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誌書為什麼封皮分顏色
㈠ 雙塔村的「晉陽奇觀」
太原雙塔寺內的牡丹花,不見經傳,無論從種植歷史,還是種植的數量和品種,別說與洛陽,就是與彭縣、毫縣、淮陽、菏澤相比,也難以同日而語。可是,太原也有種植牡丹的歷史,並且如今尚有明代中葉種植的牡丹花盛開於世,歷經三百五、六十個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稱作「明代牡丹」。這似乎又有別於幾個牡丹花盛地,使其難以望塵,而值得提它一筆。近來來,雙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礎上,引進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種而言大約有30餘種,從顏色來看,紅、粉、黃、白、紫、綠、墨,可謂九色齊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後的20多天中,古剎雙塔寺,古技挺拔,競放新花,整個梵寺綺麗絢爛,嫣紅奼紫,爭芳斗妍,清香飄溢。中外遊人世間接踵摩肩,爭相觀賞,置身於繽紛斑斕的牡丹花間,構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遊賞花風俗畫。雙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於寺院主殿大雄寶殿前的方形花壇里。「紫霞仙」,是這種牡丹花的古代名稱,從洛陽的牡丹花品名稱演變系統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紫霞仙的個名已經變作「紫雲仙」了。紫霞仙,屬於毛良科,芍葯屬,牡丹種的多年生落葉灌木花卉。原產我國西北部,後經人工養植廣種於河南洛陽,明代中葉徙植於太原。這種牡丹花種植年代久遠,品種較為稀少,花型為單葉,也叫做單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開之日花瓣也比較少,是比較著名的觀賞花。據養殖牡丹花和研究牡丹花種的工作人員講,紫霞仙為早開晚收的牡丹花種,花期較長,花葉深綠,初開之時花瓣呈肉紅色,盛開之際呈淡紫色,臨近晚期則為正紫色,花期約20天。每當大部分品種的牡丹花開過盛期,臨近凋謝或已經調落時,正是紫霞仙噴芳吐艷,馨放沁香,蓬勃盛開之際。那時節,它獨樹一枝,花團錦簇,紫中透紅,紅里發紫 ,至為壯觀 ,無愧為牡丹花後期之佼佼者。難怪金元大詩人元好問看到盛開的紫霞仙時。如今,有著「百年牡丹」之譽的「紫霞仙」已經成為太原市游覽名勝中的一景,名曰「明代牡丹」。太原雙塔寺現今共收藏和保護有價值的碑碣刻石 260餘通。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從太原各個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這些碑石中,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晉,海內知名的《寶賢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寶賢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醉筆石刻「赤壁懷古」 3通;有清代著名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還有記述內容別具一格的「晉溪隱君家訓」碑,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於一堂,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無一不有,不僅為書法界和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視,也極為到此觀光和游覽的人們所喜聞樂見。雙塔寺「碑廊」 的最北端,鑲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書法家蘇東坡的墨跡「 赤壁懷古」刻石。這套刻石共三塊,是蘇武原跡的摹勒本,也是雙塔寺「碑廊」眾刻石中引以為重的佼佼者。據該刻石末一通的「跋文」看,該石為乾隆二十七年仲夏(公元1762年),依舊拓摹勒上石,迄今227年。茲引原「跋文」如後:右東坡先生自書大江東去詞,乃為醉後神到之筆。余家藏舊拓也。詞與書並挾,莫偉勁傑之氣雅,類其為人。余愛而重之,固復鉤摹勒石以廣所傳。按先生脫御史台,獄謫黃州團練副使,前後赤壁二賦成於遷所,此詞寄託略同,應亦是時所作。觀其淋漓杯酒,逸興遄飛,伸底揮毫,盎然天趣,非見道深而胸無塊壘者能之乎?吁!信可愛而重也美,乾隆二十有七年壬午仲夏。西村鄂弼跋。鄂弼為何許人,已不得而知。如今我國有東坡「赤壁懷古」刻石者,僅兩處。其一在「東坡赤壁」,即今湖北省黃州。其一即雙塔寺所在此石。據傳,黃州赤壁所藏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時鐫刻。如是則晚於太原雙塔寺所藏者百餘年矣。蘇東坡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世稱蘇、黃(庭堅)、米(芾)、蔡(襄)。他擅長行、楷,取法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至於他的草書則較為鮮見,《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其草書的傳世之作。歷代名書法家評介「赤壁懷古」刻石時,認為它取法於張旭、懷素,筆勢奇勁,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同詞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書後款識作「久不作草書,適乘醉走筆,覺酒氣勃勃,似指端出也。東坡醉筆。」由此可見,這同張旭大醉後呼喊狂走而後落筆,以及懷素酒醉興到運筆,極為相似。東坡「赤壁懷古」刻石,既是所有蘇軾書法碑帖中最受人喜愛的,也是雙塔寺碑廓中最引人注目的。它給寺院增添了不少光彩。進右方丈院拾階而上,在三聖閣的右側可看到一個圓月形壁門,穿圓月形門就進入永祚寺的最後一處院落——上院。上院也稱塔院,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東南方,是永祚寺地勢最高的地方。巍峨並峙,直沖霄漢,久已聞名遐邇的那兩座大磚塔宣文雙塔,就傲然屹立在塔院的東南、西北兩隅。兩塔相距約四十餘米,在它們相間的通道上,一座朴質無華結構簡單的磚仿木構殿堂橫卧其中,它就是過殿。在塔院的最東南角,還有一座底層為磚券洞式,上層為木構閣式的兩層樓閣殿宇。它位於永祚寺的最末端,背負雙塔革命烈士陵園,故名後殿。古往今來,永祚寺的雙塔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晉陽奇觀」,當作太原的標志。歷代的地方誌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響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鮮為人知,直被「雙塔寺」所取代。
㈡ 雲南為什麼叫做雲南
取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雲南縣的地域上曾設過雲南郡、雲南賧、雲南州,「雲南」兩字一直沿用。
(2)地方誌書為什麼封皮分顏色擴展閱讀
雲南風景名勝:
1,宜良九鄉風景區
宜良九鄉風景區地處山區、氣候溫涼,區內峰巒連綿,山峰谷底相對高差200米左右,地表海拔在1750~1900米之間,地勢起伏不大。顯示出溶洞分布區內地勢上升,河流下切浸蝕的青幼年期河流地貌景觀。
2,羅平九龍瀑布群
羅平九龍瀑布群,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雲南省羅平縣 城北22公里處。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和水流的千年侵蝕,在此形成了十級高低寬窄不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群,其中最大的一級寬112米,高56米,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號稱九龍第一瀑。
㈢ 關於丹頂鶴的資料,急!
