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眼睛會有思維
㈠ 人思考時為什麼眼睛會轉
你是否有過為了不遺忘某些事情會不會總是准備一個封面漂亮,頁數足夠的新筆記本把它們一個個的記下來的習慣呢?我有,而且我的這種習慣非常嚴重。
從上學時期,只要有任何的新知識,你一定能從我的筆記本中找到蛛絲馬跡,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記性是一開始就不好,還是因為一直覺得自己記性不好,記性就真的不好,總之我開始不知不覺的很多事情都會遺忘,這也可以說是間接的導致了我比較喜歡歷史但是還是在高中時選擇了學習理科。
於是,每節課都能看到我會拿出不一樣封皮的漂亮筆記本開始記筆記,並且為之買了各種各樣顏色的筆,為了標記重點。隨著老師講課的過程,我拚命的跟進度和記筆記。
今天在看到《思考的整理學》一書中所說的在聽演講一直低頭記筆記的一段文字時,我彷彿回到了高中時代,腦海中更是回憶起了我當時的筆記本。當時的我看筆記本時,那滿足感和成就感是非常強的,畢竟那時候字跡工整,還能把好多知識點都記在上面,就連當時考試的時候都完全可以不用書,只是把筆記拿出來看就可以復習了,畢竟我的筆記本上記的東西可比書上的多多了!
然而在該認真聽的時候花時間記筆記,真的有用嗎?
在看到《思考的整理學》書中所表達的觀點時,我有了深刻的共鳴:當你對一件事有興趣的時候,根本不用記筆記都可以記住很多,而當你在該認真聽的時候一直花時間記筆記的話,很容易就會把感興趣的,不感興趣的都忘記了,最後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筆記,如果長時間不翻看的話,就連筆記上的都會完全記不住了。
在了解了這一觀點以後,再回頭想一想之前上學時候記的筆記,各種顏色和樣式的筆跡鋪滿了整整一個篇幅的筆記本,完全找不到重點不說,重新翻看筆記本,真的找不到太多不看筆記就能想起來的東西。
或許你會說,那隻是時間長了記不住了,或者我在記筆記的時候沒有註明重點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那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會忘記上學時代的某節課的某個老師因為想讓你記住一個知識點而講的小笑話嗎?我想一定不會,因為你對那件事情感興趣了,即使不記筆記也完全能記得住。
而如果你在老師引領你用這些小技巧加深記憶的時候你在花時間記筆記,那很有可能錯過這個小技巧或者小笑話,從而連這個你可能感興趣的知識點都會錯過。
所以啊,在該聽的時候就沒必要記筆記了,畢竟如果沒記筆記,你可能會忘記一些看似沒有那麼重要的東西,但一定會記住其中你感興趣的一些方面,但如果你一直在拚命的跟進度記筆記,那你剩下的,就只是一個空殼子的筆記本,連感興趣的地方都會錯過!最後筆記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得不到重視,會殘缺,會丟失,最終什麼都沒有留下。
盡管彩票和賭博游戲的獲勝概率很小,卻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這說明人類並不總是使用純粹的邏輯思維進行思考。
另外涉及主觀判斷的問題(你喜歡易烊千璽還是王俊凱)、未知信息過多(去法國的最佳航班是哪一班?)以及過於復雜而無法使用公式計算的問題(怎樣才能升職?)。這些需要我們使用更靈活的思考策略。
我們會發現,善於思考的人不僅知道如何利用有效的思考策略,還知道應該如何規避無效的策略或者偏差誤導。雖然並不能保證所有問題都得到正確的解決,但它們往往能讓我們朝著正確解決問題的方向而進發。
懂得逆推
一些問題頭緒太多,讓我們不知從何下手。解決這類問題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從問題的重點開始逆推,誰說我們必須從起點開始解決問題呢?逆推是一種及其有效的解決策略。比如下圖中迷宮可以從中央反推。
善於類比
如果一個新問題與你此前經歷過的問題相類似,那麼你或許可以利用以前所掌握的方法來解決當前的問題。訣竅就在於找到問題之間的相似性,或者在新老問題之間進行類比。正是將DNA分子的形狀類比於螺旋,才得以揭開基因密碼。
詳細拆分
把一個大問題拆分為若干小問題。大目標看起來更容易解決。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就是利用這種策略,把分機這個巨大課題拆分成了升力、動力、穩定性等小目標。
克服心理定式
心理定式是使用以往解決類似問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傾向。不恰當的心理定式會導致判斷錯誤。
打破功能固著
一個熟悉物體的功能在你的頭腦中被過於強化,以至於你無法看到該物體的新功能。試想一下,雙手長度不夠直接把兩條繩子系在一起,如何在不把繩子扯下來的情況下,把他們系在一起呢?
