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質地為什麼顏色不一致
A. 地板磚為什麼是上層和下層不一樣顏色呢
在選擇地板磚時,重點要考慮這樣幾方面問題:第一,要看品牌。只有知名品牌的地板磚,其建材的質量才能達到國家標准,有害物質含量才能在安全范圍內。第二,要看它的防污能力,如果家裡人都很忙,兩三天才能打掃一次衛生,那就要選擇防污能力好一些的。第三,如果家中有老人和孩子的話,在購買時一定要作一下防滑測試。具體地講,挑選地板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要查看瓷磚的坯體顏色是否純正。主要觀察瓷磚的背面顏色是否均勻、一致。2.要觀察瓷磚橫切面的顆粒是否細膩。這里所說的橫切面不是指瓷磚四周的裁切面,而是指瓷磚斷片的斷裂處。一般來說,斷裂處細密、硬脆、色澤一致的為上品。因為顆粒細膩的瓷磚防水能力強,而顆粒較大的瓷磚,水分容易浸入,影響品質。3.要注意釉層的厚度。釉層厚度就是釉面橫切面的厚度。釉料是瓷磚造價中最貴的材料,釉層越厚,品質就越好。4.要聽。輕敲瓷磚注意聽聲音是否清脆,如聲音清亮、悅耳為上品,如聲音沉悶為次品。5.要試水。消費者可以在瓷磚背面倒上一些水,注意觀察瓷磚吸水的快慢。幾分鍾之後,再看正面水留下的印子是否明顯。水散開後浸潤得慢的瓷磚密度大,而且水留印子不明顯,視為上品。6.翹曲。取兩塊磚背對背和面對面看是否能嚴密接觸,有無縫隙過大的現象可判斷是否有翹曲。7.滲入。找墨水塗於面上過1個小時後擦洗看是否有痕跡,沒痕跡的是好磚,有滲入的堅決不選。
B. 你好,可以請教你造成混凝土色差的原因和如何處理嗎
針對產生的原因,樓上回答完美。我這說一下處理方法吧!
首先是預防性措施:
1.表層型
1.1 模板銹斑污染
由於潮濕環境模板的塗刷不能很好阻止局部氧化,這些鐵銹等氧化物很容易被混凝土表面吸附,形成銹斑,顏色多呈黃褐色。根據鐵銹產生的原因,防止表層銹斑的辦法有:
(1) 對施工用模板的塗刷應及時,並且使用質量好的脫模劑,如環氧樹脂型脫模劑等,以阻止銹源的產生。
(2) 一旦混凝土出現銹斑,應及時處理。通常表層小面積可用鋼刷刷除,范圍較大採用1∶10 的草酸溶液進行擦洗後再進行砂輪機打磨,以還原混凝土本色。
1.2 脫模劑污染
工地使用的脫模劑種類很多,質量也高低不一。
常用的油質脫模劑,都具有一定的染色,也就是污染問題。如採用柴油作脫模劑,混凝土表面顏色多發暗;採用機油(一般較粘稠,不易刷開) 作脫模劑,表面顏色多發白。施工經驗證明使用液壓油是油質脫模劑中對混凝土表面顏色污染最小的品種。
針對脫模劑的污染,通常的辦法有:
(1) 採用優質脫模劑。目前工地上使用的優質脫模劑主要為環氧樹脂型脫模劑,不污染混凝土,表面光潔,色澤均勻,並且可多次倒用。當使用液壓油作脫模劑時,盡量選用質量好的品種。
(2) 按比例配合使用。由於柴油和機油作脫模劑,各自出現不同程度的顏色差異,在使用過程中,如沒有合適優質的脫模劑,可採用一定比例來摻配以調和其顏色,通常柴油和機油按1∶4 的比例進行摻配, 也可收到較好的顏色效果。
(3) 由於低質脫模劑污染面積通常較大,表面處理的難度大。小面積顏色較深可用磷酸配成溶液,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擦洗,再用鋼刷刷除,使其先變成白色,後恢復混凝土本色。如顏色污染輕,可採用漂白劑進行擦洗。
1.3 外界環境污染
混凝土是一種極易受污染的物質。在城市、工廠等煙塵和粉塵污水多的地方,污染最為嚴重,影響面積也最廣。通常對外界環境污染造成混凝土表面色斑,如粉塵污染、青苔污染、污水污染等等,處理的技術難度不大,但重復污染的可能性大。唯一有效的辦法是盡量減少各種污染源,凈化環境,以保護混凝土顏色不受或少受侵害。
2 深層型
混凝土深層色斑,不是污染造成的,而是混凝土的內部成分發生了變化,一旦混凝土表面形成色斑, 基本上用簡單的沖洗打磨等辦法無法消除,從理論上說只能防止此類色斑的發生。對混凝土深層色斑影響的原因很多,常見有:
2.1 水泥質量的變化
(1) 水泥質量不穩定。由於水泥廠家生產工藝較差,或者出現生產量小供應量大的情況,致使水泥質量不穩定,經常發生波動,水泥成分的劇烈變化,極易導致混凝土表面色斑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水泥的顏色基本上決定了混凝土的顏色,混凝土深層色斑,主要來自水泥成分的變化(骨料的顏色對混凝土顏色的影響遠沒有水泥大) 。通常水泥的顏色隨化學成分和生產條件變化而變化,其顏色主要由水泥成分中的氧化鐵和氧化鎂的含量以及它們的比例而定,一旦成分含量及比例失調,顏色就會急劇變化。當然水泥熟料的燒成溫度、冷卻速度和水泥的細度也有一定影響,但影響程度小。
(2) 不同種類不同廠家水泥混用。工地施工時出現水泥備料不足,或者原有水泥生產廠家供應不及時,發生水泥混用的現象。普通硅酸鹽水泥一般為青灰色,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是在硅酸鹽水泥中摻入了灰顏色的高爐礦渣、粉煤灰等,雖基本成灰色但仍與普通硅酸鹽水泥的顏色有所不同,另外相同品種不同廠家水泥,由於生產差異,也不能混用,施工中一旦發生混用,混凝土產生色斑的機率會急劇增加
為防止水泥發生變化,主要措施為:
(1) 嚴格控制水泥來源,避免不同種類不同廠家水泥混用。所用水泥盡量選用生產工藝先進,生產供應能力強的大廠,對水泥質量無法保證的廠家,要予以更換。一般來說,小廠由於生產條件限制以及供應能力有限,所產水泥很難保障其質量長期穩定及所有成分不發生劇烈的波動,特別是有些小廠在供應緊張時常出現東拼西湊的現象,一旦供應不上就將附近小廠家的水泥納入自家的門下,進行臨時替代供應。
(2) 加強水泥顏色的檢測。工地上常有同種水泥不同批次的顏色卻有很大差異的現象發生,有時呈灰色,有時呈青灰色,有時又呈黑色,這種現象在某些正規的大廠也沒有很好杜絕。從而要求工地每進一批水泥,就要對其顏色進行目測對比和混凝土本色的試驗,如顏色發生較大的變化,應禁止使用。
2.2 拌和質量差
通常在混凝土使用的水泥質量不發生變化的條件下,拌和質量對混凝土表面顏色的影響佔了主導地位。
