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環為什麼顏色不同
㈠ 為什麼天王星是藍綠色
天王星到太陽的距離為日地距離的19.2倍。在天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圓面,其面積只有從地球上看到的1/370。但是太陽在天王星的天空中,仍比地球上的中秋明月要亮900倍。天王星的直徑51000多千米,差不多是地球直徑的4倍,在八大行星中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天王星上也有大氣,大氣深處有厚厚的雲層。天王星物質的平均密度是水的1.3倍,比地球的密度小得多。太陽系剛剛誕生之後沒多久,整個太陽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很多天體之間不斷發生碰撞,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天王星身上,但不是由單一的大碰撞導致的,因為如果這樣天王星將會完全翻轉,最終導致天王星逆向自轉。
㈡ 天文問題
巨行星都有,呃,那個叫光環
木星:木星光環的形狀像個薄圓盤,其厚度約為30公里,寬度約為6500公里,離木星12.8萬公里。光環分為內環和外環,外環較亮,內環較暗,幾乎與木星大氣層相接。光環的光譜型為G型,光環也環繞著木星公轉,7小時轉一圈。木星光環是由許多黑色碎石塊構成的,石塊直徑在數十米到數百米之間。由於黑石塊不反射太陽光,因而長期以來一直未被我們發現。
土星:人們根據地面觀測和空間探測,把土星環劃分為7層。距土星最近的是D環,亮度最暗;其次是C環,透明度最高;B環最亮;最後是A環。在A 環和B環之間就是著名的卡西尼環縫,縫寬約5000千米。在A環之外有E、F、G三個環,最外層的是E環,十分稀薄和寬廣。
「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把土星環的近距離照片送回後,科學家們非常吃驚:原來每一層又可細分成上千條大大小小的小環,即使被認為空無一物的卡西尼縫也存在幾條小環。在照片中可見到F環有5條小環相互纏繞在一起。土星環的整體形狀類似一張巨大的密紋唱片,從土星的雲頂一直延伸到32萬千米遠的地方。 光環的顏色遠看是紅棕色,其實每層都稍有不同,C環是藍色,B環內層為橙色,外層為綠色,A環為紫色,卡西尼縫是藍色的。
天王星:天王星有一個暗淡的行星環系統,由直徑約十米的黑暗粒狀物組成。他是繼土星環之後,在太陽系內發現的第二個環系統。目前已知天王星環有13個圓環,其中最明亮的是ε環。天王星環被認為是相當年輕的,在圓環周圍的空隙和不透明部份的區別,暗示她們不是與天王星同時形成的,環中的物質可能來自被高速撞擊或潮汐力粉碎的衛星。
海王星: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只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螺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它包括三段明顯的圓弧,今已分別命名為自由Liberty,平等Equality和互Fraternity),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它向外延伸的部分叫作Lassell和Arago),最裡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㈢ 土星為什麼和其他衛星的顏色不同
宇宙中有著數不勝數的星球如同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寶石一樣點綴在黑色的」幕布「之上,吸引著人們孜孜不倦的探索其中奧秘。
人們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充滿好奇。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時間里,發現了黑洞,系外行星,類星體 ,引力波等等。
而每一個星球上面的環境都不盡相同,相對地球來說,多數星球的地表環境如同」煉獄「一般。宇宙中的每一個星球的顏色都不盡相同。這些星球里有恆星與行星,其中恆星的顏色有紅色、黃色、白色和藍色等。
這是因為以上這些行星的表面成分不同。木星是氣態行星,所以表面是氫和氦的顏色。金星表面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屬於氣態行星,但是由於表面氣體成分和土星不同,其主要為甲烷,所以顏色與其不同。
行星與恆星各自點綴著浩瀚宇宙,形成斑駁陸離的美景。這無不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而我們就在蔚藍色的地球上面譜寫著屬於人類的壯麗篇章。
㈣ 木星的光環是什麼組成的 什麼顏色
圍繞在木星周圍的行星環系統就是木星的光環,首次被觀測到是在1979年,我們肉眼是看不到木星環的,需要藉助儀器才能觀測到,那麼下面就由 星座知識 為大家揭曉下木星的光環是什麼組成的?木星的光環是什麼顏色?