㈡ 孩子為什麼會有鏡像思維
(一)大腦魔鏡: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是一種具有特別能力的神經元,這種神經元,能使高級哺乳動物像照鏡子一樣在頭腦里通過內部模仿而即刻辨認出所觀察對象的動作行為的潛在意義,並且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鏡像神經元是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的賈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等科學家在上個世紀末首先在猴腦上發現的,隨後,美國科學家通過對一批癲癇病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在人腦中也證實了鏡像神經元的廣泛存在,並且更進一步發現人類腦部的鏡像神經元比猴子所擁有的更加敏銳,更富有彈性,進化程度也更高。科研人員把這樣一種具有特殊「魔力」的神經元,稱作「腦中之腦」和「大腦魔鏡」。
在2008年諾貝爾獎頒獎前期,瑞典第一大報《每日新聞》科技專欄作家卡林·伯傑斯預測,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會頒發給義大利科學家賈科莫·里佐拉蒂等,以表彰他們在猴子和人身上發現「鏡像神經元」的研究。盡管最後的結果不是這樣,許多科學家還是堅信,鏡像神經元的發現,為理解人類早期智慧的形成和復雜的社會能力的進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它終有一天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認知神經科學家、鏡像神經元研究領域公認的權威維拉揚納爾·S·拉馬錢德拉(Viayanur ·S·Ramachandran)甚至斷言:「鏡像神經元之於心理學,猶如DNA之於生物學」。(見「人們為何喜歡模仿」,(美)戴維·多布斯(David· Dobbs),《環球科學》2006年第9期第31頁)
鏡像神經元研究在基礎教育上有廣泛的運用價值,呈現廣闊的發展前景,它將成為21世紀基礎教育變革的重要的科學支柱,引發我們對基礎教育的全新理解和全面創新。
(二)鏡像神經元對人類傳承智慧、發展教育的巨大價值:「孔子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是人類傳承智慧和進行教育的生物學基礎,因此,我們傾向於把它稱作「孔子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把人類幾萬年前「文化爆炸」和幾萬年來文化進化的成果,壓縮成具有內在化模仿(模擬)機制的特定的文化編碼(如同電腦里的內存「晶元」),儲存於人的神經細胞里,使人不須「推理」,可以在瞬間辨認和領悟所觀察對象的行為動作的潛在意義。它不是推導式的、推理式的,而是頓悟式的、直覺式的。這是大自然進化中創造出的偉大智慧,這種智慧直接「安放」在人的大腦細胞中,直接促成了人類成為萬物之首,這難道不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特殊眷顧嗎?
鏡像神經元使早期人類獲得了一種高級能力——掌握間接經驗的能力,用不著事事都去直接試誤來獲得經驗;「間接經驗」可以通過「看見」來傳遞,而不需要依賴「直接經驗」,不需要每次都親身體驗。就像「火中取栗」一樣,如果沒有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每一個猴子都要被火中的栗子燙一下後才長了記性;而有了鏡像神經元,猴子們看見同伴的經歷,自己就能明白該怎樣做,正如西方諺語所說:「monkey see, monkey do」(猴子看見了,它就會做)。
我們試問,教育是做什麼的?教育的本質難道不正是傳授間接經驗嗎?而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恰在於領悟和承受間接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講,鏡像神經元其實就是鑲嵌在人的大腦中的「教育神經元」(「孔子神經元」是「教育神經元」人格化、形象化的提法)!鏡像神經元把教育作用變成了可以自動實現的神經—生理過程,變成了人類與生俱來的「超驗機能」,這實在讓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得不為人類的先天稟賦而驕傲自豪!
