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為什麼在光照下有顏色
『壹』 宋代汝瓷的釉光變化詳解
汝窯瓷器有哪些釉色呢?在說汝窯瓷器的釉色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汝窯瓷器的起源與發展。汝窯瓷器創燒於北宋宋徽宗大觀年間,它之所以創燒,是因為當時的皇家嫌棄當時的宮廷御瓷——定白瓷,定白瓷邊沿無釉,不令人喜愛,皇家希望能用一種全身都充滿釉質的瓷器,因而命令當時汝州建立瓷窯,即為汝窯。汝窯瓷器創燒出來後,燒制了20多年,都是作為宮廷御瓷,因而如今傳世的汝窯瓷器十分稀少
汝窯瓷器有哪些釉色呢?在說汝窯瓷器的釉色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汝窯瓷器的起源與發展。汝窯瓷器創燒於北宋宋徽宗大觀年間,它之所以創燒,是因為當時的皇家嫌棄當時的宮廷御瓷——定白瓷,定白瓷邊沿無釉,不令人喜愛,皇家希望能用一種全身都充滿釉質的瓷器,因而命令當時汝州建立瓷窯,即為汝窯。汝窯瓷器創燒出來後,燒制了20多年,都是作為宮廷御瓷,因而如今傳世的汝窯瓷器十分稀少。古人對汝窯瓷器的特徵描述為「青如天、面如玉、似晨星、生霞紅、柳枝紋、現蟬翼、香灰胎、芝麻支釘、釉滿足」。
汝窯瓷器有哪些釉色呢?汝窯瓷器的釉色眾多,有天青、豆綠、天藍色,青綠、粉青、桔皮紋等等。其中以天青色最為令人喜愛,人們對天青釉的汝窯瓷器的描述為「雨過天晴雲破處」的色澤。
汝窯瓷器的釉色特徵可表述為「青如天」、「晨星稀」、「面如玉」。所謂「青如天」指的是天青色的汝窯青瓷在不同的光照下或者不同的角度觀察,會看到不同的顏色,如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後,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汝窯瓷器的釉色之所以多變是因為它的釉料中加入了瑪瑙末。另外,汝窯瓷器的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此外,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即是所謂的「面如玉」。
『貳』 關於宋朝瓷器是中國瓷器史上的巔峰的再思考
關於宋朝瓷器是中國瓷器史上發展的顛峰的再思考
摘要:宋朝是我國瓷器高度發展的鼎盛時期,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它為成為中國瓷器史的顛峰的因素有哪些?但為何後來又逐漸衰落?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宋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宋瓷用於現代設計中,把宋瓷發揚光大!
關鍵詞:宋瓷的品種.成為顛峰的因素.用於現代設計.再思考
正文:宋朝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是一個劃時代時期,在整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當時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和宋代的科技技術進步,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例如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於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於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後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於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於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後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徵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製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後人難以仿製,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於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於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於在釉中加入了銅,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陝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朴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後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後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製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於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於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於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於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於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耀州窯位於今陝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於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於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徵。