丹頂鶴(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長壽的象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叫仙鶴、白鶴(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鴜鷜,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它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目名中 鶴行目
目名拉 Gruiformes
科名中 鶴科
科名拉 Gruidae
中文名 丹頂鶴
拉丁名 Grus japonensis
英文名 Red-crowned Crane
別名 仙鶴
中國特有 FALSE
紅皮書 e
IUCN v
CITES 1
中保護名錄 1
分布 內蒙古達來諾爾,烏拉蓋,科爾沁,呼倫湖,輝河,嘟嚕河下游,迎春,小興凱湖,興凱湖,吉林向海,莫莫格,遼寧遼河三角洲,河北北戴河,河南黃河故道,山東長山列島,壽光,昌邑,濰坊青島,平邑,汶上,費縣,江蘇鹽城,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灌江,如東,上海,河南龐寨,山東日照,雲南昭通,中甸,帕。
海拔下限 0
海拔上限 0
繁殖地 內蒙古達來諾爾,烏拉蓋,科爾沁,呼倫湖,輝河,嘟嚕河下游,迎春,小興凱湖,興凱湖,吉林向海,莫莫格,遼寧遼河三角洲
越冬地 江蘇鹽城,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灌江,如東,上海,河南龐寨,山東日照,雲南昭通,中甸,帕。
生境類型 蘆葦沼澤地
棲息地類型 湖泊,池塘,水庫
居留類型 2
估計數量
調查記錄 在中國的繁殖地於1981、1984年航調發現總數約為700隻(李金錄等,1987),其中以三江平原和烏裕爾河流域的數量最多。在遷徙途徑地北戴河秋季的觀察統計自1986—1990年分別為501、320、281、630、542隻,其中1986年觀察206隻鶴的年齡,成年158隻(佔76.7%),幼年45隻(佔21.8%);1989年觀察273隻鶴的年齡,成年212隻(佔77.7%),幼年61隻(佔22.3%)。在越冬地鹽城保護區歷年冬季丹頂鶴的數量為:1981年361隻,1982年301隻,1983年472隻,1984年611隻,1985年618隻,1986年314隻,1987年582隻,1988年637隻,1989年531隻,1990年595隻,1991年775隻,1992年673隻,1993年877隻。此外,在江蘇省啟東縣興隆沙1990年1月見30隻,在淮陰市灌南縣1985年1月6日見67隻,連雲港市灌雲縣25隻,在高寶湖1990年1月16日見22隻,在河南龐寨1991年1月17日見13隻。
識別特徵 大型涉禽,全長約140cm。雌雄羽色相似,僅雄鶴的眼先發紅,而雌鶴則淡而不顯。喉、頰和頸的大部分為暗褐色。翅的內側次級和三級飛羽均為黑色,長而彎曲蓋在白色尾羽之上,故常被誤認是黑色的尾羽。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綠灰色,尖端略近黃色。腿和腳灰黑色。幼鳥大致為棕黃色,以後變為白色,但頭、頸及背呈黃褐色,一年後體形及羽毛和成年鶴相似,僅在背肩部的羽毛仍有少數黃褐色斑。
生活習性 3月上中旬遷到繁殖地。4月初開始繁殖,雌雄配對後即為終生伴侶,常在四周環水的蘆葦茬地上營巢,每窩產2枚卵,孵化期31—33天,雛鳥3月齡會飛。在越冬地自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約4個月(在鹽城越冬期為131—134天)以家族形式活動,每個家族多為2—4隻,常為2成1幼,亞成體10一20隻結成小群。
保護措施及建議 已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建議在繁殖地增設保護區並妥善解決農業、水利對丹頂鶴棲息環境的干擾;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進一步查清丹頂鶴在長江下游的越冬地和數量分布以及環境質量,在鹽城沿海灘塗要控制開發強度並嚴格控制工業污染。
馴養繁殖 國內許多動物園都飼養展出丹頂鶴,北京、上海、沈陽、哈爾濱、天津、西安、成都、開封、合肥、常州、贛州、廣州動物園及扎龍保護區都能籠養繁殖,其中沈陽動物園開展人工繁殖工作並形成飼養種群,1992年有108隻丹頂鶴,估計全國總數約為250—300隻。
致危因素 在北方繁殖地受到的威脅主要是由於圍墾濕地使沼澤面積縮小及人類干擾,如在初冬把蘆葦全部割光致使早春遷來的丹頂鶴無處營巢以及過度捕撈魚類造成食物不足等。在遷徙途徑地受到農民濫灑劇毒農葯的威脅,如在冀東灤河口灘塗自1995年3月8—15日,有19隻丹頂鶴被毒死,農民用1605農葯拌上豆粒撒在地里防止別人牲畜吃自家麥苗卻被丹頂鶴誤食致死。在南方越冬地如鹽城保護區,雖然每年丹頂鶴的數量基本上是穩定的,但也面臨以下威脅:①鹽業生產開發大片海灘,射陽河口興建大型發電廠等人類活動,使環境質量下降,丹頂鶴棲息范圍縮小,迫使鶴群向南集中;②投毒偷獵野鴨仍然十分嚴重,1991年11月在大豐縣王港以南因投毒捕野鴨,毒死12隻丹頂鶴,1990年冬至1991年春,在王港以北的海豐農場灘塗毒死4隻丹頂鶴;③冬季偷挖沙蠶,破壞潮間帶底棲動物和植被,在大豐縣灘塗日益嚴重,每人每天可挖1.5—5kg,收購價每公斤2.5—4元;④1991年在王港由國家興建的化纖廠和1994年在射陽河口建成的發電廠,都是對丹頂鶴的潛在威脅。
資料來源: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 發布者:中國林業科學數據中心
科學分類
[編輯本段]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鶴形目 Gruiformes
科: 鶴科 Gruidae
屬: 鶴屬Grus
種: 丹頂鶴 G. japonensis
外形特徵
[編輯本段]
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徵,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傳說中的劇毒鶴頂紅(也有成鶴頂血)正是此處,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對砒霜隱晦的說法。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體羽棕黃,喙黃色。亞成體羽色黯淡,2歲後頭頂裸區紅色越發鮮艷。
分布
[編輯本段]
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蘇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歷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比現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福建、台灣、海南等地。由於這種鳥在文化種的特殊地位,地方誌書中一直有著詳細的記載,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習性
[編輯本段]
丹頂鶴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當地的留鳥,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冬季當地人有組織的投餵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於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丹頂鶴的鳴聲非常嘹亮,作為明確領地的信號,也是發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6個月,到9月結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繁殖
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6個月,到9月結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每產1- 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鳥,2歲性成熟,壽命可達50-60年。
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每窩產卵2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隻,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
北京動物園1954年首次飼養展出丹頂鶴,1964年繁殖成功。
研究歷史
[編輯本段]
丹頂鶴由於體形大、顏色分明,很容易辨認。人們對丹頂鶴的知識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積累。中國的地方誌書對其有連續的記錄,丹頂鶴很早就被人們所飼養,唐宋年間尤為盛行。現在許多地方都有飼養的丹頂鶴供觀賞之用。
1980年代後,對丹頂鶴的專項研究展開,至今已對其分布、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生態和行為、遷徙等掌握的一定的信息。目前丹頂鶴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技術已經成熟。1990年代以後,根據環志研究和人造衛星跟蹤技術,丹頂鶴的遷徙路線已經明確。
曾用名:
Ardea(Grus) japonensis P.L.S. Müller, 1776
Grus japponensis Gmelin, 1778
Antigone montignesia Bonaparte, 1854
Megalornis japonensis Wilder&Hubbard, 1938
文化意義
[編輯本段]
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
東亞地區的居民,用丹頂鶴象徵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在各國的文學和美術作品中屢有出現,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在雕塑中。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鍾,鶴體造型的禮器就已出現。道教中丹頂鶴飄逸的形象已成為長壽、成仙的象徵。
目前,中國國家林業局已經把丹頂鶴作為唯一的國鳥候選鳥上報國務院。
保護狀況
[編輯本段]
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在濕地環境中屬於食物鏈的上層,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種。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面臨的威脅主要有:
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佔了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系阻斷,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氣候乾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面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引入的污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