其影響因素主要有:
(1) 水灰比變化的影響。由於對用水量掌握不準,攪拌的混凝土時干時稀,水灰比變化幅度大。一般情況下,水灰比小(坍落度小於40mm) 的混凝土干硬後多呈青灰色,顏色相對較深,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於160mm) 的混凝土干硬後多呈灰白色,顏色較淺。施工中混凝土水灰比的變化常使結構物混凝土出現盤與盤之間顏色明顯的差異。
(2) 混凝土內部質地不均。混凝土拌和質量不良影響了混凝土內部各處均勻性發生變化,極易造成顏色上的差異,這是為什麼同一盤混凝土灌注的結構物表面顏色會出現明顯差異的原因。對混凝土拌和質量差問題的防治,主要有:
(1) 工地混凝土拌和站應做到混凝土配合比各組分用量准確,特別是用水量的准確,確保水灰比在極小范圍內波動。
(2) 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拌和質量,適當延長混凝土的拌合時間,確保拌和質量穩定。
其次是已經澆築完的混凝土表面形成的色差處理方法:
已經澆築好的可以採用塗刷固威GW825混凝土色差劑進行調整,可有效地解決混凝土表面顏色不同的現象,主要用於橋梁,隧道,堤壩等混凝土建築物外觀修飾和保護。
固威GW825混凝土色差劑是一種既能保護混凝土不受環境碳化影響,又能保持混凝土的本質和建築風格的有機類保護材料,對延長混凝土的使用壽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減少維護費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具有優異的遮蔽性,能有效的遮蓋混凝土的局部色差,小瑕疵以及裂紋,使混凝土構件具有良好統一的外觀。 優異的粘接性能,不易脫落,脫色,具有優異的耐候性。 對混凝土具有保護作用,顯著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施工簡單,操作方便。
C. 請問,我在同一個山上撿了兩塊隕石,他們的結構質地一樣。為什麼顏色不一樣
隕石(yunshi)
什麼是隕石
隕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成碎塊散落到地球上的石體,是從宇宙空間落到某個地方的天然固體,也稱「隕星」。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太陽系各星體珍貴稀有的實物標本,極具收藏價值。據加拿大科學家10年的觀測,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20多噸,大概有兩萬多塊。由於多數隕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煙罕至地區,而被人發現並收集到手的隕石每年只有幾十塊,數量極少。隕石的平均密度在3~3.5間,主要成分是硅酸鹽;隕鐵密度為 7.5~8.0,主要由鐵、鎳組成;隕鐵石成分介於兩者之間,密度在5.5~6.0間。隕星的形狀各異,最大的隕石是重1770千克的吉林1 號隕石,最大的隕鐵是納米比亞的戈巴隕鐵 ,重約60噸;中國隕鐵石之冠是新疆清河縣發現的「銀駱駝」,約重28噸 。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碎片,絕大多數來自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少數來自月球(40塊)和火星(40塊)。全世界已收集到4萬多塊隕石樣品,它們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石隕石(主要成分是硅酸鹽)、鐵隕石(鐵鎳合金)、和石鐵隕石(鐵和硅酸鹽混合物)。
隕石分類表
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占總數的91.5%),其中普通球粒隕石最多(占總數的80%)。球粒隕石的特點是其內部含有大量毫米到亞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見圖)。球粒隕石是太陽系內最原始的物質,是從原始太陽星雲中直接凝聚出來的產物,它們的平均化學成分代表了太陽系的化學組分。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是1976年隕落在我國吉林省的吉林普通球粒隕石,其中1號隕石重約1770公斤。
球粒隕石中的球粒
吉林1號隕石(1770公斤)
無球粒隕石、石鐵隕石和鐵隕石統稱為分異隕石,它們是由球粒隕石經高溫熔融分異和結晶的產物,代表了小行星內部不同層次的樣品。這些小行星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相似,分三層,中心為鐵核(鐵隕石),中間為石鐵混合幔層(石鐵隕石),外部是石質為主的殼層(無球粒石隕石)。世界上最大的鐵隕石是非洲納米比亞的Hoba鐵隕石,重60噸。在我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青溝縣境內銀牛溝發現的鐵隕石,重約28噸,是世界第三大鐵隕石。
納米比亞的Hoba鐵隕石 (重60噸 )
最近,世界各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和非洲沙漠地區收集到了大量的隕石樣品,其中包括罕見和珍貴的月球隕石和火星隕石。
在南極發現的月球隕石(ALH81005)
在南極發現的火星隕石(ALH84001)美國科學家1996年報道在這塊火星隕石中發現了火星生命的跡象。
中國南極考察隊先後3次在南極的格羅夫山地區發現並回收了4480塊隕石,其中有兩塊是來自火星的隕石,「GRV99027」和「GRV020090」。 「GRV99027」號火星隕石重9.97克,表面覆蓋著很薄的黑色熔殼。「GRV020090」號火星隕石重7.54克。這兩塊火星隕石屬於較稀有的二輝橄欖岩,全世界僅有6塊這樣的隕石。