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於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於河北磁縣,始燒於宋,元代未年以後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後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朴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製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陝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可以說宋代瓷器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不可否認宋代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顛峰,但之所以有這樣的局面也是和宋代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政治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然後是政治影響。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宋瓷的發展,也引起了我們對宋瓷的思考,宋瓷的精美細致、如冰似玉、釉若凝脂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為何宋代之後的歷代瓷器的發展都沒有超過宋代的原因。可悲的是我們沒有把這個「巔峰」延續下去,中國瓷器最終沒有很大的創新,沒有走向建築藝術,更沒有向更廣泛的領域發展,而是讓它慢慢衰落了。因為中國古代的陶瓷也受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著封建社會的烙印。有著很大的局限性。而我們怎樣把宋瓷怎樣用於現代陶瓷文化的發展,怎樣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也是我們要細細思考的。
我們可以把宋瓷用於現代藝術各個領域,例如陶瓷介入環境藝術的途徑和方式是豐富的,如造型、色彩、尺度、題材、材料的表面處理等等,但在筆者認為,對陶瓷藝術美的發掘是陶瓷雕塑與現代環境相吻合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前面我們已經對宋瓷為何是中國瓷器史上的高峰作了分析,也介紹了宋瓷的品種。這一切都表明了陶瓷與現代環境要求的適應性以及滿足要求的豐富潛能。
現在讓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陶瓷雕塑在構造現代環境的優勢所在。我們不仿假設這樣一個環境,在由四周高大建設物形成的一個半封閉的空間內,設置一件異型的略帶長形或園型的陶瓷作品,表面色彩華麗且粗獷。材料上即打破了空間內的由鋼筋混凝土造成的平整牆面的,單調冷漠氣氛,造型上又可避免輪廊線上與建築物垂直線條的重復。造型表面處理上又帶給人視覺上輕松自然之享受,顯得寧靜;安定,使這半封閉環境幽美文雅。假如在這樣的空間中,置設一尊金屬或水泥的雕塑則顯然顯現出二種不同的氣氛。容易產生單調呆板甚至不穩定的感覺,材料的類似,使得雕塑作品的藝術效果很容易被高大建築物所吞沒,可以陶瓷雕塑在某些方面較之金屬,水泥更多地具有"軟"的情感因素。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感覺。也許,博古架上,它的工藝性決定了這種命運,在很多人的眼中陶藝家成了藝人。翻開雕塑藝術史,我們將不難找到大量驚人的和真正標新立異的大型陶瓷雕塑作品,但長期以來,陶瓷--這種似乎失去重要性的藝術手段,在環境藝術的創造中仍然表現的更為明顯。其次是來自工藝技術上的局限;由於陶瓷雕塑在製作中有一個較復雜的工藝過程,在設計較大型的雕塑中易產生"缺陷",不盡人意。這也是陶瓷雕塑未能完全介入環境的因素之一,具有自然品格或具有啟發自然性狀之力量的造型藝術是現代環境迫切需要的。在一個新型建築的客廳,幽雅舒適的卧室及一個組合式的現代傢具的環境中,放進一個表面粗糙、朴質、風格古拙自然的陶瓷雕塑作品,再配上燈光,整個環境的氣氛就會大不相同。在眾多「硬性物」的襯托下,它們具有歡快活躍的性格,使室內環境充滿自然,歡鬧的情趣,從審美的作用來看、形、質、色是視覺領域同一層次的三大信息維量。質即肌理,是感受美的重要形式因素,在整個室內環境中,不僅具有悅目性,而且富有情感性。豐富的質地變化會激起審美的聯想和想像,並伴隨強烈的情感體驗。日新月異的現代環境要求我們有更多的創新精神。然而陶瓷雕塑作為現代環境藝術的一部分,將越來越顯示它的重要性,並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著人們的情感,給人們以精神舒適和美的享受。
結束語
不可否認宋瓷是中國瓷器史的最高峰,但怎樣把它發揚光大,用於現代藝術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因為宋瓷藝術有著極寬的表現領域和豐富的潛能,可以稱它是構築環境藝術中的鋼琴。它可以華麗也可以淡雅,可以凝重質朴也可以晶瑩璀粲,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可以是"致廣大"也可以是"盡精微"。但尺管它們奉獻如此豐存,其內在品格和潛能仍未受到重視和開發,新的環境,新的觀念,新的要求,迫使我們對傳統的老觀念提出反思。對宋瓷今後的發展方向提出再思考。
筆者認為宋瓷介入環境藝術的領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相信它必將在構造環境藝術的創造中顯示它強大的生命力。
注釋:
參見《國工藝美術史》朱和平 編著
參見《中外美術簡史》李龍勝 劉超 編著
參見《中國古代史》
朝聞主編:《美學概論》32頁
參見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
引自《美術》85,11期,布正偉文
『叄』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點是什麼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窯。元代青花和釉里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朴,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宋代統治者崇尚復古之風,追求造型美、線條美、古樸美。宋代五大名窯:官、汝、鈞、定、哥。
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南宋官窯產品以洗、碗為多,一般無紋飾,多有開片,但與汝、哥紋片不同。此外還有坯薄釉厚的製品。窯址先在開封,後遷杭州。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藝術上追求質朴無華、淡雅自然;胎骨堅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紫口鐵足」是其獨特名貴處。
定窯
繼邢窯之後的著名的白瓷窯場,宋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終燒於元。定窯在宋代主要燒制白瓷,也兼燒綠釉、黑釉、褐釉。首創覆燒法。定窯以豐富多彩的裝飾花紋取勝,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今汝州)。臨汝在宋代屬汝州,故名汝窯。迄今尚未發現汝窯的確實窯址,只有瓷器傳世。北宋後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汝瓷燒制於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燒瓷時間短促,僅從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間,所以是宋代名窯中傳世品最少的一個窯。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傳世品全世界僅存60餘件,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國、日本等博物館收藏,為舉世公認的稀世珍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如雨後天藍色的晴空,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古樸、典雅、凝靜、大氣,象徵著純結、平安、吉祥和富貴。對汝官瓷的擁有和欣賞,體現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和藝術涵養。汝瓷燒制技術失傳800多年,近年來仿燒成功,使天青釉重見天日。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器物以紋片著名,紋片多為黑色,俗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瓷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現主要藏於北京、上海、台灣等地博物館。定窯以燒白瓷著稱,碗、盤製品多採用覆燒工藝,口沿澀胎無釉,故在一些精細的製品上常用金、銀、銅鈐口。鈞窯創造了以氧化銅、鈷等金屬礦物質為著色劑,燒制銅紅、天藍、月白等釉色。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傳世哥窯器為數不少,但哥窯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為我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
『肆』 宋瓷的藝術性在哪
宋瓷創造了華夏兩千年文明歷史上一個不可跨越的高度,從暢腸扳段殖燈幫犬爆華思想內核,工藝技巧到藝術形式無不臻至化境,不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倔傲與空茫,可謂高山仰止。宋瓷藝術以其端莊典雅,清新質朴,含蓄雋永的美學特徵著稱於世,與唐瓷的恢宏富麗,恣縱豪放形成鮮明的對照。
宋瓷在中國陶瓷工藝史上,以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著稱。其色調之優雅,無與倫比。當代產生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名窯和名瓷,被西方學者譽為"中國繪畫和陶瓷的偉大時期"。在燦若繁星的宋代個大名窯中,景德鎮青白瓷以其"光致茂美"、"如冰類玉"的釉色而獨步天下。
1、 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 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還應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 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朴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 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4、 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宋瓷五大窯:
1 .定窯
。
燒瓷地點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屬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來是義武節度使的駐地,是一個地區的政治中心,所以稱其為定窯。