偷獵:由於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
目前,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中記載的物種是瀕危物種,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列入附錄一。
---
丹頂鶴的故事
「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個女孩她曾經來過……還有一群丹頂鶴輕輕地輕輕飛過。」這是幾年前曾經流行過的一首歌曲,描述了一位為救丹頂鶴而犧牲的姑娘的故事。初聽這首歌,就想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最後在媒體上看到,它發生在丹頂鶴的「故鄉」——鹽城。這里有四十五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有四百種左右的各種鳥類,尤其是每年有佔世界近一半的野生丹頂鶴到這里過冬。渴望著有一天,可以「飛」到這個發生過動人故事的地方,看看美麗的丹頂鶴。
壽命
[編輯本段]
丹頂鶴壽命長達50年一60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徵。丹頂鶴數量稀少,我國已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㈣ 誰教教我風水啊
中國的鄉村建設很注重改造風水。如果我們下功夫,花氣力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下的地方誌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地理風水,細加歸納,一定會發現許多改造風水的記載。就目前來講,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風水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風水學流派
(一)巒頭派:
(1)形勢派
(2)形象派
(3)形法派
(二)理氣派:
(1)八宅派
(2)命理派
(3)三合派
(4)翻卦派
(5)飛星派
(6)五行派
(7)玄空大卦派
(8)八卦派
(9)九星飛泊派
(10)奇門派
(11)陽宅三要派
(12)廿四山頭派
(13) 星宿派
(14)金鎖玉關派
一、形勢派的原理
一提起形勢派,人們就會想到以形勢論吉凶的風水祖師管輅和郭璞。形勢派偏重地理形勢,主要是以龍、穴、砂、水、向來論古凶。形勢派雖然分巒頭派、形象派、形法派這三個小門派,但實際上這三個小門派是互相關聯的,並沒有完全分離。
1、巒頭派。巒頭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勢,自然地理的巒頭包括龍、砂、山。龍是指遠處伸展而來的山脈;砂,是指穴場四周三百六十度范圍之內的山丘;山,是指穴場外遠處的山峰。
2、形象派。形象實際上是風水中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為它是把山的形勢生動地看做某一種動物或其他物體。例如某個山的形狀象一隻獅子。有關形象的名稱很多,如美女照鏡、七星伴月等不勝枚舉。
3、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化派的基礎上展開的巒頭中的一些法則,主要是論述形象與穴場配合的法則。例如有一條道路與穴場對沖,在形法派中稱為「一箭穿心「。
總之看形象的,離不開山體(巒頭):看山體的,也脫離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國很多山勢高崇的地方,由於其山勢影響大,很多風水師都重視山勢形象與巒頭。
二、理氣派又稱屋宅派或三元理氣派。
由於理氣派將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星象、神煞、納音、奇門、六壬等幾乎所有五術的理論觀點都納入其立論原理,形成了十分復雜的風水學說。正因為理氣派過於繁雜,才分出許多小的門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學習風水學的人要特別注意選擇,否則不但學不到東西,還可能做出凶禍的風水來。
1、八宅派。八宅派綜合起來只有兩點:一是將坐山配遊星論吉凶。所謂遊星就是:伏位、天醫、生氣、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絕命、禍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據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別將此遊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則吉,配凶則凶。二是根據住宅八卦坐山,分為東四宅與西四宅,然後與人命結合,即東四命配東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論吉凶。一般來說,八宅派計算命卦都是以年支為准。換句話說,在同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性別相同他們的命卦都是相同的,對他們的風水布局也是相同的。那麼一年之中出生有幾百萬人,按照八宅派風水觀點來論,他們都在一個共同點上。因此,八宅派的風水理論過於簡單粗略。特別是東西命配東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的觀點更是粗陋不堪,難以准確。希望學習風水的讀者千萬不要照搬不誤。但以遊星論吉凶,在放門路或在室內布局與玄空飛星配合起來可有參考價值。具體用法筆者在後面再做論述。
2、命理派。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飛星進行風水布局,配合裝飾顏色等,對各類陽宅的室內裝璜以及風水調整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3、三合派與二十四山頭派。以山水為主,將廿四山與坐宅配山論生克關系,所謂坐宅山,實際上是指坐宅在羅盤上的五行與宅外山峰或各個建築物之間構成的五行生剋關系。配水則以十二長生位來論吉凶。十二長生就是命理學中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來去論吉凶,主要是用於陰宅。但在三合派中向上配水與十二長生存在陰陽混雜之象,運用起來往往會有偏差。所以筆者提醒學風水的易友,以十二長生論水的來去之吉凶,不可全用,一定要分辨陰陽,配盡陰盡陽為善。
4、翻卦派。以八卦翻出九星卦為主,然後再配合山水以論吉凶。翻卦派有幾種翻法,如輔星翻卦,又名黃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據納甲起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來推斷吉凶。
5、玄空飛星派。是將山向配合元運挨排山向,元盤九星,從而看水山配合室內布局論旺衰吉凶。所謂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為貪狼,二黑在坤為巨門,三碧在震為祿存,四綠在巽為文曲,五黃中央為廉貞,六白在乾為武曲,七赤在兌為破軍,八白在艮為左輔,九紫在離為右弼。玄空學的實質就是注重元運的旺與衰,以及1—9九個數字的生克制化與命局中喜忌配合、只要讀者能把握住這一點,就算是玄空學已入門,一般來說就可以為人調整室內風水。但要把握玄空學的真髓,當然還要深入學習。
6、星宿派。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龍、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別代表五行屬性。根據坐向論生克,主要是用來徇二十四巒頭的理氣吉凶。
理氣派中的奇門派、五行派、玄空大卦派以及金鎖玉觀派和紫微大數派等等。
有關風水派別,嚴格地說起來就是形勢派和理氣派。它們的理論也是彼此滲透、互相融通的,這正是萬法歸宗之意。所以,學習風水學要對兩派的精華兼收並蓄。既要精通理氣派,也要吸收形勢派的精髓。但由於風水學門派繁多,有用和無用駁雜其中,學習者一定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不要走入風水學的誤區
㈤ 深圳有風水大師教我學風水學嗎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系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范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范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藉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恆;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里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像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里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彷彿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 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餘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里,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
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布置。
中國風水學對於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對於曠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並舉。
中國風水學的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中國風水學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盡管在歷史上形成了眾多的實際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須遵循如下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
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現在有學者將風水學又具體歸納為這樣一些原則:
編輯本段風水學原則