我國收集到的首塊火星隕石 GRV99027
怎樣鑒別隕石
鑒定一塊樣品是否為隕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外表熔殼:隕石在隕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氣層,隕石在降落過程中與大氣發生磨擦產生高溫,使其表面發生熔融而形成一層薄薄的熔殼。因此,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2.表面氣印:另外,由於隕石與大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隕石表面還會留下許多氣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
3.內部金屬:鐵隕石和石鐵隕石內部是有金屬鐵組成,這些鐵的鎳含量很高(5-10%)。球粒隕石內部也有金屬顆粒,在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細小的金屬顆粒。
4.磁性:正因為大多數隕石含有鐵,所以95%的隕石都能被磁鐵吸住。
5.球粒: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占總數的90%),這些隕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稱作球粒。在球粒隕石的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圓形的球粒。
6.比重:鐵隕石的比重為8克/cm3,遠遠大於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球粒隕石由於含有少量金屬,其比重也較重。
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隕石最早的國家,遠至新石器時代,後經歷朝歷代,直到20世紀末均有文字記載,並有不少標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隕石按組成成分一般分為3大類,即鐵隕石,也叫隕鐵。一般鐵鎳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鐵80℅至95℅,含鎳5℅至20℅。密度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剛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鹽等。鐵隕石約占隕石總量的3℅。世界3號鐵隕石於19世紀末發現於我國新疆青河縣,大小為2.42×1.85×1.37,重約30噸。該隕鐵含鐵88.67℅,含鎳9.27℅。其中含有多種地球上沒有礦物,如錐紋石、鎳紋石等宇宙礦物。
隕石的分類
隕石根據其內部的鐵鎳金屬含量高低通常分為三大類:石隕石、鐵隕石、石鐵隕石。石隕石中的鐵鎳金屬含量小於等於30%;石鐵隕石的鐵鎳金屬含量在30%——65%之間;鐵隕石的鐵鎳金屬含量大於等於95%。
石鐵隕石
石鐵隕石由鐵、鎳和硅、酸、鹽礦物組成,鐵鎳金屬含量30至65,這類隕石約占隕石總量的1.2,故商業價值最高。著名的石——鐵隕石是山東莒南的「鐵牛」,長1.4米,重達3.72噸,為世界隕石之首。該隕石含鐵70%以上,其次為硅、鋁、鎳,主要礦物有錐紋石、鎳紋石、合紋石等,次要礦物為隕硫鐵、鉻鐵礦、石墨等。石鐵隕石根據起內部的主要成分和構造特點分為:橄欖石石鐵隕石(PAL)、中鐵隕石(MES)、古銅輝石——鱗石英石鐵隕石。
石隕石
石隕石上硅酸鹽礦物如橄欖石、輝石和少量斜長石組成,也含有少量金屬鐵微粒,有時可達20以上。密度3至3.5。石隕石占隕石總量的95。1976年3月8日15時,吉林地區東西12公里,南北8公里,總面積5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降一場世界罕見的隕石雨。所收集到的隕石有200多塊,最大的1號隕石重1770公斤,名列世界單塊隕石重量之最。吉林隕石表面,有黑色、黑棕色熔殼和大小不等氣印。化學組成成分為Sio2佔37.2,Mgo2佔3.19 Fe佔28.43。主要礦物有貴橄欖石、古銅輝石、鐵紋石和隕硫鐵;次要礦物有單斜輝石、斜長石等。石隕石根據起內部是否含有球粒結構又可分為兩類:球粒隕石、不含球粒隕石。球粒隕石根據化學-岩石學分類被分為:E、H、L、LL、C 五個化學群類。E群中鐵鎳金屬含量最高,形成在一個極端還原的環境中,其橄欖石和輝石中幾乎不含氧化鐵;C群中的鐵鎳金屬含量最低(或不含鐵鎳金屬成分),形成在一個相當氧化的環境中,其橄欖石和輝石中的氧化鐵含量比值最高;H、L、LL群的形成環境界於E群和C群之間,其特點也界於E群和C群之間。無球粒隕石根據其氧化鈣含量的高低分為:貧鈣無球粒隕石、富鈣無球粒隕石兩個大類。貧鈣無球粒隕石中的氧化鈣含量小於等於3%;富鈣無球粒隕石中氧化鈣含量大於等於5%。
鐵隕石
鐵隕石中含有90%的鐵,8%的鎳。它的外表裹著一層黑色或褐色的1毫米厚的氧化層,叫熔殼。外表上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圓坑叫做氣印。此外還有形狀各異的溝槽,叫做熔溝。這些都是由於它們有隕落過程中與大氣劇烈摩擦燃燒而形成的。鐵隕石的切面與純鐵一樣,很亮。
鐵隕石按其內部主要化學群的相對豐度和鎳含量分為:
I(A、B、C);
II(A、B、C、D、E);
III(A、B、C、D、E、F);
IV(A、B)四個大類。
隕石的鑒別
若是你面前有一堆石頭或鐵塊,你能分辨出哪一塊是隕石,哪一塊是地球上的岩石或自然鐵么? 根據物質成分的不同,隕石可以大致分為3類:石隕石、鐵隕石(也叫隕鐵)和石鐵隕石。