木星的光環是什麼組成的
木星光環由塵埃和許多大小不一的碎石塊所組成,由於這些環內物質對光的反照率很小,故顯得很暗。正因為木星光環既薄又暗,所以直到人類派出行星探測器去巡訪才被發現。它是繼土星和天王星後第三個被發現的太陽系大行星環。
木星的光環到底是什麼顏色
1、木星的光環從望遠鏡里看是黃色的。
2、木星是太陽系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亦為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系中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木星與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屬氣體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稱類木行星。
2012年02月23日,科學家發現木星2顆新衛星,由此木星累計衛星達66顆。
木星簡介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顆行星,它是行星九兄弟中的老大——個兒最大。它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把它叫做「歲星」,用它來紀年,因為已經知道它的公轉周期近於12年。西方則稱木星為「朱庇特(Jupiter)」,即羅馬神話中的主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木星直徑約為14.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25倍,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而質量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當低,僅1.33克/立方厘米。其繞太陽公轉一周約12年,而自轉一周僅要近10小時。由於它自轉太快,致使星體變扁,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沒有固體外殼,它是一顆由液態氫組成的液態星球。
木星內部是由鐵和硅組成的固體核,稱為木星核,溫度高達30000℃。木星核的外部絕大部分是氫,液態的氫分子 層與液態的金屬層合稱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氣層,其大氣厚度有1000千米,幾乎全由氫和氦構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氣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線的作用。木星大氣中還有十分強烈和頻繁的閃電現象,平均每年約有250次。木星大氣濃密,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雲帶,亮的叫帶,暗的叫帶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木星南熱帶內的大紅斑,它呈蛋形,長20000千米,寬11000千米。
木星表面的磁場強度大約是地球的10倍,且其方向與地球的正好相反。木星具有極光現象,它是除地球以外第二個發現有極光現象的天體。
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飛過木星附近時發現木星像土星一樣有光環,其寬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塊組成。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擁有衛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發現16顆,其中最亮的4顆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分辨出來的,故叫做伽利略衛星。其實早在春秋時代我國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經發現了其中之一,稱之為同盟。
總之,木星的魅力是巨大的,它將使越來越多的人為它所著迷。
㈤ 太陽系中的行星環,是由什麼構成的
太陽系中,我們都知道土星擁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行星環。事實上,土星不止擁有一個行星環,利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可以看到八個行星環的層疊結構。
然而土星並非是太陽系唯一具有行星環的天體,在行星中,科學家發現木星、海王星、天王星都存在行星環,但是它們的環更小、更暗,因此難以被觀察到。
科學家發現行星環後,就開始探索行星環的組成,利用光譜分析,科學家發現土星的行星環主要由水和冰組成;木星的行星環主要由岩石、塵埃組成;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行星環較暗,可能由含碳元素的塵埃組成,比如甲烷冰。