定窯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
定窯產品的第二個特點即有刻、劃、印的花紋,這是與唐代邢窯的白瓷明顯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窯白瓷多是素瓷,沒有花飾。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復燒方法,而出現中部無釉的缺點。
2
.汝窯
。
河南省是我國北方瓷器的重要產區,不少瓷窯集中在豫中地區。宋代這里先後出現了幾個馳名於時的瓷窯,臨汝窯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燒宮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另一部分燒民間用瓷,為便於區別,今稱為臨汝窯。汝窯的特點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潤澤。二、開創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格。三、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四、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這是由於汝窯改變了定窯復燒的做法,用細小支釘托住。
3
.官窯
。
據說宋大觀、政和年間,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建窯燒瓷,供宮廷使用,這就是所謂「官窯」。為了與南宋的官窯相區別,有時又稱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的產品釉色以月白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內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細小裂紋,還有帶鱔血狀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窯隨著北宋朝滅亡而終結,高宗南渡後在杭州另立新窯,這是汴京官窯的繼續,因稱南宋官窯。
南宋時候,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有兩處官窯。一在鳳凰山下的後苑修內司,世稱修內司官窯;另一處在郊壇下,稱為郊壇下官窯。《格古要論》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好者與汝窯相類。
4
.哥窯
。
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相傳當時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龍泉縣境各設一窯燒瓷。哥哥造的窯稱哥窯,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品。黑胎厚釉,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徵,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於宋人記載。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現,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5
.鈞窯
。
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伍』 按照各個不同有名的窯口,列舉宋瓷的特點,至少寫8-10個。
宋代被公認為我國陶瓷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其中兩宋
也被公認為代表了
燒造的最高水準和審美的最高境界。所謂兩宋
是指在宋代朝廷皇室直接控制下,集中全國制瓷名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的瓷窯。它的范圍包括:一是朝廷自置的
;二是「民窯」供瓷。即所謂官汝、官鈞、哥窯仿官。
兩宋官窯的輝煌成就主要取決於兩方面:一是客觀燒造技術已經成熟;二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如果說宋代被譽為是一個「瓷器的時代」的話,那麼瓷釉所體現的藝術特色與工藝技術成就即是這一「瓷器時代」的特徵
中無論是單色釉還是復色釉(花釉)所採用的厚釉裝飾方法,還是釉與胎體紋飾結合的薄釉裝飾方法,都極力求釉色的
。這種釉色的
,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它的呈色是釉中金屬著色元素在「火」這個自然力的作用下產生的,沒有人為痕跡,是自然天成的結果;二是它的色彩反映了大自然中
、碧海青山、綠樹黃沙、紫霞
、寶石翡翠、
等自然色彩。古人對
釉色釉各種各樣的稱謂,如「天藍」、「天青」、「月白」、「粉青」、「梅子青」等等。這些形象的比喻,說明了釉色所展現的
;而這種自然美的形成,則又體現在制釉工藝技術與藝術審美及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上。
讓我們來看看青釉瓷。青釉瓷在宋代仍是瓷器生產的主流,也是人們喜愛的釉色。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青釉瓷,雖然在釉的色澤與質地上也在以玉為追求目標,但與宋代的青釉瓷相比,玉質感方面就差的多了。因為當時使用的釉為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頗似玻璃質感。這種玉質感主要是使用了石灰釉、石灰鹼釉和採用多次素燒胎體,多次施釉,增加釉層厚度而達到的。採用厚釉裝飾法,不僅使釉質似玉,而且也使釉色柔和含蓄。為了更好地發揮厚釉裝飾所具有地渾厚、凝重、深沉地藝術風格,宋代厚釉陶瓷造型,大多都是形體比較單純的,沒有更多的起伏轉折變化的造型。把造型的表現餘地留給釉的裝飾,從而更加突出了厚釉的特徵。宋代厚釉陶瓷造型的基調是敦厚、簡潔、渾然一體,造型和釉色相輔相成,