浪子於04年5月執於德慶的石隕 隕石在高空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隕石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後來由於低層比較濃密大氣的阻擋,他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顏色是黑色或棕色的。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也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面團上按出的手指印。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若是你看到的石頭或鐵塊的表面有這樣一層熔殼或氣印,那你可以立刻斷定,這是一塊隕石。 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曬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但是那也不要緊,還有別的辦法來辨認。 石隕石的樣子很像地球上的岩石,用手掂量一下,會覺得它比同體積的岩石重些。石隕石一般都含百分之幾的鐵,有磁性,用吸鐵石試一試便會感到。另外,仔細看看石隕石的斷面,會發現有不少的小的球粒。球粒一般有1毫米左右,也有大到2~3毫米以上的,90%以上的石隕石都有這樣的球粒,它們是隕石生成的時候產生的。是辨認石隕石的一個重要標記。 鐵隕石的主要成分是鐵和鎳。其中,鐵佔90%左右,鎳的含量一般在4~8%之間,地球上的自然鐵中鎳的含量一般不會有這么多。
在鐵隕石上切割一個斷面,磨光後,用5%的硝酸酒精侵蝕,光亮的端面會呈現出特殊的條紋,像花格子一樣。這是因為鐵隕石本身成分分布不均勻,有的地方含鎳量多些,有的地方少些,含鎳量多的部分,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被酸腐蝕,而含鎳量少的部分受酸腐蝕後,變得粗糙無光澤,這樣就由這些亮的和暗的部分組成了花格子一樣的條紋。除了極少數含鎳量特多的隕石外,都會出現這些條紋。這是辨認鐵隕石的一個主要方法。 石鐵隕石極少見,由石和鐵組成,它含有大致相等的鐵和硅酸鹽礦物。 在3類隕石中,石隕石最多,1976年3月8日,在我國吉林省吉林地區降落的一場大規模的隕石雨,便是一次石質的球粒隕石雨。這次隕石雨散落的范圍達四、五百平方公里,搜集到的隕石有一百多塊,總重量在2600公斤以上。其中,最大的一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搜索到的最重的一塊石隕石。第二位的是美國諾頓石隕石,重1079公斤。 鐵隕石比石隕石要重的多,最重的一塊在非洲納米比亞,名字要戈巴隕石,有60噸重。在我國新疆的一塊大隕鐵重30噸,是世界的第三位。
隕石的形態
由於隕石在大氣中燃燒磨蝕,形態多渾圓而無棱無角。熔坑:隕石表面都布有大小不一、深淺不等的凹坑,即熔蝕坑。不少隕石還具有淺而長條形氣印,可能是低熔點礦物脫落留下的。比重:隕石因為含鐵鎳比重較大,鐵隕石比重可達8,石隕石也因常含20鐵鎳,比一般岩石比重也大些。磁性:各種隕石因含有鐵而具強度不等的磁性。經風化的隕石沒有磁性,因而也就不算隕石了。條痕:隕石在無釉瓷板上摩擦一般沒有條痕或僅有淺灰色條痕;而鐵礦石的條痕則是黑色或棕紅色,以此加以區別。
神秘的隕冰
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已使科學家非常驚奇,但更使科學家困惑不解的是地球上出現了隕冰。1990年3月31日上午9時53分,中國江蘇錫山市鴻升香璞家裡村的三個農民正站在一起聊天,忽然聽到啪的一聲,前面突然出現了一大堆冰,其中最大的一塊竟有40厘米長。這些冰塊有淺綠的光澤,質地細密,在陽光下成半透明狀。事後,有關部門做了調查分析,確認這些冰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隕冰。天文學家認為隕冰極有可能來自地球以外的太空。它應該是彗星的慧核部分的碎塊。但是,這種隕冰在很短時間內在一個地區降落多次是非常少見的。甚至有人認為,地球上的水主要就是由這些隕冰帶來的。
隕石的起源
人們在觀察中發現,在太陽的衛星——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有一條小行星帶,它就是隕石的故鄉,這些小行星在自己軌道運行,並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就會被撞出軌道奔向地球,在進入大氣層時,與之摩擦發出光熱便是流星。流星進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高壓與內部不平衡,便發生爆炸,就形成隕石雨。未燃盡者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隕落在吉林樺甸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上的隕石雨就是這樣形成的。其中「1號隕石」落到永吉縣樺皮廠附近,遁入地下6米多,升起一片蘑菇雲,它產生的震動相當於6.7級地震,附近房中的傢具都傾倒了,杯碗都摔碎了。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啊!可是更有甚者,那是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的隕石,不但把一百里以外居民住宅樓的玻璃震碎,而且使方圓三十里的森林化為灰燼,在爆炸的中心區樹林還沒有得及燃燒就已炭化,並且呈輻射狀向外倒去;在其正下方的幾棵「炭樹」竟然直立著,原因是當時產生的高壓使其變得堅固,那顆隕石爆炸時,連傍晚的莫斯科也如同白晝,可見,當時的情景是多麼可怕。其實,比較起來,這也算不得什麼。人們先後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現了一個深170米,直徑1240米的隕坑;在南極還有直徑達300公里的大隕坑。在大西洋中部竟發現了直徑達1000多公里的巨形隕坑,可以想像出,在它們隕落的一剎那間是怎樣宏大而可怕的景觀啊!