【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 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 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里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 ,從山腳一起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鍾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贊日: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雲:「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福乃大。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地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土壤中含有元素鋅 、鉬、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雲:「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雲:「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 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 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 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 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地磁,《管子 地數》雲:「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運用地磁之舉。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態,分別採用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點穴方法。楊筠松在《十二丈法》指出:「直沖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里住戶的干擾。
第四、 是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或使之神秘化。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水質分析原則】
怎樣辨別水質呢?《管子 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葯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騰沖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水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鳳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白,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眼一平方米的五味泉,泉水有鮮啤那種酸苦清甘的味道。由於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硫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於健康。
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坐北朝南原則】
中國位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 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據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雲:「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吳興志 談起》記載宋代吳興郡治的布局: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署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為虎距之形,合陰陽家說。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
【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已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若東盈西縮,定損丁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歷代的都城為什麼不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御覽》卷有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於它位居天下之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更大效益。
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由於季節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風向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凶。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 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黃帝宅經》認為,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風水羅盤體就現了生氣方位觀念,風水理氣派很講究這一套。
怎樣辨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行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表者為氣。表裡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系。
明代的另一位風水大師瘳希雍在《葬經》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別生氣,「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藹藹,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來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雕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
風水理論指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雲:「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上,山走趨,不可扦;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扦;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風水理論認為: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環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於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閑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於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明透亮為吉,陰暗灰禿為凶。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
【改造風水原則】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彖日: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岷江泛濫,淹沒良田和民宅,李冰父子就是用修築江堰的方法馴服了岷江,岷江就造福於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
中國的鄉村建設很注重改造風水。如果我們下功夫,花氣力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下的地方誌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地理風水,細加歸納,一定會發現許多改造風水的記載。就目前來講,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風水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㈥ 集體挖松林填坑改造良田犯法嗎因老房子垮了,又潮濕陰暗無法居住所以全村同意把對面的山挖了填坑改良田
展開全部
風水學
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是中國風水學的三大科學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國風水學的最高原則。中國古代科學家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經上下五千年的實踐、研究、歸納和感悟,形成了著稱於世的東方科學——中國風水學。
中國古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由三部分組成,即氣、數和象。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假設為信息。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用現代科學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周易·系辭》稱:「神無方而易無體」。神無方的「方」古文亦稱「方所」,就是方位,無方就是沒有位置,無所在,亦無所不在。易經和佛經所說的精、氣、神。孔子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遊魂就是神,就是構象。
精,中國古代先聖又稱玄、道、元、一、水;稱精,是因為人體信息來源於父精母卵。稱玄,是因為信息難以觀測,(懷玄、玄具難測,太玄無形容);稱道,是因為信息決定宇宙萬事萬物生化的必由之路;稱元,是因為信息在有形質宇宙之始;稱一,是因為一為自然數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抱一、守一、歸一、真一、太一);稱水,是因為地球生物發源於水。
中國古科技理論中所說:「理」是研究數、氣、象的能變、所變與不變的原理。理是人所確認的能量存在形式,簡稱構象,或稱能場。有形而上,形而下之分。其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西方科學賴以發展的演繹推理法;一是中國及東方科技來源於類比歸納法。
演繹推理法適用於有限數理范圍,類比歸納法適用於無限數理范圍。人通過象認識氣和數,而象有「無」和「有」的分別。人的感官或藉助儀器能感知的客觀存在為有;反之則為無。而不能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為常,或恆;這就是《易經》所說:「意不盡道,言不盡意,書不盡言。」可以用語言表達其象的客觀存在稱為特化。《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有具體的道、名、氣、數都是特化的。