。厚釉裝飾不等於把整個造型全部覆蓋了,而是有隱有現,有藏有露,有深有淺,有虛有實,在單純中求豐富,在含蓄中求個性。宋代厚釉青瓷釉色非常豐富,每個窯口間的釉色有別,即便是同一窯口也有許多不同傾向的色調。它不僅厚澤滋潤,汗水欲滴,而且釉乳光更是迷人。如汝官器,近光下察看,釉中多布紅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像七彩長虹,有的如錦緞閃爍,展現出一種富貴高雅之態。
除厚釉裝飾外,宋代瓷器薄釉裝飾也很具有特色,這種薄釉裝飾以北方的
、耀州窯和南方的
窯的刻、印花瓷器最有代表性。這種刻、印花瓷器的胎體比厚釉裝飾所採用的胎體選料精細,加工精緻。可以說是胎(質地和紋飾)與釉共同構成了似玉的質感。
的釉色有似雪的白色和白中微閃黃的象牙白色;耀州窯的釉色是以橄欖綠為代表,同時還有青綠、姜黃等色;
窯的釉色則綜合了青色和白色的優點,是青中有白,白中顯青的青白色。這些釉色的特點都是薄而透明,能映出胎體的色澤與紋飾。如果說,汝、官、哥、鈞和
採用的厚釉裝飾,其釉的色彩和似玉的質感主要是從釉本身直接反映出來的話,那麼,上述三窯釉的色彩和似玉的質感,除釉的色質外還與胎體的色澤、質地及紋飾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
宋代瓷器薄釉裝飾所具有的釉色美,體現在釉與胎及紋飾三者共同構成的似玉的色澤與質感。乾隆皇帝稱贊
的白瓷「既質玉之質,復白雪之白」;宋代《德應候碑》贊美耀州窯青瓷「巧如範金,精比琢玉。」「視其色,溫溫如也」;宋代詩人李清照《醉花萌》詞「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一段話中的「玉枕」,則是對
窯青白瓷的贊美。
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受益於傳統美學思想。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崇尚天然真實,鄙薄雕琢偽飾,把自然樸素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範。這種對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對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中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宋代瓷器釉色追蹤自然天成的風韻,不僅同中國傳統美學的旨趣相合拍,而且在這種美學觀念指導下產生的藝術佳作,由於是通過工藝技術手段來實現的,因此,它們與詩歌、小說、戲劇、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相比,人工編造的痕跡更少,真可謂達到了
,
的妙境。正是基於這種原因,宋代種種美麗的名瓷,被世人譽為奇珍異寶,獲得歷代人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贊美。這也是宋代瓷器能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一個重要原因。
宋代瓷釉的美不僅體現在釉色上,而且更體現在釉的肌理上。如果說,釉色之美還只是瓷器產品的共性之美的話,那麼,肌理之美則是體現其個性之美。肌理一詞,原是指人的肌膚組織和形態特徵。在現代設計中,肌理一詞用來特指材料的質感和紋理,而瓷器的肌理主要指釉的質地以及產生的紋理效果。如果把肌理二字細分析一下,「肌」代表釉的質地,「理」代表釉的紋理。古人對於釉質的追求和欣賞一直是以玉為目標的,但古人在追求和欣賞如玉般的釉質的同時,也對釉內及釉面上自然形成的各式紋理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倍加贊賞。翻開古人筆記,不難發現古代文人曾以許多名詞稱頌這些紋理,有的和紋理的形式有關,有的形容它的顏色。如「
」是形容官窯器上的開片,有如冰塊之晶瑩透亮作層層開裂狀;「魚子紋」是指哥窯器內小開片,狀如魚子之密集者;「牛毛紋」是形容
厚釉流淌的紋理,如同牛毛狀;「桔皮紋」是指燒成中釉內氣泡密布破裂所造成的表面呈細小針孔狀,若桔皮;「兔毫」是形容
器之鐵釉結晶有如兔之
;「鷓鴣斑」是形容黑釉上的白色斑點,恰似鷓鴣鳥胸部羽毛黑白交雜狀而言。可見,古代人對瓷器的欣賞是全面而細致的。
在宋瓷中,對於釉的紋理的欣賞,首推青瓷器上的
。
的出現,原本是工藝上的一個缺陷,是由於瓷器胎體和釉料的膨脹系數不同,在冷卻收縮時開裂的,但古人卻對這種自然產生的開裂紋理十分欣賞,它們掌握了其規律,有意識的拉大胎體和釉料間膨脹系數的差距;控制開裂紋路的大小與疏密,並通過著色處理使紋線產生色彩變化。冰裂紋的開裂,猶如寒冬時節江河冰面開裂時的紋線,縱橫交錯,變化萬千。這種冰裂紋效果大概使匠師們覺得存在某種意蘊,便把生活中的這種自然現象重現在瓷器上,使人們感到意外的清新生動。匠師們對冰裂紋自然變化的追求,也贏得文人雅士們的欣賞,使得這種無意出現的自然「開片」現象得到了肯定,並成為一種流行的裝飾手法。
常見的官窯、哥窯等冰裂紋器是為宮廷燒制的爐、瓶、壺之類陳設品。冰裂紋按形狀分有魚子紋、柳葉紋、細碎紋(又稱百圾碎)、蟹爪紋等。按顏色分有淺黃魚子紋、鱔血絲、金絲鐵線等等。哥窯素以優美的冰裂紋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與眾不同的是大開片中套小裂紋,紫黑色裂紋包圍著金黃色細絲狀裂紋,使本來就不規則的冰裂紋效果更顯出變化的豐富,造化的奇妙。
這種非人工有意描繪出或刻劃出的冰裂效果,美在自然天成。中國傳統美學的特點之一,就是崇尚自然,鄙薄雕琢偽飾。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哲學家在這方面都有論述。從莊子的「天地有大美」,到劉勰的「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以及
、
、
、蘇軾等。問題是,像這種由於工藝缺陷而相成的瑕疵,在宋代人眼裡覺得美而珍愛,這或許與宋代流行的「以丑為美」的藝理有關。宋代文人們對官、哥窯等瓷器上,因工藝缺陷形成的諸如冰裂紋、桔皮紋、蚯蚓走泥紋等紋理如此偏愛,是與它們的