科學家們說,我們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萬噸這樣的「禮物」。它們大多數在距地面10到40里的高空就已燃盡,即便落在地上也難找到。它們在宇宙中運行,由於沒有其它的保護,所以直接受到各種宇宙線的輻射和災變,而其本身的放射性加熱不能使它有較大的變化。所以它本身的記錄是可靠的。對於它的研究范圍有著相當廣闊的領域,比如高能物理,天體演變,地球化學,生命的起源。
近來,科學家們在二三十億年前的隕石中大量發現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因此科學家斷定,在宇宙中甚至是太陽系在45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在含碳量高的隕石中還發現了大量的氨、核酸、脂肪酸,色素和11種氨基酸等有機物,因此,人們認為地球生命的起源與隕石有相當大的關系。
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鐵隕石是非洲納米比亞的戈巴(Hoba)鐵隕石,重約60噸;其次是格林蘭的約角1號鐵隕石,重約33噸;我國新疆鐵隕石,重約28噸,是世界第三大鐵隕石;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是吉林隕石,以收集的樣品總重為2550公斤,吉林1號隕石,重1770公斤,是人類已收集的最大的石隕石塊體。
另外,還有一種隕石被稱為「玻璃隕石」,它呈黑色或墨綠色,有點象石頭,但不是石頭;有點象玻璃,但它是一種很特別的沒有結晶的玻璃狀物質。它的形狀五花八門,一般都不大,重量從幾克到幾十克。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玻璃隕石有幾十萬塊,而且另人奇怪的是它們的分布有明顯的區域性。關於玻璃隕石的來源和成因,現在還沒有定論。
全球十大著名隕石坑
美國亞利桑那的隕石坑
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於2000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台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
墨西哥尤卡坦隕石坑
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契克蘇勒伯隕石坑,直徑有198千米。肇事者是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到13千米的小天體。隕石坑被埋藏在1100米厚的石灰岩底下,先被石油勘探工作者發現,隨即又被「奮進號」太空梭通過遙感技術證實了它的存在。
俄羅斯通古拉斯隕石坑
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有隕石痕跡。1908年6月30日,目擊者看見一個火球從南到北劃過天空,消失在地平線外,地平線上隨即升騰起火焰,響起巨大的爆炸聲。爆炸之後的幾天里,通古斯地區的天空被陰森的橘黃色籠罩,大片地區連續出現了白夜現象。調查者相信這是一顆隕石撞擊到西伯利亞所引起的爆炸。據推測,這顆直徑小於60米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碎塊闖入大氣層,在距地面8千米的上空發生了爆炸。1947年2月12日,俄羅斯遠東城市錫霍特發生與通古拉斯相似的大爆炸,發現了100多個隕石坑,收集到8000多塊鎳鐵隕石,總重量23千克多。
戈斯峭壁
澳大利亞探險家戈斯於一八七三年發現了戈斯峭壁。最早光顧這個隕石坑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亞荒漠中的土著,坑中的營地遺址留下了他們當年活動的痕跡。像大多數類似的隕石坑一樣,戈斯峭壁也有從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地質裂縫。根據科學家對該坑形成的研究,證實它是在一億三千萬年前,遭受來自太空的撞擊形成的,撞擊物體速度極快,但密度相對較低,因而推測是彗星(由固體二氧化碳、冰塊和塵埃組成)而非小行星隕石。
最初的隕石坑直徑大約二十千米,而現在由戈斯峭壁圍合的坑徑只有4千米,是中心坑,外圍的在億年漫長的歲月里早已被侵蝕掉了。在坑的外邊緣有兩道堅硬的砂岩峭壁,高出平原地面一百八十米,它也是在那次彗星撞擊中形成的。地下探測表明,與之相同的岩層在地下二千米的深處,可想而知當年的撞擊有多麼強烈。
塔吉克KaraKul隕石坑