由此,中國先聖認為:物質是能量(氣)的一種較為穩固的特化形態。現代高能物理已經證明: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化的。宇宙最初只有能,即氣,沒有物質。宇宙,包括太陽系由氣形成。生成宇宙的「氣」,現代科學認為源於黑洞,中國古科技理論稱為無極、無為。「氣,在我們這里可以稱之為『以太』,因為物質最初完全是流動的,毫無硬度、無間斷、無終止,不能分兩部分。這是人們所想像的最稀薄的物體。」
自然科學里的「以太」,只能作為傳遞物質問相互作用力的一種假想的介質而存在, 「以太」和實物彷彿是隔絕的,但張載和王夫之認為「氣」和「形」是相互轉化的。因而他們所提出的「氣」與其說接近以太,不如說更 接近現代科學所說的場。
西方人在驚嘆之餘呼「My God!」,就是「我的上帝」。而中國人則呼「我的天!」。中國古代先民,沒有像西方人那樣人為地創造一個「上帝」,認為主宰天地人萬事萬物的那個東西是「天」,是「氣」,是「場」,是宇宙間的「精氣神」或「數氣象」,亦即宇宙規律。並由此,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整個宇宙是由:能量(氣)、信息(數)和態勢(象)三部分組成。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系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里,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只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中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面: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的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
中國風水學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干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剋之理,即以巒頭為重,諸如:晉人郭璞《葬經》;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諸如:邵雍「卦氣運會」之說盛極。
中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中國風水學按照應用對象:又分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生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家的擇址布置。
中國風水學對於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谷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對於曠野之宅和山谷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系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制,常以形法、理法並舉。
中國風水學的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中國風水學無論形勢派,還是理氣派,盡管在歷史上形成了眾多的實際操作方法,但是,都必須遵循如下三大原則:天地人合一原則;陰陽平衡原則;五行相生相剋原則。
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現在有學者將風水學又具體歸納為這樣一些原則:
【整體系統原則】
整體系統論,作為一門完整的科學,它是在本世紀產生的;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整體系統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黃帝宅經》主張「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清代姚延鑾在《陽宅集成》卷--《丹經口訣》中強調整體功能性,主張「陰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
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其它原則都從屬於整體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採取適宜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 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先秦時的姜太公倡導因地制宜,《史記、貸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於營丘,地瀉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乾旱少雨,人們就採取穴居式窯洞居住。窯洞位多朝南,施工簡易,不佔土地,節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採取欄式竹樓居住。《舊唐書 南蠻傳》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欄。」樓下空著或養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處,此外,草原的牧民採用蒙古包為住宅,便於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這些建築形式都是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創立的。
中國是個務實的國家,因地制宜是務實思想的體現。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築適宜於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水學的真諦所在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傍水是風水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相適應。
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嶽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明代宣德年間,張谷英來這里定居,五百年來發展六百多戶,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全村八百多間房子串通一氣,男女老幼尊卑有序,過著安寧祥和的生活。
依山的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 ,從山腳一起到山腰。長江中上游沿岸的碼頭小鎮都是這樣,背枕山坡,拾級而上,氣宇軒昂。有近百年歷史的武漢大學建築在青翠的珞珈山麓,設計師充分考慮到特定的風水環境,依山建房,學生宿舍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學校得天然之勢,有城堡之壯,顯示了高等學府的弘大氣派。
六朝古都南京、濱臨長江、四周是山,有虎踞龍盤之勢。其四邊有秦淮入江、沿江多山磯,從西南往東北有石頭山、馬鞍山、幕府山;東有鍾山;西有富貴山;南有白鷺和長命洲形成夾江。明代高啟有詩贊日:鍾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江山相雄不相讓,形勝爭誇天下壯。」
【觀形察勢原則】
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
中國的地理形勢,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陰山緯向構造;昆侖山-秦嶺緯向構造,南嶺緯向構造。《考工記》雲:「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貢》把中國山脈劃為四列九山。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龍脈源於西北的昆侖山,向東南延伸出三條龍脈,北龍從陰山、賀蘭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龍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南龍由雲貴、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龍脈的形與勢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台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於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並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雲:「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從大環境觀察小環境,便可知道小環境受到的外界制約和影響,諸如水源、氣候、物產、地質等。任何一塊宅地表現出來的吉凶,都是由大環境所決定的,猶如中醫切脈,從脈象之洪細弦虛緊滑浮沉遲速,就可知身體的一般狀況,因為這是由心血管的機能狀態所決定的。只有形勢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蓋一棟樓房,每修一個工廠,都應當先考察山川大環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必無後顧之憂,而後福乃大。
【地質檢驗原則】
風水學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也證明這是科學的。地質對人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 土壤中含有元素鋅 、鉬、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軌在《耳談》雲:「衡之常寧來陽立錫,其地人語予雲:「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徙。"比《耳談》早一千多年的《山海經》也記載了不少地質與身體的關系,特別是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 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第三、 是地球磁場的影響。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 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時刻對人發生著作用。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 也可以傷人,甚至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中國先民很早就認識了地磁,《管子 地數》雲:「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戰國時有了司南,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針,皆科學運用地磁之舉。風水思想主張順應地磁方位,根據不同的地質形態,分別採用順逆縮綴開穿離沒對截犯頓十二種點穴方法。楊筠松在《十二丈法》指出:「直沖中煞不堪扦,堂氣歸隨在兩(寸)邊。依脈稍離二三尺,法中開杖最精元。」這就是說要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里住戶的干擾。
