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古代少年被稱之為什麼顏色

古代少年被稱之為什麼顏色

發布時間: 2022-05-03 06:34:29

⑴ 古代人對少年的美稱有哪些

稱呼如下:

1、龍駒鳳雛。龍駒鳳雛,該詞喻指英俊秀穎的少年,出自《晉書·陸雲傳》。

2、綠鬢朱顏。「綠鬢朱顏」一詞,出自宋代晏殊的《少年游·芙蓉花發去年枝》。

3、綺紈之歲。綺紈之歲是指少年時代,出自北周時期庾信的《慕容寧神道碑》:「岐嶷表羈貫之年,通禮稱綺紈之歲。」

簡介:

少年,漢語詞彙,讀音:shào nián,古指青年男子。

《韓非子·內儲說上》:「鄭少年相率為盜,處於雚澤。」

三國·魏·曹植《送應氏》詩之一:「不見舊耆老,但覩新少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儁將兵討擊之。儁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

⑵ 20歲叫弱冠,三十叫而立,請問15歲古代叫什麼

男子十五歲叫束發,女子15歲叫豆蔻,也稱及笄或笄年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歲)。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年的代稱。教數:9歲。外傅:10歲,出外就學。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2)古代少年被稱之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古代13——15歲也成舞勺之年。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5-20也稱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

⑶ 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中年等等指的是那些年齡段在古代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又是什麼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里,「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花甲之年:指60歲。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歷壽:61歲的壽辰。由於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歷」。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慾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註:「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另外稱兒童的有: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另外稱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稱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http://wf66.com/page/20066/133858A48C.htm

古代年齡稱謂知多少

據查,「米壽」一詞是指人「八十八歲」,用的是「拆字法」。細心的讀者一定可以發現,「米」字拆開,不正是「八十八」嗎?中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有很多稱謂,「米壽」是其中之一,但並不常見,還有很多更為常見的稱謂,在此向有興趣的讀者做一個大致的介紹,以供參考。
襁褓,原意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借指不滿周歲的嬰兒;指幼年時期(大致二到七歲)的稱謂則有:孩提、總角、垂髫、黃口等等。孩提為「兒童、幼兒」的意思;「總角」表示「小孩子把頭發紮成髻」,所以也用來指「幼年」;「垂髫」和「總角」的意思相仿;「黃口」的原意指「雛鳥的嘴」,借指「小孩子」,我們常用「黃口小兒」形容一個人的年幼無知。男子成年要「加冠」,女子成年要「戴上簪子」,所以「及冠」就指男子二十歲,「及笄」就指女子十五歲。另外,由於二十歲的男子還沒有達到壯年,所以又用「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孔老夫子在敘述自己生平時說了一句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矩。」這句話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就有了「志學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耳順之年」等一系列稱謂。同樣,「詩聖」杜甫的一句「人生七十古來稀」又把「古稀」和「七十歲」聯繫到了一起。以前的吹毛求疵還談到過「花甲」指「六十歲」,而超過七十的年齡,還有一些專用的稱謂,如鄭先生提到的「米壽」指「八十八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則指「一百歲」,「壽登期頤」就是對老人長壽的美好祝願。
http://tonylin.bokee.com/4810651.html

⑷ 古人對少年的美稱有哪些

古人對少年的美稱:

1、金釵之年: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歲的年紀要帶釵,所以後來金釵就成了女孩年紀的代稱,金釵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歲。

2、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3、舞夕之年:

少年13至15歲。

4、及笄:

指女子15歲。

5、志學之年: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意思是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



古人不同年齡美稱:

1、成童:

15或15稍上的年歲。

2、舞象之年:

少年15至20歲。

3、二八:

為16歲。

4、破瓜、碧玉年華:

女子16歲。

5、加冠:

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6、弱冠:

古人20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7、桃李年華:

女子20歲。

8、花信年華:

女子24歲。

9、而立(而立之年):

30歲。

10、半老徐娘:

女子30歲。

11、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50歲。

12、六九年:

即54歲。

⑸ 13歲到16歲少年古代的稱呼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男孩15歲稱志學之年。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附: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⑹ 詩文中兒童的雅稱

1、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2、赤子、襁褓——泛指不滿周歲的初生嬰兒。

3、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

4、童齔——齔,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

5、垂髫——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髫,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

6、齠——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7、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8、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

9、周晬——指嬰兒周歲。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11、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2、孺子——兒童。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

13、紅顏——年輕人的紅潤容顏。代指少年。

14、黃口——十歲以下。

15、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6)古代少年被稱之為什麼顏色擴展閱讀

描寫兒童的古詩: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音同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白話譯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翠綠的青草,用吳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樂 ,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大兒子在河東的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手藝真巧。最令人歡喜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趴在溪頭草叢, 剝著剛剛採下的蓮蓬。

賞析:

下片集中寫這一農戶的三個兒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展。整勞力在溪東的豆地里鋤草,半大的孩子在編織雞籠。人著力於"小兒"的描繪,共用了兩句,佔全詞四分之一篇幅。"溪頭卧剝蓮蓬"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對此,詞人感到由衷的歡喜。

這首詞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悅&嚮往之情,客觀上反映了作者對黑暗官場生活的憎惡。這首詞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古代兒童的生活:

稚子們在家庭里的嬉戲總散發著一種依戀的味道,不僅孩子們會主動「牽衣戲我前」,成人們也會禁不住「弄兒床前戲」。

當幼童們沒能實現其願望時,家庭生活中的游戲則會伴有小兒的哭鬧與纏煩,如白居易「無奈嬌痴三歲女,繞腰啼哭覓金魚」,韋庄的小女「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詩人們還在內容上記錄了兒童的長篇大「玩」,如西晉左思在《嬌女詩》中再現了小女紈素和惠芳的十八般嬉戲。唐朝李商隱《驕兒詩》和路德延《小兒詩》都從內容上給他們「散誕無塵慮,逍遙佔地仙」的兒女留下了嬉戲的完整檔案。

熱點內容
倉鼠的眼睛為什麼會一大一小 發布:2025-01-17 07:52:29 瀏覽:587
為什麼現在沒有眼睛 發布:2025-01-17 07:39:05 瀏覽:380
北京新華電腦學校為什麼學費貴 發布:2025-01-17 07:31:01 瀏覽:800
為什麼小米監控只能打開90 發布:2025-01-17 07:18:48 瀏覽:958
小米4s為什麼指紋用不了 發布:2025-01-17 07:04:43 瀏覽:787
為什麼蘋果手機屏幕是彎的 發布:2025-01-17 07:04:40 瀏覽:157
蘋果手機為什麼下不了拼圖軟體 發布:2025-01-17 07:02:56 瀏覽:722
為什麼送女生薯願 發布:2025-01-17 07:01:33 瀏覽:552
小米熬的為什麼是硬的 發布:2025-01-17 07:01:28 瀏覽:945
為什麼女生披頭發比較好看 發布:2025-01-17 06:58:26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