念有密切關系的。如果瓷器上只裂出一道或幾道紋線的話,我想這種缺陷就不會給人以美的感受,而真正是缺陷了。所以說,冰裂紋等紋理的形成是源於工藝上的缺陷,但古人在這個缺陷之中發現了美的蘊藏,於是有意為之,把缺陷發展成了美。
與冰裂紋等因工藝缺陷而形成的「瑕疵美」相反,兔毫紋、油滴斑、鷓鴣斑和樹葉紋等紋理之美,則是一種
的美。兔毫紋等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出現的紋理,黑瓷本來就是以它黑如漆的釉色而聞名,黑色給人一種
的寧靜和嚴肅的感覺,一直是人們喜愛的顏色。宋代的匠師為什麼要在這漆黑的釉面上做文章呢?可能是黑釉瓷器明度最低,燒造成形後容易讓人產生郁悶沉重的感覺,於是匠師們便變化出新色樣以惹人喜愛;也許是匠師們不甘心瓷釉色調的單一呆板,而想再現大自然中某些物象的
、風貌,追尋那自然天成的造化之態;或許是無意的配料和燒造中的偶然巧合,出現了這些奇妙的紋理,於是有意為之,弄出這一鬼斧神工來。
兔毫、油滴、鷓鴣斑等紋理效果的形成,是釉的液相分離、析晶造成的。在結晶過程中,若溫度升高達到1300℃以上時,就會流淌成黃棕色、鐵銹色或乳白色等多種色彩的條紋,這就是詩人們說贊美的絢麗奪目的兔毫紋。兔毫紋的紋理具有秩序感,頗合規矩,猛看上去似乎是整齊化一的,人們也不會聯想到兔毫。但兔毫紋在規矩、序列、統一之中,卻有著一種形狀、色調上的隨意變化,符合形式美中變化的統一。當我們細細查視,便發現毫峰的寬度並非計算機操縱下的一致,毫峰中的釉色也有些微微近似的差別。這既是人工作用的結果,又不完全人所能控制變化的。可以所兔毫紋理的產生是「
」的傑作,它有人為的因素,但又不露任何人工痕跡,表現出「自然天成」的趣味。
在宋代名窯中,釉色變化最豐富的非
莫屬。
不僅以天藍、天青、月白等青瓷與同時代的青瓷名窯媲美,更以海棠紅、玫瑰紫、葡萄紫等紅紫色,在眾多的名窯中
。鈞窯的特徵表現在釉層豐厚,釉質乳濁瑩潤,釉紋深沉多變,釉面有明快的流動感;釉色以藍紅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
,燦如晚霞,變化莫測,具有
的藝術魅力。人們把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窯變」。
鈞瓷窯這種現象,早在唐代的瓷器上就已出現。被譽為「魯山花瓷」的河南魯山等地生產的花釉瓷器,就是要變現象的反映。這種花瓷是利用含有不同金屬氧化物的釉料,澆淋於胎體上使釉料相疊相交,在高溫下焙融流動,產生
、
、氣韻天成的窯變效果。唐代魯山窯變彩斑裝飾,無疑為宋代鈞瓷彩斑的出現開啟了先聲,並在技術上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鈞瓷窯變釉又不同於唐魯山花瓷窯變釉,魯山花瓷是採用含有不同呈色劑和不同粘度的兩種釉料,通過疊加和流動來產生變化;而鈞瓷窯變釉是同一種基本釉中含有不同的呈色劑在火中的變化。因此,在釉面上沒有色斑突起的痕跡,色彩形象的變化,完全熔於釉面之內,比魯山花瓷更顯自然。
鈞瓷窯變釉色的美妙,固然與配釉及燒成有關,但其所具有的裝飾簡練、線條明朗、
突出、起伏適當的特點也增加了鈞瓷窯變釉的藝術感染力。它利用造型的邊口和轉折部分造成的薄釉和積釉,形成深淺不同的色彩變化;利用造型的出沿、出筋、出戟的凸凹線條阻止或凝聚流動的釉層,形成各種紋理變化。形與釉相輔相成,既襯托出造型的形體美,又突出了厚釉的天然美。珍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北宋鈞窯花盆,花盆為菱花式,它以近於直線的微曲廓線構成豐潤端正的形體,以凹凸變化的曲線勾勒出菱花形的盆沿和足邊,腹部的棱線與菱花式口沿、足邊,上下呼應,和諧美觀,猶如一朵盛開的菱花,富麗典雅。菱花式盆通體掛釉,釉在盆體豎面上流動,藍紅兩色交融,呈現出玫瑰紅色調的晚霞景色。玫瑰紅色與盆體邊棱部位呈現的茶黃色相襯,猶如夕陽與晚霞相輝,給人以美的遐想。
鈞瓷上的窯變現象,鬼斧神工,
。它在紅、藍、月白等基本色調上,有的色帶呈光芒放射狀;有的色帶橫向或斜向浸漫,如同雲霧繚繞峰巒;有的色帶縱向流淌,猶如瀑布從山巔直瀉而下,氣勢雄渾,飄逸虛幻,頗具
。鈞瓷窯變可貴之處是它不露任何人為造作的痕跡,完全是一種自然的形態,體現出一種「
」的美。這種美達到了「
」、「大音希聲」、「
」的審美境界。中國古典藝術理想一貫反對雕饋滿眼而崇尚質朴無華,把平淡自然看作藝術的最高境界。鈞瓷窯變就是這樣成功的藝術品,雖然有人工的因素在內,但看上去卻宛如天然,體現了中國人「
」的
念。從繪畫到園藝,從文學到戲劇,中國人的
念,始終在追求著與自然的融合。這也同我們中國人的整個哲學觀念完全一致:「
」,「天作之合」、「
」、「
」、「天香國色」,一切一切,皆以「天」為標准。所謂「巧奪天工」就是切忌留下任何人化的痕跡。鈞瓷窯變不正是通過「巧奪」來達到「天工」所賦予的自然之態嗎!人們不是常說:「陶瓷是『火』的藝術」嗎!正因為「火」這個「天工」的作用,才使窯變成為可能;才使釉色變化出如高山雲霧、峽谷飛瀑、夕陽紫翠的絕妙奇景;才使釉的裝飾通過「融」和「化」產生渾化無跡、運化無痕、渾融天全、通體自然和諧的藝術美。
每個時代的歷史遺存都不可避免的保留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遺傳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基因。不管是技術的,還是文化的。本文試探討宋官窯瓷自身品格與當時的文化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引發的其它思考。
宋官窯瓷全屬青瓷系。熟悉
史的人都知道,宋代是我國陶瓷全面發展的輝煌時期,並非青瓷一支獨秀。在歸納宋代名瓷的各種說法諸如「五大名窯」、「六大窯系」、「八大名瓷」中至少還包含了定窯白瓷,吉安、建陽的黑瓷。定窯白瓷以精湛的印花工藝名聞全國,一度曾經成為供瓷,後來因為有「芒口」而被廢止。黑瓷在宋代的影響也很大,宋人尚品茗,宋代的茶不同於現代的茶,沏出的茶以出白沫為佳,所以宜用黑盞來進行考教,因此黑釉茶盞盛行,自皇室到民間,風行全朝。並由此出現了眾多名品,如油滴、兔毫、玳瑁等。其中現存日本,被日本奉為「
」的宋「曜變天目」碗,有鬼斧神工之妙,精美絕倫,其燒造極難,已成絕響。可是黑瓷一直沒有成為「供瓷」。可見宋人對青瓷的
不是偶然的,至少不是技術上的原因。那麼青瓷因何勝出呢?
