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讀書的眼睛記者為什麼要拍子
1.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課文原文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
十幾年前,一位年輕的攝影愛好者深入大別山地區采訪「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縣,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學的孩子,在眾多孩子中間發現了一雙閃亮的大眼睛。這個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齡最小,最叫他擔心因為她上學走的是婉蜒的山路,其中一段還在一座大水庫上面。可是,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堅強,不管刮風下雨,她總是按時到校。這位記者十分感動,一天早晨,他隨著這個孩子走進教室,拍下了《我要讀書》這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從此,照片中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打動了無數熱心於「希望工程」的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你看,這雙大眼睛,閃爍著渴望,充滿著憂郁。雖然清晨教室光線並不明亮,雖然她上學前連梳頭洗臉的時間也沒有,可是就連這樣的學習機會她也擔心會失去……
這雙大眼睛,好像在看著你,看著我,向我們講述著成千上萬瀕臨失學的兒童的故事。
這雙大眼睛,好像在看著大人,看著孩子,看著所有人,從心靈深處喚起人們的同情和關心。
這幅照片發表後,「大眼睛」很快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志。這雙憂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內外千百萬人的愛心,無數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學的孩子們。無數同齡的孩子也自願向貧困地區的孩子捐獻文具圖書,把省下來零花錢積攢起來援助小夥伴。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開展十年後共收到捐款17。82億元人民幣。220。9萬因貧困而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貧困地區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學。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認為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為改變教育落後面貌所付出愛心的一塊豐碑。
直到今天,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還在注視著人們,召喚著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當中,激勵著千百萬孩子更加努力學習。
2.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的資料
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讀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當時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3.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為什麼能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志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代表了求知的慾望,同時也表示他們渴望讀書卻不能讀書的現狀,讓我們同情並想給予幫助,所以成為了希望工程的代表圖片。
作品人物原型蘇明娟,女,漢族,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畢業於安徽大學。14歲時,成為最小的人民大會堂里的與會代表,會後被選舉為團中央候補委員。
2003年,考入安徽大學金融管理系。2007年6月23日,成為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願者招募形象大使。2017年12月15日蘇明娟當選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2018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
此次希望工程服務商標注冊成功並授權使用,對維護「希望工程」的崇高聲譽及加強希望工程的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同時聲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許可,31個省(市、區)及鐵道「希望辦」相關機構,將依法使用「希望工程」服務商標,開展符合「希望工程」宗旨的各項活動,其他組織或個人,未經許可授權,不得以「希望工程」名義從事各種形式的活動,否則將視為非法。
4. 關於《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今年42歲,母親鍾業珍今年41歲。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朴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5. 有誰能用攝影的專業知識來分析這張圖片《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比如怎麼構圖 什麼光圈
構圖啊光圈啊這些技術參數只是一種現手法而已,就這個來說,構圖也很傳統,淺景深,大光圈。
紀實攝影的靈魂在情緒情感的傳遞上,結合這圖說說:
1、主題:渴望讀書。畫面所有元素都是為了這個主題
2、主體:大眼睛。整幅圖片的主體,再加上表情、眼神、姿態表現渴望讀書。
3、對比:虛實對比,明暗對比,服務主體,深化主題
紀實攝影的關鍵:
1、主題:表現什麼情緒、什麼情感、什麼精神、什麼思想
2、觀察力:最重要的技術,
3、表現力:這些場景和主題都到位了,然後是用什麼技術表現出來
這就是攝影和影樓攝影的區別,一個重在主題,一個重在表現力.
6. 作者為什麼要以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上的小女孩為背景來拍下這幅照片
你是指希望工程的那一幅嗎,因為這個女生的眼神充滿度知識的渴求,以此呼喚大家關註失學兒童,捐錢出力,幫助那些貧困地區的兒童上學問題
7.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記者為什麼要拍攝這張照片
1991年5月,7歲多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8.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的讀後感450字
1992年,記者解海龍在安徽省金寨縣萬頭村的一所小學里,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來求學的孩子。在眾多的孩子中間,他發現一個小女孩有著一雙閃亮的大眼睛,因為小女孩不畏艱難、頑強求學的精神使記者感動了。當小姑娘抬起頭凝視黑板時,那瞬間的眼神被記者的相機捕捉到了,從而留下了一張十分珍貴、令世人關注的照片。這張照片上的蘇明娟也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
今天,當我們背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時,你可曾想到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的同齡人,他們是多麼困苦;當我們在父母懷里撒嬌時,你可曾想到那些在貧困的生活中仍能自強自立的孩子們,他們是多麼令人愛憐!如果,「大眼睛」蘇明娟能感動我們,讓希望工程深入人心,那我們也應該用我們的愛心、真誠與善良,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姐妹兄弟,給予它他們關愛與溫暖,我們能夠做到;珍惜現在美好幸福的學習生活,我們應該做到。但願更多充滿愛心的人關注希望工程,關注農村山區里渴望上學卻無力上學的孩子,並且紛紛伸出援手。只要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會變成更美好的人間。
9.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照片的寫作資料
那女還叫蘇明娟
1983年,蘇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蘇良友今年42歲,母親鍾業珍今年41歲。父母靠打魚、養蠶、養豬和種田、種板栗為生,一家人過著辛勞拮據、簡朴的鄉村生活。