總結:
土星作為行星環最明顯的帶環行星,也是科學家研究行星環的重點對象。土星環的組成也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構成成分基本限定在水、冰、鐵、有機物等物質。
木星環並不明顯,從普通的照片中,根本無法發現木星環的存在,木星周圍細小的塵埃粒子以及岩石,構成了木星環。
天王星和海王星是非常遙遠的行星,科學家很難觀測到清晰的影像,但是根據目前的數據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環境,科學家認為這兩顆行星的行星環,可能在寒冷的環境中,形成甲烷冰等物質,從而產生了黑色的行星環。
㈥ 行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呢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球體,環繞著恆星的天體。不明白你說的顏色是指什麼。你在地理書上看到的彩色圖片是人們推測的太陽系的各個行星的顏色。並不一定就是這個顏色。推測出來的,這個推測的准確度還需要航天器登陸之後採集標本去驗證。加上太空望遠鏡看的。我相信差不太多。
㈦ 為什麼行星顏色不同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屬於類地行星。雖然他們顏色有差異,但它們的主要成分都是岩石和金屬。因為有了大氣層改變了它們的顏色。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屬於類木行星,是體積龐大的氣態巨行星,上面有強烈的風暴。海王星上有可能存在鑽石海洋。另外,氣態巨行星還有顏色不同的行星環。
㈧ 恆星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顏色
光的本質是電磁波。無線電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都是電磁波,只不過波長有所不同。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藍光波長最短。而波長較短的光由於有較高的頻率,其光子能量較高,因為光子能量與頻率成正比。按照物理學中的維恩位移定律,發光體的溫度越高,其光強最大值處所在的波長就越短。因此,恆星所呈現出的不同顏色,代表了它們表面所處的不同溫度。例如,藍色的星溫度較高,大約在10000K左右;紅色的星溫度較低,大約在3000K左右;黃色的星溫度居中,大約在6000K左右。我們的太陽就屬於後者。
然而,如果對星光進行更仔細的分析,還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牛頓在17世紀60年代曾做了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他讓一束白光通過玻璃三棱鏡,在棱鏡後面的紙屏上觀察到了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彩虹。他敏銳地意識到,白光原來是各種顏色的單色光混合而成的。牛頓稱這種按順序排列的單色光為光譜。1814年,德國人夫琅和費在太陽光中又有了新的發現。他本來是一位能乾的光學儀器製造者,當時在研究一種精確測定不同成分、類型的玻璃對不同顏色光束折射率的方法。他聽說另一位德國科學家沃拉斯頓曾經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某些暗的條紋,因此希望用這些暗線做他對玻璃折射率測量的標記,於是他著手重復牛頓和沃拉斯頓做過的實驗。由於夫琅和費使用的儀器比他的前人完備得多,他得到的光譜被放大了很多倍而非常有利於仔細觀察。夫琅和費數出了太陽光譜中的多達700條不等間隔的暗線(在現代條件下觀察到的暗線已達約100萬條)。直到今天,我們還稱這些太陽光譜暗線為「夫琅和費線」。
但是,夫琅和費線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麼?人們對此在一段時間內卻茫然不知。到了1856年,化學家本生發明了燃燒煤氣的「本生燈」。當他在燈的白色火焰中撒入不同的化學物質時,火焰會變得帶有某種色彩。隨後,本生和基爾霍夫開始通過棱鏡來觀察這些彩色的火焰。他們在棱鏡後面看到了一條條的光譜線。而且,不同的化學物質所產生的光譜線在光譜中出現的位置也不相同。於是他們得出一個振奮人心的結論,即每一種化學物質都有它自己的特徵譜線。這就有點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特徵指紋一樣。天文學家們很快地接受了本生和基爾霍夫的研究成果。他們設想,用棱鏡來分析來自天體的光,通過研究譜線的不同位置(即不同波長或說不同顏色),並將其與地球上實驗室中得到的不同物質的特徵譜線相比較,就有可能確定該天體中都含有哪些元素及含量的多少(含量與光譜線強度有關)。這樣,一種嶄新的天體光譜分析技術從此誕生了。