這個臨近阿富汗邊界,在帕米爾高原上的隕石坑大約在1千萬年前形成,直徑45千米。
加拿大的ClearwaterLakes隕石坑
這是一對孿生隕石坑,形成在2億9千萬年以前,可能是由分裂成兩塊的小行星同時撞擊而成。隕石坑西面的那個直徑32千米,東面的那個直徑22千米。
加拿大的Manicouagan隕石坑
隕石坑有明顯的被冰面覆蓋的環狀湖。這個隕石坑有100千米直徑,形成在2億1千萬年前。
澳大利亞的WalfCreek隕石坑
位於北部沙漠中心。直徑875米,形成於30萬年以前,是一個比較年輕的隕石坑。坑邊高度位25米,坑的中心深度為50米。隕石坑裡至今還有鐵隕石氧化後的殘余物質,以及高溫下沙粒熔化形成的玻璃物。
德國的ries隕石坑
有1500萬年歷史,現在已是一片茂盛的農田
南非的vredefort隕石坑
其直徑達到了3萬多米,其年代約為20億年
D. 混凝土拆模後表面顏色不一致,有的顏色較深,這是為什麼
兄弟!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我做建築構件的!我們在實際生產中也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表面光滑的樓梯,容易發藍色,時間長了自動消失。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很頑固,就是麻面的黑色,你仔細看一下你的混凝土:是不是只有接觸模板的面有色差,不接觸模板的面沒有色差,這主要就是脫模劑的原因造成的,我看了五位答復者的話,基本都不對,還有一位說了很多,那是復制粘貼的話我都看過,和沒說原因一個樣。脫模劑最好選用水性脫模劑,而且即便是水性脫模劑也是性能不穩定,這很好理解,因為但凡是脫模劑一定有表面活性劑,容易起泡,特別是蒸養情況下。所以混凝土面上起泡和麻面肯定少不了。最主要的是麻面容易發黑,這種黑和水泥充分水化的水泥青還不是一個顏色,而且退不了色。水泥青是水泥水化充分的產物FeS和MnS,時間長了會氧化褪色,麻面黑的原因是脫模劑大部分是酸性的,而水泥是鹼性的,脫模劑集中的地方黏度比較高,使得氣泡很難被振搗上來,加上脫模劑本身就容易產生氣泡,所以形成麻面,脫模劑酸和水泥鹼發生中和反應,水泥漿的白色鹼性消失,呈現中性黑。所以造成局部麻面黑的色差! 處理措施:1.脫模劑使用水性脫模劑,一定要兌水使用(防止黏度高阻滯氣泡排出),塗刷均勻,塗刷後在12小時後使用,目的是蒸發多餘的水分,如果你想節省時間,可以用吹風機吹2.混凝土料控制和易性,千萬別離析,不離析的情況下盡量稀一點,保證水泥漿充分流動。3.加強振搗,特別是貼近模板的面。
E. 物體呈現不同顏色的機理
我很喜歡物理,不知道能不能為這位兄台解釋明白?
看樣子你不喜歡故弄玄虛式的理論分析是吧?那我這樣說明吧。
理解這個原因的本質,用以下幾個步驟吧。
我盡量精簡地說,力求簡潔、有效、明了。
第一:色彩是光線射在視網膜上後,我們所感受到的感覺。隨著射在視網膜上的光線的頻率的由底到高,我們的感覺由紅色開始發生變化直到紫色(紅橙黃綠藍淀紫)。
第二:光在射入您的視網膜前的「經歷」是這樣的---首先:它從太陽中「產生」後,它是全光譜性質的,即含有各種頻率(當然,也可以用波長來分,是一樣的,只是頻率和波長是兩個互為倒數的起到相同作用的指標)的光,更直白點說,是含有紅橙黃綠藍淀紫七種光的「雜光」,正是由於它是七種顏色匯聚而成的雜光,所以是白色的;其次:它射到一個物體上,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它的一部分頻率的光被物體表面吸收,比如,它射到黃銅上,紅橙綠藍淀紫光被吸收,只剩下黃光「倖免遇難」,這個倖免遇難的黃光接著被物體表面反彈(反射)而改變了方向後,射在了你的視網膜上,使你產生了黃色的感覺。
第三:光色的混合是一個要點,就是說,如果光在射到物體表面的時候,被吸收了紅橙綠淀紫後,剩下的黃光和藍光射入您的視網膜後,由於它們的混合作用,您感覺到的是綠色。這個現象在藝術上研究的比較深入,例如,黃和藍混合成為綠色,紅和黃混合成為橙色,紅和藍混合成為紫色,紅綠藍三種顏色混合就成為黑色等等,顏色種類和數量不同,混合成的光的顏色色也不同,而紅橙黃綠藍淀紫共同混合,就是白色。
第四:物體表面吸收光的特性不一樣,它是由物體的分子結構決定的,黃銅和紅銅的區別正是黃銅的分子結構決定了它吸收除黃色外的色光的能力十分強,而紅銅則是吸收除紅色光的能力十分的強。雖然都是銅,但是著兩種銅的分子結構是不一樣的,就象金剛石和石墨雖然都是碳原子構成,但結構和質地卻大相徑庭一樣。
第五:物體表面好比一個大篩子,上面有無數七種不同形狀的孔,每重孔的形狀跟一種「光顆粒」(當然,只是比喻了)的形狀相同,黃銅的黃色光形狀的孔太少,其他形狀的孔多,所以,就把黃光排除在外面了。
就是這樣了,兄台可明了??