就宋官窯瓷而言,它從設計製作到燒成遴選雖然是由許多人共同來完成的,但是他們有著基於同一思想根源的默契,他們把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基因完美地移植到了瓷器上。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造型和裝飾極為簡約和單純的瓷器上體味到一種純粹的審美,一種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在這些瓷器上我們宛然可以看到一個宋人的理想品格。
宋代統治者非常重視陶瓷的燒造,宋代皇帝的文化品位本身就很高,象
就是一個很有藝術修養的工筆畫家和書法家。被推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就是在他的授意下建立起來的。因此,我國從宋代開始出現觀賞陶瓷,即精神成果超過實用價值的那類陶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國的陶瓷藝術也應該說從那時起步入了真正精神的殿堂。我們不妨從宋官窯瓷的造型、裝飾和瓷質釉色三方面來分析一下宋官窯瓷的風格特徵和歷史傳承關系。
造型。官窯仿玉器、仿青銅器,同時也有許多碗、盤、瓶、洗等造型。官窯造型單純、簡練、求正不求奇,線形不張不馳,對形式美法則的控制非常講究。從比例、尺度、均衡、韻律等方面反復推敲,讓人感覺到一種毫不張揚的、含蓄典雅的、靜態的、內在的美,對器形的任何一點改動似乎都會破壞它的美,這種對度的把握可謂恰倒好處。宋前陶瓷造型相比而言多不太嚴格,興之所至,心之所專,做出的東西多少缺乏一些理性的控制。或各具情態,或大同小異,尤其器皿型陶瓷器器形的演變痕跡比較明顯。這至少說明這些造型雖然生動活潑,但可以修改的地方還頗多,還沒到「定型」的程度。而宋代官窯的許多造型已經
成為後世學習的楷模。從隋唐開始也有一些造型比較嚴格的,但也是就其個體而言,很難看到某一類陶瓷整體造型的嚴謹,而且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類陶瓷,讓人能感覺到這種嚴謹的造型是某種精神要求的表達。宋後瓷器由於青花的興起造型語言本身的重要性降低了,它的造型要同青花裝飾相適應,甚至造型的設計是為了更好地突出青花的裝飾美,所以單純就造型而言它易顯得不足,那種形式感後面的內容幾乎無存。相比之下宋官窯瓷造型雖單純,但那種用心和刻苦卻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汝窯:釉色清潤,有氣泡,一般為滿釉,支釘燒
官窯:施多次釉,有時釉厚於胎,開片大,如冰裂,顏色深於汝窯淺於哥窯
哥窯:「金絲鐵線」即裂紋深淺相交,開片比官窯小
鈞窯:釉色以青藍為基調,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特色,釉面有「蚯蚓走泥」紋
定窯:倒扣燒制,器口沿呈黑色邊
『陸』 宋代汝窯瓷器會自然變色嗎
宋汝官窯瓷器會隨光變色,這一點不容懷疑。宋瓷之美就美在釉。
『柒』 被譽為「宋瓷之冠」的汝窯該如何鑒別
?鑒定??收藏?
宋徽宗趙佶筆下的「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形象描繪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汝瓷的精美外觀。汝窯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窯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譽。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厘米之間,超過20厘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厘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南宋以降,更因汝窯傳世作品稀少,而釉色獨特,後世對於汝窯瓷器又有「宋瓷之冠」美譽。在當今社會有很多仿製汝窯的贗品,這叫眾多收藏愛好者總會遇到「坑爹」的經歷,那麼汝窯又該如何辨別呢?
