與肺相連,這對減輕體重,增加浮力非常有利。
這些優越的條件毫無疑問讓鳥類擁有飛行絕技,使它們在另一個生存空間施展本領。但是,我認為,鳥類能飛上藍天,可能還有別的原因,只是人類到現在還沒有發現。
從對鳥類能力的認識中,我們可以看到,探索鳥類的能力,將會有助於人類拓開更新的領域。
什麼是非繁殖鳥
「非繁殖鳥」並不是上面各位所說的「不是用來繁殖的鳥」,而是專業人士對鳥類在非繁殖季節羽毛特徵進行描述的用語。
有些鳥類在非繁殖季節的羽毛顏色沒有繁殖季節那樣鮮艷,所以沒有經驗的人會將那樣的情況誤認為是兩種不同的鳥。
影響鳥繁殖的因素是什麼
有關系,還有就是春天繁殖各種生物比較多,食物就多,還有夏季來到對剛長大的小鳥在氣候上有利。
鳥對人類的貢獻是眾所周知的。鳥類還有一種特殊的作用,這就是它啟發了人類的智慧,為人類探求理想的技術裝置或交通工具,提供了原理和藍圖。可以說,在結構、功能、通訊等方面,鳥類是人類的老師,許多現代科學技術問題,科學家常常需要去請教鳥類。
鷹擊長空,鴿翔千里,鳥類可以在空中自由飛行,這對人類是多麼大的吸引和激勵啊!傳說,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著名工匠魯班,曾研究和製造過木鳥。據歷史文獻記載,19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人把鳥羽綁在一起,做成翅膀,能夠滑翔百步以外。400多年以前,義大利人達·芬奇根據對鳥類的觀察和研究,設計了撲翼機,試圖用腳蹬的動來撲動飛行。後來,經過許多科學家的試驗,人們才弄清鳥類定翼滑翔的機理,認識到機翼必須像鳥翼那樣前緣厚,後緣薄,構成曲面才能產生升力,再加上工業提供了輕質的金屬材料和大功率發動機,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實現了幾千年來人類渴望飛上天空的理想。
人類自從發明了飛機,飛上天空以後,就在不斷地對飛機進行革新改造,不論是體積、載重、速度,都很快超過了鳥類。現代飛機已經比任何鳥類都飛得更快、更遠、更高,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各種飛行器,可以到星際間航行,更是鳥類所望塵莫及的。盡管這樣,在某些飛行技術和飛行器的結構上,人造的飛機仍然不如鳥類那麼完善而且精緻,更不要說消耗能源方面了。例如,金鴴可以連續在海洋上空飛行4000多公里,而體重只減少60克,如果飛機能用這種效率飛行,那將會節省許多燃料。
鳥類的翅膀具有許多特殊功能和結構,使得它們不僅善於飛行,而且會表演許多「特技」,這些特技還是目前人類的技術難以達到的。小小的蜂鳥是鳥中的「直升機」,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著飛。在吮吸花蜜時,它不像蜜蜂那樣停落在花上,而是懸停於空中。這是多麼巧妙的飛行啊。製造具有蜂鳥飛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飛機,已經成為許多飛機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願望。
鷹的眼睛是異常敏銳的。翱翔在兩三千米高空的雄鷹,兩眼掃視地面,它能夠從許多相對運動著的景物中發現兔子、老鼠,並且敏捷地俯沖而下,一舉捕獲。鷹眼還具有對運動目標敏感、調節迅速等特點,它能准確無誤地識別目標。現代電子光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有可能研究一種類似鷹眼的系統,幫助飛行員識別地面目標,同時可以控制導彈。
候鳥的遷徙路程,短則幾百公里,長則幾千公里。但是,它們總能准確地到達世世代代選定的目的地。這說明候鳥有極好的導航本領。科學家們早已對這些現象展開了研究,認為鳥類所以有很好的導航本領,是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殊感覺器官,能夠感覺和分析自然界不同地域環境因素的變化,從而辨認方向,尋找遷徙路線。有的靠辨認太陽的位置,利用太陽作定向標;有的靠辨認星星的方位,利用星象導航;有的靠感覺地球磁場的變化,利用地磁導航;還有的利用地球的重力場導航。弄清鳥類導航的原理之後,仿生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人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用寬闊的底部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推動前進,這樣不僅解決了極地運輸問題,而且也可以在泥濘地帶行駛。
此外,鳥類所特有的生理結構和功能,還為機械繫統、儀器設備、建築結構和工藝流程的創新,提供了許多仿生學上的課題。所以,鳥既是人類的朋友,又是人類的老師。為了科學的未來和人類的幸福,我們也應當好好保護鳥類。
鳥給人類了許多無價的啟示:人們看到天空中的飛鳥,想到了一種能把我們帶到天空中飛的機器:飛機;山雕飛落地剎那間的堅定和穩重,讓人覺得自己也可以從天空中飛下,安全落地;飛翔中的蜻蜓,給人類創造直升飛機帶來了靈感;貓頭鷹靈巧無聲的飛行,改造了飛機的性能;天鵝在水面上撩飛的優雅,使水上飛機問世,。研究金翅鳥能改善飛機功能、研究鴿子可預測地震等那些肯思考的人,通過觀察天空中飛行的鳥類,獲得了靈感,而創造出來的奇跡,讓我們受益無窮
㈤ 自然界有哪些漂亮的鳥類
1、天堂鳥。
天堂鳥,體型纖細,嘴細長而下彎,嘴緣先端具細小的鋸齒;雄鳥中央尾羽特別長;兩性異色。全身各式各樣的飾羽,十分吸引目光。主要分布於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少數種類見於澳大利亞北部和馬魯古群島。棲息於熱帶森林、山林、亞高山帶森林、乾草原林地和紅樹林。