(微笑)
補充:1 相同的分子(或原子)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質,比如說同由碳原子構成的金剛石(原子按照網狀的構架組合起來)和石墨(原子按照層狀的結構組合起來)。而按照不同構架所組合而成的物質對於光的反射效果(衍射、干涉、折射也是一樣)是不同的,就象金剛石對光線很通透,但石墨對光線幾乎全部吸收。黃銅和紅銅的機理也是一樣的。您還可以這樣理解,一堆磚頭(比做構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可以堆砌成一座密不透風的堡壘,也可以蓋成滿身是孔洞的「蜂窩」式建築,兩者對光的反射效果顯然會大相徑庭。)
2 從本質上說,物體反射的光色取決與物體本身(尤其是表面)對特定頻率的光的能量的吸收特性,而這種特性又由構成構成物體本身的原子或分子的構架所決定。但是這樣說明不便於理解。所以我採用了上述的說明方法。)
4 4.1 粒子雖然以幾率分布,但這種分布也是有規則的分布,這就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構架 4.2 波函數和能量式的數學描述到是可以「反映全部」,但卻是「從全部的角度反映全部」,這就好比「世界上的男女人數總是一比一,但卻仍然未說明自然如何在內部具體調整這個比例的」,所以,用這種宏觀概念來說明具體問題按照方法論來講是不可行的,即是一種實質上無效的說明 4.3 光這種具有波粒兩性的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科學界尚未能解釋清楚的問題,光子也是從宏觀上為了解決問題而從現象上察覺並提出的概念;4.4 量子理論也更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是為了解決不可知的內因而從宏觀上人為引入的概念。光子和量子本身就是因為不能解釋內因而引入的人為概念。4.5 還有,如果要想探究「特性本身的內因」,那我也可以說還需要探究「內因的內因」,就象「我們能看見東西是因為有光,但光的內因是因為有太陽,有太陽的內因是因為.....,這樣下去就會引發這樣近似悖論的問題,「小柯西」先生要是真這樣較真,那我們倒是可以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的層次(笑).......
3 我在此應用明了的說明而非數學式的描述,正想從本質上來說明您提出的問題。光子概念和量子學說本身就是為解釋不可宏觀研究的光和能量問題而提出的概念性的東西,所以,即便是從光子和能量的深度來討論這個問題,我的上述說法依然適用,因為我從一開始便把量子層面的問題考慮進去了,但是,其實道理是很明了的,如果用數學式的說教方法反倒把問題搞的「深不可測」。我從您的問題補充中就已經看出----理解問題的本質一定您的首要目的(微笑)
F. 物體為什麼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不同物質會選擇性地吸收特定波長的光,造成反射的光的波長的差異,進入眼後看到不同的顏色
深奧解釋:第一:色彩是光線射在視網膜上後,我們所感受到的感覺。隨著射在視網膜上的光線的頻率的由底到高,我們的感覺由紅色開始發生變化直到紫色(紅橙黃綠藍淀紫)。
第二:光在射入您的視網膜前的「經歷」是這樣的---首先:它從太陽中「產生」後,它是全光譜性質的,即含有各種頻率(當然,也可以用波長來分,是一樣的,只是頻率和波長是兩個互為倒數的起到相同作用的指標)的光,更直白點說,是含有紅橙黃綠藍淀紫七種光的「雜光」,正是由於它是七種顏色匯聚而成的雜光,所以是白色的;其次:它射到一個物體上,這是一個關鍵的步驟,它的一部分頻率的光被物體表面吸收,比如,它射到黃銅上,紅橙綠藍淀紫光被吸收,只剩下黃光「倖免遇難」,這個倖免遇難的黃光接著被物體表面反彈(反射)而改變了方向後,射在了你的視網膜上,使你產生了黃色的感覺。
第三:光色的混合是一個要點,就是說,如果光在射到物體表面的時候,被吸收了紅橙綠淀紫後,剩下的黃光和藍光射入您的視網膜後,由於它們的混合作用,您感覺到的是綠色。這個現象在藝術上研究的比較深入,例如,黃和藍混合成為綠色,紅和黃混合成為橙色,紅和藍混合成為紫色,紅綠藍三種顏色混合就成為黑色等等,顏色種類和數量不同,混合成的光的顏色色也不同,而紅橙黃綠藍淀紫共同混合,就是白色。
第四:物體表面吸收光的特性不一樣,它是由物體的分子結構決定的,黃銅和紅銅的區別正是黃銅的分子結構決定了它吸收除黃色外的色光的能力十分強,而紅銅則是吸收除紅色光的能力十分的強。雖然都是銅,但是著兩種銅的分子結構是不一樣的,就象金剛石和石墨雖然都是碳原子構成,但結構和質地卻大相徑庭一樣。
第五:物體表面好比一個大篩子,上面有無數七種不同形狀的孔,每重孔的形狀跟一種「光顆粒」(當然,只是比喻了)的形狀相同,黃銅的黃色光形狀的孔太少,其他形狀的孔多,所以,就把黃光排除在外面了。
補充:
1 相同的分子(或原子)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物質,比如說同由碳原子構成的金剛石(原子按照網狀的構架組合起來)和石墨(原子按照層狀的結構組合起來)。而按照不同構架所組合而成的物質對於光的反射效果(衍射、干涉、折射也是一樣)是不同的,就象金剛石對光線很通透,但石墨對光線幾乎全部吸收。黃銅和紅銅的機理也是一樣的。您還可以這樣理解,一堆磚頭(比做構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可以堆砌成一座密不透風的堡壘,也可以蓋成滿身是孔洞的「蜂窩」式建築,兩者對光的反射效果顯然會大相徑庭。
2 從本質上說,物體反射的光色取決與物體本身(尤其是表面)對特定頻率的光的能量的吸收特性,而這種特性又由構成物體本身的原子或分子的構架所決定。(這樣說明不便於理解,故採用了上述的說明方法)