(三)「鏡像革命」:由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而重新理解的教育基本原理
鏡像神經元對於教育具有「廣譜」的解讀性,能夠解釋眾多的教育現象;鏡像神經元在基礎教育中的應用,將促進基礎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帶來一個全新的基礎教育「鏡像時代」。鏡像神經元對基礎教育的啟發價值,涉及到了對教育基本原理的重新理解。
1、「所見即所思」——孩子們看見的,就是他們思維的
傳統上,我們都把人的眼睛看做是「感官」,即感性器官;我們並不認為眼睛是「理性器官」,具有「理性分析」的能力。盡管我們口語里也說「眼睛是靈魂的窗口」,但這一般只是比喻,我們並不真正賦予眼睛以「心靈」、「智慧」、「思維」、「理性」等高級心理屬性。
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僅僅是外界萬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於它與鏡像神經元的直接聯系,而變成了一種「理性器官」;它本身具有判斷和領悟的功能即理性能力,它在「看見」事物的同時就產生了對事物內在特性和深層關系的領悟。換話話說,人的視覺有思維能力。思維,從「看見」的瞬間就同時開始了;他所看見的,就是他所思維的,所以叫「所見即所思」。
著名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說:人類有一種對本質的直接直覺能力,使「我們在一個個別事中一眼便『看』出了我們正想理解的『道理』,與此同時又直覺到它在其他事物中也必定如此。」(《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堯譯,四川人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頁)這種一眼看出本質的能力,不正是鏡像神經元的特有能力嗎?
由此看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應該明白:孩子們的視覺和思考是在一起的,不是兩件事,而是同一件事!感性識器官和理性認識器官是合一的。由鏡像神經元帶來的「鏡像革命」,其實是孩子眼睛裡的革命!
看來,我們對於「眼睛是靈魂的窗口」這句再熟悉不過的熟語的理解,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2、「所見即所悟」——孩子們的思維,首先是頓悟型的「母思維」
鏡像神經元原理告訴我們:人的視覺有思維能力,但這種思維不是一般理解的「思維」,而是一種頓悟的思維,所以叫「所見即所悟」。
我們認為,人類應該有兩種思維方式,即直觀的、直覺的、頓悟的思維,和一般理解的那種抽象的、推理的、分析的思維。前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更為遠古、更為基本、更為重要、更為有效的思維形式,我們把它稱為「母思維」,它在人類幾萬年的進化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後一種思維方式,則是在抽象的文字元號出現以後形成,日漸邏輯化、規則化、技巧化的思維方式,我們將其稱作「子思維」(也稱「精緻思維」),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占據了人類理性判斷的主導地位。
過去我們曾經把思維分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這種分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顯示二者之間的真正差別——原生性思維與派生性思維的差別、「母」與「子」的差別。
我們的基本判斷是:不論是就整個人類的發展而言,還是就個體生命活動而言,第一,「母思維」和「子思維」是同時發揮作用的;第二,「母思維」是「子思維」的基礎。
「母思維」之所以是「子思維」的基礎,在於:第一,它為「子思維」提供豐富的思維材料——意象;第二,它為「子思維」提供思維動力源泉;第三,它為「子思維」提供快速印證的悟性;第四,它為「子思維」提供創新的能力。
3、「所見即所教」——在每個孩子的眼睛裡,都藏著一位飽經滄桑的偉大的教育家
人的視覺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都是人對環境影響進行判斷、思考、吸收和反饋的互動過程,都有主體的改變和結果形成,也就是說,都有教育意義。教育作用在孩子「看見」的瞬間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所見即所教」。
鏡像神經元原理說明,在每個孩子的眼裡,都藏著一個活了至少5萬年的大教育家!我們能肯定自己的說教比這個偉大的遠古聖賢更有力量嗎?