3、林鴛鴦。
美麗的紫色綠色頭部,紅色的深色胸部以及這種鳥類的白色腹部,使它成為這個星球上十大最美麗的鳥類之一,林鴛鴦是一種美麗的鴛鴦,在北美洲的地區發現。與此同時,這種鳥類恰好是該地區水禽中最受歡迎的鳥類,這種鳥類的彩色羽毛極具吸引力。
4、太平鳥。
太平鳥的彩色羽毛使這種鳥類成為一個美麗的生物,這種鳥類的大小在19到23厘米之間,這種鳥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中部及東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主要以漿果和其它野果為食,這種鳥類的重量很輕,重量只有55克。這種鳥類有一個獨特的冠頭和黑色面部毛發,使它的存在更加美麗。
5、大西洋角嘴海雀。
大西洋角嘴海雀被認為是地球上第六最美麗的鳥類,就它的外觀而言,這種鳥類類似於一隻鴨子,這種鳥也被稱為海鸚鵡,也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東部地區被發現。
這種鳥類有一個類似的企鵝的外觀,這種鳥也是一種非常活躍的鳥類,它可以通過以每分鍾400次的速度拍打它們的翅膀,以每小時55公里的速度輕松旅行。這種鳥類有一個非常強壯的喙,可以幫助它捕捉它的獵物。
㈥ 關於鳥類知識的資料
1、我國鳥的種類
我國是世界上鳥類資源較豐富的國家,據統計,我國現有鳥類1371種,約佔世界鳥類種數的15%,我國的鳥類資源不僅種類豐富,而且特產種類多,有鶴類9種;雁鴨類46種;雉類28種;畫眉科鳥類117種。我國的特產鳥類有69種。
2、鳥類的生態類群
我國的現存鳥類可以劃分出六大生態類群:
(1)游禽:趾間具蹼,尾脂腺發達,善游泳或潛水。雁鴨類。
(2)涉禽:具喙長、頸長、後肢長的三長特徵,適於涉水生活。鶴類。
(3)陸禽:翅短圓,後肢強壯,善奔走,喙弓形,便於啄食。雉雞類。
(4)猛禽:喙、爪銳利具鉤,獵食性或食肉性、食腐性,雌多大於雄。鷹隼類。
(5)攀禽:足趾發生多種變化,適於攀援。鸚鵡類。
(6)鳴禽:種類多,分布廣,鳴叫器官發達,善鳴叫。各種雀形目鳥類。
3、鳥類的遷徙
到了秋天,許多在北方繁殖的鳥類帶著幼鳥成群結隊的飛往南方越冬,來年春天又返回北方產卵育雛,鳥類這種由於季節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的一年兩次的移居現象就是遷徙。
4、鳥類環志
鳥類環志是利用帶有國家環志中心通訊地址和唯一編號的特殊金屬環或彩色塑料環將鳥類個體標記,通過觀察及回收記錄研究鳥類遷徙的一種方法。
根據環志及回收信息,可以詳細地畫出不同種群的繁殖區、越冬區;確定鳥類遷徙的時間表,找出正常的遷徙路線及重要的中途停歇地;確定鳥的壽命,分析死亡原因;調查每年的數量變化趨勢及環境變化對鳥類種群的影響。為制定合理環境保護和鳥類資源保護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5、怎樣保護鳥類
1、不獵捕野生鳥類;
2、不驚嚇、干擾鳥類;
3、不食用野生動物;
4、不出售、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5、不出售、購買非法捕獵工具;
6、愛護林木花草、保護鳥類棲息地;
7、做鳥類保護志願者,宣傳保護鳥類的知識。
㈦ 我國特有珍稀鳥類綠尾虹雉為何會這么少
瀕危因素: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是對綠尾虹雉最大的威脅,綠尾虹雉適宜的棲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叢,這些生境生態承載力差,當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葯等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另外由於該物種體形較大是當地山民的食物來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獵的威脅。
僅分布於中國青藏高原附近。棲息於林線以上海拔3000-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叢和裸岩地帶,尤其喜歡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叢和灌叢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緣灌叢地帶活動。
㈧ 我國都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我國都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我國滅絕的動植物還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新疆虎、白鰭豚,這些珍稀的動物都已經滅絕了。
最近滅絕的還有豚鹿
(約1960年以後,中國)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 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只(彭鴻授等,1962)。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隻。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絕跡。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