4.1 粒子雖然以幾率分布,但這種分布也是有規則的分布,這就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構架。
4.2 波函數和能量式的數學描述到是可以「反映全部」,但卻是「從全部的角度反映全部」,這就好比「世界上的男女人數總是一比一,但卻仍然未說明自然如何在內部具體調整這個比例的」,所以,用這種宏觀概念來說明具體問題按照方法論來講是不可行的,即是一種實質上無效的說明。
4.3 光這種具有波粒兩性的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科學界尚未能解釋清楚的問題,光子也是從宏觀上為了解決問題而從現象上察覺並提出的概念。
4.4 量子理論也更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是為了解決不可知的內因而從宏觀上人為引入的概念。光子和量子本身就是因為不能解釋內因而引入的人為概念。
4.5 如果要想探究「特性本身的內因」,那也可以說還需要探究「內因的內因」,就象「我們能看見東西是因為有光,但光的內因是因為有太陽,有太陽的內因是因為.....,這樣下去就會引發這樣近似悖論的問題,「小柯西」先生要是真這樣較真,那我們倒是可以把這個問題上升到哲學的層次。
3 在此應用明了的說明而非數學式的描述,正想從本質上來說明您提出的問題。光子概念和量子學說本身就是為解釋不可宏觀研究的光和能量問題而提出的概念性的東西,所以,即便是從光子和能量的深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上述說法依然適用,因為從一開始俺便把量子層面的問題考慮進去了,但是,其實道理是很明了的,如果用數學式的說教方法反倒把問題搞的「深不可測」。俺從您的問題補充中就已經看出----理解問題的本質一定您的首要目的(微笑)
G. 物質的結構與物質的顏色有什麼樣的關系
補充:光屬於電磁波的一種,光的固定波長是不會變化的,眼睛接收到的不同波段的電磁波具有不同的顏色
既然是結構決定性質
那物質的結構肯定也決定了物質的顏色
不過其中的原理太過於與復雜
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的
其中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識:光學、結構學==
下面一段是我精選出來的
但還是很難懂呢...
簡單地說,物質之所以能呈現各種不同的顏色,就是因為物質在光源(太陽光或其他燈光)提供的能量作用下,構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中電子選擇性吸收一定波長的光從低能量躍遷到高能量狀態,或者由某一高能量狀態躍迂迴低能量狀態,並發射出特定波長的光,從而顯示其特有的顏色。 ??? 為什麼光要選擇性吸收子主要是一個能量匹配的問題,因為物質分子或原子中電子能量狀態的能量是個確定值,因此在兩個不同狀態發生躍遷,需要的能量值就是兩個狀態能量值的差值(設E1,E2分別代表不同狀態能量),另一方面,一定波長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E hc/ r ,E為光能量,C為光速,r為光波長,h為常數),要發生躍遷,就必符合E=IE1一E21=hc/r條件,由於特定物質E1、E2值固定,因此r也只能是某個值。當然由於能量狀態復雜性,事實上選擇性吸收或放出的光波長並不只是單個數值,而有一個狹窄的范圍。 事實上,顏色的產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除了主要取決於分子或離子的電子層結構外,還與其他多種因素如物質聚集狀態、溫度等都有關系,這些都有待我們去作進一步的探討。
H. 為什麼化學組成相同的物質,其顏色不能保持完全一致,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您好,物質的顏色不光僅僅取決於成份,還取決於分子間的組合方式,比如同種物質的不同晶型,顏色就不同。利福昔明的阿爾法晶型為橙黃色,而貝塔晶型為紅色。
I. 他們的顏色為什麼不一樣
首先物質的顏色是物理性質,而物理性質是由分子結構決定的。比如說無水硫酸銅是白色粉末狀,而10水硫酸銅卻是藍色晶體狀的,為什麼顏色會不同呢?因為它們的結構不同,從而吸收的光的頻率就不同,而沒有被吸收的光反射到人眼中就是物質的表現的顏色了。再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如碳,其本身由多個原子構成的不同結構,從而顯示不同的顏色如石墨和金剛石;石墨是混合晶體,而金剛石是原子晶體。如果說單個原子的顏色,一個原子,肉眼是看不到它的顏色;但是如果很多個原子在一起比如稀有氣體是沒有顏色的。其他單個原子應該沒有能穩定存在的,但是如果說它們是否有顏色,應該要從該原子吸收什麼頻率的光吧
J. 為什麼原子的排列不一樣那組成分子的顏色就不一樣啊
物質透明與否和顏色都是跟其內部結構有關的。根本原因是物質的空間構成和結構對陽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能力和不同的波長選擇性。比如金剛石的結構非常容易使可見光穿過而很少吸收,表現為透明。而石墨的結構就會大量並且幾乎同等程度的吸收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導致顏色為黑。總體來說就是物質結構狀態決定它對於各種電磁波的吸收和反射情況。有時候不僅僅是不同物質對電磁波的吸收情況不同,同種物質在不同的條件下也可能有差異。比如氧氣在氣態時是無色透明的,液態時,由於氧氣分子之間距離被拉近而導致其內部存在多種相互作用而使得液氧呈淺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