「宋瓷之冠」的汝瓷是我國宋代「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瓷始燒於唐,興盛於北宋(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因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亦稱「汝官瓷」。汝瓷製作工藝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獨特,燒成技藝高超,由於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超越了當時所有的窯口,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北宋後期,由於宋金戰亂而失傳。元以來,歷代仿燒不斷均難成功,所以彌足珍貴,成為稀世珍寶。汝瓷的基本鑒別方法,從傳世品看,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
一、胎色: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徵。
二、釉色: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三、支釘: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四、器型: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
『捌』 宋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徵表現
宋瓷之美及其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製作精細
宋代經濟、文化發達,但軍事落後,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為,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詩詞歌賦的創作和製作精細的器皿上,詩詞歌賦的婉約凄美,器皿的精細內斂是他們無奈的內心寫照和宣洩情感的最好方式。宋瓷製作的精細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程度。多年前我曾看到過一件宋代湖田窯青白瓷水盂,製作非常精美,品相光鮮亮麗,不少人懷疑是高仿。我通過仔細觀察其製作工藝、胎土和釉色,判定是真品,並對懷疑的人說,不要懷疑宋人的製作能力,單從手工製作能力看,宋人不會輸給今人,今天能仿出來,宋人一定會生產出來。宋瓷的精細還體現在對人的關懷體貼上,如同樣是品茗的茶盞,男性和女性是有區別的,男性的盞大而稍有張揚,女性的盞小而圓潤,體現了對性別的尊重。這是其他朝代包括今天都沒有做到的。
二、造型極簡
極簡並不代表簡單,而是更高審美標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化高峰,審美從唐代花花綠綠濃妝艷抹的審美風格突然轉向樸素溫雅的美學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宋瓷製作,使宋瓷的造型簡單准確,到了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的地步,沒有一點是多餘的。正因為如此,宋代瓷器和其他朝代的瓷器很容易區分開。如漢代瓷器莊重典雅,唐代瓷器雄渾大氣,明代瓷器的濃艷多姿,清代瓷器的繁縟富麗都有別於宋代瓷器的極簡。宋瓷的極簡植根於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宋瓷至今不會過時,就好像中國的傳統文化永遠不過時一樣。
三、釉色純凈
宋人的極簡審美風格也反映在對釉色的選擇上,純凈的釉色是宋人的不變追求。宋代瓷器釉色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北宋時期對青白釉的迷戀和南宋時期對綠色釉的狂熱。也許宋代徽宗皇帝愛好道教,他提出「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的標准,於是景德鎮的湖田窯生產的青白瓷風靡天下。以宋徽宗被俘為轉折,偏於一隅的南宋朝廷被蘇杭的青山綠水迷住,以綠色為基調的釉色大受歡迎,龍泉青瓷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並燒造出令人驚嘆的梅子青和粉青瓷器,綠色之夢終於又為南宋延續了一百多年,但梅子青和粉青瓷器卻成為永恆的藝術品。
四、內涵豐富
宋人藝術修養高,情感豐富細膩。他們在製作瓷器時,一定會想辦法表達自己的這種情感需求和審美情趣,使得宋瓷看似簡單但內涵非常豐富。
一是包含對佛道的敬仰。北宋年初,統治集團一改後周毀佛的做法,對佛教加以扶持和利用,使佛教得到了迅速發展,佛教廟宇遍及全國達4萬多處。佛教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穩定,鞏固了北宋政權。宋瓷造型極簡,釉色純凈,不好雕飾符合禪宗精神而大受歡迎。北宋後期佛教廟宇經濟因過度發達而與皇家經濟產生了沖突,統治集團對佛教加以限制而改信道教,湖田窯的青白色是道教首選。
二是包含對自然的崇尚。宋代是個盛產大文豪的時代,王安石、蘇軾、歐陽修、黃庭堅、辛棄疾、陸游、文天祥、李清照,他們的作品更是耳熟能詳,可喜的是宋代官吏大部分是文人,都有很高精神追求,有時他們把山水景色看得比權力更重要,在他們政治失意被流放時,卻能怡情自得,並創造出很多流芳百世的藝術精品。
三是包含對高尚人格的追求。宋人喜歡青白瓷,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他們喜歡正直做人,清白為官。有很多學者羨慕宋代的政治環境,這得益於官吏們有較高的文化藝1術修養,有很多人在政治上是對手,但在生活上卻是朋友,因政治相左而自請流放的官員不在少數,表現出了宋人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品行。他們這些精神境界和1品行都能體現在對青白瓷的偏愛上。
『玖』 宋朝有名的瓷窯有哪些
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個窯口產品最為有名,後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涼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
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州市(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定窯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