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眼觀萬物 » 清朝大臣朝服顏色為什麼不同

清朝大臣朝服顏色為什麼不同

發布時間: 2022-04-26 05:31:31

1. 清代官服為啥有黑藍兩色,有啥區別

清朝官服的顏色是區分官員品級的。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2. 清代官員服飾為什麼有黑有藍

原因:

清代官員的官服主要有朝服和吉服,前者為比較正式場合穿的禮服(如面見皇上),而吉服則是官員日常工作時的服裝。盡管二者有一定的差別,但從頭到腳都包括頂戴花翎、朝袍(袍服)、朝褂(補服)、朝帶以及朝靴。這幾部分都有嚴格的等級劃分。

頂戴花翎為官員帽子上的朝珠(頂珠)和孔雀翎羽。朝珠的材質和顏色不同,一品到九品的頂珠分別為:紅寶石、紅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陰文鏤花金、陽文鏤花金。翎羽則分為藍翎和花翎,級別高的官員翎羽上面還有圓斑(稱為「眼」)。

(2)清朝大臣朝服顏色為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

朝冠頂珠見下頂戴的介紹;吉服冠與朝冠大體相同,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綉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綉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綉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

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

3. 清朝官員的朝服,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清朝的朝服為何都使用石青色,有如下原因。

清朝中後期以後,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准。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都不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

4. 清朝官員的官服顏色為什麼會有很多種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

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

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文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雲雁,五品為白鷳,六口若懸河為鷺鷥,七品為(氵+雞)(氵+束+鳥),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綉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綉獅,三品綉豹,四品綉虎,五品綉熊,六品綉彪,七品綉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是綉犀牛,九品綉海馬。

清代的補服制度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堯的兒子因穿了四團龍補服一項,在給年羹堯定罪時,就有這一項:「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順禮也。」

當時,也有官員因自己的職位低,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綉工製作的。加工廠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製作比自己官職高的補子,但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發生。製作這些補子的機構,是皇家專門織造綢錦緞的織造衙門。皇家織造衙門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們用各種綉絲彩料,運用和繼承精湛的織綉技術手法,織綉出了譽滿天下的傳統服飾。這些補子如今已成了珍貴的文物和藝術珍品了。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朝官服前標志——九品文武官

5. 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的朝服,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大臣們在入朝後都需要著朝服,以表示對皇權的尊重,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的官服顏色繁多,甚至有的人將一些朝代官員的官服形容為花紅柳綠,可見在當時,官員們上朝時所穿的服飾都是按照品級來定,這樣結合不同的顏色就可以分辨出官員所處的品級。但是在清朝入關後,清朝官員的朝服都是石青色,這是怎麼回事呢?

實際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對朝服顏色進行確定時,不僅會考慮到美觀這個因素,還會結合五行來劃分。

所以清朝官員的朝服的顏色也有這種含義,後來清朝入關後,官員朝服的顏色都是以藍色或者是黑色為主。但是在康熙登基時,當時官員們的朝服顏色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定,雖然都是以青黑色為主,可是顏色還是比較雜亂,就連康熙本人也多半穿著藍色的服侍。

到了乾隆皇帝登基後,他開始對朝服進行了規定,從他開始官員朝服的顏色才統一為石青色。

6. 為什麼清朝官員衣服顏色不同

這是因為官員等級、文武職位以及特賜榮譽不同的原因。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
一品——紅珊瑚頂戴(純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仙鶴,武官補服麒麟。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雜紅),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錦雞。武官補服獅。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亮藍),九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孔雀。武官補服豹,准乘八人抬綠呢大轎。
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暗藍),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雪雀。武官補服虎,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白鷳。武官補服熊,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白),八蟒五爪蟒袍,文官補服鷺鷥。武官補服彪,准乘四人抬藍呢轎。
七品——素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鸂鶒,武官補服犀牛。
八品——起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犀牛。
九品——鏤花金頂戴(白),五蟒四爪蟒袍,文官補服練雀。武官補服海馬未入流——鏤花金頂戴(白),王蟒四爪蟒袍,黃鸝補服。
(監察御史、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的頂戴、蟒袍均按正常品級,但補服的圖形卻一律綉獬豸,以示司法公正。)