第四、 是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以上四種情況,舊時風水師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不能用科學道理加以解釋,在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採取迴避措施或使之神秘化。有的風水師在相地時、親臨現場、用手研磨,用嘴嚼嘗泥土,甚至挖土井察看深層的土質,水質,俯身貼耳聆聽地下水的流向及聲音,這些看似裝模作樣,其實不無道理。
【水質分析原則】
怎樣辨別水質呢?《管子 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風水經典《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浙江省泰順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終年不斷,熱氣騰騰,當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葯還見效。後經檢驗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雲南騰沖縣有一個「扯雀泉」,泉水清澈見底,但無生物,鴨子和飛禽一到泉邊就會死掉。經科學家調查發現,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氫,這是殺害生物的巨毒物質。《三國演義》中描寫蜀國士兵深入荒蠻之地,誤飲毒泉,傷亡慘重,可能與這種毒泉有關。在這樣的水源附近,是不宜修建村莊的。
中國的絕大多數泉水具有開發價值,山東濟南稱為泉水城,福建省發現礦泉水點1590處,居全國各省之最,其中可供醫療、飲用的礦泉水865處。廣西鳳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白,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變味。江西永豐縣富溪日鄉九峰嶺腳下有眼一平方米的五味泉,泉水有鮮啤那種酸苦清甘的味道。由於泉水是通過地下礦石過濾的,往往含有鈉、鈣、鎂、硫等礦物質,以之口服,沖洗、沐浴,無疑有益於健康。
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這條原則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廣。
【坐北朝南原則】
中國位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陽光對人的好處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時南房比北房的溫度高1-2度;二是參與人體維生素D合成,小兒常曬太陽可預防佝僂病;三是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採光,還為了避北風。中國的地勢決定了其氣候為季風型。冬天有西伯利亞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涼風,一年四季風向變換不定。甲骨卜辭有測風的記載。《史記 律書》雲:「不周風居西北,十月也。廣莫風據北方,十一月也。條風居東北,正月也。明庶風居東方,二月也。」
風有陰風與陽風之別,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雲:「平陽原不畏風,然有陰陽之別,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這就是說要避免西北風。
風水學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為東,火為南,金為西,水為北,土為中。其二、以八卦的離為南,坎為北,震為東,兌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為東,丙丁為南,庚辛為西;壬癸為北。以地支的子為北,午為南。其四,以東方為蒼龍,西方為白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或稱作:「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吳興志 談起》記載宋代吳興郡治的布局:大廳居中,譙門翼其前,「卞蒼」擁其後,「清風」「會景」「銷署蜿蜒於左,有青龍象。」「明月」一樓獨峙西南,為虎距之形,合陰陽家說。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
【適中居中原則】
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盡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管氏地理指蒙》論穴雲: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欲其靜而不幽囚啞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
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已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 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
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清人吳才鼎在《陽宅撮要》指出:「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若東盈西縮,定損丁財」。
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中國歷代的都城為什麼不選擇在廣州、上海、昆明、哈爾濱?因為地點太偏。《太平御覽》卷有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洛陽之所以成為九朝故都,原因在於它位居天下之中,級差地租價就是根據居中的程度而定。銀行和商場只有在鬧市中心才能獲得更大效益。
適中的原則還要求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在典型的風水景觀中,都有一條中軸線,中軸線與地球的經線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軸線的北端最好是橫行的山脈,形成丁字型組合,南端最好有寬敞的明堂(平原)中軸線的東西兩邊有建築物簇擁,還有彎曲的河流。明清時期的帝陵,清代的園林就是按照這個原則修建的。
【順乘生氣原則】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於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
由於季節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風向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凶。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管子 樞言》雲:「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黃帝宅經》認為,正月的生氣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風水羅盤體就現了生氣方位觀念,風水理氣派很講究這一套。
怎樣辨別生氣呢?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中指出,識別生氣的關鍵是望水。「氣者,水之母,水者,氣之止。氣行則水隨,而水止則氣止,子母同情,水氣相逐也。行溢於地外而有跡者為水,行於地中而無表者為氣。表裡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氣趨東趨西,即其水或去或來而知之矣。行龍必水輔,氣止必有水界。」這就講清了水和氣的關系。
明代的另一位風水大師瘳希雍在《葬經》中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別生氣,「凡山紫氣如蓋,蒼煙若浮,雲蒸藹藹,石潤而明,如是者,氣方鍾而來休。雲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雕零,水泉乾涸,如是者,非山岡之斷絕於掘鑿,則生氣之行乎他方。」可見,生氣就是萬物的勃勃生機,就是生態表現出來的最佳狀態。
風水理論指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只有得到生氣的滾滾,植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會健康長壽。宋代黃妙應在《博山篇》雲:「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上,山走趨,不可扦;氣不爽,脈斷續,不可扦;氣不行,山壘石,不可扦;扦就是點穴,確定地點。
風水理論認為:房屋的大門為氣口,如果有路有水環曲而至,即為得氣,這樣便於交流,可以得到信息,又可以反饋信息,如果把大門設在閑塞的一方,謂之不得氣。得氣有利於空氣流通,對人的身體有好處。宅內光明透亮為吉,陰暗灰禿為凶。只有順乘生氣,才能稱得上貴格。
【改造風水原則】
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彖日: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
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岷江泛濫,淹沒良田和民宅,李冰父子就是用修築江堰的方法馴服了岷江,岷江就造福於人類了。
北京城中處處是改造風水的名勝。故宮的護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鎮玄武。北海金代時蓄水成湖,積土為島,以白塔為中心,寺廟以山勢排列。圓明園堆山導水,修建一百多處景點,堪稱:「萬園之園」。
中國的鄉村建設很注重改造風水。如果我們下功夫,花氣力翻撿一遍歷史上留下下的地方誌書和村譜,族譜,每部書的首卷都敘述了地理風水,細加歸納,一定會發現許多改造風水的記載。就目前來講,如深圳、珠海、廣州、汕頭、上海、北京等許多開放城市,都進行了許多的移山填海,建橋鋪路,折舊建新的風水改造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風水學者的任務,就是給有關人士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使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更合理,更有益於人民的健康長壽和經濟的發展.