當孩子們看見(某種現象)的時候,教育作用已經「自動」地發生了,這屬於無聲無息的「首次教育」,此時教育他們的,就是那個進化了至少5萬年的大教育家,而我們大人、老師在孩子們「看見」之後對他們的教育,已經「晚」了一步,屬於「二次教育」。
如果「二次教育」與「首次教育」在性質上、方向上是統一、協調、互補的,那自然是好事;怕就怕二者是背離的、沖突的、矛盾的,如果這樣,孩子的心靈世界就必然產生混亂、沖突或虛偽。經常的情況是,我們的「小教書匠」跟偉大的「歷史教育家」在較勁、在吵架,讓孩子不知道該聽誰的。
另外,在這里,順便重新體會一下柏拉圖的「教育回憶說」,也是饒有興味的。柏拉圖在《理想國》里,曾經引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一切探詢和學習都只能是回憶。心靈本身作為一種不朽的東西,已經是誕生過若干次了。」他自己還說:「它(指心靈)已經看到過存在於這個世界和位於這個世界之下的那個世界的一切事物,它認識它們當中的每一個。毫不奇怪,它能夠將它曾經認識到的有關德行的一切和其他所有東西回憶起來;由於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相通的,由於心靈已經認識了所有事物,所以對它來說,把這一切吐露出來時不難的。」(見《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第9頁)這些話,過去我們讀起來,確實有點不知所雲。但現在,有了鏡像神經元這個視角,我們就可以理解柏拉圖的偉大猜測:在我們的身體里有一種機能,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歷史進化的文明成果,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把它「回憶」起來。
4、「所見即所學」——每一個孩子無一例外,都是「無師自通」的學習天才
藏在孩子們眼睛裡的教育家,並不是什麼外在的神秘力量,而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是他們內在的潛能。這個飽經滄桑的「大教育家」,在一代一代、生生不息的新生兒身上不斷進化,演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學習者」。體現為整個族類合目的性的「教育」,在個體身上則變成了合規律性的「學習」。
鏡像神經元使得每一個孩子都無一例外地成為「天生的學習者」。這就是說,在他們的身體內部,天然地具備學習的生物學基礎,它一旦與外部事物相接觸,就自動「啟動」,變成學習機制。
我們成人,包括許多教師和專家,經常低估孩子的學習能力。在這方面,歷史上最有名的當屬洛克的「白板說」。洛克是英國近代經驗論哲學家,他認為人生下來的時候心靈里一無所有,好像一塊乾乾凈凈的白板,一切觀念都是生後印到心靈上的。洛克的「白板說」表明,他是一個極其缺乏歷史感的人;他對歷史進化的觀念、文化積淀的觀念,幾乎是一無所知,這種無知恰如他所比喻的空空盪盪的「白板」。即使是在現代社會,持有洛克這種觀念的人也不在少數。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心靈本來只是一張「白紙」,需要成人「教」,從外面「輸入」(「灌」)現成的知識,孩子才開始學習。
這些無知的偏見無法解釋:為什麼嬰幼兒有那麼驚人的學習能力?為什麼在孩子身上會出現「無師自通」的現象?
在我們看來,孩子的學習成長是預成與生成的統一、超驗與經驗的統一、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兩個方面都不能否定。說孩子的學習有「預成」的方面、「超驗」的方面、「歷史因素」的方面,即是講每一個孩子生而為人,都有生物遺傳的天賦(例如鏡像神經元的天賦),使得他們先天地具備學習的潛在條件、潛在機制;說孩子的學習又有「生成」的方面、「經驗」的方面、「現實因素」的方面,即是講他們的潛在的學習機制,要通過與外部事物(學習對象)的接觸、結合,才能夠喚醒、啟動,變成現實的學習過程。
㈢ 為什麼人在思考的時候,眼睛會不自覺的向上看
一、因為人在思考的過程當中,不希望有外界的事物打擾到自己,眼睛向上看就能夠很好的避免與外界的其他事物接觸,產生不必要的情緒。
最開始人體在表達的時候,其實並不會通過其他的方式傳達,但是在有一個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達之後,會有很多的人去模仿和學習這樣的方式。我們也不能排除有些人他是通過模仿別人在思考的時候眼睛向上,自己也開始學著這么做。當然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識反應。