1991年5月,7歲的蘇明娟是張灣小學的一年級學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到金寨縣采訪拍攝希望工程,跑了十幾個村莊,最後來到張灣小學發現了課堂上的蘇明娟,一雙特別能代表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攝入他的鏡頭。這幅畫面為一個手握鉛筆頭、兩只直視前方對求知充滿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題為「我要上學」的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志爭相轉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志,蘇明娟也隨之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希望工程簡介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基會發起倡導並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宗旨是資助貧困地區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建設希望小學,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實施以來,累計資助230萬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援建希望小學8000餘所,培訓希望小學和農村小學教師2300餘名。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評估表明: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公益事業。
希望工程自1989年月10月啟動以來,在中國青基會及其授權的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得到了社會各界、海內外團體、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實施成果和綜合效益,贏得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的高度評價,已成為我國最具社會影響和享有崇高聲譽的民間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實施,改變了一大批失學兒童的命運,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喚起了全社會的重教意識,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弘揚了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為了落實貫徹我國政府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決策,適應希望工程自身完善的客觀需要,並考慮到社會各界的意願,中國青基會經過深入調查、廣泛論證、慎重研究,決定從1999年起實行希望工程實施戰略重點的轉移,由過去對貧困地區失學兒童的普遍救助,轉到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希望小學由硬體建設為主轉向以教師培訓、現代化教學設施配置等軟體建設為主;希望工程不再直接接受救助失學兒童的捐款。對有意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捐款助學的人,將介紹其直接與貧困地區鄉村小學聯系,通過學校安排助學對象。
邁入新世紀的希望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捐建希望小學
捐資標准為20萬元人民幣和10萬元人民幣兩種。捐贈20萬元人民幣,一般用於新建一所農村小學(地方政府將匹配一定資金);捐贈1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對一所農村小學的危舊校舍進行修繕。學校建成後,統一命名為希望小學,在校園內立一碑記,鐫刻捐贈者捐資助學的功績。中國青基會將與捐贈者簽署「捐贈協議」,並與建校所在地省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及當地縣級人民政府簽署《資助建校協議書》,保證捐款及建校事宜的順利落實。
2、捐助「希望之星獎勵基金」
「希望之星」是從全國希望工程受助生中評選出來的品學兼優的學生。每年約評選出500名。「希望之星獎勵基金」以獎學金的方式幫助他們繼續中學、大學學業,使這些優秀學生得以順利成長。
捐贈標准:資金數額不限。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可按捐贈方意願冠名設立專項基金。
資助標准:初中生每人每年600元人民幣,資助3年;高中生每人每年800元人民幣,資助3年;大學生每人每年1200元人民幣,資助4-5年。
3、捐助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金
希望小學教師肩負著推動落後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任。希望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必須依靠一批高素質的教師。希望工程全國教師培訓基金即是為全面提高希望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而設立的。
捐贈標准:資金數額不限。超過100萬元人民幣,可按捐贈方意願冠名設立專項基金。
基金用途:資助3000元人民幣,幫助一名希望小學教師到希望工程全國農科教基地(設在上海),接受為期15天左右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小學教育管理、小學語文教材教法、小學數學教材教法、小學行政管理、農科教結合辦學等。
4、捐建希望網校
為希望小學捐建希望網校,使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共享優秀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推動農村學校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提升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捐贈標准:社會捐款1.5萬元,同時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0.5萬元,可援建一個希望網校單點站,其中0.2萬元用於希望網校管理工作經費; 社會捐款10萬元,同時由受助地方政府匹配5萬元,可援建一間希望網校多媒體教室,其中1.5萬元用於希望網校管理工作經費;捐款多多益善,少少無拘,所有捐款統一進入「希望工程遠程教育基金」。
10.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作者
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作者:解海龍。
解海龍,中共黨員。現任北京市崇文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組聯部主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中華慈善總會燭光工程常務理事,北京印刷學院客座教授。
1991年,解海龍拍攝的希望工程紀實系列照片(其中有廣為人所知的《大眼睛》),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解海龍的作品改變了中國貧困地區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的命運。
「大眼睛」蘇明娟考上了安徽大學,「大鼻涕」胡善輝當了兵,「小光頭」張天義上了大學。
(10)渴望讀書的眼睛記者為什麼要拍子擴展閱讀:
創作歷程:
十幾年前,一位年輕的攝影愛好者深入大別山地區采訪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縣,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學的孩子,在眾多孩子中間發現了一雙閃亮的大眼睛。這個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齡最小,最叫他擔心,因為她上學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還在一座大水庫上面。
可是,這個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堅強,不管刮風下雨,她總是按時到校。這位記者十分感動,一天早晨,他隨著這個孩子走進教室,拍下了《我要讀書》這張極具感染力的照片。從此,照片中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打動了無數的熱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獲得成果:
2006年 "大眼睛"參加中國首次華辰2006秋季拍賣會拍出30.8萬元人民幣高價,在西藏援建一所希望小學,同時也為中國紀實攝影在藝術市場上正了名。
2007年 「大眼睛」編入小學語文課本和高中美術課本。
2008年 被推薦為2008第29屆奧運會火炬手 2008年 「大眼睛」入編荷賽出版的《回顧》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