人們還發現,如果在實驗室中通過棱鏡直接觀察一些熾熱物體所發出的光,看到的是從紅到紫的連續彩虹,其中並沒有亮線和暗線。這種連續彩虹叫連續譜。但如果透過某種物質的氣體或蒸氣來觀察熾熱物體所發出的光時,在連續譜中就會出現暗線。而如果改在某個角度上觀察這種氣體或蒸氣時,情況就又不同了,看到的是在暗背景上出現的亮線。科學家們進而認識到,暗線是由物質對特定波長的光能量吸收形成的,亮線是由物質對特定波長的光能量發射形成的。因此,暗線又稱吸收線,亮線又稱發射線。一種物質的特徵譜線有時是亮線,有時是暗線,這取決於它所處的物理狀態和觀察的方式。但不管是吸收線還是發射線,其位置(即波長)在一般條件下總是不變的。用另一位科學家克希霍夫的話來說,就是「如果讓產生連續譜的光源發出的光穿過比較冷的氣體(或蒸氣),那麼氣體就從光譜的全部光線中只吸收那些它自己在熾熱狀態下發射的光線」。
那麼,一種物質為什麼能發射或吸收一定波長的光呢?這是個不容易一下子弄清楚的問題,它使科學家們困惑了很多年。到了1931年,年輕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在英國科學家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基礎上,結合夫琅和費、基爾霍夫和本生他們的工作,提出了一種新的原子理論。他認為,在一個原子內部,電子就像行星繞太陽旋轉那樣環繞原子核旋轉。而越是靠近核的電子,具有的能量越低;離核遠的電子能量更高些。這樣,電子所在的軌道不同,所處的「能級」也不同。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當電子從外部的軌道「躍遷」到離原子核更近些的軌道上時,它必然要釋放出一部分能量。反之,電子也只有吸收了一部分能量後,才可能從內部的軌道躍遷到離原子核更遠些的軌道上。但是,電子能級從低到高的結構方式,並不像是連續的「斜坡」,而更像是樓梯上的「台階」。所以,在兩個特定的「台階」之間發生躍遷時,無論吸收還是發射,「台階」之間的能量差總是固定的。還有,由於不同物質的原子中電子數目有多有少,能級「台階」之間的能量差也不相同,所以吸收或發射光波長也就不同。玻爾的理論發表後,解釋了很多先前的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很快為科學家們所接受。原子光譜和光譜分析有了可靠的理論基礎,人們完全擺脫了以前面對實驗現象時那種「盲目」的感覺。
使用光譜分析的方法,人們終於開始了解遙遠而可望不可及的天體上都有些什麼化學元素了。原來,幾乎所有的恆星表層大氣中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化學成分。最多的是氫,其次是氦,這兩種元素佔了總量的95%以上,其餘的有鉀、鈉、鈣、鎂、鐵、氧化鈦等元素和化合物。天文學家根據不同的光譜類型對恆星進行了分類。如,A型星有很強的氫線,而B型星的氫線相對較弱,但出現了較強的氦線,F型星光譜中的金屬線很強,M型星光譜中有明顯的氧化鈦分子線。因為分子的譜線較寬,人們也稱之為「譜帶」。太陽屬於G型星,它的氫線較弱,金屬線相對強,電離鈣線很強。如果把各種恆星的光譜類型按溫度從高到低排隊,那就是O、B、A、F、G、K、M。有人為了方便記憶,還編了一句俏皮的英語,這就是:「Oh,BeAFairGirl,KissMe!」中文意思是:「啊,美麗的姑娘吻我吧!
㈨ 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有哪些不同為什麼它們是不同的顏色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有著八個行星,這八個行星當中除了最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其他六個行星都可以在地球上觀測得到。隨著我們的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更直觀地觀測得到行星,因此我們能夠很容易地辨別行星的形狀和真實的顏色。太陽系的行星由於組成成分的不同,導致它們都擁有各自的特點,並且表面所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
最後,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顏色,組成了現在這個美麗又富有活力的太陽系。
㈩ 行星在相撞的時候顏色會有不同嗎,會帶來哪些巨大的危害
為了全面揭示和研究星系相撞會導致什麼樣的悲劇性後果,前不久,日本天文學家藉助計算機和數學模擬系統,總共只用了幾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通常需要幾億年時間才能完成的一項星系碰撞模擬實驗。在實驗現場顯示出兩個相撞後相互作用的星系之間出現的遙遠異地的宇宙奇觀:在對撞的兩個星系之間出現光橋、光尾、「紐帶」狀和圓盤狀星系的扭曲變形等現象。但模擬計算並不能對相互作用星系的某些特性作出解釋,
幾億年後,星系掠過最近點後,星系間引力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恆星的形成過程,從而使恆星形成的強烈度達到極點,其恆星形成的速度是孤立星系中恆星形成正常速度的十倍。大批年輕的恆星由於兩個星系的相互作用,明顯變換著自己的顏色,它們的顏色變得更加蔚藍,而其餘恆星則是緻密的相對論性天體——中子星和黑洞,它們成雙結對地棲身於眾多的普通恆星之中並伴它們同行,進而變成強X射線源,它們還能明顯強化這一區域中星系的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