㈦ 地方誌的結構
封面
封面是書的臉面,起保護書心和裝飾全書的作用。包括封里,即封面的裡面;底封,即書的後表層,也叫封四;封三,也叫封底里,即封底的裡面。
環襯
設置在封面(封殼)與書心(及書名頁)之間的襯紙,通常有前後環襯,其作用是增加圖書牢固性,起裝飾作用,用紙比封面薄、比書心厚。
書名頁
包括扉頁和版本記錄頁兩個部分。ISBN版本記錄頁載:書名、作者、出版者、印刷廠、發行者;開本、版次、印次、印張、印數、字數、日期、定期和書號。《內部(圖書)准印證》載:書名、作者、印刷廠、開本、印張、印數、字數、日期和准印證號,不標定價。用紙比封面薄,比正文厚。
序言
前言:序和前言統稱「序言」,有自序、他序、代序、修訂版序等。
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寫,內容包括:創作意圖、基本內容、編纂體例、寫作背景、資料來源、讀者對象等;
他序:由他人撰寫,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分析、價值評判、某些問題的深入研究討論等。
自序和他序同時存在時,他序排前。有代序,自序和他序就不需要了。
凡例
介紹志書內容、編纂體例、使用方法的說明性文字。包括:編纂意圖、基本內容、編纂體例、條目編排、行文規范、資料來源、檢索方法等。
後記
後記:跋是志書後的說明性文件,是對序的補充、說明或對他人在寫作過程中的幫助表示謝意。
版面
指志書一頁的整個幅面,包括印有文字畫照部分和四周的周空。
版心
正文印文字和圖表的部分。
書眉
排在版心上部(或翻口處豎排)的文字及符號,包括頁碼、文字和書眉線,用於檢索篇章。設計要點:雙頁為上一級標題,單頁碼為下一級標題。字級小於正文,字體可酌,下加「書眉線」。
護封
包在硬質封面(或厚紙封面)外的包紙,高度與書相等,長度能包裹封面的面封、書脊和底封,在兩邊各有向里折進的勒口,對封面起保護作用。
腰封
包勒在封面腰部的紙帶,上印宣傳、推介性圖文,精裝志書選用。
書簽帶
將織物細帶一端粘連在書心的天頭脊處,另一端不固定,起書簽作用
㈧ 丹頂鶴腿和足的特點
[編輯本段]簡介
丹頂鶴(英文名Red-crowned crane)---長壽的象徵,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叫仙鶴、白鶴(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鴜鷜,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丹頂鶴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它是東亞地區所特有的鳥種,因體態優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野生丹頂鶴
[編輯本段]科學分類
動物界 Animalia
目名中 鶴行目
目名拉 Gruiformes
科名中 鶴科
科名拉 Gruidae
中文名 丹頂鶴
拉丁名 Grus japonensis
英文名 Red-crowned Crane
別名 仙鶴
中國特有 FALSE
紅皮書 e
IUCN v
CITES 1
中保護名錄 1
[編輯本段]外形特徵
丹頂鶴具備鶴類的特徵,即三長——嘴長、頸長、腿長。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後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頭頂皮膚裸露,呈鮮紅色。傳說中的劇毒鶴頂紅(也有成鶴頂血)正是此處,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對砒霜隱晦的說法。丹頂鶴的尾脂腺被粉(冉羽)。幼鳥體羽棕黃,喙黃色。亞成體羽色黯淡,2歲後頭頂裸區紅色越發鮮艷。
[編輯本段]分布
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的三江平原的松嫩平原、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歷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比現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福建、台灣、海南等地。由於這種鳥在文化種的特殊地位,地方誌書中一直有著詳細的記載,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編輯本段]習性
丹頂鶴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遷徙,只有在日本北海道是當地的留鳥,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冬季當地人有組織的投餵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於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丹頂鶴的鳴聲非常嘹亮,作為明確領地的信號,也是發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6個月,到9月結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丹頂鶴為雜食性。春季以草籽及作物種子為食,夏季食物教雜,動物性食物較多,主要動物性食物有小型魚類、甲殼類、螺類、昆蟲及其幼蟲等,也食蛙類和小型鼠類,植物型食物有蘆葦的嫩芽和野草種子等。
繁殖
丹頂鶴屬於單配製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每年的繁殖期從3月開始,持續6個月,到9月結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等禾本科植物。丹頂鶴每年產一窩卵,產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繁殖期求偶伴隨舞蹈、鳴叫,營巢於具一定水深的鹵蘆葦叢、草叢中,每產1- 2卵,孵化期30--33天,早成鳥,2歲性成熟,壽命可達50-60年。
4月中、下旬開始營巢產卵,築巢於周圍環水的淺灘上的枯草叢中,每窩產卵2枚,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鳥學會飛行,入秋後,丹頂鶴從東北繁殖地遷飛南方越冬。我國在丹頂鶴等鶴類的繁殖區和越冬區建立了扎龍、向海、鹽城等一批自然保護區。在江蘇省鹽城自然保護區,越冬的丹頂鶴最多一年達600多隻,成為世界上現知數量最多的越冬棲息地。
北京動物園1954年首次飼養展出丹頂鶴,1964年繁殖成功。
[編輯本段]研究歷史
丹頂鶴由於體形大、顏色分明,很容易辨認。人們對丹頂鶴的知識很早就有了一定的積累。中國的地方誌書對其有連續的記錄,丹頂鶴很早就被人們所飼養,唐宋年間尤為盛行。現在許多地方都有飼養的丹頂鶴供觀賞之用。
1980年代後,對丹頂鶴的專項研究展開,至今已對其分布、繁殖地和越冬地的生態和行為、遷徙等掌握的一定的信息。目前丹頂鶴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技術已經成熟。1990年代以後,根據環志研究和人造衛星跟蹤技術,丹頂鶴的遷徙路線已經明確。