7. 為什麼清朝大臣官服都是藍色,只有太監才有紅色的呢

根據專家分析,這可能是與五行相剋的說法有關。

自雍正的時候太監的品級提升,到慈禧的時候,宦官的品級達到了最頂峰,也就是像李蓮英那種二品大臣,外出辦事都是頭戴紅帽子,還可穿黃色的上衣。而品級越低則衣服顏色越暗淡,上面的圖案也就從鶴,鳳凰到孔雀之類的,最低等級的只能是純色的布衣,要知道龍這個圖案只能是皇帝專屬的,天之驕子。言而總之,清朝時期並沒有嚴格的去規定官員和太監的衣服區別,只不過大臣們都穿藍色的官府上朝,顯得更加正式庄嚴。

8. 清朝朝服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朝服分為皇帝、親王貴族、官員三類。
一、皇帝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綉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擺則綉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二、親王貴族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三、官員
清代官員的朝服以深藍色為主顏色,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官、武官兩種。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鴛鴦,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藍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獬豸乃神獸,專司辨別忠奸。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9. 清朝的王爺和大臣怎麼有的朝服是黑的有的是藍色的

清朝王公貴胄的朝服為土黃或者暗黃等色,大臣一般是藍色或者石青色,並沒有黑色的朝服。

清朝官員的袍服分為兩種,一種是朝服袍,另一種自然就是吉服袍。吉服袍就是所謂的「蟒袍」,與蟒袍對應的自然就是皇帝的朝服袍「龍袍」。

但朝服的顏色不能亂用,皇帝、太後、皇後用明黃,其餘王公貴胄可用土黃等色,至於普通官員一般是藍色或者石青色。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清朝百官補服均為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

(9)清朝大臣朝服顏色為什麼不同擴展閱讀:

清朝朝服袍的官階品秩的劃分:

1、民公冬朝服一(適用於文官一、二、三品,武官一、二品):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藍及石青諸色隨用。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皆四爪。

2、民公冬朝服二(適用於文、武官四品以上者):片金加海龍緣,藍及石青諸色隨用。披領及袖俱石青,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

3、民公夏朝服(適用於文、武官四品以上者):片金緣,余俱如冬朝服(冬朝服二)。

4、文五品朝服(適用於文、武官五、六、七品):片金緣,色用石青,通身雲緞。前後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妝緞。冬夏皆用之。

5、文八品朝服(適用於文、武八、九品及未入流者):服色用石青雲緞,無蟒,領袖俱青倭緞。中有襞積。冬夏皆用之。

10. 清朝官員服飾特殊,為何大多數都是石青色

但清朝入關以後,紅袍、綠袍都退出了歷史舞台,清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藍色為主,就連後宮嬪妃和朝廷命婦們的朝服也不例外。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入關之前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並沒有顏色服飾制服。從努爾哈赤和其他貴族們的服飾記錄來看,當時,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的穿衣服。

但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游牧政權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樣,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這一背景下,皇太極開始向明朝積極學習,例如官員制度、後宮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貴族和官員服飾上的補子文化,也被後金政權充分借鑒。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為何偏偏使用清呢?

熱點內容
舊的小米手機摔壞了為什麼修不了 發布:2025-01-19 17:12:39 瀏覽:177
微信為什麼會有微眾銀行卡 發布:2025-01-19 17:08:38 瀏覽:408
為什麼小偷偷東西都不會被發現 發布:2025-01-19 17:08:36 瀏覽:117
小豬佩奇為什麼只有小孩子有名字 發布:2025-01-19 17:02:38 瀏覽:392
智慧團建為什麼改不了入團時間 發布:2025-01-19 17:01:14 瀏覽:171
蘋果筆為什麼有內存容量 發布:2025-01-19 16:58:07 瀏覽:473
快樂大本營為什麼停播時間 發布:2025-01-19 16:57:18 瀏覽:675
為什麼炎症發燒都是晚上厲害 發布:2025-01-19 16:55:17 瀏覽:222
淘寶明星為什麼排隊 發布:2025-01-19 16:54:31 瀏覽:148
為什麼一個男生可以這么娘 發布:2025-01-19 16:53:05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