曾用名:
Ardea(Grus) japonensis P.L.S. Müller, 1776
Grus japponensis Gmelin, 1778
Antigone montignesia Bonaparte, 1854
Megalornis japonensis Wilder&Hubbard, 1938
[編輯本段]文化意義
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
東亞地區的居民,用丹頂鶴象徵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在各國的文學和美術作品中屢有出現,殷商時代的墓葬中,就有鶴的形象出現在雕塑中。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鍾,鶴體造型的禮器就已出現。道教中丹頂鶴飄逸的形象已成為長壽、成仙的象徵。
目前,中國國家林業局已經把丹頂鶴作為唯一的國鳥候選鳥上報國務院。
鶴是棲息於沼澤地的鳥,把它繪在松樹上,從科學的觀點看,是一個笑話。當然從文化意義上看,則另當別論。
鶴是卵生的,古時有人以它為仙禽,就說成是胎生的(見鮑照《舞鶴賦》)。但鶴胎生說法的錯誤早就被人洞曉了。《墨客揮犀錄》有一段記載說:「劉淵材迂闊好怪,嘗蓄兩鶴。客至,誇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此禽胎生。』語未卒,園丁報曰:『鶴夜半生一卵。』淵材呵曰:『敢謗鶴耶!』未幾延頸伏地,復誕一卵。淵材嘆曰:『鶴亦敗道,吾乃為劉禹錫嘉話所誤。』」
[編輯本段]保護狀況
丹頂鶴是大型涉禽,在濕地環境中屬於食物鏈的上層,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種。日本北海道的阿依努人把生活在釧路濕地的丹頂鶴稱為「濕地之神」。目前它們面臨的威脅主要有:
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後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佔了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系阻斷,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氣候乾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面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引入的污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
偷獵:由於自古東亞地區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
目前,丹頂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皮書中記載的物種是瀕危物種,在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列入附錄一。
[編輯本段]壽命
丹頂鶴壽命長達50年一60年,人們常把它和松樹繪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徵。丹頂鶴數量稀少,我國已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編輯本段]丹頂鶴的故事
這個美麗的女大學生,名叫徐秀娟,她的父親是扎龍自然保護區的一位鶴類保護工程師。徐秀娟小時候常幫著父親喂小鶴,潛移默化中也愛上了丹頂鶴。徐秀娟常年累月地與丹頂鶴生活在一起,許多的丹頂鶴都成了她的朋友,其中有隻丹頂鶴總是喜歡粘著她,她叫它「賴毛子」。有一天,有個割蘆葦的人突發盜獵之念,當賴毛子毫不戒備地接近他時,卻突然被一把抓住脖子,且欲置它於死地。幸好路經此地的徐秀娟聽到它凄慘的叫聲,並不顧一切地沖了過去,與那個人展開了拚死搏鬥,才最終讓它撿回了一條生命。從此,賴毛子對徐秀娟更親熱和依戀了……
徐秀娟大學畢業後,留在了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鹽城自然保護區是丹頂鶴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那裡建立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那將是保護瀕臨絕跡的丹頂鶴種群的一個重要突破。徐秀娟為了事業,含淚揮別親人,不遠萬里前往鹽城。在這次遠行中,作為禮物,她帶了兩只丹頂鶴趕往鹽城。有一天,平常規律性很強的這兩只丹頂鶴在天黑之時沒有按時歸巢,因為害怕它們發生意外,不敢大意的徐秀娟找了它們兩天兩夜。可誰又能想到,她卻在尋找它們的過程中,滑進了沼澤地,再也沒上來過。生命的脆弱總是讓人很是無奈,一瞬間的別離,也許就是一世。當這兩只貪玩的丹頂鶴飛回時,它們再也沒見不到曾挽救過它們生命的徐秀娟了,它們只能在她的身邊徘徊,不停地低下帶著紅冠的頭,用長長的喙整理著她濕淋淋的衣服……也許因為失去了這么好的一位朋友而感到難受且自責,從此以後,這兩只丹頂鶴再也不夜不歸宿了。當徐秀娟的遺體下葬在保護區的灘塗上後,它們至今仍是喜歡站在徐秀娟的墳頭上「嗝啊……嗝啊」地叫著,似乎向她傾訴著心中的思念。
更令人吃驚的是,從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遠在扎龍自然保護區的賴毛子就從此變得鬱郁寡歡,「茶飯不思」,總是一天到晚地朝著南方悲鳴,不久後,也無疾而終。
聽了這個美麗凄婉的故事,你是否渴望著有一天,可以「飛」到這個發生過動人故事的地方,看看美麗的丹頂鶴?動物也是通人性的,只要你好好善待它,它們也知道感恩和報恩,也會和你和諧相處!
㈨ 周易八卦和風水學是迷信嗎
周易八卦和風水學不是迷信,屬於玄學。
周易八卦來源說法:據說是古代漢族的陰陽學說,所謂「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此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根據四象劃分人體陰陽之氣,並以此與人的生理特點和外表形態來解析人的個性類型。
風水,為五術之一的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
(9)地方誌書為什麼封皮分顏色擴展閱讀:
理論基礎:
1、「風水術」最早期由一些民間選擇居所及適合維生的方法開始,漸漸走入方術人士手上,加入陰陽學說、先天及後天八卦、易經、河圖、洛書等,從此把風水術進行學術化。
2、春秋至秦漢間,這些懂得風水的方士走進皇宮,自此風水術漸漸成為正統性及被認同。[3]唐代期間更已成為專為皇室服務,禁止民間使用,這時民間的風水術變成私下流傳形式,因為皇室成員相信誰找到龍穴便可以稱皇稱帝。
3、簡單來說,風水理論主要是以陰陽消長理論,配合天(宇宙、太陽等)與地(地球、地理環境)及人(人之居所、所卜葬之地)與時(天地之元運盛衰、萬物之生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